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酒曲是一项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西北地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每逢节假日聚会或迎亲嫁娶时,酒曲都会作为消遣娱乐的常见方式和情感联络的重要纽带。现以宴席曲形式之一的酒曲——《数麻雀》为例,在西北民俗的视野下,从音乐的风格和表现手段、曲调的调式和结构特点这两个层面来分析西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及审美意识,以展现这一地区共同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音乐风格 表现手段 调式 结构特点 音乐文化 审美意识
一、宴席曲与酒曲
宴席曲是一种具有集体性、社会性的音乐文化,是在西北地区特有的环境和民俗现象中产生、发展并成熟起来的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特在节假日聚会或迎亲嫁娶时即兴演唱。它曲调悠长、体裁甚多、朴实亲切,歌词中有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和口语,颇受西北民众的喜欢,从西北回族“宴席曲里三天没大小”的说法中足以可见。经西北各地学者对宴席曲结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宴席曲属青海河湟地区除山歌类的‘花儿’以外的小调类民歌形式,其大部分属于民间的小令类”[1]。因此宴席曲的小调性质不同于山歌,与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尤其是甘、青、新、宁四省的“花儿”相比,从音乐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体裁类型和曲调结构来看,宴席曲都有着独属于自身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宴席曲根据内容、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五类:叙事曲、散曲、喜歌、诙谐曲和酒曲。其中,酒曲在汉、藏、土等少数民族中盛行,尤作为在聚会、饮酒时猜拳行令时唱的民间小曲。酒曲除了有作为酒令进行竞唱猜酒的功能外,还有逗趣玩耍、为酒席助兴、烘托气氛的作用。在西北地区中,较为流行的酒曲有十几首,虽数量有限,但却是历史及文化的传承,是本地风土人情的一个略小缩影,仍对西北地区的宴席曲以及西北民俗研究有一定作用。本文特以青海地区宴席曲中的酒曲——《数麻雀》为例,在西北民俗的视野下,从音乐的风格和表现手段、曲调的调式和结构特点这两个层面来分析西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及审美意识,试图通过对这一地区酒曲特有的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来展现西北民族地区共同的文化底蕴。
二、对酒曲《数麻雀》的鉴赏和分析
一(呀个呀嘛)麻雀一(呀嘛一)个头(呀),两只眼睛明(呀么明)丢丢(呀)。
两(呀个的个)爪爪蹲(在那)墙头上(呀),一个(尕)尾巴蹲在(那)墙外头。
两(呀个呀嘛)麻雀两(呀嘛两)个头(呀),四只眼睛明(呀么明)丢丢(呀)。
……
1.音乐的风格和表现手段
从酒曲《数麻雀》的旋律可以看出,该曲曲调短小、内容风趣、旋律简单,调式结构彰显出浓厚的西北特色,将一只只机灵活泼的麻雀描绘的惟妙惟肖。该曲以数量序列为起兴,属于分节歌形式,或称“数数式”。演唱这类酒曲的方式也十分有意思,歌者呈坐姿,上半身动作参与酒曲演唱中。当演唱到序数词时,歌者手要比划数字;当唱到涉及麻雀具体肢体部位如头、眼睛、爪子时,歌者或用双手拇指和中指抵成圈状摆在双眼之前以表现麻雀圆溜溜的眼睛,或将五指作棱锥状放在另一条胳膊上表现麻雀站在墙头的姿态,或将两双手一前一后摆在臀后两侧以表现麻雀在墙头机灵活泼、尾巴齐刷刷露在外面的可爱模样。歌者演唱肢体动作丰富形象,结合其喜笑颜开的笑脸,真让人忍俊不禁。此时酒曲可达到劝酒助兴、取悦对方、增强欢乐气氛的作用了,被敬酒的人只能欢欢喜喜地喝下这杯友谊之酒,皆大欢喜。随着数字积累的增多,酒曲的节奏越来越快,这时不仅仅只是即兴演唱,更考察演唱者敏捷应变的思维能力,数错便引得哄堂大笑,直到自罚一杯才能饶过。如此欢快的气氛,难怪在临夏地区的“花儿”中唱道:“八仙的桌子上坐满了,弟兄们高兴着就唱了,三拳两胜的喝干了,酒醉时如山者就倒了。”这不正是酒曲之下高朋满座、举杯畅饮、酒酣耳热、吟唱酒曲、醉意朦胧的快乐场面的真实写照吗?
2.曲调的调式和结构特点
从酒曲《数麻雀》的歌词可以看到,实词间加入虚词的比重比较大,比如有呀嘛、的(di)个、呀个等,不仅在这首酒曲上有这个特点,在其他宴席曲中表现也十分明显。这使得酒曲歌词词义突出,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流畅。甚至对于由对仗不严格造成的主次各句字数不均的现象,也是由演唱者按演唱习惯加进去的虚词来解决。另外,青海地区的民歌大部分采用五声音阶,如《数麻雀》中,Sol、La、Re起支柱作用,为徵调式。对比分析其他酒曲如《闹五更》、《尕老汉》等,听者也会明显感觉到青海民歌的这个特色,即:衬词衬腔固定、双句体结构、重复手法广泛应用、特性旋律音程多为三、四、五度跳进相结合,这使得酒曲朗朗上口,常常回旋不绝于耳[1]。
三、酒曲的音乐文化及审美意识
酒曲既是一种喝酒助兴的趣味活动,怎么能少的了“酒”在其中的作用呢?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高寒气候使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这里尤其盛产青稞酒。伴随饮酒,与酒相关的内涵丰富的酒文化还有酒谜、猜拳、酒曲、酒歌等,这些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成为民间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青海酒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只是一项在餐桌上的趣味活动,还因其优美的曲调,更是民间歌谣中的一种,在很多场合可独立演唱。除了汉族和回族,其他少数民族的酒歌作品还有藏族的长篇酒曲《祝酒》、短歌酒曲《节日的美酒》、土族的酒曲对唱《唐德里格玛》和长歌《古然那斯布勒》等等[2],这些酒曲内容丰富,不仅其艺术性价值巨大,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学研究价值。
传统酒曲唱词传承十分久远,其产生与发源已无从考证,但从其活泼生动、朴实风趣、内容健康且易于传唱的特点来看,酒曲或诙谐、或忧伤、或暗藏警人哲理,无一不是西北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在西北地区除了“花儿”和地方戏曲艺术之外,酒曲作为一种在该地区广泛流行的小调,因其形式丰富多样和独具地方特色的审美标准及道德观,成为西北地区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酒曲同时是西北地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每逢节假日聚会或迎亲嫁娶时,酒曲都会作为消遣娱乐的常见方式和情感联络的重要纽带。
正如有人说的那样,“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3]《数麻雀》正是一首这样典型的青海酒曲,一首朗朗上口的青海民歌。酒醇、兴高、曲悠长,不得不说,酒曲是艺术长河中在青海大地上的一朵神奇的艺术浪花。酒曲是一座沟通桥梁,借酒为聚、增进友谊、交流文化、抒发愿望,它凸显了高原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国顺.青海河湟宴席曲音乐特色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2]谢承华.青海民歌探徽之九从(尕老汉)说酒曲[J].雪莲,2011,(01).
[3]音乐欣赏手册[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基金项目:
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校级创新项目“藏汉双语中智能汉字笔顺系统软件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简介:
刘丹宁(1994.11—),女,青海西宁人,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大二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手风琴演奏、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关键词:音乐风格 表现手段 调式 结构特点 音乐文化 审美意识
一、宴席曲与酒曲
宴席曲是一种具有集体性、社会性的音乐文化,是在西北地区特有的环境和民俗现象中产生、发展并成熟起来的具有民族及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特在节假日聚会或迎亲嫁娶时即兴演唱。它曲调悠长、体裁甚多、朴实亲切,歌词中有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和口语,颇受西北民众的喜欢,从西北回族“宴席曲里三天没大小”的说法中足以可见。经西北各地学者对宴席曲结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宴席曲属青海河湟地区除山歌类的‘花儿’以外的小调类民歌形式,其大部分属于民间的小令类”[1]。因此宴席曲的小调性质不同于山歌,与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尤其是甘、青、新、宁四省的“花儿”相比,从音乐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体裁类型和曲调结构来看,宴席曲都有着独属于自身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宴席曲根据内容、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五类:叙事曲、散曲、喜歌、诙谐曲和酒曲。其中,酒曲在汉、藏、土等少数民族中盛行,尤作为在聚会、饮酒时猜拳行令时唱的民间小曲。酒曲除了有作为酒令进行竞唱猜酒的功能外,还有逗趣玩耍、为酒席助兴、烘托气氛的作用。在西北地区中,较为流行的酒曲有十几首,虽数量有限,但却是历史及文化的传承,是本地风土人情的一个略小缩影,仍对西北地区的宴席曲以及西北民俗研究有一定作用。本文特以青海地区宴席曲中的酒曲——《数麻雀》为例,在西北民俗的视野下,从音乐的风格和表现手段、曲调的调式和结构特点这两个层面来分析西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及审美意识,试图通过对这一地区酒曲特有的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来展现西北民族地区共同的文化底蕴。
二、对酒曲《数麻雀》的鉴赏和分析
一(呀个呀嘛)麻雀一(呀嘛一)个头(呀),两只眼睛明(呀么明)丢丢(呀)。
两(呀个的个)爪爪蹲(在那)墙头上(呀),一个(尕)尾巴蹲在(那)墙外头。
两(呀个呀嘛)麻雀两(呀嘛两)个头(呀),四只眼睛明(呀么明)丢丢(呀)。
……
1.音乐的风格和表现手段
从酒曲《数麻雀》的旋律可以看出,该曲曲调短小、内容风趣、旋律简单,调式结构彰显出浓厚的西北特色,将一只只机灵活泼的麻雀描绘的惟妙惟肖。该曲以数量序列为起兴,属于分节歌形式,或称“数数式”。演唱这类酒曲的方式也十分有意思,歌者呈坐姿,上半身动作参与酒曲演唱中。当演唱到序数词时,歌者手要比划数字;当唱到涉及麻雀具体肢体部位如头、眼睛、爪子时,歌者或用双手拇指和中指抵成圈状摆在双眼之前以表现麻雀圆溜溜的眼睛,或将五指作棱锥状放在另一条胳膊上表现麻雀站在墙头的姿态,或将两双手一前一后摆在臀后两侧以表现麻雀在墙头机灵活泼、尾巴齐刷刷露在外面的可爱模样。歌者演唱肢体动作丰富形象,结合其喜笑颜开的笑脸,真让人忍俊不禁。此时酒曲可达到劝酒助兴、取悦对方、增强欢乐气氛的作用了,被敬酒的人只能欢欢喜喜地喝下这杯友谊之酒,皆大欢喜。随着数字积累的增多,酒曲的节奏越来越快,这时不仅仅只是即兴演唱,更考察演唱者敏捷应变的思维能力,数错便引得哄堂大笑,直到自罚一杯才能饶过。如此欢快的气氛,难怪在临夏地区的“花儿”中唱道:“八仙的桌子上坐满了,弟兄们高兴着就唱了,三拳两胜的喝干了,酒醉时如山者就倒了。”这不正是酒曲之下高朋满座、举杯畅饮、酒酣耳热、吟唱酒曲、醉意朦胧的快乐场面的真实写照吗?
2.曲调的调式和结构特点
从酒曲《数麻雀》的歌词可以看到,实词间加入虚词的比重比较大,比如有呀嘛、的(di)个、呀个等,不仅在这首酒曲上有这个特点,在其他宴席曲中表现也十分明显。这使得酒曲歌词词义突出,情感表达更加细腻流畅。甚至对于由对仗不严格造成的主次各句字数不均的现象,也是由演唱者按演唱习惯加进去的虚词来解决。另外,青海地区的民歌大部分采用五声音阶,如《数麻雀》中,Sol、La、Re起支柱作用,为徵调式。对比分析其他酒曲如《闹五更》、《尕老汉》等,听者也会明显感觉到青海民歌的这个特色,即:衬词衬腔固定、双句体结构、重复手法广泛应用、特性旋律音程多为三、四、五度跳进相结合,这使得酒曲朗朗上口,常常回旋不绝于耳[1]。
三、酒曲的音乐文化及审美意识
酒曲既是一种喝酒助兴的趣味活动,怎么能少的了“酒”在其中的作用呢?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高寒气候使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这里尤其盛产青稞酒。伴随饮酒,与酒相关的内涵丰富的酒文化还有酒谜、猜拳、酒曲、酒歌等,这些不但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成为民间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青海酒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只是一项在餐桌上的趣味活动,还因其优美的曲调,更是民间歌谣中的一种,在很多场合可独立演唱。除了汉族和回族,其他少数民族的酒歌作品还有藏族的长篇酒曲《祝酒》、短歌酒曲《节日的美酒》、土族的酒曲对唱《唐德里格玛》和长歌《古然那斯布勒》等等[2],这些酒曲内容丰富,不仅其艺术性价值巨大,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学研究价值。
传统酒曲唱词传承十分久远,其产生与发源已无从考证,但从其活泼生动、朴实风趣、内容健康且易于传唱的特点来看,酒曲或诙谐、或忧伤、或暗藏警人哲理,无一不是西北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在西北地区除了“花儿”和地方戏曲艺术之外,酒曲作为一种在该地区广泛流行的小调,因其形式丰富多样和独具地方特色的审美标准及道德观,成为西北地区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酒曲同时是西北地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每逢节假日聚会或迎亲嫁娶时,酒曲都会作为消遣娱乐的常见方式和情感联络的重要纽带。
正如有人说的那样,“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旋律的宝库。它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注意到各种不同的民族性格。”[3]《数麻雀》正是一首这样典型的青海酒曲,一首朗朗上口的青海民歌。酒醇、兴高、曲悠长,不得不说,酒曲是艺术长河中在青海大地上的一朵神奇的艺术浪花。酒曲是一座沟通桥梁,借酒为聚、增进友谊、交流文化、抒发愿望,它凸显了高原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国顺.青海河湟宴席曲音乐特色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2]谢承华.青海民歌探徽之九从(尕老汉)说酒曲[J].雪莲,2011,(01).
[3]音乐欣赏手册[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基金项目:
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校级创新项目“藏汉双语中智能汉字笔顺系统软件的设计与研究”。 作者简介:
刘丹宁(1994.11—),女,青海西宁人,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大二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手风琴演奏、音乐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