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代,云南学者葛中选从音律角度来研究等韵学,其创作的《泰律》成为明清时期以音律来分析等韵的典型作品。书中描绘的语音系统整齐有序,也包括了许多实不存在的音节,但它以大量史实记载了当时云南汉语方音的状况,是继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明代兰茂、释本悟《韵略易通》后,又一部记载汉民族共同语和云南汉语方音进一步形成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葛中选 《泰律》 音律 等韵学 云南方音
明代,地处偏远的云南边疆,其人才虽不如中原众多,但此期出现的几位人才,如兰茂、释本悟、葛中选等个个影响深远。袁嘉谷《滇绎》中写道:“康熙以后永革藩王,始跻中州,而滇人文化亦以此数百年为极盛,杨文襄(一清),葛澹渊(中选),钱南园(沣)、师荔扉(范)之流,虽中原人士也敛手叹服”①。可见葛中选深得袁嘉谷的赏识。葛中选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是从音律角度来研究等韵学,其创作的韵书《泰律》成为明清时期用音律来分析等韵的典型作品,②也是继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明代兰茂、释本悟《韵略易通》后,又一部记载汉民族共同语历史特点和云南汉语方音进一步形成的重要史料。
一、葛中选其人
《泰律》作者,历有两种提法:一为葛仲选,如《道光云南通志》称:“仲选字澹园,河西人,万历庚子举人。”③师荔扉《滇系》题“葛仲选,字澹齐。”方树梅《明清滇人著述书目》题“明葛仲选撰,仲选字澹园。”④一为葛中选,如民国14年(1925)《河西县志·乡贤·明》录:“葛中选,字澹庵。”⑤通海网:“葛中选,字见尧,号淡渊,云南通海县河西(原为县)人。”⑥《新传云南通志》称:“葛中选,字见尧,号澹渊,河西人也。”⑦曹述敬《音韵学辞典》中题作“葛中选,生卒年不详,明云南河西人。”⑧陈长祚称“作者葛中选,字见尧,号澹渊,云南通海河西人。”名有“仲选”、“中选”,字有“澹庵”、“淡渊”“澹齐”、“澹园”、“见尧”、“澹渊”,究竟哪一个提法正确呢?
光绪壬寅十月经正书馆重刊本《泰律》题“明河西葛见尧先生著”,且“泰律篇”卷之一到卷之十二都题有“明苑马寺卿河西葛中选见尧父著”,其中董应举《泰律序》、焦竑《泰律题词》均称“见尧”,金声的序、陈荣昌的跋中敬呼“澹渊先生”。《滇南碑传集》中清人周天任撰《皇明陕西苑马寺正卿崇祀乡贤葛公讳中选神道碑》⑨、葛在庭《先见尧公事略》⑩对其人其作记录、评述较为全面,也较为可信。周天任所撰,题目明确题为“中选”,文中且提到“公字见尧,号澹渊。”题作“先公名中选,字澹渊,一字见尧,河西人。”《玉溪碑刻选集》录有“葛中选神道碑”,从神道碑正文和铭文可看出此碑成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碑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葛中选一生的经历,碑题:“公字见尧,万历庚子举人,仕至苑马寺卿。”B11从这些史料看,《泰律》著者当为葛中选,字见尧,号澹渊,明云南河西(即今通海河西镇)人,官至苑马寺卿。
其生卒年怎样呢?各书多题“生卒年不详”。葛在庭《先见尧公事略》中提到葛中选“弱冠中万历庚子科举人”,“崇祯十四年,终于省寓。”“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可知葛在庭文中意指葛中选1600年(万历庚子)为二十岁左右(即生于1580年前后),1641年(崇祯十四年)卒。《云南辞典》也提到:“葛中选(?-1641),字见尧,号澹渊,河西(今通海)人。明万历举人。历官湖北嘉鱼知县、南京大理寺右评事、广西思恩知府、右江兵备道、按察司副使、陕西苑马寺少卿。博学,精易象,通律吕,工书画。著有《赤壁集》、《尘中言》、《衡湘小述》、《阴阳图》及诗文集若干卷,尤以《泰律》著称于世。”B12《通海县文化志》(2000年)则明确提出:“葛中选,1577-1636,字见尧,号澹渊,精律吕,河西县城东门人。”B13《甸心行政村志》(2006年)也指出:“葛中选,1577-1636,字见尧,号澹渊。葛家营葛氏九世祖。”B14可知学界对葛中选的生卒年意见不一致,笔者限于条件,有待进一步考证。
至此,我们可知:明代音韵学名作《泰律》,其作者为葛中选。葛中选,明末学者,字见尧,号澹渊,明云南河西(即今通海河西镇)人,万历庚子科举人,官至苑马寺卿。他博览群书,善诗、书、画,尤其精于律吕,著述甚多,但多毁佚。其诗词今存《琉璃山诗》;书法由唐楷直追魏晋的钟繇,又旁及汉隶,今存作品有《三元文昌宫碑》、《重修河西城祠记》;其绘画造诣,《滇南书画录》中称:“山水得宋元遗意,墨牡丹尤妙,与董宗伯(董其昌)齐名。”B15《泰律》十二卷为其生平精力集萃,书成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刊行于清嘉庆年间,传于世。其门生金声大学士曾题“绝学名儒”匾赞誉他,学士焦竑也很欣赏,盛赞此书得千古不传之秘。葛中选晚年在家乡河西,还出资购置乐器组建了“雅乐社”,为后来的“洞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形成了如今通海洞经古乐的特色。
二、葛中选的《泰律》
《泰律》书成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前有焦竑序,陈荣昌在重刊时的“跋”中云:“公生明季,……万历间以孝廉授湖广嘉鱼长,累官苑马寺卿。公之学,首音律、次文艺,尤喜诗画。……精易象、周礼,作阴阳图,以六十四卦配为阴阳之声,与五音交而成《泰律》一书。精深奥衍,人鲜知者。”B16《泰律》十二卷外篇三卷作者用音律来分析语音,把“音律、气、干支、阴阳之声、五音”等等概念套在音韵系统上。《泰律》一书,凝聚了葛中选毕生心血,金声序言极尽赞誉:“滇蜀僻处,天西南,其人才不若中士多出,出则必雄深怪异,遒然一人,至今吾师澹渊先生,学悟精绝,跨越秦汉而上。”足见葛中选、《泰律》在当时的影响,然因《泰律》奇绝奥妙,自民国以来介绍葛中选的文章史事多偏于“三岁能辨鸟音”神童般的描述,对葛中选奇才俊杰和卓绝之学问,多没能专门去研究。民国初年保山闵为人(字德修)用时五六载潜心研读《泰律》,认为《泰律》图有遗失,为之补足,而写下《泰律补遗》一书,甚为难得。
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专气音图”、“专气声图”和“直气声音定位图”三部分。专气音图,以韵为纲,共列12图,每图横列声母,纵分张口、解口、合口、撮口四栏,每栏又分平、上、去、入四行;专气声图,以声母为纲,共列32图,横列韵类,纵分平、上、去、入四栏,每栏又分正、昌、通、元四行;直气声音定位图,以韵为纲,共列12图,与专气音图近似,但四声顺序改为上、平、去、入。平声并列两字,表示平声分阴阳,声母的差异,如晓匣、透定、溪群、穿床、知澄等,也在声调的平声分列两行情况下合而为一。
声母,图中用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名称,并分为正声与侧声,正声为:牙音、舌音、喉音;侧声为:唇音、齿音。二类分别隶于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音律之下,分二十五组排列。葛中选认为:“三十六字母中,疑重喻,泥重娘,知重照,彻重穿,船重澄,非重敷,则母为重矣。见端精知照帮之下各有一音,泥来日明微之上各有一音,心邪之别又有二音,今皆不出,则母为漏矣。······”,便对三十六字母删重补遗,得出二十五声类,并保存全浊声母。用“疾”表示清音(○),用“迟”表示浊音(●)。当时汉语共同语的全浊声母实已不存在,其表中凡浊声母字实为清声母字的阳平调字。葛中选恢复十个浊声母的目的,“只不过是揭示该字原来的声母是浊声母罢了。”B17
韵母,分为宫、商、角、徵、羽、华六音。六音按韵尾收音不同都可分为内运和外运,共十二韵。例如“专气角音”,“歌、脚、郭、矍”等字收在内运,“高、骄、胞、漂”等字收在外运,原因就在于云南方音把“角”读作[ko],而通用语又读作[ iau],葛中选就把凡属[o、au]韵的都统称为“角音”,把[o、io、uo、yo]归为内运,把[au、iau、uau、yau]归为外运。鼻音中,后鼻音收在内运,前鼻音收在外运。每韵又分为“正、昌、通、元”四规,又称“张口、解口、合口、撮口”。这“四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实则不完全一致,例如葛中选以“昌”字指“解口”字,即齐齿呼字,然而普通话却读作[ang],为开口呼字。这也可以看到,明代时“昌”字读音是有介音[i]存在的,发展到现代介音[i]消失。
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称为“四衡”。图中还可看到平声已分阴阳,例如:烘-烘、匈-雄、充-虫、升-沉、荒-黄,每组字都平列在平声栏,与普通话作比较,不难发现前者都为阴平,后者都为阳平,较之兰茂、释本悟《韵略易通》,平分阴阳更明确、更稳固。关于入声,《中原音韵》体现了“入派三声”,而葛中选认为:“周周德清以入声派入三声,直用填词。推其源,亦为箫管度曲之便,乃以为为中原雅音,何其谬也!”《泰律》亦如兰茂、释本悟《韵略易通》,明显反映着入声的存在,且古入声字在云南方音中多归到阳平。”B18同时“四规以衡为则”,葛中选认为“四规”与“四声”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葛中选为追求“截然整齐”,所描绘岀的整齐的语音系统,包括了许多实不存在的音节,但它以大量史实记载了当时云南汉语方言的状况,诸如平翘舌不分、齐撮不分、前后鼻音不分,以及“由于古入声字的不同演变途径,使云南方言中阳平字数量多于普通话的阳平字数量;云南方言的阳平不仅与普通话的阳平对应,部分阳平字还与普通话的阴平、上声、去声相对应。”B19等等不一而足,云南方言的丰富与复杂由此可见一斑,并且较之兰茂、释本悟《韵略易通》,葛中选《泰律》民族共同语与云南方言交混共存现象更为明显、突出,反映了汉民族共同语和云南方音的历史面貌,揭示了汉民族共同语和云南方音的进一步形成。
综上,葛中选《泰律》呈现了等韵学研究的新气象,对《泰律》作更深入的研究,对研究汉语语音发展、梳理云南方音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①袁嘉谷.《滇绎》,东陆大学,民国13年(1924)铅印。
②李新魁.《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1983年,112页。
③(清)阮元等修.《道光云南通志·艺文志·滇人著述之书(上)》,道光15年(1835)刊六十册。
④方树梅.《明清滇人著述书目》,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印行,1944年。
⑤(清)董枢、张位垣.《河西县志·风俗选举·士女》,云南崇文印书馆,民国十四年(1925)印。
⑥县文化旅游局.《<泰律>与葛中选》,通海网(tonghai.gov.cn)之通海人物,2006年6月24日。
⑦钟岳等《新纂云南通志·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245页。
⑧曹述敬.《音韵学辞典》,湖南出版社,1991年,46页。
⑨方树梅.《滇南碑传集·卷二·明九卿》,李春龙等点校,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51页。周天任,四川人,康熙间河西县知县。
⑩方树梅.《滇南碑传集·卷二·明九卿》,李春龙等点校,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52页。葛在庭,清末河西人,诸生,有《抱朴堂诗文集》。
B11玉溪市档案局.《玉溪碑刻选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202页。
B12施之厚.《云南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671页。
B13童永年、段子萍、史有林主编.《通海县文化志》,云南通海印刷厂承印,2000年。
B14杨应昌主编.《甸心行政村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522页。
B15方树梅。《滇南书画录》,云南省图书馆,1926年铅印本。
B16陈荣昌.《泰律·跋》,光绪壬寅(1902年)十月经正书馆重刊。
B17陈长祚.《云南汉语方音学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208页。
B18引自李新魁.《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1983年,113页。
B19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12页。
[参考文献]
[1]方树梅.滇南碑传集·卷二·明九卿[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2]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曹述敬.音韵学辞典[M].湖南出版社,1991年。
[4]陈长祚.云南汉语方音学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关键词:葛中选 《泰律》 音律 等韵学 云南方音
明代,地处偏远的云南边疆,其人才虽不如中原众多,但此期出现的几位人才,如兰茂、释本悟、葛中选等个个影响深远。袁嘉谷《滇绎》中写道:“康熙以后永革藩王,始跻中州,而滇人文化亦以此数百年为极盛,杨文襄(一清),葛澹渊(中选),钱南园(沣)、师荔扉(范)之流,虽中原人士也敛手叹服”①。可见葛中选深得袁嘉谷的赏识。葛中选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是从音律角度来研究等韵学,其创作的韵书《泰律》成为明清时期用音律来分析等韵的典型作品,②也是继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明代兰茂、释本悟《韵略易通》后,又一部记载汉民族共同语历史特点和云南汉语方音进一步形成的重要史料。
一、葛中选其人
《泰律》作者,历有两种提法:一为葛仲选,如《道光云南通志》称:“仲选字澹园,河西人,万历庚子举人。”③师荔扉《滇系》题“葛仲选,字澹齐。”方树梅《明清滇人著述书目》题“明葛仲选撰,仲选字澹园。”④一为葛中选,如民国14年(1925)《河西县志·乡贤·明》录:“葛中选,字澹庵。”⑤通海网:“葛中选,字见尧,号淡渊,云南通海县河西(原为县)人。”⑥《新传云南通志》称:“葛中选,字见尧,号澹渊,河西人也。”⑦曹述敬《音韵学辞典》中题作“葛中选,生卒年不详,明云南河西人。”⑧陈长祚称“作者葛中选,字见尧,号澹渊,云南通海河西人。”名有“仲选”、“中选”,字有“澹庵”、“淡渊”“澹齐”、“澹园”、“见尧”、“澹渊”,究竟哪一个提法正确呢?
光绪壬寅十月经正书馆重刊本《泰律》题“明河西葛见尧先生著”,且“泰律篇”卷之一到卷之十二都题有“明苑马寺卿河西葛中选见尧父著”,其中董应举《泰律序》、焦竑《泰律题词》均称“见尧”,金声的序、陈荣昌的跋中敬呼“澹渊先生”。《滇南碑传集》中清人周天任撰《皇明陕西苑马寺正卿崇祀乡贤葛公讳中选神道碑》⑨、葛在庭《先见尧公事略》⑩对其人其作记录、评述较为全面,也较为可信。周天任所撰,题目明确题为“中选”,文中且提到“公字见尧,号澹渊。”题作“先公名中选,字澹渊,一字见尧,河西人。”《玉溪碑刻选集》录有“葛中选神道碑”,从神道碑正文和铭文可看出此碑成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碑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葛中选一生的经历,碑题:“公字见尧,万历庚子举人,仕至苑马寺卿。”B11从这些史料看,《泰律》著者当为葛中选,字见尧,号澹渊,明云南河西(即今通海河西镇)人,官至苑马寺卿。
其生卒年怎样呢?各书多题“生卒年不详”。葛在庭《先见尧公事略》中提到葛中选“弱冠中万历庚子科举人”,“崇祯十四年,终于省寓。”“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可知葛在庭文中意指葛中选1600年(万历庚子)为二十岁左右(即生于1580年前后),1641年(崇祯十四年)卒。《云南辞典》也提到:“葛中选(?-1641),字见尧,号澹渊,河西(今通海)人。明万历举人。历官湖北嘉鱼知县、南京大理寺右评事、广西思恩知府、右江兵备道、按察司副使、陕西苑马寺少卿。博学,精易象,通律吕,工书画。著有《赤壁集》、《尘中言》、《衡湘小述》、《阴阳图》及诗文集若干卷,尤以《泰律》著称于世。”B12《通海县文化志》(2000年)则明确提出:“葛中选,1577-1636,字见尧,号澹渊,精律吕,河西县城东门人。”B13《甸心行政村志》(2006年)也指出:“葛中选,1577-1636,字见尧,号澹渊。葛家营葛氏九世祖。”B14可知学界对葛中选的生卒年意见不一致,笔者限于条件,有待进一步考证。
至此,我们可知:明代音韵学名作《泰律》,其作者为葛中选。葛中选,明末学者,字见尧,号澹渊,明云南河西(即今通海河西镇)人,万历庚子科举人,官至苑马寺卿。他博览群书,善诗、书、画,尤其精于律吕,著述甚多,但多毁佚。其诗词今存《琉璃山诗》;书法由唐楷直追魏晋的钟繇,又旁及汉隶,今存作品有《三元文昌宫碑》、《重修河西城祠记》;其绘画造诣,《滇南书画录》中称:“山水得宋元遗意,墨牡丹尤妙,与董宗伯(董其昌)齐名。”B15《泰律》十二卷为其生平精力集萃,书成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刊行于清嘉庆年间,传于世。其门生金声大学士曾题“绝学名儒”匾赞誉他,学士焦竑也很欣赏,盛赞此书得千古不传之秘。葛中选晚年在家乡河西,还出资购置乐器组建了“雅乐社”,为后来的“洞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形成了如今通海洞经古乐的特色。
二、葛中选的《泰律》
《泰律》书成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前有焦竑序,陈荣昌在重刊时的“跋”中云:“公生明季,……万历间以孝廉授湖广嘉鱼长,累官苑马寺卿。公之学,首音律、次文艺,尤喜诗画。……精易象、周礼,作阴阳图,以六十四卦配为阴阳之声,与五音交而成《泰律》一书。精深奥衍,人鲜知者。”B16《泰律》十二卷外篇三卷作者用音律来分析语音,把“音律、气、干支、阴阳之声、五音”等等概念套在音韵系统上。《泰律》一书,凝聚了葛中选毕生心血,金声序言极尽赞誉:“滇蜀僻处,天西南,其人才不若中士多出,出则必雄深怪异,遒然一人,至今吾师澹渊先生,学悟精绝,跨越秦汉而上。”足见葛中选、《泰律》在当时的影响,然因《泰律》奇绝奥妙,自民国以来介绍葛中选的文章史事多偏于“三岁能辨鸟音”神童般的描述,对葛中选奇才俊杰和卓绝之学问,多没能专门去研究。民国初年保山闵为人(字德修)用时五六载潜心研读《泰律》,认为《泰律》图有遗失,为之补足,而写下《泰律补遗》一书,甚为难得。
全书主要内容分为“专气音图”、“专气声图”和“直气声音定位图”三部分。专气音图,以韵为纲,共列12图,每图横列声母,纵分张口、解口、合口、撮口四栏,每栏又分平、上、去、入四行;专气声图,以声母为纲,共列32图,横列韵类,纵分平、上、去、入四栏,每栏又分正、昌、通、元四行;直气声音定位图,以韵为纲,共列12图,与专气音图近似,但四声顺序改为上、平、去、入。平声并列两字,表示平声分阴阳,声母的差异,如晓匣、透定、溪群、穿床、知澄等,也在声调的平声分列两行情况下合而为一。
声母,图中用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名称,并分为正声与侧声,正声为:牙音、舌音、喉音;侧声为:唇音、齿音。二类分别隶于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音律之下,分二十五组排列。葛中选认为:“三十六字母中,疑重喻,泥重娘,知重照,彻重穿,船重澄,非重敷,则母为重矣。见端精知照帮之下各有一音,泥来日明微之上各有一音,心邪之别又有二音,今皆不出,则母为漏矣。······”,便对三十六字母删重补遗,得出二十五声类,并保存全浊声母。用“疾”表示清音(○),用“迟”表示浊音(●)。当时汉语共同语的全浊声母实已不存在,其表中凡浊声母字实为清声母字的阳平调字。葛中选恢复十个浊声母的目的,“只不过是揭示该字原来的声母是浊声母罢了。”B17
韵母,分为宫、商、角、徵、羽、华六音。六音按韵尾收音不同都可分为内运和外运,共十二韵。例如“专气角音”,“歌、脚、郭、矍”等字收在内运,“高、骄、胞、漂”等字收在外运,原因就在于云南方音把“角”读作[ko],而通用语又读作[ iau],葛中选就把凡属[o、au]韵的都统称为“角音”,把[o、io、uo、yo]归为内运,把[au、iau、uau、yau]归为外运。鼻音中,后鼻音收在内运,前鼻音收在外运。每韵又分为“正、昌、通、元”四规,又称“张口、解口、合口、撮口”。这“四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实则不完全一致,例如葛中选以“昌”字指“解口”字,即齐齿呼字,然而普通话却读作[ang],为开口呼字。这也可以看到,明代时“昌”字读音是有介音[i]存在的,发展到现代介音[i]消失。
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称为“四衡”。图中还可看到平声已分阴阳,例如:烘-烘、匈-雄、充-虫、升-沉、荒-黄,每组字都平列在平声栏,与普通话作比较,不难发现前者都为阴平,后者都为阳平,较之兰茂、释本悟《韵略易通》,平分阴阳更明确、更稳固。关于入声,《中原音韵》体现了“入派三声”,而葛中选认为:“周周德清以入声派入三声,直用填词。推其源,亦为箫管度曲之便,乃以为为中原雅音,何其谬也!”《泰律》亦如兰茂、释本悟《韵略易通》,明显反映着入声的存在,且古入声字在云南方音中多归到阳平。”B18同时“四规以衡为则”,葛中选认为“四规”与“四声”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葛中选为追求“截然整齐”,所描绘岀的整齐的语音系统,包括了许多实不存在的音节,但它以大量史实记载了当时云南汉语方言的状况,诸如平翘舌不分、齐撮不分、前后鼻音不分,以及“由于古入声字的不同演变途径,使云南方言中阳平字数量多于普通话的阳平字数量;云南方言的阳平不仅与普通话的阳平对应,部分阳平字还与普通话的阴平、上声、去声相对应。”B19等等不一而足,云南方言的丰富与复杂由此可见一斑,并且较之兰茂、释本悟《韵略易通》,葛中选《泰律》民族共同语与云南方言交混共存现象更为明显、突出,反映了汉民族共同语和云南方音的历史面貌,揭示了汉民族共同语和云南方音的进一步形成。
综上,葛中选《泰律》呈现了等韵学研究的新气象,对《泰律》作更深入的研究,对研究汉语语音发展、梳理云南方音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注释]
①袁嘉谷.《滇绎》,东陆大学,民国13年(1924)铅印。
②李新魁.《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1983年,112页。
③(清)阮元等修.《道光云南通志·艺文志·滇人著述之书(上)》,道光15年(1835)刊六十册。
④方树梅.《明清滇人著述书目》,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印行,1944年。
⑤(清)董枢、张位垣.《河西县志·风俗选举·士女》,云南崇文印书馆,民国十四年(1925)印。
⑥县文化旅游局.《<泰律>与葛中选》,通海网(tonghai.gov.cn)之通海人物,2006年6月24日。
⑦钟岳等《新纂云南通志·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245页。
⑧曹述敬.《音韵学辞典》,湖南出版社,1991年,46页。
⑨方树梅.《滇南碑传集·卷二·明九卿》,李春龙等点校,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51页。周天任,四川人,康熙间河西县知县。
⑩方树梅.《滇南碑传集·卷二·明九卿》,李春龙等点校,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52页。葛在庭,清末河西人,诸生,有《抱朴堂诗文集》。
B11玉溪市档案局.《玉溪碑刻选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202页。
B12施之厚.《云南辞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671页。
B13童永年、段子萍、史有林主编.《通海县文化志》,云南通海印刷厂承印,2000年。
B14杨应昌主编.《甸心行政村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522页。
B15方树梅。《滇南书画录》,云南省图书馆,1926年铅印本。
B16陈荣昌.《泰律·跋》,光绪壬寅(1902年)十月经正书馆重刊。
B17陈长祚.《云南汉语方音学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208页。
B18引自李新魁.《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1983年,113页。
B19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12页。
[参考文献]
[1]方树梅.滇南碑传集·卷二·明九卿[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2]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曹述敬.音韵学辞典[M].湖南出版社,1991年。
[4]陈长祚.云南汉语方音学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