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传统经济转型与升级的代名词,而在高校教学中,“互联网+”思维的运用能夠通过自身创新、合作、开放、系统等四方面的特点,较好地推动高校教学的发展。为此,本文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就《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具体研究,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互联网+” 公共关系学 改革
一、引言
“互联网+”一词最早提出于2012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狭义上,我们可以将“互联网+”视作“互联网+传统行业”,其本质上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入融合,推动传统行业创作性发展的理论。而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模式运用到多种领域,这里的“互联网+”本质上属于一种创新性思维,而笔者正是基于广义范畴的“互联网+”思维完成的本文研究。
二、“互联网+”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本身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社会学科,其本身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新闻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各种学科都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调查、策划等公关知识,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得到较好的发展,而由于这类知识的实用性特征,使得《公共关系学》课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灵活性。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当下很多高校的《公共关系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与其他学科之间交流不够密切、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本身系统性不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着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学的有效性。而如果能够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互联网+”思维就能够较好的解决我国当下很多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保证《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能够实现自身创立的初衷。
三、“互联网+”在《公共关系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1.结合“互联网+”思维加强教学模式创新。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可以结合“互联网+”思维首先对这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这一课程能够紧跟我国时代的发展潮流,在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高校可以通过引入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并对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较好的推动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具体来说,在案例教学的引入中,案例教学的引入能够较好的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习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相关知识的实践水平,真正为日后的就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而为了能够保证案例教学较好的完成自身工作,教师就可以采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对相关教学资料的筛选与分析,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属于有价值的集群式信息,这样就能够较好的避免碎片化信息、信息分裂对教学有效性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公共关系学》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践教学的引入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结合课程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小组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资料与网上资料收集等方式,加强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在完成信息搜集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公共关系业务的实践,这一实践需要最终由每个小组的学生负责形成完整的实践总结报告,这一实践报告就可以作为《公共关系学》课程考核的资料。同时,在以往《公共关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中,一般会通过笔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存在着无法考验学生实践能力,较为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问题,而在“互联网+”思想下,高校就必须对这一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这里笔者建议加大学生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学生课堂成绩及平时课后成绩所占的总成绩比重,这样既能够较好地保证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的学习与实践热情,又能避免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习不集中,全靠考试前突击的问题出现。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考验学生《公共关系学》相关实践能力的方式作为期末考试的“试题”,设置恰当的考核指标,这样就能够保证《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具备较强的实用性。
2.应用“互联网+”思维建立开放共享的教学平台。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真正提高这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高校还可以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开放共享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平台的创建。这一教学平台的创建旨在打破传统教育存在的封闭式思维束缚,使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不再仅仅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是更能够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之间、乃至师生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应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平台上学习中,真正产生互助合作意识,这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本身就有着较好的促进效用。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建立一系列诸如教学资料共享平台、学业促进中心、微课分享平台等《公共关系学》教学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资源与信息共享的通道,以助推整个教学与实践的更好发展。
四、结语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形势也变得愈加严峻,而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就必须较好的发挥自身本职效用,本文就“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进行了详细论述,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敏.“互联网+”思维下《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3:186-187.
[2]夏慧夷.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02:23-27.
[3]杨振国.基于研究性教学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3,23:194-195.
[4]王华琳.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教学改革[J].新闻与写作,2015,05:102-104.
作者简介:肖丽娅(1979.10—),性别:女,汉族。籍贯:贵州省贵阳市。学历:硕士学历。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 公共关系学 改革
一、引言
“互联网+”一词最早提出于2012年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报告中,狭义上,我们可以将“互联网+”视作“互联网+传统行业”,其本质上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入融合,推动传统行业创作性发展的理论。而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模式运用到多种领域,这里的“互联网+”本质上属于一种创新性思维,而笔者正是基于广义范畴的“互联网+”思维完成的本文研究。
二、“互联网+”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本身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社会学科,其本身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新闻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各种学科都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调查、策划等公关知识,使其能够在社会中得到较好的发展,而由于这类知识的实用性特征,使得《公共关系学》课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灵活性。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当下很多高校的《公共关系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与其他学科之间交流不够密切、课程定位不准确、课程本身系统性不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着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学的有效性。而如果能够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互联网+”思维就能够较好的解决我国当下很多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保证《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能够实现自身创立的初衷。
三、“互联网+”在《公共关系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1.结合“互联网+”思维加强教学模式创新。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可以结合“互联网+”思维首先对这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这一课程能够紧跟我国时代的发展潮流,在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高校可以通过引入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并对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较好的推动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具体来说,在案例教学的引入中,案例教学的引入能够较好的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在《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习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相关知识的实践水平,真正为日后的就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而为了能够保证案例教学较好的完成自身工作,教师就可以采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对相关教学资料的筛选与分析,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属于有价值的集群式信息,这样就能够较好的避免碎片化信息、信息分裂对教学有效性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公共关系学》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践教学的引入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结合课程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小组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资料与网上资料收集等方式,加强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在完成信息搜集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公共关系业务的实践,这一实践需要最终由每个小组的学生负责形成完整的实践总结报告,这一实践报告就可以作为《公共关系学》课程考核的资料。同时,在以往《公共关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中,一般会通过笔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方式存在着无法考验学生实践能力,较为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的问题,而在“互联网+”思想下,高校就必须对这一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这里笔者建议加大学生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学生课堂成绩及平时课后成绩所占的总成绩比重,这样既能够较好地保证学生在日常课程学习中的学习与实践热情,又能避免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学习不集中,全靠考试前突击的问题出现。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考验学生《公共关系学》相关实践能力的方式作为期末考试的“试题”,设置恰当的考核指标,这样就能够保证《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具备较强的实用性。
2.应用“互联网+”思维建立开放共享的教学平台。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真正提高这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高校还可以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开放共享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平台的创建。这一教学平台的创建旨在打破传统教育存在的封闭式思维束缚,使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不再仅仅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是更能够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之间、乃至师生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应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平台上学习中,真正产生互助合作意识,这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本身就有着较好的促进效用。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建立一系列诸如教学资料共享平台、学业促进中心、微课分享平台等《公共关系学》教学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资源与信息共享的通道,以助推整个教学与实践的更好发展。
四、结语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形势也变得愈加严峻,而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就必须较好的发挥自身本职效用,本文就“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进行了详细论述,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敏.“互联网+”思维下《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3:186-187.
[2]夏慧夷.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02:23-27.
[3]杨振国.基于研究性教学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3,23:194-195.
[4]王华琳.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教学改革[J].新闻与写作,2015,05:102-104.
作者简介:肖丽娅(1979.10—),性别:女,汉族。籍贯:贵州省贵阳市。学历:硕士学历。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