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世界中的和谐对话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_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地球暖化与“道法自然”
  近一个世纪来,“地球村”的概念逐渐形成,这和两千多年前老庄所提示的宇宙意识、天地精神正相对应。然而,上个世纪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全球各地区间的分离割裂、对峙冲突,至今仍未止息。因而,冲突与对话,仍然是我们全球各色人等的主要课题。
  自古至今,人类便不停地面临着三大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自己内心的冲突。而当今人类在享受科技文明成果的同时,各种冲突却仍在扩张并呈恶质化的趋势。就人与自然的冲突而言,当今人类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进行前所未有的榨取掠夺。我们只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就可以深切体会地球生命遭受人类毁损的程度:我们目击大片森林不断被砍伐,田园风光急遽遭毁容;昔日嬉戏泛舟的河川已日渐干枯,幼年时代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已不复再现。今年(编者注:指2007年)寒假期间全球各地无不出现气候反常与生态恶化的异象。近日读到这样的一个报导,由一千多名科学家组成的“气候变化跨政府小组”将向联合国提出一份报告,初稿中警告说:“全球暖化在二十年内将导致数亿人缺水,此外每年会有一亿人因海平面上升住家被水淹没而失去家园。”全球暖化的趋势将使得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人类正是地球暖化的元凶。
  我们以往所接受的教育,总是赞扬人定胜天的精神,如今戡天役物的作为,却带来大自然重重的报复。这情景使我想起金岳霖先生的一段论述:
  西方有一种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似乎总在对自然作战。这种态度的结果,一方面是人类中心论,另方面是自然顺从论。……对自然的片面征服似乎让人性比以往更加专断。我们应当小心谨慎,不能随便提征服。……自然规律从来没有为了人的利益,顺从人的意志而失效或暂停;如果我们想用堵塞的方法来征服自然,自然就会重重地报复我们;不久就会在这里那里出现裂缝,然后洪水滔天,山崩地裂。
  这是1943年金先生写的一篇英文稿(1985年钱耕森中译,载于《哲学研究》)。印尼爆发“洪水滔天”的大海啸,以及近来频传北极冰山融解崩裂的景象,使我霎时想起六十多年前金先生发出的预警。近来由于“地球暖化”而引发“地球老化”的惊呼,这让我们回想起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确,针对近代以来人类中心论的偏颇论调,我们当重新开启“尊重天地的自然性”这一思考。
  二、单边主义与“殊途同归”
  近一个世纪来,人与自然的冲突史无前例地加剧,在各个工业强国率领下,各国竞起以“现代化”的手段加速对地球生命的毁损;而人类相残的惨景,也未曾缓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规模武力屠杀,就夺去了五千万条生命,人间遭遇如此悲惨教训之后,如今中东战火依然燃烧不断。这情景不禁令人想起尼采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人类是病得很深的动物。”(《反基督》)
  人类历史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较显著的有两种:一是以斗争为主线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另一是以和谐相处为主导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自二次大战以后,世界局势仍在唯力是尚的霸强主导下运行着。今天霸强的主政者们,首要任务便在于如何巩固其全球性的军力部署,以及维护其核武储备优势之不可挑战性。武力相向的结果,演变成为当前世界各地之恐怖袭击与反恐神经战的紧张情势。
  电视上播报国际新闻时,我们最常见的一幕以强凌弱的镜头便是:敌对双方,一边是一堆散乱的人群俯身拾起地上石头往前扔掷,一边是手持先进的机枪或火箭向人群猛烈地射击。这鲜明而悬殊的对比,多年来反复呈现在我们眼前,给世人留下多么无奈与不平的感受!仇恨的情绪遂长年从中东地区随着宗教宗派的传播而扩散开来。
  昔日基督教文化东传以“平等”“博爱”为号召,如今在英美政治与军事单边主义中则饰以“自由”“民主”之美言。当美军向巴格达政权施展其无比摧毁性的“现代化”火力之后,坦克部队便所向无敌地长驱直入伊国领土,老子曾形容战争的灾情:“师之所处,荆生焉。”如今的中东则是师之所至,烽火四起。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名劫后余生的妇女,蹲在她丈夫和孩子尸体旁边失声抽泣,之后面对记者哭诉着:“美国人说要带给我们‘自由’……但是现在带给我们的却是恐惧和死亡。”自后,美国官方似乎不太敢向他们说“民主”,因为“民主”要讲多数决,而绝大多数的阿拉伯人要建立的是伊斯兰教的政府而不是基督教政权。
  不同教派之间,原本是“人民内部矛盾”,竟演变成不共戴天的“敌我矛盾”,这对东方人是不容易理解的事。因为两千多年前中国文化界“殊途同归”之说就已深入人心。而基督教文明和回教文化之间,同属一个“上帝”,纵使宗派间的信仰不同,怎会动辄兵戎相向?这才使我想起老子提倡“寡欲”的现代意义,即使垂涎于石油资源,也不能如此强硬地入侵别国领土进行资源垄断。这种政治和军事的单边主义,或许是文化绝对主义、独断主义的反映。
  中国文化传统长期受到儒道和谐观的影响,宋明之后三教合一已演成常态,迄今已有千年之久。汉魏以后佛教传入中土,道家有接引之功。佛道思想长期融合,我们到现在可以在中国和东南亚华侨的寺庙中看到诸神共享的景象;在道观里,可以看到太上老君和观世音菩萨并列,前庭可供一座孔子像。这种多神并列的情景,乃道家和谐观之具体反映。
  三、贵“柔”谦“下”的现代意义
  “911”事件,美国遭受到突如其来的浩劫,但主政者并未在政策及对待异己的态度上进行任何反思,只知使用以暴制暴的手段,在美国中心论的强化与推动下,使政治走向与军事行动更趋于极端与单边主义。这情景常令我想到老庄的哲理。
  这里仅就老子贵柔与谦下思想用之于治道方面来谈谈。
  (一)“大者宜为下”:《老子》第八十章曾为“小国”提供治国的方针,其要在于提高人民的经济生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不炫耀武力(“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有些防御性的武器就可以了,不必耗费民财大肆扩军或搞军售(“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老子为“小国寡民”(第八十章)提供施政方针的同时,他更为大国提供诸多治国良策,例如在第六十章告诫:“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就是说治理大国如同煎小鱼,不能常常翻动,常翻动就会破碎。用老子的话来检视当代,“文革”的折腾就是一个极深沉的教训。《老子》六十一章接着讨论国与国之间关系,世界能否和平共处,关键系于大国的态度。大国要像江海那样居于下流,为天下所汇归。老子说:“大国者小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聚)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聚)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蓄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国宜为下。”这里强调国家无论大小,都应谦和相处,大国能够谦下以汇聚小国,自然能取信于小国而赢得归顺;小国如能以谦下见容于大国,自可获得大国护养而取得平等看待。而国与国相处,最重要的还是大国先要谦下为怀。《老子》六十六章再度阐发大国谦下不争的观念:“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对大国提示这些道理,颇适于书写悬挂在联合国总部大厅前。
  (二)“贵柔”:战国晚期《吕氏春秋》学派论及老子学说观点时,谓“老聃贵柔”。我们生活在现代,每天总是要看国际新闻,强国政治领袖的言行,又常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而强国领导的言谈举止,常失之傲慢或刚暴,这使我经常想到老子提示柔弱处世的道理。
  2003年3月,美军入侵伊拉克,我每回从电视屏幕上看到布什总统的镜头,就容易使我联想起西部影片中牛仔动辄拔枪的身影。美军占领巴格达之后,布什穿着军装乘坐直升机降落在中东海边航空母舰甲板上的神态,我即刻想起老子对于“杀人之众”的战争所持的态度:“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第三十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一章)这是老子论兵所发出的人道主义的呼声。
  我童年时代经历过抗日战争,但属后方地区,战争的惨烈虽时有新闻,但未及目睹,直至1972年夏天我在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校园内,观看两次大战的纪录片,才首次目击日军入侵南京大屠杀的情状。纪录片最后拍摄出一具具、一堆堆被日军屠刃的平民尸体搬上一辆辆大卡车的惨景。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日本前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时那副神态,就激起我回忆起南京大屠杀时的一幕幕景象,也使我想起老子对穷兵黩武者的告诫:“兵者,不祥之器……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四、齐物精神与“玄同”之境
  权力运用得当,可以服务人群,但权力容易使人傲慢,傲慢则易失去人类的同情心,而做出种种损人利己或害人害己的事端。老子“无为”的学说便是针对权力之专横、滥用而提出的。
  我们生活在同一的地球上,不同国度当透过对话以促进沟通来寻求共识。“911”事件及中东这场尚未终结的“新十字军东征”,可说是以冲突、斗争为主线的政治结构运行的必然结果。地球村中的主人,无妨聆听东方的道声道乐。
  道家的和谐观,不止于倡导人际关系的和睦相处,同时也阐扬宇宙的和谐与心灵的和谐。道家的“三和”,用庄子的话,就是“天和”“人和”“心和”,至今听来仍是“天籁”之音。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不同民族理应加强对话以促进和谐,来扩大共通点寻求共同处。在老庄的“观点主义”(perspectivism)中,人类可有不同的视域:存异以求同;同中可存异。就存“异”而言,即庄子所谓“自其异者视之”,小至于维护个人的殊异,大至于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及生活方式;庄子同时又强调“道通为一”,故而“自其同者视之”,则全人类可共存共处,缔造一个多彩的世界。
  我们期盼未来有一个“与道相通”的“和谐世界”。这正是庄子“相尊相蕴”的齐物精神,也是老子的“玄同”境界。
  (选自《道家的人文精神》,中华书局。作者为著名学者,道家思想研究的代表人物,现任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文中链接为编者所加。)
其他文献
梁元帝萧绎,自幼聪颖,极具才华,能诗善画,尤好读书,生平所藏图书多达十四万卷。但萧绎读书虽多,却只醉心于文章辞藻、玄学义理,而不问实务,最终落得国破身亡,汗牛充栋的藏书,也被他亲手付之一炬。  公元554年,正逢多事之秋,中华大地四方云起、战鼓喧天。北方的西魏政权集结了大军,向南方的梁朝发动进攻。五万军队在常山公于谨和中山公宇文护的率领下,从长安开拔,直袭南朝梁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而此时的梁朝
期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a。  华夏探得至道,一个“中”字协万理;神州获有大宝b,一个“和”字生万机。人与天和,阳光雨露春常在;人与人和,四海之内皆兄弟c;人与己和,淡定从容心安泰。  仁者爱人,惟人可依,仁是大情,故可杀身以成仁;义者宜也,惟义可就,义乃至公,故可舍生以取义。  天地间本有正气,我族养之成浩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
期刊
■ 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  ——《国语·吴语》  大意:谋略必须预先看到一定可以成功,然后才去实行。意谓做事不可空想,要讲求实效。  ■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大意:好剑只要求它能把东西斩断,不要求它有镆铘那样的美名;好马只要求它能日行千里,不要求他有骥骜那样的美誉。比喻做事情追求实际,不追求形式。镆铘,也作莫邪,古代宝剑名。
期刊
位于御茶之水的京华中学在大地震时被烧光了。  我去看了遗迹,心里暗自高兴,这回可不得不延长暑假的假期了。  我这么写了,读者一定会觉得我这个家伙实在差劲。但一个成绩并不太优秀的中学生的实际想法确实如此,有什么办法呢?  我本来就直率得过了头。在学校里淘了气,班主任问这是谁干的,我总是老老实实地举起手。于是,这位老师就在我成绩表上操行栏里画个零。后来,班主任换了。我违犯校规时,照旧老老实实地举手承认
期刊
齐闵王亡居卫,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其何哉?”公玉丹对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耶?王之所以亡者,以贤也;以天下之主皆不肖,而恶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闵王慨然太息曰:“贤固若是之苦邪?”丹又谓闵王曰:“古人有辞天下无忧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见其实,王名称东帝,实有天下,去国居卫,容貌充盈,颜色发扬,无重国之意。”王曰:“甚善。丹知寡人自去国
期刊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品读  自苏轼以“诗中有画”论王维后,以画境、画艺阐发王维诗者代不绝人。但诗和画的区别,并不仅仅体现在形式和技艺上。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其语言有叙述性特点;绘画是以线条和色彩一次性展示的,目的在于呈现某种存在的状态。或传情或示境,各有侧重,这在王维之前是十分清晰的。而以绘画的方式写诗,可能意味着:一要有抒情的需要,二是不希望读者看到自己的情感
期刊
门前杨柳密藏鸦,春事到桐花。敲火试新茶。想月珮,云衣故家。 苔生雨馆,尘凝锦瑟,寂寞听鸣蛙。芳草际天涯。蝶栩栩,春晖梦赊。  品读  这首词未知出处及创作年代,大约乃是倪瓒(号元林)一首题画诗,今原作已佚无从考。明代卓人月评价此词“幽异空泠,便是老迂一幅画”,确是的论。  这是一首以“追忆”为母题的词作,是诗人对于过往岁月的留恋和感伤。它的前提是,写作的“当下”被假想为不那么“美好”的状态,与之相
期刊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认识别人是“智”,了解自己才算“明”。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才算坚强。  题解: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为重要。  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墨子·公孟》)  大意:明智的人一定要先评估自己的能力,再动手去做。  题解:墨子告诫求学者要“量力而学”时,说了这句话。  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
期刊
在中国古代,统治阶层是极为重视官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故而在文明肇始之初,他们便设计了一整套供官员们践行的官德体系,并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历程中得以不断地完善与应用。由于官德是一个伦理学与行政学的结合体,所以它蕴含着这样两个内容:一是官员的行政能力,二是官员的职业道德,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可以将之简称为“才”与“德”。在这一整套的封建官德理论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便是关于德才关系的论证与考辨,它直接
期刊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跟水一样。  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提到水,这里所说的水,与他后面所说水的柔弱与坚硬不完全相同,这里是说水的自然品格,是水的自然作用。水的善表现在它倾其所能滋养万物生长,而不为自己争任何利益,它甘愿放弃高贵显赫的位置而屈居众人不愿待的卑下之处,所以它的品格与道十分接近。  老子继续说:“居善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