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教育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体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点内容,不仅能够强健学生的体魄,还能健全学生人格。本文就将重点分析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旨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养。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大学生;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确保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基础保障。高校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才。而当代大学生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适应能力不足、抗压能力薄弱、价值观扭曲、职业规划不清晰等。为此,借助高校体育教育,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1人格的核心内涵
人格本身就是一个广义化的概念,在这一概念提出的初期阶段,被视作是一种“角色面具”。伴随社会文明的进步,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法学等多个学科中。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格与个性的含义存在相似之处,是指某一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心理特点,具体包括个体的需求、能力与性格。从法律层面来说,人格是指个体作为义务与权利主体的资格。人格对于个体的描述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既包括外在行为,又包含内在品质。此外,人格还是个体在生存发展进程中,对道德规范与主流思想进行吸纳的结果。
2高校体育教育对健全学生人格的意义
2.1体育人格与人格体育的正迁移
体育人格是指个体在体育运动中所展现的常态化的语言习惯、行为规律、思想认知与兴趣爱好等。同时,体育人格也是反馈个体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体育运动是指人们开展的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活动。体育活动中所秉承的“胜不骄,败不馁”的基本原则,能够激发人的进取精神,学会尊重他人,磨炼意志品质。总之,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的思想认知,加强人的行为能力,增强人格力量。
2.2促使学生全面良好发展
社会环境与个性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格的发展。换言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通常来说,体育运动多在室外环境中进行,而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增强学生的身心控制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选择适当强度的运动项目。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强身健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高校体育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的途径
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各高校要想在体育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必须践行如下几方面路径: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与自强精神。
3.1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在组织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凸显快乐教学的思想理念,激发学生的活泼个性,使其积极参与运动。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改变以往的单向化、强制性灌输模式,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让学生在深切感受到体育魅力的基础上,客观认知自身的不足,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2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客观认知与评价人生轨迹的看法,同时,也是个体对主流社会进行评判的重要参考依据。体育运动具有综合性特征,不仅涉及技战术,还包括知识、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内容。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总结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学生只有通过多样化的肢体语言表达所感所想,才能赢得体育竞赛的胜利,并且深切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从而提升自我品质,完善自我修养。
3.3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与自强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需要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踊跃的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在体育运动中,学会如何观察环境变化,如何应对环境变化,如何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和决策,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由于大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与好胜心。而这种心理也是体育运动所必须的。学生要利用体育课堂,深度挖掘和展示自身优势特长,养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健全人格。
体育运动能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参与体育竞赛的乐趣,并且将参与体育竞赛作为强健体魄,磨炼品质的重要途径,为争取最优异的成绩而不断奋斗。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若结果不理想,或者与自身的期望值存在差距,也可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失败的心境,以及拼搏进取的精神。可以说,体育竞赛不仅是体力层面的竞争,更是智力与意志力的博弈,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未來社会的接班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学习问题、择业问题等。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危害社会,伤害他人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这也从正面反馈出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就是健全人格。为此,各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人格,成为对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有贡献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赟程,鲁长芬.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9(Z2).
[2] 高东方,张华新,王怀建,孙立.论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00(001):132-132.
[3] 黄勇,顾郑军.体育类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1-212.
[4] 孙亮.论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山西青年,2019,(5):197.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大学生;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确保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基础保障。高校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才。而当代大学生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适应能力不足、抗压能力薄弱、价值观扭曲、职业规划不清晰等。为此,借助高校体育教育,帮助大学生健全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1人格的核心内涵
人格本身就是一个广义化的概念,在这一概念提出的初期阶段,被视作是一种“角色面具”。伴随社会文明的进步,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法学等多个学科中。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格与个性的含义存在相似之处,是指某一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心理特点,具体包括个体的需求、能力与性格。从法律层面来说,人格是指个体作为义务与权利主体的资格。人格对于个体的描述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既包括外在行为,又包含内在品质。此外,人格还是个体在生存发展进程中,对道德规范与主流思想进行吸纳的结果。
2高校体育教育对健全学生人格的意义
2.1体育人格与人格体育的正迁移
体育人格是指个体在体育运动中所展现的常态化的语言习惯、行为规律、思想认知与兴趣爱好等。同时,体育人格也是反馈个体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体育运动是指人们开展的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活动。体育活动中所秉承的“胜不骄,败不馁”的基本原则,能够激发人的进取精神,学会尊重他人,磨炼意志品质。总之,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的思想认知,加强人的行为能力,增强人格力量。
2.2促使学生全面良好发展
社会环境与个性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格的发展。换言之,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通常来说,体育运动多在室外环境中进行,而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增强学生的身心控制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选择适当强度的运动项目。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强身健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高校体育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的途径
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各高校要想在体育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必须践行如下几方面路径: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与自强精神。
3.1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体育运动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在组织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凸显快乐教学的思想理念,激发学生的活泼个性,使其积极参与运动。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改变以往的单向化、强制性灌输模式,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让学生在深切感受到体育魅力的基础上,客观认知自身的不足,深度挖掘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2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客观认知与评价人生轨迹的看法,同时,也是个体对主流社会进行评判的重要参考依据。体育运动具有综合性特征,不仅涉及技战术,还包括知识、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内容。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总结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学生只有通过多样化的肢体语言表达所感所想,才能赢得体育竞赛的胜利,并且深切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从而提升自我品质,完善自我修养。
3.3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与自强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都需要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踊跃的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在体育运动中,学会如何观察环境变化,如何应对环境变化,如何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和决策,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由于大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其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与好胜心。而这种心理也是体育运动所必须的。学生要利用体育课堂,深度挖掘和展示自身优势特长,养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健全人格。
体育运动能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参与体育竞赛的乐趣,并且将参与体育竞赛作为强健体魄,磨炼品质的重要途径,为争取最优异的成绩而不断奋斗。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若结果不理想,或者与自身的期望值存在差距,也可以培养学生坦然面对失败的心境,以及拼搏进取的精神。可以说,体育竞赛不仅是体力层面的竞争,更是智力与意志力的博弈,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未來社会的接班人,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学习问题、择业问题等。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危害社会,伤害他人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这也从正面反馈出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而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就是健全人格。为此,各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人格,成为对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有贡献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赟程,鲁长芬.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9(Z2).
[2] 高东方,张华新,王怀建,孙立.论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00(001):132-132.
[3] 黄勇,顾郑军.体育类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1-212.
[4] 孙亮.论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山西青年,20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