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方能深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年底,“湖北省荆楚课改联盟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在我校举行,我听了所有参赛教师的课,也产生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这次活动所有参赛教师的篇目都是辛弃疾名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几乎所有的参赛课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每节课都基本呈现出这样一个模式:首先“朗读激趣”,或教师激情范读或学生齐读或男女生对读,总之朗读形式多样;然后教师在课件上“展示问题”,一般两到三个问题不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展开热火朝天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讨论成果;最后“拓展延伸”,或以一首小诗或以一段哲理性的文字结束。整个课堂有条不紊而又活跃至极,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纷纷登场,师生之间其乐融融,热闹非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在湖北省很流行,可能在全国也极具代表性。
  不可否认,这种语文课堂的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一改过去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能享受到学习带给他们的自信和成功。但是冷静思考之后,我不禁产生了一些疑虑:是不是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都有探讨的价值?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尤其是那些没有机会展示的学生真正又能收获多少?
  毋庸置疑,“讨论”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必需的,因为在通过讨论以后,学生所学习的新知识在24小时后的平均保持率为百分之五十,远远高于老师单纯地讲授。但是,“讨论”不能仅仅流于表面,更不能走形式。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讨论”才是值得更是有效的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设置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要紧扣文本,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架空文本,这样的问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不考虑学情,学生又会无从下手,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要让设置的问题有价值,语文教师首先必须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文本和教学大纲,对每篇课文的重难点都心中有数。教师设置问题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和思维水平,有难易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其次,教师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这些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也许更能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当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必须筛选、整合,去粗取精。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还要做到语言精当,可操作性强,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问题设置好以后,怎么展开“谈论”呢?我认为那种太热闹、太流于形式的“讨论”不是真正的、有效的“讨论。”真正的“讨论”应该是学生在对一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并且得出了属于自己的比较成熟的观点后,再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如果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深入文本去充分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那么,头脑中一片空白的学生拿什么去和别人讨论呢?即使有了一定的思考,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但是因为思考不深入,属于学生的观点也是肤浅而零碎的,没有讨论的价值。所以,在讨论之前,教师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充分阅读文本,让他们静思默想,静静地品读、感悟,让他们真正拥有自己的相对成熟的观点,然后再和小组其他成员讨论交流,才能真正有收获,也才能达到“讨论”的目的,我想“静水深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者,太多太滥的“讨论”让那些本来就不爱思考的学生有了滥竽充数的机会。他们要么以“讨论”为名,行违纪之实;要么完全依赖那些善于思考的同学的观点,随声附和。还有一部分反应较慢,语文素养相对较低的同学,他们还来不及深入思考就在讨论中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这两种情况都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讨论以后一般一个小组也只有一两个同学有机会上台展示,其他没有机会展示的同学又真正能掌握多少呢?所以,教师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除了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之外,还应该灵活安排课堂流程,不需要所有问题都讨论,应该给更多的学生尽可能多的展示机会。
  语文课堂并非越热闹越好,该静的时候一定要安静下来。很多有识之士早就发出了这种声音。江苏特级教师严华银曾这样说过:“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接着与同学、与老师静静地研讨,悄悄地对话,正是在这一神圣的殿堂里,静谧的情景下,语文的营养如随风潜入的春夜细雨,在有无之间缓缓注入。”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语文教师满腹经纶,出口成章,语言华美又不失雅致,思想通融又不失深邃;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研讨。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也可以静静涵咏,细细品味,既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也有“静水深流”的诗意。师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徜徉,真可谓“幸甚至哉”!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通过总结去发现、明晰、进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不敢或不愿提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问题。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良好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上周听了一节示范课,我受益匪浅,特将几点感悟记录下来以贻方家。  一、教学案例《老人与海》片段摘录  (课文梳理略)  师:通过两位同学精彩的讲述,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老人的形象。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1:老人勇于承担,“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善于自我安慰,“丢掉了40磅鱼肉,船走起来更轻快些”。  生2:老人有两句话非常典型。“星鲨,来吧,星鲨
针对充砂袋施工中砂源短缺的问题,以京唐港东南防波堤工程为例,结合另一在建的航道疏浚项目,对耙吸挖泥船艏吹装驳技术进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将传统耙吸船靠岸艏吹施工变更
文采是文章的生命力。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从学生作文的角度来看,怎么能让文章亮丽起来?最为简便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在文中制造几个亮点;而制造亮点,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
近日,振华重工与广州港集团在广州港口中心签订南沙港区四期工程集装箱码头自动化装卸系统采购合同,标志着振华重工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首个全自动化码头。根据合同约定,振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人们对理性精神的执著探索就从未停止过,不可否认,科学理性主义的兴起,很好地推动了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们认知世界的能力,但“因视科学为唯一的途径,我们却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我们失去了或至少忽视了故事(我们的文化)与精神(我们作为人的意识)”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弊端所在。  一、理性观:诗意与惊异的遗忘  (一)以理性主义为指导的语文教学通常只关注语言作品
姜涛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以“新诗集”为“事件核”重返新诗发生的现场,以新颖的文学社会学角度和方法,从新诗研究主导性范式难以关注的层面,质询那业已形成的
结合语言和文献,从言语交际的一般原则出发讨论古诗中借对的认定问题,我们以为:一、借诗句中某字的同膏字的音义来形成工对,前提之一是,这个借来的意义不得与原时子的正义、语境相
近日,中交天航院中标滇池重点区域蓝藻打捞处置(一期)滇池外海东北部水域EPC工程项目,中标金额约6 881万元。该工程是一个集设计、采购、施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主要内容为
透水框架群在航道整治护滩工程中常采用一次性施工到位的方式。这种施工方式不能充分利用透水框架的高度,会造成透水框架群堆积高度不理想。提出利用先期实施1~2层透水框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