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归属感?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书中提到,所谓的“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团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的莫源秋老师在《幼儿的归属感需要与心理卫生》一文中提到,幼儿的归属需要是指幼儿对同伴、教师及所在班集体的需要,是幼儿希望自己被同伴、被教师认同和接纳的一种心理需要。在情感上,每个幼儿都希望自己属于一定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如果幼儿能够和同伴、教师保持有意义的联系,自己的主张、能力、价值、贡献能够得到同伴、教师的认同,与同伴、教师间能够互相接纳并互相关心和帮助,那么幼儿的归属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幼儿对幼儿园、特别是对所在班集体就会有一种归属感。相反,如果一个幼儿对班集体没有归属感,那么他往往就会形成压抑、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孤独感,无法从幼儿园的生活以及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乐趣。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没有归属体验的儿童,长大以后往往会出现许多社会心理问题,比如不会与别人交往、没有朋友、不被别人爱、也不会爱别人。
探究幼儿归属感的心理维度,可以从安全感、价值感、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四个方面来描述,即当一名幼儿在一个班级中感受到充分的安全,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了解并维护集体的规则,承担起自己对于班级的责任,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替代的一员,以班级为荣并乐于为班级增光时,他就有了切切实实对所在班级的归属感。要将安全感、价值感、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培养渗透到一日生活和各种活动中,需要教师从事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安全感”,要求教师首先为幼儿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让幼儿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感受到被关爱、被尊重,轻松、自主、愉悅、有发展。
“价值感”,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充分参与班级活动的机会,鼓励幼儿为幼儿园、班级、同伴及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作用,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规则意识”,教师要帮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及各种活动中理解规则的意义,学会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从而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产生归属感。
“集体意识”,教师要支持幼儿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通过参加活动,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从而萌发集体意识,找到归属感。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四点:
一、营造一种相互接纳、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感受到被关爱、被尊重,具有安全感
首先,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特别是那些看起来不漂亮、爱调皮捣蛋的幼儿。教师的接纳,不仅会温暖每个幼儿的心灵,而且会给幼儿在接纳别人方面以良好的示范。
其次,要告诉幼儿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要尊重和接纳他人的特点。幼儿一旦有了接纳意识也就有了平等的意识,也就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所以,在幼儿面前,教师应多强调每个幼儿的特点,而不是强调他们身上的优点或缺点,更不要进行所谓优劣的评比,以便他们能够以更加宽容的态度接纳别人和被同伴接纳。
二、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归属感,培养良好常规和习惯,以增强对集体的适应能力
教师要让幼儿感觉到自己在班集体中是被需要的,自己能为大家做贡献,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或看客。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节目表演活动中,还是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中,教师都应该让每个幼儿以不同形式参与。
教师还应该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为班集体或同伴提供服务。例如安排幼儿轮流当值日生、值日班长等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会慢慢地在值日生工作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有了很强的班级归属感,开始真正把自己当成是班级的小主人,知道值日的时候要准时“到岗”,不迟到;知道要有责任感,为班级做事要认真、要做好;知道了自己的重要性,知道每个小朋友对班级都是有价值的;知道自己就是家庭中的一员,大家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够做好每一件事。当然,在轮换工作前,教师还要对即将“上岗”的幼儿进行适当的培训,让其掌握操作要领,使其从为大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信心。
三、将归属感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通过细节培养幼儿的价值归属感
“于细微处见精神”。实践表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细节,更能体现教师对幼儿的关爱之情,也更有利于满足幼儿的归属需要。
每天早晨热情地接待幼儿。教师每天早晨迎接幼儿的时候,情绪要饱满,态度要热情,营造积极愉快的情绪氛围。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接待方法。例如,小班幼儿年龄小,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早晨来园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有焦虑情绪,教师可以抱抱他们,或者叫他们的乳名,这样很快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中班幼儿对幼儿园环境和一日生活常规比较熟悉了,对父母的依恋也逐渐减少,接待他们时,可以亲切地和他们拉拉手,对他们说一些激励或赞美的话,这样,幼儿的快乐情绪马上就会被调动起来;大班幼儿已经习惯上幼儿园,也基本摆脱了对父母的依恋,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接待他们来园,师生间相互问好后,可以击掌或拍
拍肩。
提供特殊的帮助。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几个幼儿,他们或因为个性原因,或因为环境适应不良,无法对班集体产生一种归属感。对于这些幼儿,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班集体生活之中。比如,教师要为那些被动寡言、内向腼腆的幼儿提供发挥作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为班集体做出贡献的。
四、家园配合培养幼儿的归属感
培养孩子的归属感,还要在家长会或其他场合引导家长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首先,要求家长经常向孩子转达教师和班里其他小朋友对他的喜欢和关心。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老师如何关心他,小朋友如何喜欢他等。培养幼儿的归属感,尤其是在孩子因故(如生病住院、放假)不能上幼儿园时,家长更要设法让孩子了解到老师和同伴对他的思念,从而让他时刻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进而对班集体产生归属感。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的莫源秋老师在《幼儿的归属感需要与心理卫生》一文中提到,幼儿的归属需要是指幼儿对同伴、教师及所在班集体的需要,是幼儿希望自己被同伴、被教师认同和接纳的一种心理需要。在情感上,每个幼儿都希望自己属于一定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如果幼儿能够和同伴、教师保持有意义的联系,自己的主张、能力、价值、贡献能够得到同伴、教师的认同,与同伴、教师间能够互相接纳并互相关心和帮助,那么幼儿的归属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幼儿对幼儿园、特别是对所在班集体就会有一种归属感。相反,如果一个幼儿对班集体没有归属感,那么他往往就会形成压抑、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孤独感,无法从幼儿园的生活以及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乐趣。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没有归属体验的儿童,长大以后往往会出现许多社会心理问题,比如不会与别人交往、没有朋友、不被别人爱、也不会爱别人。
探究幼儿归属感的心理维度,可以从安全感、价值感、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四个方面来描述,即当一名幼儿在一个班级中感受到充分的安全,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了解并维护集体的规则,承担起自己对于班级的责任,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替代的一员,以班级为荣并乐于为班级增光时,他就有了切切实实对所在班级的归属感。要将安全感、价值感、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培养渗透到一日生活和各种活动中,需要教师从事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安全感”,要求教师首先为幼儿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让幼儿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感受到被关爱、被尊重,轻松、自主、愉悅、有发展。
“价值感”,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充分参与班级活动的机会,鼓励幼儿为幼儿园、班级、同伴及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作用,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规则意识”,教师要帮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及各种活动中理解规则的意义,学会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从而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产生归属感。
“集体意识”,教师要支持幼儿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通过参加活动,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从而萌发集体意识,找到归属感。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四点:
一、营造一种相互接纳、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幼儿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感受到被关爱、被尊重,具有安全感
首先,教师要无条件地接纳每个幼儿,特别是那些看起来不漂亮、爱调皮捣蛋的幼儿。教师的接纳,不仅会温暖每个幼儿的心灵,而且会给幼儿在接纳别人方面以良好的示范。
其次,要告诉幼儿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要尊重和接纳他人的特点。幼儿一旦有了接纳意识也就有了平等的意识,也就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所以,在幼儿面前,教师应多强调每个幼儿的特点,而不是强调他们身上的优点或缺点,更不要进行所谓优劣的评比,以便他们能够以更加宽容的态度接纳别人和被同伴接纳。
二、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归属感,培养良好常规和习惯,以增强对集体的适应能力
教师要让幼儿感觉到自己在班集体中是被需要的,自己能为大家做贡献,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或看客。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节目表演活动中,还是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中,教师都应该让每个幼儿以不同形式参与。
教师还应该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为班集体或同伴提供服务。例如安排幼儿轮流当值日生、值日班长等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会慢慢地在值日生工作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有了很强的班级归属感,开始真正把自己当成是班级的小主人,知道值日的时候要准时“到岗”,不迟到;知道要有责任感,为班级做事要认真、要做好;知道了自己的重要性,知道每个小朋友对班级都是有价值的;知道自己就是家庭中的一员,大家要团结在一起才能够做好每一件事。当然,在轮换工作前,教师还要对即将“上岗”的幼儿进行适当的培训,让其掌握操作要领,使其从为大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信心。
三、将归属感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通过细节培养幼儿的价值归属感
“于细微处见精神”。实践表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些细节,更能体现教师对幼儿的关爱之情,也更有利于满足幼儿的归属需要。
每天早晨热情地接待幼儿。教师每天早晨迎接幼儿的时候,情绪要饱满,态度要热情,营造积极愉快的情绪氛围。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接待方法。例如,小班幼儿年龄小,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早晨来园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有焦虑情绪,教师可以抱抱他们,或者叫他们的乳名,这样很快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中班幼儿对幼儿园环境和一日生活常规比较熟悉了,对父母的依恋也逐渐减少,接待他们时,可以亲切地和他们拉拉手,对他们说一些激励或赞美的话,这样,幼儿的快乐情绪马上就会被调动起来;大班幼儿已经习惯上幼儿园,也基本摆脱了对父母的依恋,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接待他们来园,师生间相互问好后,可以击掌或拍
拍肩。
提供特殊的帮助。每个班级都会有那么几个幼儿,他们或因为个性原因,或因为环境适应不良,无法对班集体产生一种归属感。对于这些幼儿,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班集体生活之中。比如,教师要为那些被动寡言、内向腼腆的幼儿提供发挥作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为班集体做出贡献的。
四、家园配合培养幼儿的归属感
培养孩子的归属感,还要在家长会或其他场合引导家长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首先,要求家长经常向孩子转达教师和班里其他小朋友对他的喜欢和关心。比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老师如何关心他,小朋友如何喜欢他等。培养幼儿的归属感,尤其是在孩子因故(如生病住院、放假)不能上幼儿园时,家长更要设法让孩子了解到老师和同伴对他的思念,从而让他时刻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进而对班集体产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