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美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ha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一、情景交融
  古人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在文中描绘了离别之情,离别之景。暮秋时节,郊外空阔萧瑟的秋景,表现出人物内心浓浓的离情。在文章的开始,莺莺眼中满含着泪水到长亭为上京赶考的张生送别,作者这样描绘离别之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清晨时分,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远远望去,是谁把那片树林染成了红色,想必是离人的眼泪吧。在莺莺心中,那经霜的枫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将人物身外之景与内心之情紧紧联系了起来,让读者也为之叹息:莺莺究竟流了多少泪水,竟把树林都染红了。
  在长亭饯别之后,张生依依不舍地上路了,莺莺怅然而立,极目远望。她看到了什么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莺莺埋怨远处的青山、疏林和傍晚那淡淡的云气遮住了张生的身影。夕阳西下,在这条寂静的山路上,莺莺只见秋风吹动庄稼的声音。突然,远处传来一声马儿的嘶鸣,莺莺心中一颤,又抬头张望,却什么也没有看到。这段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开头处清晨的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清冷,更进一步表现出莺莺内心的留恋和悲哀。
  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长亭送别》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文采灿然。
  (一)夸张。
  在奔赴长亭的路上,作者这样描述莺莺的心情:“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是说听见一声张生要走了,手上戴的金镯子就松了下来;远远看见送别的十里长亭,人马上就瘦了下来。这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莺莺的离情别绪。再如在临别叮嘱这一部分中,作者这样写莺莺的泪水和离别之恨:“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这些夸张手法的运用,将莺莺的内心感情表现得更加充分,也使读者印象深刻。
  (二)比喻。
  在长亭饯别这部分,红娘劝莺莺“饮一口儿汤水”,莺莺说:“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这是兼用了比喻和夸张,以莺莺的食不下咽,表现她心中的极端愁苦。再如接下来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这里用蜗角和蝇头来比喻那些虚名小利,表现了莺莺轻视功名利禄、重视爱情的态度。
  (三)排比与叠音、反复。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这段是写莺莺在动身去长亭之前的愁绪和想象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排比、叠音与反复的使用,使音韵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将莺莺的柔肠百结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用典。
  作者还善用典故来表现莺莺内心的悲戚。例如[满庭芳]中:“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望夫石”,古代神话,有一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然变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这里用这个典故表现出莺莺在饯别席间痴痴的神情和她内心离别的悲哀。[耍孩儿]一曲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红泪”,王嘉《拾遗记》中记载,有一个叫薛灵芸的少女被选入皇宫,在同她的父母分别时,哭得很伤心,用玉壶接下她的眼泪,玉壶映出红色。后来人们就把女子伤心时流下的眼泪叫做“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是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中的最后两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是说,莺莺为离别而流的眼泪打湿了衣衫,比当年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时流的眼泪还要多。
  三、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使曲词更为典雅凝练,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当我们读到“碧云天,黄花地”,“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等语句时,会很自然地想到范仲淹的名篇《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再如[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化用了柳永《诉衷情近》词中的“未饮心如醉”,虽然只改动了一个字,感情更加沉重。这三句是说,还没饮酒,心早已如痴如醉了,眼泪流尽继之以血,这颗心早已被折磨得像死灰一样。作者化用诗词,更形象地表现出莺莺此时的心力憔悴。再如[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了苏轼《满庭芳》词中原句,形象地表现了莺莺轻视功名利禄,重视爱情的态度。
  除了善于化用古代诗词之外,作者还善于熔炼方言口语入曲。方言指一地的日常生活用语,对于元剧来说,最称本色。王实甫的剧作比较注重语言文采,但因此认为他不擅长本色是不对的。李渔就曾经评价说:“填词中方言之多,莫过于《西厢》一种。”确实如此,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总之,《长亭送别》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美的人物、美的画面、美的语言,使它如同一首感人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动人的离别曲。
其他文献
一提到大篷车,很多人首先就是想到的印度电影《大篷车》,而纪录片之所以用《我们的大篷车》命名,也是想展现当代生活中一种新的“大篷车”那种边走边唱、边走边演的艺术。2009年江苏省人口计生委组织了百场文艺演出送下乡的活动,通过演出团队的表演,把人口计生委的关爱女孩、婚育新风、关爱流动人口等新的人口观念在广大的群众中宣传开来。这个演出团队是由一辆大巴车、一个演出的流动舞台车和几十名演员组成的,作为江苏省
摘 要: 本文作者深入课堂,用心听课,聚焦亮点,积少成多,发现了适合自身的“双轨训练”模式。“双轨训练”是落实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听课 课堂管理实践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构建高效课堂是教学质量质变的根本。校长听课,是真正了解学校教学现状,分析学校课堂教学是否合乎时代要求,审时度势及时作出改革决策,优化教学模式,内化质变因素,全面提
摘 要: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索与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有利于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实现语文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绿》 质疑能力 培养途径    在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也凭借课堂质疑,启发学生思考,于是课堂上老师问,学生答,问问答
摘 要: 作者经历“同课异构,高效课堂”活动的始终,从亲身参与、自我观摩、专家研讨等多角度认识同课异构的新鲜火花:异样的风采,同样的精彩;精彩的课堂源于细节。对于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师要着重关注课前的导入、课中的操练和课后的作业设计三个细节,从而演绎出高效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 同课异构 精彩课堂 细节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课堂”。每个老师都有自
摘 要: 反义是重要的语义关系。语言学家对反义词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研究成果对于语言教学、写作、翻译、修辞、词典编纂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あつい”的反义词为切入点,对日语相对反义词的语义特征作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 日语 相对反义词 语义特征 あつい    “あつい”的反义词是什么?这组反义词属于哪一类反义词?有哪些共同特征?分析比较日汉语中反义词异同的不乏其人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是教师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纽带,更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它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实例,从课堂提问现状、提问策略等方面对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课堂提问现状 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设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
语文教学的求异思维,在于不拘泥传统,开拓另一种思维方式。我在教学传统名篇《威尼斯》时,一改过去的调子,另辟蹊径。  一、过去,一味地教学生欣赏威尼斯美景  1.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  《威尼斯》在朱自清的笔下,如同一幅颇具西洋风格的油画,她别致的妩媚,耐人寻味,百看不厌。开头“别致”二字就把读者牢牢吸引住了,画中充满了浓浓的北欧情调和作者对威尼斯古老文明的咏叹。浓墨重彩描绘出来的威尼斯风光,又仿
摘 要: 本文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的指导意义。文章从广告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探讨了英汉广告互译中的翻译对等理论的应用问题,对商标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如何跨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达到商标翻译的文化等效,更好地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关键词: 尤金·奈达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商标翻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中华经典诗文博大精深。传统经典国学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在中小学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提高认识,深刻认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  一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诵读活动,让传统美德根植于中小学生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
摘 要: 音乐鉴赏课是高中学生获得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音乐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如何让跳动的音符牵动学生的情,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积极探索,如何让音乐课真正被学生接受并喜欢,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深思并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音乐鉴赏课 高中生 情感体验 培养方法    音乐鉴赏课是高中学生获得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学生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使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和音乐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