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佛教兴盛与否,教育史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佛教的僧才养成,是在师徒相承及椰林的陶治中成就的,而今面对现在化之重击,作为佛教命脉所檕之僧侣教育,如何应设时代潮流,并将理想的僧侣教育落实于僧团中,贵为教团一重要的课题。相较于藏区佛教在寺院教育的发展,藏传佛教在僧侣培养的教育制度及考试上有着相传已久的一套制度,其中尤其以格鲁派最为完备,因此,本文要以阿坝县格鲁派之寺院教育为列,探讨藏传佛教教育历史发展沿革及其学科内容,学位制度,教学特色等,期望能对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多一份参考之面向。
【关键词】修学制度;学习方法;格西学位
在藏族的历史上,寺院不仅仅是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的传承机构,担负着文化教育的责任,藏族的寺院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其内容除了藏传佛教的经典,还融入了语言文字,天文历算,工艺制造,音乐美术等民族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藏区培养了大批宗教,艺术方面的人才。寺院的内容无论是内容,形式,目标乃至所指向的价值观都与现代学校教育差异甚大,所以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藏族同胞融入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地方需要改造,但其对藏族文化教育仍在,其中积极方面对今天的现代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修学制度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中的学制,由于所设的学院不同,其课程设置也有所不同,比如阿坝县格尔登寺札仓的学级设置为:
1.闻思学院
主要修习三藏,三学,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学五部大论为主要课程。A.因明部,共五级,学习三年。主要学习①辩红白下②辩红白上③集类中品④集类上品⑤因明论。背诵《入中观论》《现观庄严论》。因明论是有关推理、论证方法以及思维方法的学问,通过宗、因、喻所组成的三支辩论方式,确定若干论题,从驳他宗、立自宗、断除诤论三个方面使学僧掌握蕴处界三科各种名相等基本教程,提高思辩和“考定正邪、研核真伪”的能力。这方面教材主要采用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所编的《堆扎总义·诸法性相明示宝灯》、《堆扎总义宝灯辨析日光》和《量论总别补遗》等。B.般若学,共八级,学习五年。般若学是指佛教所谓依靠佛教净慧达到灵性觉悟,使佛教真理现于面前,以渡达智慧彼岸的学问。基本教材为称作慈氏五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此论主讲佛教定学,系弥勒菩萨解释《大般若经》修行之世俗三乘道次第者,全书将《般若经》划分为八品七十义来逐品解释,即第一品一切种智十义、第二品道相智十一义、第三品一切智九义、第四品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十一义、第五品顶现观加行八义、第六品渐次现观加行十三义、第七品一刹那现观菩提加行四义、第八品法身四义。八品中,前三品解释三智慧境地,即学佛人应明之三境界:一切现象的智慧、道路的智慧和普遍的智慧;次四品解释行,即学佛人进行的四种实践:直接了解一切的实践、直到最高的实践、在道次中的实践和突然了悟的实践,这是学佛人应修之行、成佛之因;后一品解释果,即学佛人最后证得的自性身、圆满报身、变化身和法身等果。该论从境、因、果三个方面论述般若教义,阐明成佛次第,为藏传佛教各派所重视。这方面的主要疏释本是曼木达哇的《现观庄严论本释总义大疏般若庄严论》的第一品一切种智上、中、下三部和第二品道相智、第三品基相智、第四品圓满一切相现观加行、《般若波罗蜜多秘籍现观庄严论释·般若明义宝鉴》,均在《曼木达哇全集》中等函中。C.中观部,共二级,学习三年。中观学是佛教关于不执着有无二边、观察中谛之理的说教,认为“诸法因缘生,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其宗见“不许一切法有自相”,但又许有实境,所安立的世俗法有能所二生和能所二作等一切作用。中观宗内又分自续、应成二派,以清辨静命、莲花戒等论师为代表的中观“自续派”不许诸法有相,而许名言中有;以佛护和月称二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应成派”则主张于名言中亦不许有自相、有自性等。觉囊派在中观见方面属中观他空见,认为该派教法是真正的中观了义教。经典学习上以古印度月称(约600-650年)解释和阐明龙对的《中观论》的《入中论》为基本教材,但以上教材属于一般性的中观学论述,作为中观他空见,是觉囊派在学习中观学时必修的内容。同时,该派允许学僧阅读其它教派的名着,提倡广学各派法要,对于宁玛派的《隆钦七宝藏论》尤为重视。D.俱舍部,共一级,学习三年。俱舍为上下对法之一,属佛教说一切有部论典,专讲佛教徒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经典是印度佛学家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简称《俱舍论》。全书30卷,本颂分为八品,前二品即分别异品和分别根品,简称领域和根,解释与世间所共有之法;次三品即分别世间品,分别业品和分别随眠品,简称世界、羯磨和幻觉,解释流转轮回之不纯洁因果及次第;后三品即分别道及补特伽罗品,分别智品和分别定品,简称圣人、智慧和静修,主讲证得解脱之方法和次第。该论以四谛学说为总纲,指明痛苦的来源和解脱之道,阐释佛教“诸法无我”的根本观点,总结性地把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要素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法十四、无为法三,成为佛教教义的基础。故藏传教各派都极重视此论,视之为佛教徒必修的基本典籍。E.戒律部,戒律是规范僧人言行的种种规定,受全戒的比丘须严格遵守253条戒律,以保证求得个人的解脱,并以一切善行饶益有情。总起来分为十七事三科,即未得戒时如何得戒之法,得戒后如何守护之法,若有违犯如何遵律还净之法等三部分。戒律方面的根本经典是释迦牟尼所说小乘律藏《律分别》、《律本事》和《律上分》等四种律典,在藏区以印度功德光的《戒律本论》主要论典。在《曼木达哇全集》中无戒律方面的着述,如不准伤生、斗殴、赌博、奸淫、偷盗、抢动、吸烟、饮酒、妄语、敛财,不许忤师、迟到早退、偷懒、渎神等等。
2.密宗学院
密宗学院的学生都来自闻思学院,分初,中,高三级,因该学院学生各人用功及觉悟程度不同,因而无规定修习年限。主要课程有:初级背诵《怖畏九首金刚经》,《密集经》,《大自在经》等。修习生起次第。中级背诵《密集自入经》《大自在自入经》《怖畏九首金刚自入经》等学会彩色细沙制造坛城。高级依据《生起与圆满次第经》所规定的程序修行。 二、学习方法
格鲁派寺院的学习方法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学习方法相同,都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为“背”,从上诉赛格寺的十几个学级的修习情况可知,一名僧人在近20年的学习中,几乎都是在背诵这些经文中度过的,像“五部大论”,全要背会,烂熟于心。虽然在教育学中反对死记硬背,但背诵的好处却是无人所能否认的,它对记忆力的锻炼,对词义的理解,丰富和牢固地掌握知识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僧人中确实有一些强记的人,他们中间有些可以背诵几十卷经。
其二是“辩”。一个僧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段背书的历史,也是一段辩论的历史。俗所谓辩经,一般是一问一答,双方互相辩难。在辩论中,答辩的人必须保持高度的镇静,集中精力回答问题,不能因为问难的人态度不好而发火。这种辩经的学习方法,使单调枯燥的学经生涯增添了几分学习情趣。通过辩经,使学僧从默背诵读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从而加深了对教义的理解。
三、格西学位
格西是藏传佛教显教的学位,意译为“善知识”或“良师益友”。格尔登寺格西的等级为四级:
一等格西称拉然巴,俗称头等格西。
二等格西称措然巴,即全寺性的卓越高明者。
三等格西称噶居巴,即从寺院选拔出来的有才学者。
四等格西称多然巴,意思在佛殿门前石阶上经过辩论问题考取的格西。
虽然格尔登寺院教育还没有那么完善,但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特点,一是严格的学程,固定的教材,严谨的学制。这是按照宗喀巴创立的佛学体质而制定的,把西藏流传的显密教法组织成一个有显入密,注重实践和修证,按部就班,次第井然的体系。十五年至二十年的学习,以五部大论为主,其他经纶为辅,任何格鲁派寺院的学经制度都是如此。二是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独特的教学方法。除轉世活佛外,凡寺院学僧的升进都得经过严格的考试。三是注意专精和背诵。所谓专精,入研究因明,即专研因明,不涉旁的经籍,以分散精力,纵然有所参考,也只限于因明范围。要达到经典真正领悟,必须要背诵等。
总之,在格尔登寺学习的学僧,其学习过程则是广闻博学,背诵强记,多维思考,反复辩论,从而达到对“五部大论”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最终顺利考取格西学位,并进入密宗修习阶段,密宗修习主要取决于学僧的勤奋,智慧,悟性等个人条件来不断提升或获得成就。
【参考文献】
[1]尕藏加.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J].世界宗教研究,2004(3).
[2]周润年.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功能及其改造[J].西藏研究,999(1).
[3]周毓华.寺院教育与藏族文化及藏区现代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2000(5).
[4]华热,才华加.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特点及现代性启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5]王建民,何波.论藏传佛教寺院的教育文化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1988(2).
[6]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7]罗桑开珠.藏传佛教文化概论[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朴日卓玛(1988—),女,藏族,四川阿坝人,现在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传佛教。
【关键词】修学制度;学习方法;格西学位
在藏族的历史上,寺院不仅仅是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的传承机构,担负着文化教育的责任,藏族的寺院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其内容除了藏传佛教的经典,还融入了语言文字,天文历算,工艺制造,音乐美术等民族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藏区培养了大批宗教,艺术方面的人才。寺院的内容无论是内容,形式,目标乃至所指向的价值观都与现代学校教育差异甚大,所以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藏族同胞融入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地方需要改造,但其对藏族文化教育仍在,其中积极方面对今天的现代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修学制度
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中的学制,由于所设的学院不同,其课程设置也有所不同,比如阿坝县格尔登寺札仓的学级设置为:
1.闻思学院
主要修习三藏,三学,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学五部大论为主要课程。A.因明部,共五级,学习三年。主要学习①辩红白下②辩红白上③集类中品④集类上品⑤因明论。背诵《入中观论》《现观庄严论》。因明论是有关推理、论证方法以及思维方法的学问,通过宗、因、喻所组成的三支辩论方式,确定若干论题,从驳他宗、立自宗、断除诤论三个方面使学僧掌握蕴处界三科各种名相等基本教程,提高思辩和“考定正邪、研核真伪”的能力。这方面教材主要采用曼木达哇·图登格勒嘉措所编的《堆扎总义·诸法性相明示宝灯》、《堆扎总义宝灯辨析日光》和《量论总别补遗》等。B.般若学,共八级,学习五年。般若学是指佛教所谓依靠佛教净慧达到灵性觉悟,使佛教真理现于面前,以渡达智慧彼岸的学问。基本教材为称作慈氏五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此论主讲佛教定学,系弥勒菩萨解释《大般若经》修行之世俗三乘道次第者,全书将《般若经》划分为八品七十义来逐品解释,即第一品一切种智十义、第二品道相智十一义、第三品一切智九义、第四品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十一义、第五品顶现观加行八义、第六品渐次现观加行十三义、第七品一刹那现观菩提加行四义、第八品法身四义。八品中,前三品解释三智慧境地,即学佛人应明之三境界:一切现象的智慧、道路的智慧和普遍的智慧;次四品解释行,即学佛人进行的四种实践:直接了解一切的实践、直到最高的实践、在道次中的实践和突然了悟的实践,这是学佛人应修之行、成佛之因;后一品解释果,即学佛人最后证得的自性身、圆满报身、变化身和法身等果。该论从境、因、果三个方面论述般若教义,阐明成佛次第,为藏传佛教各派所重视。这方面的主要疏释本是曼木达哇的《现观庄严论本释总义大疏般若庄严论》的第一品一切种智上、中、下三部和第二品道相智、第三品基相智、第四品圓满一切相现观加行、《般若波罗蜜多秘籍现观庄严论释·般若明义宝鉴》,均在《曼木达哇全集》中等函中。C.中观部,共二级,学习三年。中观学是佛教关于不执着有无二边、观察中谛之理的说教,认为“诸法因缘生,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其宗见“不许一切法有自相”,但又许有实境,所安立的世俗法有能所二生和能所二作等一切作用。中观宗内又分自续、应成二派,以清辨静命、莲花戒等论师为代表的中观“自续派”不许诸法有相,而许名言中有;以佛护和月称二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应成派”则主张于名言中亦不许有自相、有自性等。觉囊派在中观见方面属中观他空见,认为该派教法是真正的中观了义教。经典学习上以古印度月称(约600-650年)解释和阐明龙对的《中观论》的《入中论》为基本教材,但以上教材属于一般性的中观学论述,作为中观他空见,是觉囊派在学习中观学时必修的内容。同时,该派允许学僧阅读其它教派的名着,提倡广学各派法要,对于宁玛派的《隆钦七宝藏论》尤为重视。D.俱舍部,共一级,学习三年。俱舍为上下对法之一,属佛教说一切有部论典,专讲佛教徒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经典是印度佛学家世亲的《阿毗达磨俱舍论》,简称《俱舍论》。全书30卷,本颂分为八品,前二品即分别异品和分别根品,简称领域和根,解释与世间所共有之法;次三品即分别世间品,分别业品和分别随眠品,简称世界、羯磨和幻觉,解释流转轮回之不纯洁因果及次第;后三品即分别道及补特伽罗品,分别智品和分别定品,简称圣人、智慧和静修,主讲证得解脱之方法和次第。该论以四谛学说为总纲,指明痛苦的来源和解脱之道,阐释佛教“诸法无我”的根本观点,总结性地把构成宇宙万法的基本要素归纳为五位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法十四、无为法三,成为佛教教义的基础。故藏传教各派都极重视此论,视之为佛教徒必修的基本典籍。E.戒律部,戒律是规范僧人言行的种种规定,受全戒的比丘须严格遵守253条戒律,以保证求得个人的解脱,并以一切善行饶益有情。总起来分为十七事三科,即未得戒时如何得戒之法,得戒后如何守护之法,若有违犯如何遵律还净之法等三部分。戒律方面的根本经典是释迦牟尼所说小乘律藏《律分别》、《律本事》和《律上分》等四种律典,在藏区以印度功德光的《戒律本论》主要论典。在《曼木达哇全集》中无戒律方面的着述,如不准伤生、斗殴、赌博、奸淫、偷盗、抢动、吸烟、饮酒、妄语、敛财,不许忤师、迟到早退、偷懒、渎神等等。
2.密宗学院
密宗学院的学生都来自闻思学院,分初,中,高三级,因该学院学生各人用功及觉悟程度不同,因而无规定修习年限。主要课程有:初级背诵《怖畏九首金刚经》,《密集经》,《大自在经》等。修习生起次第。中级背诵《密集自入经》《大自在自入经》《怖畏九首金刚自入经》等学会彩色细沙制造坛城。高级依据《生起与圆满次第经》所规定的程序修行。 二、学习方法
格鲁派寺院的学习方法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学习方法相同,都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为“背”,从上诉赛格寺的十几个学级的修习情况可知,一名僧人在近20年的学习中,几乎都是在背诵这些经文中度过的,像“五部大论”,全要背会,烂熟于心。虽然在教育学中反对死记硬背,但背诵的好处却是无人所能否认的,它对记忆力的锻炼,对词义的理解,丰富和牢固地掌握知识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而,僧人中确实有一些强记的人,他们中间有些可以背诵几十卷经。
其二是“辩”。一个僧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段背书的历史,也是一段辩论的历史。俗所谓辩经,一般是一问一答,双方互相辩难。在辩论中,答辩的人必须保持高度的镇静,集中精力回答问题,不能因为问难的人态度不好而发火。这种辩经的学习方法,使单调枯燥的学经生涯增添了几分学习情趣。通过辩经,使学僧从默背诵读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从而加深了对教义的理解。
三、格西学位
格西是藏传佛教显教的学位,意译为“善知识”或“良师益友”。格尔登寺格西的等级为四级:
一等格西称拉然巴,俗称头等格西。
二等格西称措然巴,即全寺性的卓越高明者。
三等格西称噶居巴,即从寺院选拔出来的有才学者。
四等格西称多然巴,意思在佛殿门前石阶上经过辩论问题考取的格西。
虽然格尔登寺院教育还没有那么完善,但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特点,一是严格的学程,固定的教材,严谨的学制。这是按照宗喀巴创立的佛学体质而制定的,把西藏流传的显密教法组织成一个有显入密,注重实践和修证,按部就班,次第井然的体系。十五年至二十年的学习,以五部大论为主,其他经纶为辅,任何格鲁派寺院的学经制度都是如此。二是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独特的教学方法。除轉世活佛外,凡寺院学僧的升进都得经过严格的考试。三是注意专精和背诵。所谓专精,入研究因明,即专研因明,不涉旁的经籍,以分散精力,纵然有所参考,也只限于因明范围。要达到经典真正领悟,必须要背诵等。
总之,在格尔登寺学习的学僧,其学习过程则是广闻博学,背诵强记,多维思考,反复辩论,从而达到对“五部大论”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最终顺利考取格西学位,并进入密宗修习阶段,密宗修习主要取决于学僧的勤奋,智慧,悟性等个人条件来不断提升或获得成就。
【参考文献】
[1]尕藏加.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J].世界宗教研究,2004(3).
[2]周润年.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功能及其改造[J].西藏研究,999(1).
[3]周毓华.寺院教育与藏族文化及藏区现代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2000(5).
[4]华热,才华加.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特点及现代性启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5]王建民,何波.论藏传佛教寺院的教育文化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1988(2).
[6]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7]罗桑开珠.藏传佛教文化概论[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朴日卓玛(1988—),女,藏族,四川阿坝人,现在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藏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