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一日有四季,风吹盐沙跑”,这是对柴达木盆地地理气候环境的概括和总结。但未曾真正涉足柴达木的人是很难领略在此工作生活的艰辛与苦涩,尤其是生活在现代都市借节假日暂时逃避喧嚣的人,更难感知其独特的意韵。
这里没有都市的车水马龙,也没有都市人的浮躁烦闷;可谁能料想,就在这孤寂和苍凉的无人区,你却可以见到遍布在盐湖之上的云蒸霞蔚,你还可以看到国安人开发大西北孜孜求索的足迹,感受到那充满追求和豪迈的创业精神。在台吉乃尔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无私无畏的气息——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全体员工历尽艰辛,用智慧和生命铸就出一个新世纪的神话——一个前景无限的盐湖综合利用产业正在蓬勃兴起。
西部开发 揭开戈壁面纱
台吉乃尔,柴达木盆地中一个古老部落的人们对自己生存的那片广袤、荒凉的土地的称谓。千百年来,台吉乃尔一直静默在戈壁深处,仿佛沉寂是它永远的宿命。然而,它又不愿意永远地沉默下去,荒凉只是覆盖在台吉乃尔一层厚厚的面纱,揭开面纱,就会找到镶嵌在柴达木盆地里的一颗颗耀眼的“明珠”。西台吉乃尔盐湖面积达570平方公里,盐湖卤水里蕴藏着丰富的钾、锂、硼、镁等高价值元素。潜在经济价值达1700亿元,“明珠”的价值可见一斑。
虽然台吉乃尔遍地都是宝,无奈戈壁恶劣的气候条件和闭塞的交通状况,改革开放多年来,这里的资源开发项目依旧静悄悄。当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的时候,在中信集团前任董事长王军的支持下,中信国安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士林听取了相关报告,看到了这里潜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他果断决定要在这里投巨资开发盐湖资源。国安公司也因此成了第一个进驻台吉乃尔的国有大型企业。
艰苦奋斗 挑战世界难题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柴达木盆地的盐湖开发一直存在着很大的技术难题,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导致资源开发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阶段,资源综合开发水平低。以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例,这是以液体矿为主的矿床,由于卤水中镁锂比例过高,在如此条件下实现锂、镁元素的分离就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当国安公司到东、西台吉乃尔盐湖进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的时候,首先面临的就是这个难题。公司董事长李士林深知,要想在这里扎根,就必须解决技术问题;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得有自己的科研成果。为此,2000年,公司专门请来了成都理工大学杨建元教授担任国安公司副总经理兼副总工程师,由他来主持盐湖综合利用开发项目的科技攻关工作。
面对困难,国安公司全体科研人员义无返顾地扎进了戈壁滩中,起初的办公条件恶劣地难以想象。茫茫戈壁苍茫而又神秘,几百里见不到一点绿色植物。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只能由卡车从外地运来,最近的基地也要半天才能到达这里。没有现代化的宿舍和实验室,杨教授和几名科研人员只能住在四节废旧的火车箱里,冬天下雪的时候,车箱里甚至飘着小雪花。不止如此,在这里的工作人员也有住帐篷的经历。曾在这里工作过的一位员工回忆说,一天早上从帐篷里爬出来,发现厨房的帐篷夜里被大风吹跑了,只剩下做饭的大锅放在那。虽然条件艰苦,但杨教授带领的科研队伍还是坚持了下来,要在这里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除了生存条件艰苦外,这里的科研条件也有一定的局限。为了节约成本,研究人员购买的是二手实验设备。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支科研队伍,却向盐湖综合利用开发的世界性难题发出了挑战。
筑巢引凤 科研队伍显身手
企业搞自主创新,一靠资金,二靠人才。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除了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外,一个好的科研队伍和科研人员培养机制,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研队伍的搭建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杨建元教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推动公司“产学研”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年8月,杨建元教授获得了2006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中信公司第一批享受这一津贴的专家。对杨总个人来说,这是一种荣誉,更是对他工作的认可。
采访过程中,记者问应该称呼他为企业家还是教授时他淡然一笑,回答说:“企业家谈不上,在这里大家称他为‘杨老师’。”这样的称呼,一方面是由于他一直从事的职业——大学教授,另一方面,则是他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领域里的权威性。
讲起他到国安工作的过程,还真有一段渊源。1990年,在成都理工大学任教的杨建元,第一次来格尔木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他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采集标本,当时这个特大型液体锂矿里丰富的资源储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这些资源开掘出来成为他钻研盐湖资源开发新技术的最大动力。
西部大开发,在为西部省区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东部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信国安集团公司把目光锁定在对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开发上。当他们来到成都理工大学进行项目咨询时,与该校硕士生导师杨建元教授不期而遇。
中信国安集团公司需要高端科技人才带来先进技术,从而确定对盐湖资源开发的方向。而杨建元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对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已经在实验室里完成了从盐湖中提取硫酸钾、硫酸钾镁肥、硼酸、碳酸锂、镁盐系列产品技术的实验工作,他又需要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所以双方的合作就这样展开了。
为了尽快把杨建元这样的高端人才引进来,中信国安破除常规,采用“柔性引进”的办法,不求所有,只求所用,不强调人事关系的归属,他可以继续从事原来的教学工作,同时又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公司副总经理兼副总工程师,让他有足够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能。
由于杨建元等人的加入,中信国安具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专有技术。在杨建元的带领下,他们顺利地在东台吉乃尔湖建起了小型的工业化装置,开始利用东台吉乃尔湖卤水进行提取硫酸钾、硫酸钾镁肥、硼酸、碳酸锂、镁盐系列产品的技术试验工作。
虽然科研工作顺利地进行着,但中信国安决策层知道,光把人才引进来不行,还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为此公司制定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采取“底薪+奖金”的模式,用相对固定的底薪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用有差距的奖金把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之间收入拉开,从而建立起薪酬逐步与市场接轨的用人体系,公司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学识层次、发展潜力和市场紧缺程度,在个人工资分配上给予不同的待遇。近几年来,通过合同、聘任、聘用、调动等灵活的方式,中信国安引进了一大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领域涵盖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建立起了一支健全的人才队伍。
车间副主任唐兵对此深有感触,他说:“2003年3月,还未大学毕业的我踏上了开往西行的列车前来实习,当时成都是春暖花开,可人迹罕至的戈壁盐湖却是寒冷的冬天,另外,天气也非常的干燥,紫外线照射十分强烈,空气的湿度几乎为零。刚开始对这里的自然环境很不适应,领导在工作和生活上对我都很关心,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适应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在这过程中,我逐渐地了解了中信国安,了解了中信国安精神,了解了这群创业人。同时,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造就了我坚强的意志。我觉得工作在一种宽松、温馨的氛围之中,而且有机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周围总有人鼓励自己的发展、认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有人倾听,时刻能感到处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后来实习结束后我决定留下来,为了解决我的后顾之忧,公司为我夫人也安排了工作。近期公司正准备在格尔木筹建员工生活区,让我们在工作之余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从唐兵的言谈话语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海国安的这批年青人在盐湖工作环境中有艰辛,也有激情,同时也有欢乐。
科技创新 树循环经济典范
就是依靠这样一支科研队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使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科研工作能够迅速取得令人震惊的成果。但企业的科技创新有着自身的特点,企业不仅要有技术开发,还要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充分的考虑。他们紧紧抓住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机遇,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大力提升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不但做到对资源的“吃干榨尽”,而且创造了生产无污染、盐湖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
过去的盐湖资源开发只是简单地提取钠、钾等元素,富含锂、镁等珍贵矿物质的老卤只能作为废物排放,这样不仅浪费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污染了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克服锂、镁元素分离这一世界难题,杨建元教授带领的科研队伍发明了物理脱钠技术,使钾的总回收率达到了90%以上,再加上硼镁共沉淀反循环新工艺,则使锂的回收率达到80%以上,远远高于世界上50%回收率的水平。这一工艺不但实现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样又实现了盐湖资源的循环利用。运用这些新技术,他们实现了对盐湖所有存在提取价值原料的循环使用:先利用盐湖卤水盐田晒出的钾混盐生产出钾镁肥,然后把盐田老卤浓缩后生产出硼酸,再利用硼酸工厂提硼后剩余的酸化液生产出终极产品碳酸锂。整个生产过程没有添加任何化学制剂,这样使生产过程和生产出的产品就不会出现化学污染,与这种传统的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相比较,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在一种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从而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产品使用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的程度。
在杨教授的带领下,科研队伍发扬了“国安永远争第一”的精神,树立了敢打敢拼、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依靠不懈的科技攻关,公司先后获得了17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4项科学技术成果,拥有了盐湖卤水中钾、硼、锂、镁综合利用成套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迅速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公司运用技术自主创新成果,以低廉成本实现了较大的规模化生产,公司生产的硫酸钾镁肥不但有效缓解了我国钾肥严重短缺的局面,改变了进口产品一统市场的格局。
在整个盐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把节约资源摆在重要位置,减少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为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树立起了典范。
企业文化 人才战略的灵魂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安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众多科研人员的熏陶和鼓舞。企业文化的实质是关于人的文化,把人才当作企业之本,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并合理地使用人才。李士林董事长曾经多次说过“国安在发展过程中也许会犯许多错误,但决不允许犯压制人才,浪费人才的错误;压制人才,浪费人才等于扼杀生命,是最大的错误。”这一句话生动地体现了中信国安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中信国安集团公司的党委书记夏桂兰一行带队前往青海公司进行干部考核,这充分体现了中信国安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提出一个又一个的具有挑战性的发展目标,使每一个人在实现公司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中信国安的员工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因而公司尽可能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是对人才的根本尊重,是“尚贤”的具体体现。
中信国安认为人需要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人都是有有理想和抱负的,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人的最高需要。中信国安在大胆使用人才的同时,还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和继续深造的机会,激发员工的創造力,使员工自觉地把自身价值与公司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亚雷说,中信国安有走资源开发之路的雄才大略,也具备应对未来的独到眼光。作为决策层,我们不仅在技术、管理、资金上给予坚定不移的支持,而且在不断推进科技攻关的同时,积极谋划后续人才队伍的培养。因为盐湖化工专业的特殊性,中信国安选择通过与高校联手的方式,打造一个后备人才的“孵化器”。基于此,公司和成都理工大学联合建立了盐湖研究和开发中心,由中信国安每年以科研经费的形式向该中心提供资金,而中心负责开发盐湖化学与工程新材料的技术研究。从该校就读化工专业的学生当中,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中心工作,让学生们参与科研开发,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提高、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使他们对中信国安所从事的事业能有详细地了解。同时,每年的假期,中心还组织这些学生来东台的工业化试验基地实习,亲身感受每一个工艺的运转流程,也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中磨练他们的意志。公司还着力从他们中间培养硕士、博士,为将来的继续发展储存一批高端人才。
如今,一批又一批的国安人对这片盐土已经产生深深的眷念,他们在茫茫戈壁滩上不断拼搏、奋进!
中信国安站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上,以振兴西部地区经济为己任,用上下求索和坚守事业的精神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扎根于青海。在青海盐湖的成功运作再一次证明了技术、资源、资本、人才的结合才是完美的结合,为实现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开辟了先河。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青海盐湖更加绚丽多彩的发展前景将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这里没有都市的车水马龙,也没有都市人的浮躁烦闷;可谁能料想,就在这孤寂和苍凉的无人区,你却可以见到遍布在盐湖之上的云蒸霞蔚,你还可以看到国安人开发大西北孜孜求索的足迹,感受到那充满追求和豪迈的创业精神。在台吉乃尔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无私无畏的气息——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全体员工历尽艰辛,用智慧和生命铸就出一个新世纪的神话——一个前景无限的盐湖综合利用产业正在蓬勃兴起。
西部开发 揭开戈壁面纱
台吉乃尔,柴达木盆地中一个古老部落的人们对自己生存的那片广袤、荒凉的土地的称谓。千百年来,台吉乃尔一直静默在戈壁深处,仿佛沉寂是它永远的宿命。然而,它又不愿意永远地沉默下去,荒凉只是覆盖在台吉乃尔一层厚厚的面纱,揭开面纱,就会找到镶嵌在柴达木盆地里的一颗颗耀眼的“明珠”。西台吉乃尔盐湖面积达570平方公里,盐湖卤水里蕴藏着丰富的钾、锂、硼、镁等高价值元素。潜在经济价值达1700亿元,“明珠”的价值可见一斑。
虽然台吉乃尔遍地都是宝,无奈戈壁恶劣的气候条件和闭塞的交通状况,改革开放多年来,这里的资源开发项目依旧静悄悄。当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的时候,在中信集团前任董事长王军的支持下,中信国安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士林听取了相关报告,看到了这里潜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他果断决定要在这里投巨资开发盐湖资源。国安公司也因此成了第一个进驻台吉乃尔的国有大型企业。
艰苦奋斗 挑战世界难题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柴达木盆地的盐湖开发一直存在着很大的技术难题,由于技术含量不高,导致资源开发处于低层次和粗放型阶段,资源综合开发水平低。以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例,这是以液体矿为主的矿床,由于卤水中镁锂比例过高,在如此条件下实现锂、镁元素的分离就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当国安公司到东、西台吉乃尔盐湖进行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的时候,首先面临的就是这个难题。公司董事长李士林深知,要想在这里扎根,就必须解决技术问题;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得有自己的科研成果。为此,2000年,公司专门请来了成都理工大学杨建元教授担任国安公司副总经理兼副总工程师,由他来主持盐湖综合利用开发项目的科技攻关工作。
面对困难,国安公司全体科研人员义无返顾地扎进了戈壁滩中,起初的办公条件恶劣地难以想象。茫茫戈壁苍茫而又神秘,几百里见不到一点绿色植物。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只能由卡车从外地运来,最近的基地也要半天才能到达这里。没有现代化的宿舍和实验室,杨教授和几名科研人员只能住在四节废旧的火车箱里,冬天下雪的时候,车箱里甚至飘着小雪花。不止如此,在这里的工作人员也有住帐篷的经历。曾在这里工作过的一位员工回忆说,一天早上从帐篷里爬出来,发现厨房的帐篷夜里被大风吹跑了,只剩下做饭的大锅放在那。虽然条件艰苦,但杨教授带领的科研队伍还是坚持了下来,要在这里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除了生存条件艰苦外,这里的科研条件也有一定的局限。为了节约成本,研究人员购买的是二手实验设备。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支科研队伍,却向盐湖综合利用开发的世界性难题发出了挑战。
筑巢引凤 科研队伍显身手
企业搞自主创新,一靠资金,二靠人才。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除了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外,一个好的科研队伍和科研人员培养机制,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研队伍的搭建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杨建元教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推动公司“产学研”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年8月,杨建元教授获得了2006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中信公司第一批享受这一津贴的专家。对杨总个人来说,这是一种荣誉,更是对他工作的认可。
采访过程中,记者问应该称呼他为企业家还是教授时他淡然一笑,回答说:“企业家谈不上,在这里大家称他为‘杨老师’。”这样的称呼,一方面是由于他一直从事的职业——大学教授,另一方面,则是他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领域里的权威性。
讲起他到国安工作的过程,还真有一段渊源。1990年,在成都理工大学任教的杨建元,第一次来格尔木西台吉乃尔盐湖,为他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采集标本,当时这个特大型液体锂矿里丰富的资源储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这些资源开掘出来成为他钻研盐湖资源开发新技术的最大动力。
西部大开发,在为西部省区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东部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信国安集团公司把目光锁定在对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开发上。当他们来到成都理工大学进行项目咨询时,与该校硕士生导师杨建元教授不期而遇。
中信国安集团公司需要高端科技人才带来先进技术,从而确定对盐湖资源开发的方向。而杨建元十几年来一直坚持对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已经在实验室里完成了从盐湖中提取硫酸钾、硫酸钾镁肥、硼酸、碳酸锂、镁盐系列产品技术的实验工作,他又需要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所以双方的合作就这样展开了。
为了尽快把杨建元这样的高端人才引进来,中信国安破除常规,采用“柔性引进”的办法,不求所有,只求所用,不强调人事关系的归属,他可以继续从事原来的教学工作,同时又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公司副总经理兼副总工程师,让他有足够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能。
由于杨建元等人的加入,中信国安具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专有技术。在杨建元的带领下,他们顺利地在东台吉乃尔湖建起了小型的工业化装置,开始利用东台吉乃尔湖卤水进行提取硫酸钾、硫酸钾镁肥、硼酸、碳酸锂、镁盐系列产品的技术试验工作。
虽然科研工作顺利地进行着,但中信国安决策层知道,光把人才引进来不行,还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为此公司制定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采取“底薪+奖金”的模式,用相对固定的底薪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用有差距的奖金把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之间收入拉开,从而建立起薪酬逐步与市场接轨的用人体系,公司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学识层次、发展潜力和市场紧缺程度,在个人工资分配上给予不同的待遇。近几年来,通过合同、聘任、聘用、调动等灵活的方式,中信国安引进了一大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领域涵盖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建立起了一支健全的人才队伍。
车间副主任唐兵对此深有感触,他说:“2003年3月,还未大学毕业的我踏上了开往西行的列车前来实习,当时成都是春暖花开,可人迹罕至的戈壁盐湖却是寒冷的冬天,另外,天气也非常的干燥,紫外线照射十分强烈,空气的湿度几乎为零。刚开始对这里的自然环境很不适应,领导在工作和生活上对我都很关心,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适应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在这过程中,我逐渐地了解了中信国安,了解了中信国安精神,了解了这群创业人。同时,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造就了我坚强的意志。我觉得工作在一种宽松、温馨的氛围之中,而且有机会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周围总有人鼓励自己的发展、认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有人倾听,时刻能感到处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后来实习结束后我决定留下来,为了解决我的后顾之忧,公司为我夫人也安排了工作。近期公司正准备在格尔木筹建员工生活区,让我们在工作之余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从唐兵的言谈话语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海国安的这批年青人在盐湖工作环境中有艰辛,也有激情,同时也有欢乐。
科技创新 树循环经济典范
就是依靠这样一支科研队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使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科研工作能够迅速取得令人震惊的成果。但企业的科技创新有着自身的特点,企业不仅要有技术开发,还要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充分的考虑。他们紧紧抓住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机遇,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大力提升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不但做到对资源的“吃干榨尽”,而且创造了生产无污染、盐湖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
过去的盐湖资源开发只是简单地提取钠、钾等元素,富含锂、镁等珍贵矿物质的老卤只能作为废物排放,这样不仅浪费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污染了环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克服锂、镁元素分离这一世界难题,杨建元教授带领的科研队伍发明了物理脱钠技术,使钾的总回收率达到了90%以上,再加上硼镁共沉淀反循环新工艺,则使锂的回收率达到80%以上,远远高于世界上50%回收率的水平。这一工艺不但实现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样又实现了盐湖资源的循环利用。运用这些新技术,他们实现了对盐湖所有存在提取价值原料的循环使用:先利用盐湖卤水盐田晒出的钾混盐生产出钾镁肥,然后把盐田老卤浓缩后生产出硼酸,再利用硼酸工厂提硼后剩余的酸化液生产出终极产品碳酸锂。整个生产过程没有添加任何化学制剂,这样使生产过程和生产出的产品就不会出现化学污染,与这种传统的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相比较,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资源开发利用建立在一种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从而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产品使用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的程度。
在杨教授的带领下,科研队伍发扬了“国安永远争第一”的精神,树立了敢打敢拼、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依靠不懈的科技攻关,公司先后获得了17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4项科学技术成果,拥有了盐湖卤水中钾、硼、锂、镁综合利用成套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迅速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公司运用技术自主创新成果,以低廉成本实现了较大的规模化生产,公司生产的硫酸钾镁肥不但有效缓解了我国钾肥严重短缺的局面,改变了进口产品一统市场的格局。
在整个盐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把节约资源摆在重要位置,减少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为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树立起了典范。
企业文化 人才战略的灵魂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安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众多科研人员的熏陶和鼓舞。企业文化的实质是关于人的文化,把人才当作企业之本,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并合理地使用人才。李士林董事长曾经多次说过“国安在发展过程中也许会犯许多错误,但决不允许犯压制人才,浪费人才的错误;压制人才,浪费人才等于扼杀生命,是最大的错误。”这一句话生动地体现了中信国安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中信国安集团公司的党委书记夏桂兰一行带队前往青海公司进行干部考核,这充分体现了中信国安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提出一个又一个的具有挑战性的发展目标,使每一个人在实现公司宏伟目标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中信国安的员工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因而公司尽可能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是对人才的根本尊重,是“尚贤”的具体体现。
中信国安认为人需要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人都是有有理想和抱负的,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人的最高需要。中信国安在大胆使用人才的同时,还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和继续深造的机会,激发员工的創造力,使员工自觉地把自身价值与公司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亚雷说,中信国安有走资源开发之路的雄才大略,也具备应对未来的独到眼光。作为决策层,我们不仅在技术、管理、资金上给予坚定不移的支持,而且在不断推进科技攻关的同时,积极谋划后续人才队伍的培养。因为盐湖化工专业的特殊性,中信国安选择通过与高校联手的方式,打造一个后备人才的“孵化器”。基于此,公司和成都理工大学联合建立了盐湖研究和开发中心,由中信国安每年以科研经费的形式向该中心提供资金,而中心负责开发盐湖化学与工程新材料的技术研究。从该校就读化工专业的学生当中,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中心工作,让学生们参与科研开发,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提高、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使他们对中信国安所从事的事业能有详细地了解。同时,每年的假期,中心还组织这些学生来东台的工业化试验基地实习,亲身感受每一个工艺的运转流程,也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中磨练他们的意志。公司还着力从他们中间培养硕士、博士,为将来的继续发展储存一批高端人才。
如今,一批又一批的国安人对这片盐土已经产生深深的眷念,他们在茫茫戈壁滩上不断拼搏、奋进!
中信国安站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度上,以振兴西部地区经济为己任,用上下求索和坚守事业的精神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扎根于青海。在青海盐湖的成功运作再一次证明了技术、资源、资本、人才的结合才是完美的结合,为实现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开辟了先河。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青海盐湖更加绚丽多彩的发展前景将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