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功能翻译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及认可。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从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文学翻译《浮生六记》
【Abstract】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translators are always in this “invisible” situation.With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By analyzing the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this paper aims to do a research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choice of the work to translate,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goal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literary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一、引言
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的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一文中,作者查明建对译者主体性有着这样的定义:“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地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建明,田雨,2003)。本文以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为例,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这一角度,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以及作者的翻译目的与背景产生的影响。
二、译者主体性与文本选择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作者沈复在书中描写了他与妻子安心田园生活之乐,伉俪情深,寄情布衣蔬食之间的一生。书中展露出来的人生智慧及处世哲学,中国文人的才情气质正好与林语堂的个人性情与人生态度不谋而合。林在序言中写道:“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体现出来”(林语堂,2009)。张振玉曾对《浮生六记》的文字指出:“深觉其文字浅而不俗,雅而不涩,令人喜爱”(张振玉,1993)。《浮生六记》描写作者和妻子寄情布衣蔬食,虽然历经挫折苦难却依然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其中体现出来的自然与本真,使其成为了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林语堂本人正是认为艺术应该是文学家个人的心境体现。所以,林语堂选择翻译这部《浮生六记》并不是偶然。
三、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目的
在《翻译、改写以及对名声的操控》一书中,勒菲弗尔指出,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要受到其他因素,比如意识形态、诗学的影响。因此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或文字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在林语堂所处的时代,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缺乏真正的了解。19世纪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国力的衰落、战争的节节败退,昔日中国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日益恶化。而在20世纪20年代,英美等国科技技术大幅进步,工业高度发达。经济迅猛发展使得生活高度“物化”。工业文明对人性高度挤压,使得西方人普遍需要一种精神的慰藉与灵魂的解脱。自一战后,西方现代物质文明遭遇了重重危机,这使得一部分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明,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林语堂试图通过《浮生六记》等一系列英文著译来传播中文的精髓,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浮生六记》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智慧及人生哲学,给当时的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带去了一丝曙光。
四、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策略
提及翻译策略,最为人熟知的是异化与归化两种。归化即让译者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即译者尽量使原作者靠近读者。在翻译策略方面,《浮生六记》译文全篇采用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较为完美的保留了众多与西方文化迥异的中国文化信息,充分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并丰富了译语语言。同时也使得读者更易接受与理解。下面举例试析。
1.归化译例
例1: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右支绌。
And while at first we managed to make both ends meet,gradually our purse became thinner and thinner.
例2:实彼此卸责之计也。
In this way we could wash our hands of the matter.
例3: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
On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of that year,Yun prepared incense,candles and some melons and other fruits,so that we might together worship the Grandson of Heaven in the hall called “After My Heart.”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文学翻译《浮生六记》
【Abstract】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translators are always in this “invisible” situation.With the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By analyzing the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translated by Lin Yu-tang,this paper aims to do a research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choice of the work to translate,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goal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literary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一、引言
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的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一文中,作者查明建对译者主体性有着这样的定义:“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地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建明,田雨,2003)。本文以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为例,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这一角度,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策略以及作者的翻译目的与背景产生的影响。
二、译者主体性与文本选择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作者沈复在书中描写了他与妻子安心田园生活之乐,伉俪情深,寄情布衣蔬食之间的一生。书中展露出来的人生智慧及处世哲学,中国文人的才情气质正好与林语堂的个人性情与人生态度不谋而合。林在序言中写道:“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体现出来”(林语堂,2009)。张振玉曾对《浮生六记》的文字指出:“深觉其文字浅而不俗,雅而不涩,令人喜爱”(张振玉,1993)。《浮生六记》描写作者和妻子寄情布衣蔬食,虽然历经挫折苦难却依然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其中体现出来的自然与本真,使其成为了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林语堂本人正是认为艺术应该是文学家个人的心境体现。所以,林语堂选择翻译这部《浮生六记》并不是偶然。
三、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目的
在《翻译、改写以及对名声的操控》一书中,勒菲弗尔指出,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要受到其他因素,比如意识形态、诗学的影响。因此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或文字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在林语堂所处的时代,大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缺乏真正的了解。19世纪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国力的衰落、战争的节节败退,昔日中国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日益恶化。而在20世纪20年代,英美等国科技技术大幅进步,工业高度发达。经济迅猛发展使得生活高度“物化”。工业文明对人性高度挤压,使得西方人普遍需要一种精神的慰藉与灵魂的解脱。自一战后,西方现代物质文明遭遇了重重危机,这使得一部分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文明,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林语堂试图通过《浮生六记》等一系列英文著译来传播中文的精髓,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浮生六记》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智慧及人生哲学,给当时的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带去了一丝曙光。
四、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策略
提及翻译策略,最为人熟知的是异化与归化两种。归化即让译者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即译者尽量使原作者靠近读者。在翻译策略方面,《浮生六记》译文全篇采用了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较为完美的保留了众多与西方文化迥异的中国文化信息,充分传达原作的“异国情调”,并丰富了译语语言。同时也使得读者更易接受与理解。下面举例试析。
1.归化译例
例1: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右支绌。
And while at first we managed to make both ends meet,gradually our purse became thinner and thinner.
例2:实彼此卸责之计也。
In this way we could wash our hands of the matter.
例3: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
On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of that year,Yun prepared incense,candles and some melons and other fruits,so that we might together worship the Grandson of Heaven in the hall called “After My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