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妆师的任务,就是按剧本中所规定的人物特征,如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经历、出声等等。在演员原有基础上,才用各种化妆手段,塑造出任务的外貌形象。
在目前,我们化妆手段可分为:绘型化妆、塑型化妆、毛发化妆和校型化妆。
毛发化妆:
毛发化妆法:就是用各种毛发零件,其中包括头套、假胡须、眉毛、睫毛、发辫、发片等等,改变演员本人不适合角色要求的法师、胡式、眉式,以及毛发的颜色,以达到塑造各种不同的典型人物形象的目的。
毛发化妆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是较为有利的手段之一,他在我们化妆创作中起的作用是比较大的。一个任务的不同特点,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式、胡式、眉式而得到明确的表达,因为任务的个性、职业、种族、生活、年代等等的不同,所喜欢和习惯的发式的变化也较大,因此辨别人的不同个性,往往从发式上一眼就会得到较明确的印象。
不同的发式,可表达不同的年代感:
中国从古代到现在,发式的变化也很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美的不同理解和喜爱,在不同的年代中,发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原始时,人们为了生活劳动的方便,开始束发梳髻,一直到清朝前,男人的发式都是束发梳,但是各朝代也有不同的特点,像秦末年,从兵马俑中出土的塑像来看,就有偏、结辩髻等的不同,而到清朝,由于努尔哈赤是女真族,亦即蒙族的一部分,当康熙过了山海关,统治了中国,改明为清后,中国男人的发式就变成半辫式,一直到国民时,袁世凯登基,又变成改良式,以后由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而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因此就参杂了目前的分发式……。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等,也都有各种不同的特点,到现在,又有些青年发式变化为长发脚、烫发等。而妇女的发式,也变化更大,原始社会时,也是束发,但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经济、文化逐渐发展,在春秋、战国以来至秦、汉等时,妇女则梳各种高髻,而开始才用一些装饰品,如步摇、方胜、耳饰等。至唐时,则在经历,文化发展达到了盛时,由于西方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妇女的发式也更加讲究,装饰品也更为华贵,珠、玉、金、银、翠、钻等,也都日益发展为妇女的饰物,至清时,由于女真族的统治、妇女的发式又逐渐改变,火烫发也开始流行,长发也较多,上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也各有不同特点,解放后,妇女的发式更加拘谨古板,“文革”时期也特点单一,至现在又有不同特点……长发、电烫、冷烫等。
由于发式在漫长的几年中,是在不断的改善着,所以我们以通过带有年代特点的发式,去表现人物所生活的年代感。
不同的发式可表现人物的种族、国籍。
由于种族不同,认得头发、颜色也不同,如黑色是亚洲人、黄棕色、金黄色、褐色甚至红色、银黄色等是欧洲人,棕褐色或是灰色而卷曲的头发是非洲人,除了颜色外,各个国家的发式也各有特点,胡须也是一样,印度人的大胡须和日本人的小胡须,髻也是各有特色的。
不同的发式、胡式所表现的职业、身份、性格不同;
各种职业、身份不同的人,在发式、胡式上都各有特点。下层劳动人民,光头较多,而知识分子、干部等则背头、分头较多,而由于人的性格不同、就是同一职业、身份的人当中,式样也各有不同。如头发胡须生长的密的,要比生长得稀的使人感到健壮。一个留有“耗子”胡须的人显得奸诈,两腮生满胡须的就显得健壮和浩方,如上唇和下唇的胡须相连的式给人以粗暴的感觉。
不同的发式和胡式所表现人的年龄:年老的人由于皮肤干燥,新陈代谢的能力衰退、色素的产量减少、头发和胡须逐渐由黑、斑白最后变成了全白。同时头发也逐渐稀薄,有得变成秃顶,因此从一个人的头发和胡须的颜色及头发的稀薄程度,我们就可看出他的大概年龄。
不同胡式可表现人的名族: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我国少数民族大多不留胡须,只有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习惯留大胡须。
总之,正由于发式和胡式可以表现人的许许多多的特点,所以我们利用头发和胡须来塑造影片中的任务形象,是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的,因而说毛发化妆是我们造型的有力手段之一,确实当之无愧。
但是,我认为:头发和胡须是不能单独构成形象的,必须同时和其他化妆手段结合,共同配合起来时要首先服从整个任务形象的要求,其次要喝脸部的整个轮廓,以及眼眉、口等求得统一,决不能用“独立性”,否则整个形象也会失去和谐而影响艺术效果。
另外,由于电影、电视这一艺术形式的特征,就是要求要有最大限度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是最小程度的假定性,那么在这个特征制约下的电影、电视化妆工作,也必须遵循真实性这原则来进行创作,这样,真实、自然、不虚假也就必然成了我们在电影、电视化妆中制作和运用毛发零件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必须达到真实与艺术性的完整统一,失去了真实性即破坏了艺术,而没有艺术性的真实,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这样才能达到真实而艺术的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徐英(1964.11—)女,就职于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设置部,从事化妆专业。)
在目前,我们化妆手段可分为:绘型化妆、塑型化妆、毛发化妆和校型化妆。
毛发化妆:
毛发化妆法:就是用各种毛发零件,其中包括头套、假胡须、眉毛、睫毛、发辫、发片等等,改变演员本人不适合角色要求的法师、胡式、眉式,以及毛发的颜色,以达到塑造各种不同的典型人物形象的目的。
毛发化妆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是较为有利的手段之一,他在我们化妆创作中起的作用是比较大的。一个任务的不同特点,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式、胡式、眉式而得到明确的表达,因为任务的个性、职业、种族、生活、年代等等的不同,所喜欢和习惯的发式的变化也较大,因此辨别人的不同个性,往往从发式上一眼就会得到较明确的印象。
不同的发式,可表达不同的年代感:
中国从古代到现在,发式的变化也很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美的不同理解和喜爱,在不同的年代中,发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原始时,人们为了生活劳动的方便,开始束发梳髻,一直到清朝前,男人的发式都是束发梳,但是各朝代也有不同的特点,像秦末年,从兵马俑中出土的塑像来看,就有偏、结辩髻等的不同,而到清朝,由于努尔哈赤是女真族,亦即蒙族的一部分,当康熙过了山海关,统治了中国,改明为清后,中国男人的发式就变成半辫式,一直到国民时,袁世凯登基,又变成改良式,以后由于西方列强争夺中国而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因此就参杂了目前的分发式……。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等,也都有各种不同的特点,到现在,又有些青年发式变化为长发脚、烫发等。而妇女的发式,也变化更大,原始社会时,也是束发,但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经济、文化逐渐发展,在春秋、战国以来至秦、汉等时,妇女则梳各种高髻,而开始才用一些装饰品,如步摇、方胜、耳饰等。至唐时,则在经历,文化发展达到了盛时,由于西方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妇女的发式也更加讲究,装饰品也更为华贵,珠、玉、金、银、翠、钻等,也都日益发展为妇女的饰物,至清时,由于女真族的统治、妇女的发式又逐渐改变,火烫发也开始流行,长发也较多,上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也各有不同特点,解放后,妇女的发式更加拘谨古板,“文革”时期也特点单一,至现在又有不同特点……长发、电烫、冷烫等。
由于发式在漫长的几年中,是在不断的改善着,所以我们以通过带有年代特点的发式,去表现人物所生活的年代感。
不同的发式可表现人物的种族、国籍。
由于种族不同,认得头发、颜色也不同,如黑色是亚洲人、黄棕色、金黄色、褐色甚至红色、银黄色等是欧洲人,棕褐色或是灰色而卷曲的头发是非洲人,除了颜色外,各个国家的发式也各有特点,胡须也是一样,印度人的大胡须和日本人的小胡须,髻也是各有特色的。
不同的发式、胡式所表现的职业、身份、性格不同;
各种职业、身份不同的人,在发式、胡式上都各有特点。下层劳动人民,光头较多,而知识分子、干部等则背头、分头较多,而由于人的性格不同、就是同一职业、身份的人当中,式样也各有不同。如头发胡须生长的密的,要比生长得稀的使人感到健壮。一个留有“耗子”胡须的人显得奸诈,两腮生满胡须的就显得健壮和浩方,如上唇和下唇的胡须相连的式给人以粗暴的感觉。
不同的发式和胡式所表现人的年龄:年老的人由于皮肤干燥,新陈代谢的能力衰退、色素的产量减少、头发和胡须逐渐由黑、斑白最后变成了全白。同时头发也逐渐稀薄,有得变成秃顶,因此从一个人的头发和胡须的颜色及头发的稀薄程度,我们就可看出他的大概年龄。
不同胡式可表现人的名族: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和习惯,我国少数民族大多不留胡须,只有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习惯留大胡须。
总之,正由于发式和胡式可以表现人的许许多多的特点,所以我们利用头发和胡须来塑造影片中的任务形象,是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的,因而说毛发化妆是我们造型的有力手段之一,确实当之无愧。
但是,我认为:头发和胡须是不能单独构成形象的,必须同时和其他化妆手段结合,共同配合起来时要首先服从整个任务形象的要求,其次要喝脸部的整个轮廓,以及眼眉、口等求得统一,决不能用“独立性”,否则整个形象也会失去和谐而影响艺术效果。
另外,由于电影、电视这一艺术形式的特征,就是要求要有最大限度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是最小程度的假定性,那么在这个特征制约下的电影、电视化妆工作,也必须遵循真实性这原则来进行创作,这样,真实、自然、不虚假也就必然成了我们在电影、电视化妆中制作和运用毛发零件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必须达到真实与艺术性的完整统一,失去了真实性即破坏了艺术,而没有艺术性的真实,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这样才能达到真实而艺术的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徐英(1964.11—)女,就职于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设置部,从事化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