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情景探究策略研究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5758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成年留学生第二语言的认知特点,探讨“情景探究策略”在汉语学习中积极作用,认为通过“情景探究策略”可以为成年来华汉语学习者创设一个更为适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积极、自然地习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操练目的语,从而提升实际交际能力。
  关键词:汉语学习 情景探究成年留学生 二语习得认知特点
  中图分类号:H 9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1)03-0053-05
  
  语言学习离不开实践,教师应从学生需要出发,为其创造更多机会参与语言实际操练,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更接近真实情境的交际。但是,到底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习者需要出发,将实际应用切实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如何组织一个积极高效的对外汉语课堂?对相关问题,尽管学界多年来一直在摸索,也作了广泛的研究,却一直未能达成统一的看法,更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实践规范。本文认为,应从成年留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探讨如何利用其自身特点,特别是二语习得的认知特点,合理制定教学策略。
  
  一、来华成人留学生的二语习得认知特点分析
  
  研究成年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对我们因材施教、更有针对性地教学,无疑有着重大意义。笔者从事留学生教学实践10年,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学习者普遍存在以下特点:首先,留学生多为主动来华留学或工作,因此,学习汉语的热情高,主动性强。这种积极主动为其建构新的语言知识提供了内在动因;第二,学生学习汉语目的明确、愿望迫切。初来乍到的留学生们,出于异地生存的需要,迫切希望与本地人交往;他们以汉语为实用工具,迫切希望用最有效的方式,尽快掌握基本汉语用于日常交流。这就决定了留学生的汉语课堂除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帮助其将习得应用于实际生活,使效果立竿见影;第三,语言学习经历丰富、社会阅历丰富、思辨能力强。来华留学生当中,相当大部分为成年人,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8年至2009年间在读的100个留学生为例,超过30岁的占70%;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占82%;有过工作经历或正在从事某种职业的占76%;掌握一门外语的达90%,其中掌握两门外语占75%。丰富的经历给予他们较强的理解、接受和分析能力,使其在学习新的语言知识时,能在更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新信息,再利用成年人擅长的分析、推理和归纳等逻辑手段,快速建立起与原有经验的“连通”并用于新语言的学习;第四,与在外国学习汉语不同,留学生是在汉语的环境下学习汉语,具备在真正的二语习得环境下进行目的语学习的优势。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接触到大量的汉语材料,与本地居民互动频繁,学习机会极其丰富。以上特点显示,成年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在包括学习动机、认知思辨能力、知识储备以及二语习得的环境上,都具有显著优势。
  
  二、“情境探究”策略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优势分析
  
  如何充分利用并加强成年留学生认知特征中的长处,引导他们主动采取有效策略,更好地进入到汉语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语言学习的积极变化呢?Ta-kahashi把认知领域成果融入二语习得模式,提出成人二语习得模式。在肯定一语知识中的普遍语法是语言系统中潜在的可激活信息的基础上,Taka-hashi认为成年二语学习者的普遍语法可以由第一语言无意识和有意识知识进行激活;成年人的第二语言习得常常表现为一个显性的学习过程,习得的发生出现在协商语式(negotiation mode)和作业语式(task-solving mode)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和语言系统之间。也就是说,第二语言信息的“摄入”(intake),一方面,应在协商语式下,与已有知识连通(connect),使其不至“丢失”;另一方面,应在作业模式下,输入特定任务或动机,这种任务或动机会迫使语言输出,并通过信息的“摄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此看来,成年留学生要激活语言系统里的“普遍语法”,成功习得汉语的“条件”,就是充分调动语言认知优势中的迫切动机以及由此带动的主动性,利用丰富的阅历和教育背景,在与已有语言知识“连通”的状态下,“摄入”新的二语知识,同时输入真实性任务(authentic task),迫使语言输出。基于上述分析,成年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应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problem-solving),以模拟日常生活情境开展训练为主要手段,设计、创造富有真实性、交际性、探索性、多样性的情境活动,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由萨奇曼(Richard Suchman)提出的“情境探究策略”(situation-Inquiry Mode),给强调情境操练、讲求交际实效、注重跨文化的成年留学生汉语学习,带来深刻启示。它基于构建主义学习观,即:在肯定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之前提下,主张学习者依靠自身经验去主动建构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与真实情境息息相关,学习者需要尽可能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应用所学,以促进知识“外化”;突出协作学习和自由的学习环境对知识构建的重要作用。萨奇曼认为,当人们遇到疑难时,便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究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思考和共同协作,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发展“理智素养”和“理智技能”的有效策略。在此前提下,情景探究策略”主张创设一种真实的情境,利用学习者天生的探究精神,通过情境训练活动,由学习者在自由的环境中,彼此合作,共同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学习者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萨奇曼的“情景探究”策略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探究过程的训练方法,强调“情境——探究——体验——应用”。由于这种学习需要全身心的参与——包括智力、情感和身体感觉,它往往会得到更为深刻的体验,也会更长久地保留在学习者的记忆中。
  “情景探究”策略,在调动成年留学生的主观毹动性、发掘其智力潜能、增强沟通能力、跨越文化障碍上,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当今语言学习强调“诏感”的培养,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去体验语言和其蕴含的文化,无疑能给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感悟;第二,成年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急迫性,决定了他们不司能像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一样,花费10年功夫慢雕纽琢,这种一定程度上“速成”的需求,决定了他们的二语习得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间题,而不是对语法规则条条框框的机械操练;第三,真实的二语习得环境、频繁地与本地居民接触,为成年留学生提供大量汉语素材和学习优势的同时,也会带来各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困惑。在此情况下,只掌握语言句式和语法规则显然无法满足跨文化的顺畅交流,此时若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他们经历的困境,将给他们机会体验并着手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第四,成年留学生的丰富阅历、知识 储备和思辨能力,为实现旧知识的“连通”和新知识的“摄入”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为他们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构建提供了保证。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根据成年留学生习得汉语的认知规律,将“情景探究”策略培训纳入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情景探究”的描述、示范和学生大量的探究式练习,使留学生充分认识到“情境探究”带来的效果,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学习当中正确运用“情景探究”策略,去探究汉语规律和语言中蕴含的文化。
  
  三、基于成年人二语习得认知特点的情景探究策略的运用
  
  萨奇曼说,在教学中,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理智策略,完全可以传授给学生。“情景探究”策略运用于语言学习其实并不陌生,然而,实际操作起来,效果却往往难尽人意。最突出的问题是在进行策略培训时,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活动难以展开。不少教师抱怨,绞尽脑汁构思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却报以令人沮丧的沉闷反应。究其原因,与脱离成年留学生认知特点盲目开展有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创设的情境脱离成年留学生实际生活。缺乏现实意味的情境主题,使学习动机明确的留学生感受不到其真实意义和与其切身利益的相关性,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第二,展示主题材料过多地依赖播放大量的放幻灯、教学电影,材料过多过杂,不仅使留学生难以抓住问题的本质,还容易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电灌”,学生上课时间仓促,连操练语言的时间都会被挤掉;第三,缺乏挑战性的过于直白或幼稚的探究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总之,对外汉语课堂的情境探究策略,应该以促进成年学生新旧知识的“连通”为出发点,以师生共同创设交际(语言和非语言)情境为基础,以引发学生对交际现象进行主动探究为手段,协调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达到对“摄入”语言信息的高质量“输出”,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目标,因此必须在实施的各个步骤中充分考虑留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探究情境”的创设
  萨奇曼强调,实施“情景探究”策略培训,创设“探究的情境”是首要条件。所创设的情境,应该是成年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常常遇见并为之困惑、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情境主题,才能激发留学生探究问题的内在动因和热情,也符合他们解决实际交往问题的需要。由于成年留学生拥有与本地人频繁交际的真实二语习得环境,所以,生活中反映不同群体的个性、兴趣和利益、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的语境材料,可以说比比皆是。小到熟人之间见面打招呼闲聊,大到解决矛盾冲突,只要是适合学生交际需要,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符合学生从事的职业需要的交际问题,都可设为问题情境。由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困惑(如:一个“熟人”亲热地问自己:“30多岁了,还不要小孩?”让自己觉得隐私严重受到侵犯)并提出来,则更是不可多得的探究素材。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无疑能更好习得运用所学的语言。教师只要将这些来源于学生亲身体验的素材加以整理、提炼,即可形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主题,再配合所授语言知识,指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文化,进而开展讨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语言要素中含有的影响交际的文化意义”以及影响语言运用、引起交际障碍的深层文化。情境主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实践中,笔者发现,连平时性格内向、语言基础差的学生,在遇到自己有切身体会的交际情境时,参与的热情也是高涨的,在接下来的探究、讨论、再现情境时也跃跃欲试。所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掘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另外应当注意,情境主题的设计要与学生语言水平相匹配,否则活动难以开展。情境主题确立以后,教师应明确提出任务和要求(如:“了解中国人对颜色的看法”),并说明活动程序和规则。
  
  (二)情境主题和语言材料的展示
  展示材料目的在于“有效地呈现学生已经有动力要学习的新信息”。在这一阶段,教师用约十分钟呈现情境主题。可以由教师陈述一个跨文化交往中的现象,亦可以请学生用角色扮演还原他们亲身经历的问题情境,让留学生们运用成年人敏锐的洞察力、细致的分析能力,去观察、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目的是引发学生随后进行的探究式讨论。教师将选定的探究主题(如:“她说:有空一起喝茶,可是为什么我当时就有空,她却说自己没空呢?”)在中国文化下的语言和非语言规则解释给学生。将问题情境向学生恰如其分地交代清楚。教师在展示语境材料时,既要解释相关常用词的概念意义,也要揭示其内涵意义(褒、贬)、联想意义(禁忌、委婉)、风格意义(正式、非正式)等等。教师还应当展现话语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如寒暄时汉语话题的选择、人们交谈的风格(如:先铺垫、再引入重点、达到高潮的归纳式倾向)等等。为确保学生正确理解主题情境和顺利进行随后的讨论,语言材料要尽量结合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让学生尽可能地实践所学语言知识。
  
  (三)探究式的小组讨论
  围绕问题情境的讨论,是一个突出新旧知识间联系、发挥成年学生独立性强、增强其学习动机的积极的智力活动过程。通过“问题一解决”型的探究式讨论,有助于学生将不同的信息、概念连成一张网,而对网络的记忆显然比起对一个个孤立概念的记忆要持久得多。学生们在讨论中要对同伴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提出建议、展开辩论和作出判断,这恰恰符合了成年学生思辨能力强的特点。例如,指导学生探究某交际文化差异现象。教师从培养跨文化意识目的出发,就要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实践不同文化,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交际当中出现的问题。此时,教师与其直接告诉学生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不如让学生自己观察,共同讨论。在教师示范或播放一段相关主题录像(如失败的交际事件)后,组织学生们分组讨论,造成交际危机背后潜藏的文化渊源是什么,如何才能走出困境。为保证讨论顺利进行,教师事先给出活动所需的关键词汇和常用表达句式,小组成员要对比不同国家的文化规则,探讨交际中可能存在的误解,分析交际失败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小组以2~3人为宜,以保证每个学生有充分交流的机会。可指定或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作为讨论的组长,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弱化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等级差异,加强共同探索的气氛。同时,为使讨论顺利进行并能得到具有深度的结论,教师必须对讨论的过程实施控制,有时直接把握讨论的方向,有时少说话,采取巧妙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有时则最好保持沉默。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教师对讨论实施的控制应该是间接而宽松的。
  
  (四)再现及体验交际情境阶段
  “情景探究”训练的目的,就是给成年留学生以机会来体验并着手解决他们在日常交往中所碰到的典型的问题、危机和困境。再现情境,正是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汉语知识在实际交际情境中 的合理运用,是对学生课外独立应用交际手段的一次很好的练兵。学生在围绕大家共有的困境进行了思索、探究、讨论、终于茅塞顿开,在收获了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体验了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教师可设计与主题情境相关的新情况,通过角色扮演、两人对话、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巩固、深化所学内容。这既是学习者在获得相关汉语语言“输入”和知识性信息的基础上,凝聚了学生智慧和文化火花的积极“输出”,又是考察学习者是否真实掌握教学内容的试金石。对此,教师巧妙地设计相关的“再现主题”,既不能完全脱离原探究主题,又不能是简单的主题重复,尺度的把握十分重要。对学生的表现,既要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又要在学生的表现反映出对教学内容有误解或学习不足,或出现严重影响交际,且难以自然纠正的错误时,技巧性地予以指出。
  
  (五)应用阶段
  语言的最终习得要通过实践,而课堂之外才是真正接触实际交际问题的地方。成年留学生因为工作、生活的关系,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交往,在获得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的同时,自然也遇到更多的交际问题。要将课内所学与课外实践连结在一起的最有效途径,无疑是通过给学生布置“问题解决型任务”,去进一步强化“情景探究”的训练,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课外学习中运用这一策略。有效的应用会提升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sense ofself-etticacy)。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认知策略和调控策略呈显著正相关,当学生意识到使用所学策略能改进学习,就会产生效能感,而这种效能感会激励他继续运用策略去改进学习。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课外观察和实践的任务,例如,请学生运用新学会的讨价还价规则,去自由市场买一件物品,以促进学生与日常的课程内容进行互动。
  
  四、结束语
  
  “情境探究”策略的实施,让成年留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活动看成是与他们在课堂外的生活直接相关,符合他们的实际需要,能充分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动力;它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从中选择典型的语境材料,创设特定的语言、形声色、问题等情境,努力真实、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突出了语言知识的实用性;它要求学生自主地探究、分析交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又发挥了成年人的智力因素。这一策略有效促进学习者主动地以原有知识加工新知识,并在自然的环境中运用所学语言技能来构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活动涉及到几种促进语言学习的交互作用:学习者新旧知识交互的内部心理过程、学习者之间磋商意义理解和表达时的交互过程、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在接受帮助与帮助的过程中的交互。
  
  参考文献
  
  [1]章恒珍,Takahashi的成人二语习得认知新模式[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6):89-90
  [2]郑勇,陶三发,谭子刚,情境探究建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3]刘鹤松,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3):77
  [4]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M].周心红,洪宁,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76
  [5]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乖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19
  [6][8]约瑟夫·罗曼,掌握教学技巧[M].洪明,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44
  [7]陆文静,文化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2
  [9]BANDURA 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3):191-215
其他文献
摘要:  目前我国确立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五个国家中心城市,对国家中心城市科技竞争力的研究是当前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通过构建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赋予权重,选取广州市2001至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出目前广州市科技发展存在外源性明显而内生性不足的特点,这种特点制约了广州市科技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为打破这种路径依赖,政府应当加快科技增长由外源型向内生
期刊
摘要:“公平”已经成为城中旧村改造中效率提高的障碍,急需在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的新视角下加以研究。对当前城中旧村改造这一热点,文章通过新视角下城中旧村改造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广东省实践创新为基础支撑,提出了城中旧村的改造对策。该对策可以为全国各地城中旧村的改造提供借鉴及参考。  关键词:广东省城中旧村改造 公平与效率并重 公平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
期刊
摘要: 尝试借用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概念,反思921大地震和八八水灾中台湾社工的相关作为,并说明贝克所提出的风险社会视角带给社工关于灾难社会工作实践的启发:激化生活在其中的社工人和服务对象的能动性,反身地对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工作实践世界的历史构成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关键词: 台湾;灾难社会工作;风险社会;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 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50
期刊
摘要:有效的图文结合所传递的信息,要超过图片或文字的单独出现或简单并列时所传递的信息量。图文互补互渗会使信息增值,从而实现“1+1>2”的增值效应。在此基础上,加上图片编辑,才能实现“1+1+1>3”的图文信息增值。编辑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图文结合的信息增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图文结合 信息增值 图片编辑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1)04-0
期刊
摘要:雷蒙·潘尼卡提出用历地解释学来达到跨文化理解,通过在他文化中寻得“形式相似的等价物”,从而实现文化间的交流。基于一种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渴求,汤婷婷拆解性地再现了中国神话传奇和民间故事,通过“去神话”,终而达到“再神话”,并表达了一种文化非同源但同构的理想。  关键词:历地解释学 神话 汤婷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1)04-0057-05
期刊
摘要: 社会救助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与社会救济有联系也有区别。社会救济较多见于自然灾害、危重疾病等突发灾难给部分社会成员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和威胁,是临时性、阶段性的救贫济穷措施;社会救助作为政府的责任,是政府采取的长期性的救助制度,是针对某个社会群体的救困助贫措施。作为政府责任对某个社会群体采取的长期性救助,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经济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
期刊
摘要: 文章提出并在武汉市某三甲医院骨科病区实施了医务社工干预医患关系的“四步服务”法:第一步,建设信任关系,开启沟通渠道;第二步,提供有效医疗及社会信息资源;第三步,倡导健康行为,扩大服务层次与深度;第四步,发掘患者自身价值和主动性,建立患者之间的联系。医患关系满意度及心理情绪问卷调查对其效果进行的评估表明,“四步服务”法在调节医患关系,促进医患沟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有效的医务社工干预医患关系
期刊
摘要:文章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就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及体育能力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健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提高大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水平、改善身体素质和增强体育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等院校健美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  阳光体育运动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要:分析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指出产学研合作是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并以广东工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实践为案例,探讨了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途径,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地方高等院校科技创新 广东工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1)03-0019-05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
期刊
摘要: 在河南省Y市X区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中,社工机构能够有效分解政府负担,合作治理效果显著;社工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有效缓解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机构不断探索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有效链接社会资源,推动社会资源的整合。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不够、社工机构规范性不够、岗位社工管理漏洞和专业化倾向等问题。为此,要加强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社工机构的监管,完善社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