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明14日,第一次拜访位于北京金融街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这一次的拜访是受哈佛校友会的邀请,与新三板总经理谢庚和纳斯达克首席代表郑华一力对话,对话的主题围绕一个基本问题“新三板会是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吗?”。
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悖论遍地都是:
大多数企业重复走着“一年发家,两年发财,三年倒闭”的“老路”,能做大做强者寥寥可数。一方面,井喷式创业潮在各地一浪接着一浪,大有全民创业之势,平均每分钟就会诞生7家公司;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平均寿命逐渐缩短,仅为2.5年。
“二八法则”也同样适用,扛鼎中国经济的中小企业的日子从来都不大好过,但在中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的今天,他们的日子更加难过。难过的原因有很多: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还未消散,国际经济增长乏力,需求不足,拉低我国企业出口量;国内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低于投资,各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导致实体经济不振……
我忍不住思考,为何在国外国内需求不足双箭齐发射向所有的企业的时候,受伤最严重的永远都是中小企业?除自身经营短板之外,一个必须直视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还承受着缺钱之痛。数据表明,90%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最大瓶颈是资金紧张,最大的困难是缺钱——缺钱渡过难关、扩大生产、转型、做大做强。
但是,中小企业缺钱的背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本稀缺。这里又引出第二个悖论:
现在的中国不缺钱,为何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在于,虽然中国不缺钱,但缺的是把钱送到真正需要的企业手里的渠道。更正统的表达的是,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一方面,这是个全民投资的年代,VC、PE遍地开花,天使投资人随处可见,他们“疯狂”遍地撒钱,将中国创投市场投资规模哄抬得节节高攀;另一方面,困扰中小企业长达多年的“融资难、融资贵”困境仍未得到缓解,犹如两道勒在中小企业脖子上的“绳索”,让他们难以呼吸、无法呼吸,接下来就是倒闭。
一个健全有效的金融体系,应该能够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手段,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既“青睐”大企业也不会“嫌弃”中小企业,既可以给成熟企业“注资”也可以为新生企业“找钱”,既可以给公认的优质行业企业融资,也能为业绩一般质量平常的企业“输血”。
反观现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之处既有银行体系功能的欠佳,比如借贷门槛高、“嫌贫爱富”(更愿意借贷给大型国有企业),更有资本市场的“功能缺失”,主板门槛高规模小、中小板行业覆盖面狭窄、创业板门槛虽低要求却高……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实现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仍然是可望不可即。
在此背景下,被誉为“中国纳斯达克”的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推出恰逢其时,其门槛低、不设财务指标的备案制度,被称赞为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而国务院赋予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历史使命,更是让其备受关注,成为助力广大中小企业实现腾飞的“风口”!
不少中小企业心里可能都深藏一份上市梦希望通过资本的放大效应,以增强企业“体魄”,最终实现不断成长。就此来说,新三板的确对广大处于融资困境、却又被资本市场排斥的中小企业具有难以抗拒的魔力:
一旦在新三板挂牌,公司股份即可在全国性场外市场公开转让,能够以股权“换”资本,获得流动[生溢价;还可以向特定对象进行直接融资,通过发行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方式进行债券融资;能够获得风险投资资本、私募股权投资资本等机构的关注和信赖,既可以得到资本,还能在管理、人才等多方面得到益处;挂牌后,公司实力、股权估值即被认可,更容易从银行获得低利率贷款……
还有一个极富诱惑性的便利,即新三板虽属场外市场,不具备公开发行股票等功能,却可以定向增发,能够对接主板和创业板市场,是通往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的绿色通道。
新三板里隐藏着潜力无穷的“金矿”,疯狂吸引着无数中小企业前赴后继。据全国股转公司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4月中旬,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达2258家,总市值突破1.23万亿元,比2014年底增长近170%。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新三板的确属于不可缺少的金融体系创新,未来,也许真的能够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甚至总市值将超越上证所、深交所,成为全球最大证券交易市场之一。
然而,每个繁华背后都有一个暗角甚至陷阱。在疯狂或不理智的情绪,很容易让人们忽视脚下的陷阱。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新三板里并不是“黄金遍地”,必然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对企业来说,登陆新三板会面临以下两项风险:
其一,目前新三板的交易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可选择的退出方式有限,局限于协议转手或企业IPO后卖出,其中的流动性风险不言而喻。截止到今天(2015年8月31日)为止的前三个月,新三板超过一半的企业成交量为零。
其二,新三板不设涨跌幅限制,固然可以让企业“自由发挥”,但是,在股价“被人为操纵’等现象普遍存在的今天,如果一家公司股价被人为推至到“高处不胜寒”,以至无人接手时,接下来的结果恐怕就只能是破产。
这不是在危言耸听。上海昌瑞投资有限公司曾受益于新三板,且参与了数家新三板公司的定向增发。新三板的流动性缺乏却导致上海昌瑞投资公司所持股份难以变现,2015年3月,公司最终宣布破产,其名下的4家新三板公司股权被法院拍卖。
瑕不掩瑜,目前的不完善无法掩盖新三板的魔力,当然,也无法阻止对中小企业的吸引。作为一位80后传媒行业的创业者,我同样对新三板抱有深深的期待,并相信,经过完善和规范之后,新三板一定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甚至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应有的活力。
只是,我们在期待新三板的“资本放大效应”的同时应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智慧和敬畏。毕竟,除了解企业上新三板的优势劣势之外,还应该了解的是,自己的企业是否适合新三板?如何上新三板?如何选择合适的中介机构?挂牌成功后,如何实现“资本回报”最大化?如何成功避开“陷阱”?……
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的今天,新三板这个更加开放、创新、平等的资本平台,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但是,能不能够救你的企业的命,就要看你是否懂得善用!
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悖论遍地都是:
大多数企业重复走着“一年发家,两年发财,三年倒闭”的“老路”,能做大做强者寥寥可数。一方面,井喷式创业潮在各地一浪接着一浪,大有全民创业之势,平均每分钟就会诞生7家公司;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平均寿命逐渐缩短,仅为2.5年。
“二八法则”也同样适用,扛鼎中国经济的中小企业的日子从来都不大好过,但在中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的今天,他们的日子更加难过。难过的原因有很多: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还未消散,国际经济增长乏力,需求不足,拉低我国企业出口量;国内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低于投资,各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导致实体经济不振……
我忍不住思考,为何在国外国内需求不足双箭齐发射向所有的企业的时候,受伤最严重的永远都是中小企业?除自身经营短板之外,一个必须直视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还承受着缺钱之痛。数据表明,90%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最大瓶颈是资金紧张,最大的困难是缺钱——缺钱渡过难关、扩大生产、转型、做大做强。
但是,中小企业缺钱的背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本稀缺。这里又引出第二个悖论:
现在的中国不缺钱,为何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在于,虽然中国不缺钱,但缺的是把钱送到真正需要的企业手里的渠道。更正统的表达的是,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一方面,这是个全民投资的年代,VC、PE遍地开花,天使投资人随处可见,他们“疯狂”遍地撒钱,将中国创投市场投资规模哄抬得节节高攀;另一方面,困扰中小企业长达多年的“融资难、融资贵”困境仍未得到缓解,犹如两道勒在中小企业脖子上的“绳索”,让他们难以呼吸、无法呼吸,接下来就是倒闭。
一个健全有效的金融体系,应该能够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手段,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既“青睐”大企业也不会“嫌弃”中小企业,既可以给成熟企业“注资”也可以为新生企业“找钱”,既可以给公认的优质行业企业融资,也能为业绩一般质量平常的企业“输血”。
反观现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之处既有银行体系功能的欠佳,比如借贷门槛高、“嫌贫爱富”(更愿意借贷给大型国有企业),更有资本市场的“功能缺失”,主板门槛高规模小、中小板行业覆盖面狭窄、创业板门槛虽低要求却高……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实现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仍然是可望不可即。
在此背景下,被誉为“中国纳斯达克”的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推出恰逢其时,其门槛低、不设财务指标的备案制度,被称赞为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而国务院赋予其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历史使命,更是让其备受关注,成为助力广大中小企业实现腾飞的“风口”!
不少中小企业心里可能都深藏一份上市梦希望通过资本的放大效应,以增强企业“体魄”,最终实现不断成长。就此来说,新三板的确对广大处于融资困境、却又被资本市场排斥的中小企业具有难以抗拒的魔力:
一旦在新三板挂牌,公司股份即可在全国性场外市场公开转让,能够以股权“换”资本,获得流动[生溢价;还可以向特定对象进行直接融资,通过发行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方式进行债券融资;能够获得风险投资资本、私募股权投资资本等机构的关注和信赖,既可以得到资本,还能在管理、人才等多方面得到益处;挂牌后,公司实力、股权估值即被认可,更容易从银行获得低利率贷款……
还有一个极富诱惑性的便利,即新三板虽属场外市场,不具备公开发行股票等功能,却可以定向增发,能够对接主板和创业板市场,是通往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的绿色通道。
新三板里隐藏着潜力无穷的“金矿”,疯狂吸引着无数中小企业前赴后继。据全国股转公司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4月中旬,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达2258家,总市值突破1.23万亿元,比2014年底增长近170%。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新三板的确属于不可缺少的金融体系创新,未来,也许真的能够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甚至总市值将超越上证所、深交所,成为全球最大证券交易市场之一。
然而,每个繁华背后都有一个暗角甚至陷阱。在疯狂或不理智的情绪,很容易让人们忽视脚下的陷阱。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新三板里并不是“黄金遍地”,必然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对企业来说,登陆新三板会面临以下两项风险:
其一,目前新三板的交易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可选择的退出方式有限,局限于协议转手或企业IPO后卖出,其中的流动性风险不言而喻。截止到今天(2015年8月31日)为止的前三个月,新三板超过一半的企业成交量为零。
其二,新三板不设涨跌幅限制,固然可以让企业“自由发挥”,但是,在股价“被人为操纵’等现象普遍存在的今天,如果一家公司股价被人为推至到“高处不胜寒”,以至无人接手时,接下来的结果恐怕就只能是破产。
这不是在危言耸听。上海昌瑞投资有限公司曾受益于新三板,且参与了数家新三板公司的定向增发。新三板的流动性缺乏却导致上海昌瑞投资公司所持股份难以变现,2015年3月,公司最终宣布破产,其名下的4家新三板公司股权被法院拍卖。
瑕不掩瑜,目前的不完善无法掩盖新三板的魔力,当然,也无法阻止对中小企业的吸引。作为一位80后传媒行业的创业者,我同样对新三板抱有深深的期待,并相信,经过完善和规范之后,新三板一定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甚至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应有的活力。
只是,我们在期待新三板的“资本放大效应”的同时应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智慧和敬畏。毕竟,除了解企业上新三板的优势劣势之外,还应该了解的是,自己的企业是否适合新三板?如何上新三板?如何选择合适的中介机构?挂牌成功后,如何实现“资本回报”最大化?如何成功避开“陷阱”?……
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的今天,新三板这个更加开放、创新、平等的资本平台,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但是,能不能够救你的企业的命,就要看你是否懂得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