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统文化中提倡大道至简、大智若愚、有容乃大、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大爱无疆、天道酬勤。弘扬传统文化应当从娃娃抓起,让中华民族的瑰宝更好的传承下去,滋润当下,文明社会,浸润心灵,造福世界。
关键词: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渗透。如文字:汉字沉积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小学语文中的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学生的文化韵味,陶冶其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艺术:《赵州桥》《藏戏》等文章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及文艺艺术的多样性。民俗节日:课本中的《北京的春节》《十二生肖》等涉及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文章可让学生铭记这些来自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避免了传统文化的流失。虽然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一直在进行着,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学形式单一,例如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背诵理解之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二是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教师的教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的体现。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有调查显示,随着年纪增大,人的记忆力不断下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降低。而传统文化学习需要熟记背诵,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不但能较快的认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汉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习汉语文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思想和精神,是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播及学习途经。儿童从义务教育开始就应该学习传统文化,在学习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必要途经。古人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善若水”,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宝贵的文化对人性的陶冶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对于祖国的下一代,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知礼仪、知廉耻、知善恶、知是非,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为德才兼备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下一代。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个汉字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对于纯粹的教学而言,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利用图片的形式展示,鼓励学生仿写,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非常明显。古人的智慧及学习、生活、处事思想在古诗词中都有体现,这些古诗词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古人的氛围,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教学,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将古诗词作为故事来讲解,让学生身心放松,感受古人创作时的意境。
在剧情化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除课堂讲授模式之外,教师还可将古诗文中的故事排练成节目,在排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及故事的精髓,在表演后引导学生学习及思考,不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
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探究性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探究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全体学生的凝聚力,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语文知识,快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体现运用探究性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增强学生合作探究意识,深入理解语文知识所蕴含的寓意,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教师深入落实合作探究学习法,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驱使全体学生主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课文,最终总结出语文课文的中心思想,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信心,主动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用探究性教学法,创新和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形成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营造活跃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氛围不再沉闷,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主动表述出自己探究的内容,自主探究出语文知识的重点,学会自主总结和概括语文知识点,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总结能力和概括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非常重要的,驱使学生努力探究出文章的内涵,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汉语文学习与未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視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断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艳玲.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教育,2017,(22):118.
作者简介:雒亚琴(1988—),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
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着渗透。如文字:汉字沉积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小学语文中的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学生的文化韵味,陶冶其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艺术:《赵州桥》《藏戏》等文章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及文艺艺术的多样性。民俗节日:课本中的《北京的春节》《十二生肖》等涉及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文章可让学生铭记这些来自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避免了传统文化的流失。虽然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一直在进行着,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学形式单一,例如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背诵理解之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渗透较少,不能很好的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二是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创新,更多的时候是教师的教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的体现。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有调查显示,随着年纪增大,人的记忆力不断下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逐渐降低。而传统文化学习需要熟记背诵,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不但能较快的认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符合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汉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学习汉语文就是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生活、思想和精神,是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播及学习途经。儿童从义务教育开始就应该学习传统文化,在学习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的必要途经。古人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善若水”,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些宝贵的文化对人性的陶冶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对于祖国的下一代,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知礼仪、知廉耻、知善恶、知是非,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成为德才兼备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下一代。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每个汉字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一点一定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对于纯粹的教学而言,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汉字的演变过程利用图片的形式展示,鼓励学生仿写,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非常明显。古人的智慧及学习、生活、处事思想在古诗词中都有体现,这些古诗词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古人的氛围,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教学,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将古诗词作为故事来讲解,让学生身心放松,感受古人创作时的意境。
在剧情化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除课堂讲授模式之外,教师还可将古诗文中的故事排练成节目,在排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及故事的精髓,在表演后引导学生学习及思考,不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
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探究性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激发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探究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全体学生的凝聚力,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语文知识,快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体现运用探究性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增强学生合作探究意识,深入理解语文知识所蕴含的寓意,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时,教师深入落实合作探究学习法,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驱使全体学生主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中,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课文,最终总结出语文课文的中心思想,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信心,主动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用探究性教学法,创新和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形成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营造活跃的教学环境,使教学氛围不再沉闷,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主动表述出自己探究的内容,自主探究出语文知识的重点,学会自主总结和概括语文知识点,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总结能力和概括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非常重要的,驱使学生努力探究出文章的内涵,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学生汉语文学习与未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視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断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艳玲.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吉林教育,2017,(22):118.
作者简介:雒亚琴(1988—),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