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进入21世纪后,经济、文化、科技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社区服务管理从体制、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需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体制,了解民众实际需求,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居民满意度。
关键词:社区;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治理
1社区服务管理理论背景
“社区”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经历了街居制与单位制同步发展阶段、单位制全面发展与街居制边缘化阶段、单位制衰落与社区制兴起阶段。“社区”被引入至中国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引起了政府、社会百姓的重视,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社会人口不断壮大,社区的地位更加突出。社区作为基层服务管理载体,能够解决贫困、失业、疾病等社会问题,主要为群众提供基础性服务,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自2003年起,城市社会网格化管理模式率先在北京、上海推广,经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已经得到普及。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是在原街道和社区治理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整合原有职能部门的服务资源,对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协作能力,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构建一套信息管理平台,这是全新的尝试,为社区服务开拓了新的治理理念和思路。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中也不难看出,它更倾向于体制的优化,而非本质变革,因此,它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固有顽疾,例如,它受制于政府,与社区自治理念相悖。
2我国社区服务管理现状研究
2.1社会管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政府加强推行城市社区服务管理,这是现城市化管理的需要。在国际上有一个共识:国家的人均GDP处于某个阶段时,社会管理到来一个瓶颈期。社会管理的瓶颈期所体现的具体现象有:(1)社会结构不合理,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增强,社会行业多元化,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主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我国,不同的社会阶层将获得不同的机会和资源,社会结构不合理,从理论上来说,中间阶层的比重是最大的,极富和极贫处于两端,高比重中间阶层对于社会稳定具有良好作用,又能缓解极端阶层的冲突,但依我国现目前的社会发展,中间阶层没有足够力量达到的稳定和缓冲作用,我们更多的人处于底层群众,这样两极的分划更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冲突;
2.2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基础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社区管理工作却未完全匹配,比如:(1)社区管理观念滞后,政府在社区管理工作中起主导和统治地位,通过层层管理来达到一定的社區管理工作,然后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处于上端,人民处于下端,两者的需求出发点往往不能契合,而且上下端的信息传递要经过多层部门,这样的管理链直接导致信息滞后和衰减,或是人民在不同部门奔波才能解决问题;(2)体制僵化,社区居委会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社会组织,为民众办实事,但它的权力有限,不能统合政府各职能部门,而政府的职能部门对于基层问题又没有实际的接触,政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许并不是民众真正所需求的;(3)工作任务繁重,对于社区来说,一方面要为居民服务,另一方面要应对上级的事务,随着我国城镇人口的大幅增加,民众的需求增加,社区人员的日常工作强度加大,从而引发了服务效率及民众满意度降低。
3对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未来的展望
3.1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的来临,让信息和资源得到全球共享,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我国的社区治理工作提供了参考,在西方国家,社区治理模式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针对我国社区服务管理中的不足,结合各地域的经验,要有选择性和创新性的借鉴。
对于中国现目前所普遍选择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是符合当下国情,而在未来,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必将走向“网络化治理”。
“网络化治理”来源于美国,他们将其定义为“一种全新的通过公私部门合作,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等多种主体广泛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对于“网络化治理”的起因,一是实践动因,民众需求的多样化是关键因素,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由于在社区管理过程中,政府所面临着巨大挑战,促使它必须做出相应的抉择和改进,例如资源整合、寻求合作伙伴等;二是理论动因,实践中众多因素结合体是推动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网络化治理”理论关注的是一种互相合作的管理方式,它区别于行政管理模式,代表“多对多”的结构关系,社会中的独立个体共同担负着治理责任,政府在网络化治理过程中仍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此只是治理过程中的重要节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化治理”所具有的特点有:(1)多主体参与,在社区工作中,问题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得无单一主体能够全盘解决,在理想的状态下,则是由政府、组织及个体形成统一体系,每个参与者具有自由和权力,当然包括承担其行为后果的责任;(2)合作依赖的伙伴关系,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工作中,既有一定的自由和权力,同时也是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因此,合作才是主体们最好的选择;(3)相互沟通,集体行动策略,不同治理主体针对问题时,主体间客观存在意见分歧,要经过充分的沟通协商,达成一致目标,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政府以权力、命令式的统合;(4)共同提升的过程,治理网络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参与者更加自由、平等地学习成长。
3.2 社区服务管理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的一些见解
无论是“网格化管理”,还是“网络化治理”,都离不开“服务”。在社区服务管理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可采取的方式有:(1)在城市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可将网格化管理的优势与网络化治理优势结合起来,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可以看成是“部分结合而生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的过程”,部分对应的是“网格”,整合则是“网络”。“网格”单元如同“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只有各“网格”之间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才能让“网络”发挥它的巨大力量;(2)政府将进行角色转变,它的工作内容不再是管理具体事务,而是做好核心工作,例如,电子政务流程再造、财政支持、引导工作、监督、建立激励机制、人才储备等,政府权利的下放,增加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管理事务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社区组织形式多样化,队伍扩大,居民多元化需求将尽可能得到满足,民众的归属感增强,进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3)重视社区文化发展,政府提供良好的社区文化建设基础条件,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在“网络化治理”过程中,要培养居民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公德意识和民主意识,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共同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互帮互助,从而形成良性的社区管理环境。
4总结
在新时代下,人们更加需要安宁的社会环境,国家也需要长治久安,这些良好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社区服务管理。当然,正是因为国家和人民的需求,才是社会管理不断持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区管理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 田毅鹏.城市社区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J].学习与探索,2012(2).
作者简介:邬斌,男,2000.02.01,河南固始,汉,武警警官学院,本科,学员,管理科学与工程;
张海坤,男,1999.05.21,四川南充,汉,武警警官学院,本科,学员,管理科学与工程;
吴骁,男,1999.01.06,湖北孝感,汉,武警警官学院,本科,学员,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社区;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治理
1社区服务管理理论背景
“社区”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经历了街居制与单位制同步发展阶段、单位制全面发展与街居制边缘化阶段、单位制衰落与社区制兴起阶段。“社区”被引入至中国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引起了政府、社会百姓的重视,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社会人口不断壮大,社区的地位更加突出。社区作为基层服务管理载体,能够解决贫困、失业、疾病等社会问题,主要为群众提供基础性服务,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自2003年起,城市社会网格化管理模式率先在北京、上海推广,经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已经得到普及。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是在原街道和社区治理结构不变的前提下,整合原有职能部门的服务资源,对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加强协作能力,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构建一套信息管理平台,这是全新的尝试,为社区服务开拓了新的治理理念和思路。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简单介绍中也不难看出,它更倾向于体制的优化,而非本质变革,因此,它并不能很好的解决固有顽疾,例如,它受制于政府,与社区自治理念相悖。
2我国社区服务管理现状研究
2.1社会管理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政府加强推行城市社区服务管理,这是现城市化管理的需要。在国际上有一个共识:国家的人均GDP处于某个阶段时,社会管理到来一个瓶颈期。社会管理的瓶颈期所体现的具体现象有:(1)社会结构不合理,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增强,社会行业多元化,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主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我国,不同的社会阶层将获得不同的机会和资源,社会结构不合理,从理论上来说,中间阶层的比重是最大的,极富和极贫处于两端,高比重中间阶层对于社会稳定具有良好作用,又能缓解极端阶层的冲突,但依我国现目前的社会发展,中间阶层没有足够力量达到的稳定和缓冲作用,我们更多的人处于底层群众,这样两极的分划更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冲突;
2.2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基础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社区管理工作却未完全匹配,比如:(1)社区管理观念滞后,政府在社区管理工作中起主导和统治地位,通过层层管理来达到一定的社區管理工作,然后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处于上端,人民处于下端,两者的需求出发点往往不能契合,而且上下端的信息传递要经过多层部门,这样的管理链直接导致信息滞后和衰减,或是人民在不同部门奔波才能解决问题;(2)体制僵化,社区居委会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社会组织,为民众办实事,但它的权力有限,不能统合政府各职能部门,而政府的职能部门对于基层问题又没有实际的接触,政府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许并不是民众真正所需求的;(3)工作任务繁重,对于社区来说,一方面要为居民服务,另一方面要应对上级的事务,随着我国城镇人口的大幅增加,民众的需求增加,社区人员的日常工作强度加大,从而引发了服务效率及民众满意度降低。
3对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未来的展望
3.1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的理论基础
新时代的来临,让信息和资源得到全球共享,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我国的社区治理工作提供了参考,在西方国家,社区治理模式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针对我国社区服务管理中的不足,结合各地域的经验,要有选择性和创新性的借鉴。
对于中国现目前所普遍选择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是符合当下国情,而在未来,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必将走向“网络化治理”。
“网络化治理”来源于美国,他们将其定义为“一种全新的通过公私部门合作,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等多种主体广泛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对于“网络化治理”的起因,一是实践动因,民众需求的多样化是关键因素,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由于在社区管理过程中,政府所面临着巨大挑战,促使它必须做出相应的抉择和改进,例如资源整合、寻求合作伙伴等;二是理论动因,实践中众多因素结合体是推动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网络化治理”理论关注的是一种互相合作的管理方式,它区别于行政管理模式,代表“多对多”的结构关系,社会中的独立个体共同担负着治理责任,政府在网络化治理过程中仍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此只是治理过程中的重要节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化治理”所具有的特点有:(1)多主体参与,在社区工作中,问题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得无单一主体能够全盘解决,在理想的状态下,则是由政府、组织及个体形成统一体系,每个参与者具有自由和权力,当然包括承担其行为后果的责任;(2)合作依赖的伙伴关系,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工作中,既有一定的自由和权力,同时也是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因此,合作才是主体们最好的选择;(3)相互沟通,集体行动策略,不同治理主体针对问题时,主体间客观存在意见分歧,要经过充分的沟通协商,达成一致目标,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政府以权力、命令式的统合;(4)共同提升的过程,治理网络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参与者更加自由、平等地学习成长。
3.2 社区服务管理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的一些见解
无论是“网格化管理”,还是“网络化治理”,都离不开“服务”。在社区服务管理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可采取的方式有:(1)在城市社会服务管理过程中,可将网格化管理的优势与网络化治理优势结合起来,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可以看成是“部分结合而生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的过程”,部分对应的是“网格”,整合则是“网络”。“网格”单元如同“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只有各“网格”之间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才能让“网络”发挥它的巨大力量;(2)政府将进行角色转变,它的工作内容不再是管理具体事务,而是做好核心工作,例如,电子政务流程再造、财政支持、引导工作、监督、建立激励机制、人才储备等,政府权利的下放,增加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管理事务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社区组织形式多样化,队伍扩大,居民多元化需求将尽可能得到满足,民众的归属感增强,进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3)重视社区文化发展,政府提供良好的社区文化建设基础条件,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在“网络化治理”过程中,要培养居民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公德意识和民主意识,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共同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互帮互助,从而形成良性的社区管理环境。
4总结
在新时代下,人们更加需要安宁的社会环境,国家也需要长治久安,这些良好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社区服务管理。当然,正是因为国家和人民的需求,才是社会管理不断持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区管理的真正原因。
参考文献
[1] 田毅鹏.城市社区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J].学习与探索,2012(2).
作者简介:邬斌,男,2000.02.01,河南固始,汉,武警警官学院,本科,学员,管理科学与工程;
张海坤,男,1999.05.21,四川南充,汉,武警警官学院,本科,学员,管理科学与工程;
吴骁,男,1999.01.06,湖北孝感,汉,武警警官学院,本科,学员,管理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