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在上公开课《逍遥游》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速读全文,你感觉作者说了些什么?是怎么说的?有哪些关键句?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三分钟。”教室顿时热闹起来,而教师则显得无所事事。这时我有意识地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一个学生在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着边际地闲聊;有的小组干脆沉默寡言,无人开口……三分钟很快到了,教师说:“时间到了,现在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刚才的问题。”
且不说教师设计的问题质量如何,如果没有事先安排,在教师没有丝毫指导、点拨的情况下,凭这短短的三分钟讨论,学生断然回答不出如此有难度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调用群体智慧、发挥团队力量,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获得新发现,解决诸多问题;更有利于在合作交流中刺激个体发挥潜能、张扬个性、激活动力。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并且似乎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堂。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尊重和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我们对传统教学做了痛苦反思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合作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当然,学生的合作学习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张志公先生曾经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没有教师客观、科学、公开的评价,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就不能在较高层面上把握文本,这样的合作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学生讨论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也不能老师叫讨论就讨论,叫停就停。规定时间一到,马上要求学生回答,这既不合乎学生思维规律,又不尊重学生,这种合作是虚设的。为什么不问一问学生“商量好了吗”或“结果出来了吗?”在这种缺少民主的氛围中,怎么“合作学习”?
据此种种,对于“合作学习”我们应采取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1.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取这种方式。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种估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学生互相探讨或教师点拨,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精心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
2.确定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需要讨论的问题,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师问题的设计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成败。教师所提问题不能过于笼统,含糊,亦不能过于浅显或一时难以解决,教师要设计一些富有针对性的适合学情的难度适中的问题。
3.科学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之前要留足学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建立机制,教给方法,努力克服盲目无序、无意义、无效率的教学行为,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5.宏观调控,适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并非无事可做,而应密切关注和把握小组讨论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切不可让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形式。”
6.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适度。对学生合作学习中探究发现的结果教师要给予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要既肯定长处,明明白白确认“小组合作”的是非优劣,让学生有较明确的认知结果,又要指出其不足和努力方向,让学生清晰认识不足,明确下一步努力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且不说教师设计的问题质量如何,如果没有事先安排,在教师没有丝毫指导、点拨的情况下,凭这短短的三分钟讨论,学生断然回答不出如此有难度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调用群体智慧、发挥团队力量,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获得新发现,解决诸多问题;更有利于在合作交流中刺激个体发挥潜能、张扬个性、激活动力。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并且似乎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堂。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尊重和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我们对传统教学做了痛苦反思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合作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
当然,学生的合作学习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张志公先生曾经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组织,没有教师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没有教师客观、科学、公开的评价,学生囿于自身的水平,就不能在较高层面上把握文本,这样的合作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
学生讨论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也不能老师叫讨论就讨论,叫停就停。规定时间一到,马上要求学生回答,这既不合乎学生思维规律,又不尊重学生,这种合作是虚设的。为什么不问一问学生“商量好了吗”或“结果出来了吗?”在这种缺少民主的氛围中,怎么“合作学习”?
据此种种,对于“合作学习”我们应采取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1.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取这种方式。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种估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学生互相探讨或教师点拨,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精心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
2.确定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需要讨论的问题,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师问题的设计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成败。教师所提问题不能过于笼统,含糊,亦不能过于浅显或一时难以解决,教师要设计一些富有针对性的适合学情的难度适中的问题。
3.科学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之前要留足学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建立机制,教给方法,努力克服盲目无序、无意义、无效率的教学行为,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5.宏观调控,适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并非无事可做,而应密切关注和把握小组讨论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切不可让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形式。”
6.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适度。对学生合作学习中探究发现的结果教师要给予客观、科学、公正的评价。要既肯定长处,明明白白确认“小组合作”的是非优劣,让学生有较明确的认知结果,又要指出其不足和努力方向,让学生清晰认识不足,明确下一步努力的针对性和目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