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高塔 从规则建起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y001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件很值得思考的事:韩非子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人,但与此同时,他亦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天下。为何向往逍遥无为的道家思想会造就出韩非子这样一位主张法治的大家?
  在道家的修行中或许可以窥见一些端倪。道士接受各种戒律,不断修炼自我,从而达到《逍遥游》中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精神自由境界。以此推及天下,规则正是建成自由的高塔的绝佳基石。
  规则固然带来束缚,但有失有得,规则亦给了我们更多的收获。将自己的所有都奉献给了寿司的小野二郎,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都是对规则的高度遵守,也正是这样对规则的高度认同,才使他能配得上“寿司之神”的美誉;用量杯喝水的德国人,背后是对秩序的无比尊崇,于是有了德国制造所象征的精益求精;在故宫修文物,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故宫文物的工人,才能得到“大国工匠”之称,成为人们学习的对象。正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无数人对规则的坚持让我们看到规则给予人们的远不止束缚,还有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
  当然,也不能一味地遵从规则,进而导致高塔的基石成为监牢的砖瓦。在封建专制时期,国民难以有真正的自由,而是将自身自由卖于帝王家。更不要说各种限制女子人权的所谓礼制了。古代西方的教会,与封建专制相似,制定各种规则,只为愚民政策,压抑人性,限制自由。于是有了辛亥革命,有了文艺复兴。可以说,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披着规则外衣的封建专制难逃被打破的结局。这与韩非子本人的经历何等相似,一味地强调法治而不思及公民的自由,最后一代大家甚至难得善终。
  但是今日我們依旧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蔑视规则的行为在我们身边发生。自各种各样的中国式过马路到从虎山铤而走险进入动物园,自酒后驾车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到因丈夫还未上车就阻止高铁发车……这些事或小或大,付出各式各样代价的背后就是我们对规则的肆意破坏,但仿佛再多的触目惊心也不够激起部分人麻痹的神经,甚至假以自由之名随意地行走在规则之外。
  我们不希望规则绑架精神的自由,重蹈人类历史上的暗无天日。但同样的,我们亦不希望自由之邦如希腊雅典,借自由之名迫害苏格拉底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唯愿自由与规则同行,以规则为基,建起自由的巴别高塔,证明人类能平衡自由与规则的木板。
  富有格调的文章开篇直接打动了我。没有论述文的常见的冰冷,却有着论述文固有的思想性。首段对韩非子的讨论,第二段对《逍遥游》的暗用,还有对西方教会、东方封建专制的愚民政策的论断等多处,无不闪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当然,让我赞叹的还有作者掌握材料的丰实,细细一数,韩非子、寿司之神、用量杯喝水的德国人、故宫修文物的大国工匠、西方教会、中国式过马路等人物或事例,竟然有15处之多。另外,作者脱离了学生腔,老辣有力、文采飞扬、富有哲理的语言特点,也给文章加分不少。
其他文献
自由是规则的核心,规则之内才有真正的自由。规则和自由,本是同源体,相反更相生。  毋庸置疑,规则当然需要遵守。《吕氏春秋》有言:“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只有遵守规则,才能拥有良好的秩序。拥有了良好的秩序,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而以追求自由之名、破坏规则得到的自由,则是没有规则约束没有秩序的自由,它必将消散。一如《美丽新世界》中那个娱乐至死的社会,人们疯狂地追求快乐,高呼
期刊
哪怕我忘了所有的老师,也忘不掉她。  她实在是太令人印象深刻了!偏矮的个子,一头浓密的黄发,洗完还能蓬起来。满脸老年斑和皱纹,笑的时候完全符合“完美微笑曲线”,却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暖意,只觉“毛骨悚然”。  初次见面,我倒觉得她是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奶奶,可不出一个礼拜,这个感觉就被彻底颠覆了。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细细道来。  不得不承认,她的确满腹经纶,以至于她上课讲的东西,多半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听不
期刊
一  郭橐驼,这个名字就能引发人的思考,因为它不是一个正常的名字。橐驼,就是骆驼,为什么一个人会取这样的名字?读了课文后,我们知道原来这是一种形象的称呼。从称号的性质和来源看,郭橐驼身体患有残疾,行走时驼背,无法直起身子,和骆驼的外形相似,同乡的人称他为“驼”。因此,他最初的称呼应该叫“郭驼子”。  这是一个带有嘲弄和侮辱性质的外号,以郭橐驼的身体残疾为取笑对象。而拥有这样外号的人往往是处于社会底
期刊
旷野梧桐是居于桐乡的一群文学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社团,成员皆“草根”,平日多散居,不谈名与利,唯求一相知。我已非青年,却还单恋着文学;我自非梧桐,却一直生长于旷野。于是,我像找到了归属一样,加入了组织,并积极参加了这一次活动。  这是旷野梧桐的第十一次活动,在我,则是第一次。今日小满。  九点半左右,平日散居于旷野的十三个成员,相聚于龙翔街道杨园村文化礼堂。在曹浪平的主持介绍下,大家先相认,然
期刊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独树一帜。其《永州八记》历来为人称道,作为八记之篇首,《始得西山宴游记》历来解读者众多,但名篇的魅力恰恰在于常解常新。上乘的记游散文,重点不在于描写游览的过程和风景,而在其中的人生况味。笔者试着从“味道”的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以期品出个中真味,兼窥记游散文的写作奥秘。  一、解“风情”:解读作者的情感内涵  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柳宗元的真意也不在于游玩,而在于借宴游来寄
期刊
古魄今魂,浙江与我同行  浙江一考生  刘亮程说过:“故乡一如我古旧而崭新的血液。”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处,站在人生的新起点,我想说:古魄今魂,浙江与我同行。  历史文化是她的根。回溯她的前世,从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浙江滋养了务实爱民的官文化。从张宗子的《西湖七月半》到徐霞客的《雁荡游记》,浙江孕育了知行合一的民文化。淡雅的山脉,给
期刊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永远记得属于他的风景,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那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散落了的玉砌雕栏。史铁生也永远记得陪伴他的风景,那坍圮了的一段段高墻,那祭坛四周愈见苍幽的老柏树,那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史铁生说:在这样的风景里,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
期刊
“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文艺批评家弗朗茨·罗提出,后来由古巴著名作家卡彭铁尔等发扬光大。“魔幻”往往和“神秘”相联系,却又区别于“神秘”。弗朗茨·罗认为“神秘并不是经过表现后才到世间的,而是始终活动着并隐藏在其中”,而“魔幻”包含主体的创造和表现。卡彭铁尔则提出“魔幻”不是虚假,它恰恰是对神奇的拉美土地上的故事的真实表达。尽管后来“魔幻现实主义”常被看作是一种文学
期刊
2600多年前的一天,秦晋联军突然兵临郑国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何去何从?留给郑国决策者的时间有限,选项不多。最终因烛之武的壮举,生灵免受涂炭,国家免受毁灭,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延续了郑国的历史进程。如今,我们重读《烛之武退秦师》,透过文字,依然可以咂摸出左丘明那力透纸背的语言张力,还原那位睿智而爱国的老人的形象,触摸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一  一个“必”字,对局势预判洞若观火
期刊
“人需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去做入世的事业”,这是朱光潜先生的劝诫。而许多登山家具备了这种精神,可结果却可能是冰冷的。挑战就像一面未揭开的镜子,许多人鼓足勇气去打开它,却未曾意识到它太过闪耀的光芒。  确实,登珠峰可感可叹,是人类勇气巅峰的光明顶。然而更多时候,我们必须意识到,实现自我的同时,不能忘记留下余力来对他人尽责。  曾读过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我感喟斯科特一行的勇气,但不敢轻易地点头致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