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之一,它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为此,中学政治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反思、感悟、总结、成长。
【关键词】思想政治 现实生活 感悟 成长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过健康向上的生活,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掌握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方法,更多地把生活的素材引入到课堂,通过各种途径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切实地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对现行的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所以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使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就要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政治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学有所获。使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不但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的真谛和源泉。那么,如何使政治教学走向生活化,本人认为首先是教师要做好转变,无论是从自己的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组织上都要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
一、 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
“师道尊严”早已过去,现代教学需要建立一种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即教师要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起着组织,引导,帮助学生的作用,并适时的参与,鼓励,给予学生肯定,从而加强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个性的自我完善,要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目学生的情怀。一句平常的问候,一个亲切的微笑,都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二、必须正确把握关注怎样的现实生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关注的生活,不只是学生的实际生活,也不是所有的社会现实生活,而必须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大致可以从由点到面、由个人生活到社会生活三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展,认知水平的提高,生活经验、社会信息不断丰富。特别是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大众文化传媒的发展,对人生、社会的观察思考不断扩展和深入。并且,初中学生即将面临激烈的中考竞争,面临关系今后发展的专业选择。因而初中生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许多困惑、烦恼和见解。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正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认识,这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探究活动的起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与以疏导和引领。
三、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
初中学生受自己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兴趣爱好、目标追求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着自己关注的热点、兴奋点,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重点高中的形势与政策、社会治安形势等。同时,出于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也会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表现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不能对学生兴奋点视而不见,只是根据知识学习的需要指令性地组织探究现实问题,对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引领,是政治课教学应尽的职责,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
四、要联系初中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初中学生即将成为成年公民,即将对国家和社会行使应有的权利,行使应尽的义务。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学习和探讨,以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等,可能学生认为与已无关,但都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也是可以学习的重要的内容。当然要把握好“度”,不能过深过宽,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上必须适切学生的认知基础。
五、必须研究怎样有意义地联系生活
引领学生关注生活,走向社会,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关键是要把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知识离开生活与实践,将是抽象的说教,更难形成实际的能力。而生活与实践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会缺乏科学的方法而偏离方向。只有把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联系现实生活才有意义。
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从生活走向知识,二是以知识分析生活。从生活走向知识,就是引领学生在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过程中思考问题、领悟知识、学习方法、提炼思想。如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中呈现生活材料或案例,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感悟道理。
一次活动的体验,比任何语言上的德育教育来得更直接、深刻和有效,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融入社会,提高自我,不断获得知识、能力、素质、品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彦平.新课程四大困惑的探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8).
[3]房宁主编.《政治学分析教程》.首都师大出版社,1997.
[4]石永义等.《现代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思想政治 现实生活 感悟 成长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过健康向上的生活,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掌握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方法,更多地把生活的素材引入到课堂,通过各种途径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切实地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对现行的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所以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使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就要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政治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学有所获。使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不但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的真谛和源泉。那么,如何使政治教学走向生活化,本人认为首先是教师要做好转变,无论是从自己的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组织上都要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
一、 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
“师道尊严”早已过去,现代教学需要建立一种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即教师要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起着组织,引导,帮助学生的作用,并适时的参与,鼓励,给予学生肯定,从而加强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个性的自我完善,要有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目学生的情怀。一句平常的问候,一个亲切的微笑,都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二、必须正确把握关注怎样的现实生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关注的生活,不只是学生的实际生活,也不是所有的社会现实生活,而必须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大致可以从由点到面、由个人生活到社会生活三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展,认知水平的提高,生活经验、社会信息不断丰富。特别是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大众文化传媒的发展,对人生、社会的观察思考不断扩展和深入。并且,初中学生即将面临激烈的中考竞争,面临关系今后发展的专业选择。因而初中生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许多困惑、烦恼和见解。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正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认识,这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探究活动的起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与以疏导和引领。
三、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
初中学生受自己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兴趣爱好、目标追求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着自己关注的热点、兴奋点,如中考招生制度改革、重点高中的形势与政策、社会治安形势等。同时,出于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也会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表现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不能对学生兴奋点视而不见,只是根据知识学习的需要指令性地组织探究现实问题,对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引领,是政治课教学应尽的职责,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
四、要联系初中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初中学生即将成为成年公民,即将对国家和社会行使应有的权利,行使应尽的义务。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学习和探讨,以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等,可能学生认为与已无关,但都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也是可以学习的重要的内容。当然要把握好“度”,不能过深过宽,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上必须适切学生的认知基础。
五、必须研究怎样有意义地联系生活
引领学生关注生活,走向社会,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关键是要把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知识离开生活与实践,将是抽象的说教,更难形成实际的能力。而生活与实践离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会缺乏科学的方法而偏离方向。只有把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联系现实生活才有意义。
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从生活走向知识,二是以知识分析生活。从生活走向知识,就是引领学生在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过程中思考问题、领悟知识、学习方法、提炼思想。如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中呈现生活材料或案例,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感悟道理。
一次活动的体验,比任何语言上的德育教育来得更直接、深刻和有效,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融入社会,提高自我,不断获得知识、能力、素质、品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彦平.新课程四大困惑的探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8).
[3]房宁主编.《政治学分析教程》.首都师大出版社,1997.
[4]石永义等.《现代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