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勤练习,灵活思考正心态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u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学校:信宜市信宜中学
  高考成绩:语文125分,数学141分,英语140分,文科综合238,总分644分
  录取学校: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不知不觉,离2012年高考已经很远了。虽然才结束了几个月,可那,却已成为了永久的回忆。
  在2012年高考,我的文科数学取得了141分,这个分数在我的高考成绩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没有数学的相助,可能就没有如今在中大的我。回想起奋战在高三“前线”的日子,酸甜有之,快乐有之,苦痛亦有之。以下是我对数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学习数学,第一就是要有兴趣,培养对数学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怀有一颗热忱的心,就不会因为一点困难就轻易放弃。对于大多数文科生来说,数学是制胜法宝,也是烫手芋头。既是最容易与人拉开距离的,也是最容易被人拉开距离的。文科生,特别是女生,大脑对数学的感应比不上男生的灵活,很容易钻进死胡同出不来。解开一道数学题,可能要花上很多时间。久而久之,就会对数学产生厌倦,甚至畏惧。自然而然地,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是学不好数学的,花那么多时间在数学上是浪费的……对数学的排斥从此在心里扎根。其实,数学是一种美学,是一种独具匠心的艺术,各种数学符号,各种不同的函数与图像,都是美丽的图腾。但是,数学的魅力需要满怀热忱自己去挖掘。或许开始不是很顺利,只要保持着兴趣,继续探索,总会找到它的迷人之处。我以前也不是很喜欢数学,总觉得它太难、枯燥无味。但是在自己的努力下攻克了一道道数学题后,内心的喜悦远远超出想象。从此便逐渐爱上了这种感觉,也享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因此,不要把数学的想得太复杂,与其耗时间去纠结,不如花时间与数学培养感情,耐心地去体验它的魅力。兴趣不倒,求索不止。如果你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继续保持;若是你对数学现在还没兴趣,没关系,抓紧时间去培养吧,兴趣将会是催发你学习数学的动力。
  其次,学好数学肯定也离不开多做多练和二心。苏步青说:“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练习做多了,习题类型碰多了,才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题海战术”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数学题目要有所选择,不能“乱做一通”,全部选择就等于没有选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弄清楚哪些是自己的弱势题目,哪些是自己的强项题目类型。这样,在做练习的时候就能有所侧重,多做弱项类型题目,争取做到有效率,有质量。譬如函数题目不太拿手,你就可以着重做一下这类型的练习。当然,拿手的题目类型也要继续保持稳扎稳打,做些题目巩固巩固,但不必花太多时间在自己有把握的题目上。二心,是指做题过程需要的细心和耐心。在数学中,即使只是一个数字和字母,只要位置不同,就有不同是涵义。比如2X和X2,常常会有人看错,这就要细心谨慎。数学是一个需要花时间的学科,有时可能要几个小时才能算出一道题目,这也许会使人心生烦躁,搁笔不做了。这就考验了我们的耐心。除此之外,做完练习还要注意总结整理,备一本错题集,把做错的题目分类型整理好,最好能在旁边注明一下做这道题目的关键及注意问题。然后隔几天就复习一下这些题目。千万不要做完练习就扔一边,不理不睬。我们的目的是学会做题的方法而不是只为做这一道题而做题。因而一定要总结好做这一类题目的技巧。
  第三,要养成独立、灵活思考的习惯。思考与实用的结合,就能产生明确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方法,这些方法的准确性能使智力得到满足,而原来枯燥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的方法,就令人感到兴趣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会养成我们的惰性,无论什么都依靠老师。老师讲什么就接受什么,老师不讲的就置之不理,从来不管对与错。作为学生,不妨大胆质疑,要知道,“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老师们阅历广,懂得的东西的确比我们要多。但是无论怎样,那都是老师们自己的多年来的知识与经验,不一定就是绝对的权威。做数学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是有自己的想法,就大胆提出,向老师求证。而且,数学是一门灵活的学科,它的妙处就是,同样的题目会有多样的解决方法,不必拘泥于单一的途径。在老师或其他同学都在用着同样的方法时,你在心里可以问一下:是否还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然后去探讨一下。像高斯小小年纪就能累加求和算出“1 2 3 4 …… 100”,这就基于他自身的仔细观察和思考。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有思想,才会有智慧。不会思考的脑袋装着的都是稻草,满是稻草的脑袋是学不好数学的。数学,一定既要汲取别人的智慧,又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
  最后想说一下良好的心态,即使屡战屡败,也得屡败屡战。高三大大小小的考试不断,不可能每次都战果累累,战绩显赫。出色如拿破仑也还有遭遇滑铁卢的一天,因此不要太苛求自己每次得拿第几名,尽力就好。只要还没到高考那一天,就还有机会。我也不是每次数学考试都能考出好成绩的。即使备考十分充分,也总会遇到不同的之前没做过的数学题目。所以,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要懊恼自己做的练习不够多,埋怨这埋怨那,重要的是在过后能迅速调整好心态,认真反思自己哪里出了差错,吸收经验方法,以防下一次出现同类型的题目还是不会做。数学之路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跌倒又不断奋起的过程,能每一次都成功克服失败的人才能继续前进。所以要有“考得差也要放得下”的心态。越是被打击就越要有“反抗”精神,努力奋进。
  高三是辛苦的一年,但是因为在那年中有我们努力奋斗过的身影,它就显得弥足珍贵。到了大学,你会十分怀念那些奋斗的日子。套一句俗话:“谁笑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无论多辛苦的日子,都会有结束的一天。数学不会放弃你,除非你先放弃了它。不要急于求回报,只要你坚持不懈,数学总会给你收获,只是耐心等待与坚持的问题。
  考特曾这样高度评价数学:“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如果你是认真学习数学的人,你也能收获这颗明珠。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其他文献
年年有高考,但每年的高考试题都能引起家长、社会同行们的关注和评点,高考政治试题也不例外。评价不外乎试题的难度、信度和区分度,试题命题的立意、思路、能力考查的要求、涉及的知识范围及其比例、背景材料涉及或折射的热点问题等都见诸于媒体和网络,视角不同,各抒己见,褒贬不一,都会对命题者、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和高三备考无疑都有较大的启迪作用。无论命题者有多高的学术涵养,如何呕心沥血和精雕细琢,高考试题也难免有一
2014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命题基本上沿袭了以往的风格,考查的点和试题的表述都是考生熟知的内容和方式,但是并不是说这就是完美无缺的试题,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试题如果仅仅是继承,而缺创新,高考对备考的导向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我们不妨对近五年来广东卷文学类文本试题的命制及考查的点进行一个梳理:  从上表,我们不难发现广东卷文学类文本试题的命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1. 师法自然,不拘陈法。不管是选
【时文展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何永康  与民同忧,与民同乐,堪称美德。然而,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并不满足于此,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先”“后”二字,大有深意,值得我们认真领悟。  当天下人未忧之时,你能体察到潜伏的危机,并因之食不甘味、夜不成寐,是为“先忧”。1958年,当许多人被“浮夸风”刮昏了头,敲锣打鼓,喜气洋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时候,
广东省2016年使用的全国卷高考物理试题,基本保持了近年来全国卷一贯思想,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突显了能力的考查,尤其是注重综合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特点可概括为两点:能力考查全到位,分析方法有创新。下面就针对这两点做一简要分析,并提出高三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税制设计不仅要向初级农产品生产者倾斜,更要惠及下游农产品深加工行业,通过调节税收政策,扶持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鲜果制成蜜饯食品,生肉制成肉脯……经过加工,农产品的身价倍涨。据测算,通过精深加工可以使粮油薯增值2至4倍,畜牧水产品增值3至4倍,果品蔬菜增值5至10倍。  “从国际对比看,现代农业强国无一不是农产品加工强国。”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指
2020年秋,部編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启用。新教科书语言精练但时间跨度长,史料数量增加、类型多样。说明教科书逐渐从“教材”向“学材”转变,这为教师和学生认识、解读教科书中的内容预留了更多的弹性空间。  本文以《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正文与史料),让“教材”转变为学生自主阅读、有效学习的“利器”。  一、梳理正文,引出核心,
2013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较之往年新的面貌呈现了出来,让人耳目一新。考查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对学生的能力考查也有明显的提高,再次体现课改的要求。  一、试卷结构分析  首先,试卷仍然分为11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综合题,题目类型不变。但选择题不设材料题组,全是一个材料一道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增加了知识点的覆盖率,也给试题增加一定的难度。  其次,综合题共设9小题,与历年相比总小题量不变,只是位置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指出:每一心理事件,都取决于其人的状态及环境。他把这种人境关系称之为“心理的生活空间”,指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的行为所由决定的全部的事实。[1]历史事件何尝不是取决于历史当事人的状态及特定环境。可以说单纯强调人的因素或环境的因素都不能科学解释历史现象,只有整体的视角才能接近历史的真相。当然,历史教学效果还取决于学生的状态及社会、家庭及课堂环境的影响。因此,可借鉴勒温的“生活空间”理论
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天津卷)第13题是一道材料题,这道高考题以严复对待中西文化前后不同态度为个案,要求学生回答严复对待中西文化前后不同态度的原因、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对严复的评价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理念在于如何看待中西文化这一在近代中国备受关注又争论不断的话题。  一、严复文化观的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严复(1854—1921),福建福州人。13岁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23岁赴英国留
天刚亮,杜老汉就去转果园了。看枝条、对比长势,这瞅瞅那看看,直到家人叫才想起该回家吃早饭了。  杜老汉全名叫杜景山,是白水县尧禾镇阿东村村民,曾是一名贫困户。通过下功夫,他学会了科学种植苹果和精细化管理,成了远近闻名的苹果种植大户。  苹果红了、钱袋鼓了、村民笑了……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与杜老汉一样,依靠科学种苹果“脱贫摘帽”的果农还有许多。苹果已成为白水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