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聚焦“两面派”
案例一
瑶瑶第一天来便紧紧抓住妈妈的手不愿松开,并大哭大闹。但当教师将她抱住、妈妈走远时,瑶瑶会立即停止哭闹,且一整天下来无论是游戏、教学还是生活活动她都表现得特别独立,且会帮助老师安慰其他幼儿,全然没有之前的哭闹模样。放学时瑶瑶看见站在门口的妈妈又开始哭闹不止,直到妈妈进来后才情绪稳定。
案例二
一个星期过去了,好好似乎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早上外婆送来,好好能较安静地和外婆说再见,然后开始玩起了喜欢的桌面游戏。外婆一直未走,在门口看着好好。好好发现后不一会开始哭了,玩具也不愿意玩了。老师示意外婆早点离开后,在老师的劝慰下好好又投入到玩玩具的行动中去,而且一天情绪较稳定。
案例三
早上朵朵妈妈送其来幼儿园,朵朵见到老师后十分乖巧,跟妈妈说完再见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玩玩具,一整天她对老师都“言听计从”,非常温顺。下午放学时,朵朵看到妈妈,就开始在教室里随意地翻弄幼儿园盒子中的玩具,甚至拨乱老师的物品,对老师的提醒置若罔闻。与之前的朵朵判若两人。
案例四
早上阿贝随着奶奶来到了幼儿园后一直默不作声,不回应老师的招呼,也不依赖奶奶。阿贝与奶奶再见后就开始投入到小朋友中玩起了玩具。过程中她依然一言不发。不一会阿贝突然大喊要找奶奶,当老师告诉奶奶在家下午会来接她时。阿贝开始大闹大叫,情绪非常激动。
二、透视“两面派”
小班幼儿表现出来的两面或两面反复现象均是其入园不适应的表现,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所致。
首先,这是亲子依恋的常见表现。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依赖性较强。他们对一直生活在身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特别是女性长辈表现出更多的亲子依恋。特别是在还未完全熟悉的环境中与家人分离时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甚至哭闹的现象。几天后,幼儿已能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所以在短暂的哭闹后他们就会开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
其次,小班幼儿的行为受情绪支配作用较大。他们的情绪仍不稳定,容易冲动。因此其情绪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奶奶一直在而引发其不舍的心理从而哭闹,或是因看到熟悉的家人而表现得兴奋异常。
再次,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初入园幼儿对教室这一环境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但由于自身对陌生环境的害怕,所以做起事情来按部就班,听从老师的话。当熟悉的家人来时,幼儿在家人的“壮胆”之下,行动也大胆起来了。
2.家长行为的负面影响。
家长的表现在幼儿入园初期有着重要的导引作用。父母在送幼儿入园时,因为第一次让幼儿独立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家长也存在着诸多的忧虑,特别是祖辈家长们。于是在送幼儿入园时无论是行为还是表情上他们传达给幼儿的都是担心和不舍,长时间的逗留、眼睛一直盯着幼儿看。这些都给了幼儿潜在的暗示,从而助长了幼儿焦虑的心理。开学初期幼儿多会惧怕入园,家长为说服幼儿来园多会选择与其最亲密的长辈来园,如妈妈或奶奶。但这样无形中让幼儿更加不愿意与家长分离,从而出现哭闹现象。
三、引导“两面派”
从幼儿的表现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在家长面前的哭闹只是一种假象,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地引导,帮助幼儿度过这一阶段的适应期。
(一)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
入园前小班幼儿最依赖的就是自己的家,因此在小班幼儿入园第一天给幼儿营造出家的感觉,在幼儿还未建立起对幼儿园的印象时以家的形象进入幼儿脑海,帮助幼儿建立与幼儿园的亲近感,快速适应。
1.入园初印象。
小班幼儿中,很多是第一次进入集体生活,有些已经有了一年的集体生活经验。相对来说,在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上比那些第一次进入集体生活的幼儿适应得快一些。但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教师、同伴,他们难免会表现出些许的不适应。同时小班幼儿对新异刺激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进入幼儿园,面对崭新的环境和人际圈,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他们用自己的五官感受着新环境带来的新异感受,这也是开学第二天后反而比第一天哭闹现象多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提前建立起幼儿对于新的集体生活的熟悉和了解。
从开学第一天到现在,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时,我们都会在与幼儿微笑打招呼后进行简短交流,内容是:欢迎你来到了小一班这个新家,希望你在新家里开开心心的哦。每天如是,让幼儿不断加深这种印象。
2. 班级初探索。
小班幼儿对于新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园时由于对人群的不熟悉不敢贸然行动,所以当家长出现时他们才开始显露出本质,开始肆无忌惮地探索起来。所以前期教师可带着幼儿一起来观察新环境。开学第一天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新“家”与原来家的区别,并让他们到处走走、摸摸、看看这个新“家”有什么功能。幼儿较兴奋地用不太连贯的语言加上行为描述自己的感受,兴趣十足。
3.常规初接触。
小班幼儿重在生活常规的培养。因此从幼儿入园适应期间就应将常规渗透进来。开学几天我们并没有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更多的是对于常规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常规的学习,我们一改往日教师介绍的方式,而在每个环节前结合教师提醒让幼儿进行猜测。然后大家一起说说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接下来大家一起去实践,然后再来说说做得怎么样。但初期这样讨论的效果并不好,一方面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其次个别幼儿情绪不稳定。但因为很多幼儿上过托班,所以他们了解一些,而且不同托班在常规上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幼儿之间时不时会出现争论。于是利用这样的契机,再加上连续多日的讨论,幼儿对常规的学习完全在自己的讨论和实践中落实下来了。
(二)欲擒故纵的牵挂机制
1.物品的惦记。
小班幼儿特点之一是具有“泛灵”倾向,在他们眼中可以赋予所有无生命物质以生命的灵性。将这些物品交给幼儿,一方面让幼儿在幼儿园有物质上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了幼儿与这些物品之间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从而让幼儿对幼儿园的物品留有牵挂。 在孩子进入班级的第一天,我将孩子们带到放椅子的地方,举行一个简单的椅子“交接”仪式。先请幼儿自己选一张自己最喜欢的椅子后,我告诉选椅子的幼儿:这把椅子将陪伴你渡过幼儿园生活,请你像爱护自己的玩具一样爱护他。在幼儿点头后将椅子郑重其事地交给他。幼儿的学习用品则采取送礼物的方式,当幼儿领取完这些物品后与幼儿一起讨论物品的爱护、使用和拿取方法。
2.心灵的挂念。
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了移情能力,他们能根据自身的感受初步感受他人的感受,表现出与实际情境相符的情绪。在日常教育中可让幼儿对班级、教师和同伴产生牵挂,当他们开始有牵挂的心时,也即将步入留恋和喜爱幼儿园的行程中。
每天放学之前,我都会跟孩子聊一会,说说今天一起做了什么,心情怎么样。然后告诉他们要放学了,他们回家后我会想他们的。他们总说:在家会想我的。于是反馈不断来:滔滔在家正玩着突然告诉妈妈:“妈妈,我想幼儿园小一班的老师了。”瑶瑶妈妈看到瑶瑶有些感冒,就说不要去幼儿园了,瑶瑶说:“不,我要去,老师会想我的。”开学初部分幼儿生病,我们特地组织幼儿一起来表达对生病在家小朋友的想念,然后发给他看。于是每次接到这个孩子的电话,他总会说想老师,想小朋友了。
3.事实的陈述。
小班幼儿想象力丰富,教师顺着幼儿的心理虚拟出很多想象中的画面和语言,在安抚幼儿情绪时有着较好的效果。同时教师直接陈述事实也会起到作用,如告诉幼儿“妈妈已经离开幼儿园了,下午吃完点心来接”,“妈妈心里会一直想着他”,“老师会一直陪着他”等话语。
(三)丰富多样的安抚技巧
1.释放。
在陌生的人群和环境中幼儿往往表现得较拘谨。幼儿午餐和午睡多是家人的陪同,所以在园的午餐和午睡经常是幼儿哭闹的高峰,在教师的劝哄下很多幼儿会选择默默地掉眼泪。这时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情绪,让幼儿尽情地哭一会,这样的立场不仅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也能够很快释放情绪并平稳下来。
2.转移。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特别容易被新异刺激所吸引。而且一段时间过后,幼儿虽然还有情绪上的反应,但他们已较熟悉幼儿园生活。所以教师只要找到幼儿的兴趣点,稍加转移,幼儿就特别容易停止哭闹,转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除了兴趣的转移,还有地点的转移,如幼儿家长一直在外逗留,教师可将幼儿转移到家长不在幼儿视线范围内的地方游戏。
早上来天天又哭了,老师把天天抱在怀里。开始跟他聊天。不一会老师发现天天一直盯着几个孩子玩的橡皮泥看,于是老师说:橡皮泥真好玩啊,你看他们玩地好开心。你想去试试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天天专注地玩起了橡皮泥。
3.约定。
相对于中、大班幼儿,小班幼儿更愿意听从老师的话,但忘性也大,常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会说,在行为上则表现不出来的现象。所以教师要进行及时提醒。幼儿在家长前的兴奋恰是最接近他们本性的表现。所以教师一方面在平日中要多给幼儿表达自己的机会,多引导他们自主去探索周围环境,同时在放学前要对一些常规进行提醒,让幼儿知道放学后该做什么事情。
4.冷处理。
幼儿的差异性决定着对待他们方式上的差别,不是每个孩子被老师抱在手心后都会慢慢地平复下来。特别是面对家长在时幼儿表现不一致的现象,他们只是在此刻一点点的不适应,所以老师的冷处理很可能让幼儿在短暂地哭闹后自行恢复,自觉投入到活动中来。
(四)如虎添翼的家长资源
不可否认,家长在早晚来园和离园时间对幼儿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长资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帮手,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共促幼儿教育。
1.暂换接送家长。
幼儿对身边熟悉的亲人有着较大的依恋。特别是对女性亲人的依恋性更大些。因此在选择接送人上,如果幼儿的情绪会有不稳定,可以选择男性亲人暂时接送幼儿。这样下来,那些早晚哭闹的幼儿明显少了很多。
2.缩短在园时间。
家长在送幼儿入园后应尽量减少逗留时间。特别是一些情绪不稳定的幼儿,家长更要在将幼儿安全送入教室后较快离开。同时下午接幼儿时,家长来的较早时,可在幼儿看不见的地方观看。
3.建立美好期待。
在幼儿入园过程中家长可对幼儿的在园生活进行引导。一般幼儿入园前会有亲子活动。家长可在亲子活动中带幼儿熟悉班级环境和老师,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洗手、进餐等一系列常规,让幼儿独立在园生活时有归属感。当幼儿在家时,家长也与幼儿进行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到在园生活的美好,切忌出现“你再不起床,我就打电话给老师”等话语。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对幼儿园生活的感受大多依赖成人的引导。只有幼儿主动接受,才会让幼儿发自内心地适应和喜欢幼儿园。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对幼儿的入园适应进行正向引导,同时给幼儿提供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实践场,让幼儿享受快乐的幼儿园集体生活。
案例一
瑶瑶第一天来便紧紧抓住妈妈的手不愿松开,并大哭大闹。但当教师将她抱住、妈妈走远时,瑶瑶会立即停止哭闹,且一整天下来无论是游戏、教学还是生活活动她都表现得特别独立,且会帮助老师安慰其他幼儿,全然没有之前的哭闹模样。放学时瑶瑶看见站在门口的妈妈又开始哭闹不止,直到妈妈进来后才情绪稳定。
案例二
一个星期过去了,好好似乎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早上外婆送来,好好能较安静地和外婆说再见,然后开始玩起了喜欢的桌面游戏。外婆一直未走,在门口看着好好。好好发现后不一会开始哭了,玩具也不愿意玩了。老师示意外婆早点离开后,在老师的劝慰下好好又投入到玩玩具的行动中去,而且一天情绪较稳定。
案例三
早上朵朵妈妈送其来幼儿园,朵朵见到老师后十分乖巧,跟妈妈说完再见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玩玩具,一整天她对老师都“言听计从”,非常温顺。下午放学时,朵朵看到妈妈,就开始在教室里随意地翻弄幼儿园盒子中的玩具,甚至拨乱老师的物品,对老师的提醒置若罔闻。与之前的朵朵判若两人。
案例四
早上阿贝随着奶奶来到了幼儿园后一直默不作声,不回应老师的招呼,也不依赖奶奶。阿贝与奶奶再见后就开始投入到小朋友中玩起了玩具。过程中她依然一言不发。不一会阿贝突然大喊要找奶奶,当老师告诉奶奶在家下午会来接她时。阿贝开始大闹大叫,情绪非常激动。
二、透视“两面派”
小班幼儿表现出来的两面或两面反复现象均是其入园不适应的表现,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所致。
首先,这是亲子依恋的常见表现。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依赖性较强。他们对一直生活在身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特别是女性长辈表现出更多的亲子依恋。特别是在还未完全熟悉的环境中与家人分离时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甚至哭闹的现象。几天后,幼儿已能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所以在短暂的哭闹后他们就会开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去。
其次,小班幼儿的行为受情绪支配作用较大。他们的情绪仍不稳定,容易冲动。因此其情绪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奶奶一直在而引发其不舍的心理从而哭闹,或是因看到熟悉的家人而表现得兴奋异常。
再次,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初入园幼儿对教室这一环境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但由于自身对陌生环境的害怕,所以做起事情来按部就班,听从老师的话。当熟悉的家人来时,幼儿在家人的“壮胆”之下,行动也大胆起来了。
2.家长行为的负面影响。
家长的表现在幼儿入园初期有着重要的导引作用。父母在送幼儿入园时,因为第一次让幼儿独立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家长也存在着诸多的忧虑,特别是祖辈家长们。于是在送幼儿入园时无论是行为还是表情上他们传达给幼儿的都是担心和不舍,长时间的逗留、眼睛一直盯着幼儿看。这些都给了幼儿潜在的暗示,从而助长了幼儿焦虑的心理。开学初期幼儿多会惧怕入园,家长为说服幼儿来园多会选择与其最亲密的长辈来园,如妈妈或奶奶。但这样无形中让幼儿更加不愿意与家长分离,从而出现哭闹现象。
三、引导“两面派”
从幼儿的表现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在家长面前的哭闹只是一种假象,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地引导,帮助幼儿度过这一阶段的适应期。
(一)先入为主的首因效应
入园前小班幼儿最依赖的就是自己的家,因此在小班幼儿入园第一天给幼儿营造出家的感觉,在幼儿还未建立起对幼儿园的印象时以家的形象进入幼儿脑海,帮助幼儿建立与幼儿园的亲近感,快速适应。
1.入园初印象。
小班幼儿中,很多是第一次进入集体生活,有些已经有了一年的集体生活经验。相对来说,在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上比那些第一次进入集体生活的幼儿适应得快一些。但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教师、同伴,他们难免会表现出些许的不适应。同时小班幼儿对新异刺激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进入幼儿园,面对崭新的环境和人际圈,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他们用自己的五官感受着新环境带来的新异感受,这也是开学第二天后反而比第一天哭闹现象多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提前建立起幼儿对于新的集体生活的熟悉和了解。
从开学第一天到现在,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时,我们都会在与幼儿微笑打招呼后进行简短交流,内容是:欢迎你来到了小一班这个新家,希望你在新家里开开心心的哦。每天如是,让幼儿不断加深这种印象。
2. 班级初探索。
小班幼儿对于新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园时由于对人群的不熟悉不敢贸然行动,所以当家长出现时他们才开始显露出本质,开始肆无忌惮地探索起来。所以前期教师可带着幼儿一起来观察新环境。开学第一天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新“家”与原来家的区别,并让他们到处走走、摸摸、看看这个新“家”有什么功能。幼儿较兴奋地用不太连贯的语言加上行为描述自己的感受,兴趣十足。
3.常规初接触。
小班幼儿重在生活常规的培养。因此从幼儿入园适应期间就应将常规渗透进来。开学几天我们并没有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更多的是对于常规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常规的学习,我们一改往日教师介绍的方式,而在每个环节前结合教师提醒让幼儿进行猜测。然后大家一起说说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接下来大家一起去实践,然后再来说说做得怎么样。但初期这样讨论的效果并不好,一方面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其次个别幼儿情绪不稳定。但因为很多幼儿上过托班,所以他们了解一些,而且不同托班在常规上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幼儿之间时不时会出现争论。于是利用这样的契机,再加上连续多日的讨论,幼儿对常规的学习完全在自己的讨论和实践中落实下来了。
(二)欲擒故纵的牵挂机制
1.物品的惦记。
小班幼儿特点之一是具有“泛灵”倾向,在他们眼中可以赋予所有无生命物质以生命的灵性。将这些物品交给幼儿,一方面让幼儿在幼儿园有物质上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了幼儿与这些物品之间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从而让幼儿对幼儿园的物品留有牵挂。 在孩子进入班级的第一天,我将孩子们带到放椅子的地方,举行一个简单的椅子“交接”仪式。先请幼儿自己选一张自己最喜欢的椅子后,我告诉选椅子的幼儿:这把椅子将陪伴你渡过幼儿园生活,请你像爱护自己的玩具一样爱护他。在幼儿点头后将椅子郑重其事地交给他。幼儿的学习用品则采取送礼物的方式,当幼儿领取完这些物品后与幼儿一起讨论物品的爱护、使用和拿取方法。
2.心灵的挂念。
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了移情能力,他们能根据自身的感受初步感受他人的感受,表现出与实际情境相符的情绪。在日常教育中可让幼儿对班级、教师和同伴产生牵挂,当他们开始有牵挂的心时,也即将步入留恋和喜爱幼儿园的行程中。
每天放学之前,我都会跟孩子聊一会,说说今天一起做了什么,心情怎么样。然后告诉他们要放学了,他们回家后我会想他们的。他们总说:在家会想我的。于是反馈不断来:滔滔在家正玩着突然告诉妈妈:“妈妈,我想幼儿园小一班的老师了。”瑶瑶妈妈看到瑶瑶有些感冒,就说不要去幼儿园了,瑶瑶说:“不,我要去,老师会想我的。”开学初部分幼儿生病,我们特地组织幼儿一起来表达对生病在家小朋友的想念,然后发给他看。于是每次接到这个孩子的电话,他总会说想老师,想小朋友了。
3.事实的陈述。
小班幼儿想象力丰富,教师顺着幼儿的心理虚拟出很多想象中的画面和语言,在安抚幼儿情绪时有着较好的效果。同时教师直接陈述事实也会起到作用,如告诉幼儿“妈妈已经离开幼儿园了,下午吃完点心来接”,“妈妈心里会一直想着他”,“老师会一直陪着他”等话语。
(三)丰富多样的安抚技巧
1.释放。
在陌生的人群和环境中幼儿往往表现得较拘谨。幼儿午餐和午睡多是家人的陪同,所以在园的午餐和午睡经常是幼儿哭闹的高峰,在教师的劝哄下很多幼儿会选择默默地掉眼泪。这时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情绪,让幼儿尽情地哭一会,这样的立场不仅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也能够很快释放情绪并平稳下来。
2.转移。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特别容易被新异刺激所吸引。而且一段时间过后,幼儿虽然还有情绪上的反应,但他们已较熟悉幼儿园生活。所以教师只要找到幼儿的兴趣点,稍加转移,幼儿就特别容易停止哭闹,转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除了兴趣的转移,还有地点的转移,如幼儿家长一直在外逗留,教师可将幼儿转移到家长不在幼儿视线范围内的地方游戏。
早上来天天又哭了,老师把天天抱在怀里。开始跟他聊天。不一会老师发现天天一直盯着几个孩子玩的橡皮泥看,于是老师说:橡皮泥真好玩啊,你看他们玩地好开心。你想去试试吗?在老师的引导下天天专注地玩起了橡皮泥。
3.约定。
相对于中、大班幼儿,小班幼儿更愿意听从老师的话,但忘性也大,常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会说,在行为上则表现不出来的现象。所以教师要进行及时提醒。幼儿在家长前的兴奋恰是最接近他们本性的表现。所以教师一方面在平日中要多给幼儿表达自己的机会,多引导他们自主去探索周围环境,同时在放学前要对一些常规进行提醒,让幼儿知道放学后该做什么事情。
4.冷处理。
幼儿的差异性决定着对待他们方式上的差别,不是每个孩子被老师抱在手心后都会慢慢地平复下来。特别是面对家长在时幼儿表现不一致的现象,他们只是在此刻一点点的不适应,所以老师的冷处理很可能让幼儿在短暂地哭闹后自行恢复,自觉投入到活动中来。
(四)如虎添翼的家长资源
不可否认,家长在早晚来园和离园时间对幼儿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长资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帮手,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共促幼儿教育。
1.暂换接送家长。
幼儿对身边熟悉的亲人有着较大的依恋。特别是对女性亲人的依恋性更大些。因此在选择接送人上,如果幼儿的情绪会有不稳定,可以选择男性亲人暂时接送幼儿。这样下来,那些早晚哭闹的幼儿明显少了很多。
2.缩短在园时间。
家长在送幼儿入园后应尽量减少逗留时间。特别是一些情绪不稳定的幼儿,家长更要在将幼儿安全送入教室后较快离开。同时下午接幼儿时,家长来的较早时,可在幼儿看不见的地方观看。
3.建立美好期待。
在幼儿入园过程中家长可对幼儿的在园生活进行引导。一般幼儿入园前会有亲子活动。家长可在亲子活动中带幼儿熟悉班级环境和老师,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洗手、进餐等一系列常规,让幼儿独立在园生活时有归属感。当幼儿在家时,家长也与幼儿进行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到在园生活的美好,切忌出现“你再不起床,我就打电话给老师”等话语。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对幼儿园生活的感受大多依赖成人的引导。只有幼儿主动接受,才会让幼儿发自内心地适应和喜欢幼儿园。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对幼儿的入园适应进行正向引导,同时给幼儿提供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实践场,让幼儿享受快乐的幼儿园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