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中国的对外交往与对外关系

来源 :中学文科·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点点拨]
  
  我国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的和平友好交往自古以来是历史的主流。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中国近代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外关系的发展线索与特征:
  1.秦汉时期:中国国力强盛,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并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隋唐时期: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陆路、海路)发达,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唐朝和亚洲、欧洲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3.明清时期:(1)明朝前期,中国是亚洲强大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和亚洲各国保持着友好往来。如郑和下西洋。(2)明中期以后,一方面由于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另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我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明清政府逐渐由开放转向闭关锁国。
  4.近代中国:由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
  (1)晚清政府的被迫开放
  ①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的东南沿海被打开。②1858年,《北京条约》开放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1860年《天津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③1861年,又设立总理衙门,外交机构被迫走向开放。④1885年,《中法新约》规定,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中国西南门户打开。⑤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进入以上各口岸,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⑥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清政府进一步向帝国主义开放。⑦1901年,《辛丑条约》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修改商约,中央机构完全向帝国主义开放。
  (2)北洋军阀政府的被迫开放
  ①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广泛向日本开放。②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九国公约》,中国再次向帝国主义全面开放。
  (3)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开放
  为取得帝国主义支持,投靠英美,承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中国相继向帝国主义国家开放。
  5.新中国建立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中国大力发展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先后与2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上有了重大突破,先后与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与第三世界、周边国家发展良好的外交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考点分析]
  
  一、比较唐朝与清朝的对外政策
  (1)对外政策:唐代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清代实行对外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对外贸易。
  (2)原因:①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唐朝统治者比较开明,注意发展对外交往。②清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严重阻碍了经济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不断骚扰我国边境地区;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
  (3)影响:①唐代的对外交往扩大了唐朝的对外交流,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增强了唐朝的国力。②清代的闭关自守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中国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二、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古代对外开放政策自秦汉至明朝前期一直是开放的,但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则由开放到闭关锁国,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从政治上说,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使然,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采取闭关政策。从经济上看,封闭性的自然经济是其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占统治地位,这就从根本上缺乏对外交流的要求。从客观背景看,自明朝中后期,殖民者不断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也促使统治者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
  对外开放的政策,不仅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同时也发展了我们自己,而闭关政策,既阻挡不了殖民者的最终入侵,又隔断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最终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三、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趋向和特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1)趋向:①从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转向闭关锁国。②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2)特点:①传统性对外关系达到鼎盛,出现了郑和下西洋。②出现华侨潮,促进南洋的开发。③自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葡、荷、俄、日。④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主要有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⑤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主要有利玛窦、徐光启。⑥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⑦罪恶的鸦片贸易。⑧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3)原因: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对外关系受阻;②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为掠夺财富,开始殖民侵略。
  
  四、如何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动“开放”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被动“开放”: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门户,中国被迫开放一系列的通商口岸,逐步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同时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复习时应注意结合世界史的内容分析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影响。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外开放:应注意结合世界历史潮流分析新时期我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开放的目的、内容、格局及其历史作用,以及与旧中国被动“开放”的本质不同。
  
  [典型题例]
  
  例1 (2005年广东卷)“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我国外交上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有( )
  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日邦交正常化 ③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④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②③④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能力。关键要注意时间是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还要注意是周恩来在位时。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1979年,此时周恩来已经逝世;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明显不是1971年后。
  答案:B。
  例2(2005年湖南文综卷)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能力。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会见毛泽东,并同周恩来总理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C。
  例3(2005年高考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嘉庆年间,英王遣使来华,意欲与中国建立外交、通商关系,嘉庆皇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
  材料二 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就中国提出收回山东权益的要求作了一个结论,他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就是要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一九一五年五月廿五日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一九一八年九月廿四日换文于后,英法等国与日本所订的条约又有维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义务。在这种情形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北洋军阀史》
  材料三 (1943年)美国和英国磋商,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以增强中国对日作战的效能”。……美英取消1901年中国政府与他国政府,包括美国英国政府,在北京签订的议定书……交还在中国的租界,放弃在中国领水内关于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
  —选自《中国现代史》
  材料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变化动地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
  ——《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
  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山东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巴黎和会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对中国权益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原因。
  (5)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从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到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并主动融入世界,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简析:本题从中国的对外关系引入试题。时间跨度大,内容信息广。解答前提是读懂材料,解答关键是认清设问的要求和层次。本题的(1)和(3)小题设问层次浅,可以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知识迁移。本题的(2)和(4)小题需要结合教材,找准对应的背景知识,分析说明其原因。本题的(5)小题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升华,但所得启示必须与题干材料有关系,依材料而得,切不可随意拓展,不着边际。
  答案:(1)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以天朝大国自居(盲目自大)。影响:使中国与世界潮流隔绝,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1915年5月袁世凯为称帝,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无视弱小国家的主权;中国虽是战胜国,但半殖民地的中国的主权并不能得到保证。(3)中国的主权得到尊重,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原因:中国坚持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等国希望中国在对日作战中发挥更大作用,决定取消在华特权。(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0世纪末世界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需要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需要扩大交往,学习发达国家);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5)闭关只能导致落后,主动融入世界发展的主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弱国无外交,国家强盛才能立于世界之林。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中国历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丝绸之路,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物产
  B.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C.使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的政治往来
  D.促进了中国与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
  2.唐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繁盛的原因有( )①唐朝经济文化先进②唐朝对外交通发达③唐朝疆域辽阔④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放性的对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明朝对外交往频繁,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一时期对外交往结果的是( )
  A.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B.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C.传人西方近代生产方式
  D.传人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4.中印自古就有密切往来,中国“丝绸之路”开通到印度和印度熬糖法传人中国分别是在( )
  A.西汉和唐朝 B.东汉和隋朝
  C.南北朝和唐朝 D.唐朝和北宋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同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交流往来的主要途径,对推动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此回答5~8题。
  5.“丝绸之路”开辟于( )
  A.秦朝 B.西汉
  C.三国时期 D.唐朝
  6.“丝绸之路”除了陆上之外,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它的出发点是从( )
  A.辽东半岛沿海港口
  B.山东半岛沿海港口
  C.长江口一带沿海港口
  D.广东沿海港口
  7.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之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哪些情况可以充分说明( )
  ①东汉时期发生的“党锢之祸” ②南朝范缜的《神灭论》思想 ③魏晋时期的石窟艺术 ④唐朝“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8.自五代、两宋以后,丝绸之路逐渐变得萧条,导致这一商路衰落的直接原因是( )
  A.统治者重视海上贸易
  B.航海技术的提高
  C.与西北地区政权的对峙和战争
  D.经济中心的南移
  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政策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前期对外交流积极主动频繁,后期 逐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据此回答9~13题。
  9.以下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要发展海外贸易
  B.它在中国外交史上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C.他先后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D.他所到之处倡导大小平等、友好相处、共享太平
  10.明清时期前后对外政策发生显著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封建统治的日益腐朽
  B.封建经济的自我封闭性
  C.西方国家对中国沿海地区的骚扰
  D.国内分裂势力的猖獗和政局的不稳
  11.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王第二道赦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句话突出反映了( )
  A.清朝国力的雄厚
  B.对外友好通商的主张
  C.清朝统治者自我封闭的心态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合理性
  12.清朝士大夫对外国人的称呼由最初的“蛮人”“夷人”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人”“洋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
  ①对西方的认识逐步趋向理智和成熟
  ②开始抛弃传统夜郎自大的虚骄心理
  ③由愚昧闭塞到盲目亲外
  ④以中国中心主义向西方中心主义转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下列关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是遇到外来干涉威胁时的民族自卫政策
  B.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抵御外侵的作用
  C.从历史发展看,消极作用更大
  D.其本质含义是断绝一切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据此回答14~16题。
  14.中国政府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A.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B.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C.1955年的万隆会议
  D.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5.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响应,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中国提出这些原则的历史场合是( )
  A.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
  B.同印度、缅甸等国协调邻国关系的外交会谈
  C.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D.讨论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的万隆会议
  16.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主要表现在(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席位的合法权利
  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C.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提案被废置
  D.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否决
  中美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中国近现代史上美国的对华政策对历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据此回答17~21题。
  17.中国近代以来美国首次勒索到在华利益是( )
  A.追随英国 B.追随法国
  C.独立实现 D.追随俄国
  18.美国专使顾盛说:“……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是指( )
  A.外国兵船可以到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B.夕卜国公使进驻北京
  C.经营轮船公司
  D.合法开设工厂
  19.从世界范围看,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根本条件是( )
  A.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新老殖民者实力差距的拉大
  D.工业生产能力居于世界首位
  20.以下有关20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始终围绕美国利益展开
  B.取消了在华治外法权
  C.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表示支持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
  D.逐步形成在中国市场的独占地位
  21.西安事变中,美国人端纳积极奔走,其主要目的是( )
  A.解救蒋介石脱险
  B.帮助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扶植蒋介石作为美国侵略中国的新工具
  D.抵制日本对中国的控制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史上与我国长期和平交往。据此回答22~25。
  22.DA下史实最能说明中日两国在古代经贸往来十分频繁的是( )
  A.东汉光武帝赐“汉倭奴国王”金印
  B.汉代时,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C.日本出土唐币“开元通宝”
  D.南宋时,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日本
  23.《开罗宣言》中规定台湾必须归还给中国,《波茨坦公告》宣布《开罗宣言》之要件必须实施。杜鲁门在1950年1月5日声明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1950年6月25日,他又声明“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对日和约的签订”这些表明,( )
  ①台湾问题是美国远东太平洋战略的重要内容 ②美国政府一直主张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③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湾政策与中美三个公报原则一致 ④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违背了国际公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24.中日建交前,日本对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
  A.外交上追随美国,与中国进行军事对抗
  B.受到美国的影响,采取对华遏制的外交政策
  C.不断在台湾问题上制造事端
  D.主动与中国缓和关系
  2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抗日战争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产
  生两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
  A.是否进行了全民族的抗战
  B.是否得到了国际上的援助
  C.是否是正义的抗战行为
  D.是否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领导
  开放则强,闭关则弱,纵观我国历代兴衰史,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据此回答26~30题。
  26.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其原因是( )
  ①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对东方文化十分仰慕 ④唐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⑤唐统治者大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⑤
  27.明清时期我国之所以没有产生与16~18世纪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主要原因有( )
  ①封建自然经济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为科学技术提供发展的推动力 ②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方正常的文化交流,使中国失去吸纳外来先进科技的条件 ③明清了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运用 ④由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日趋淡薄,传统科学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8.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直接目的是( )
  ①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②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 ③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④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9.亚洲某一国家深受唐朝的影响,政治制度的实行、经济政策的制定、城市的建设规划、语言文字的使用、生活习俗与服饰、文学艺术 等等,无不体现中国唐文化的色彩,这一国家是( )
  A.天竺 B.日本 C.波斯 D.大食
  30.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工商业发展
  B.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C.长期与世隔绝,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D.避免西方影响,维持封建君主专制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二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规定台湾应归还中国,中、美、英三国《波茨坦公告》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50年6月25日声明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对日和约的签订。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美国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它最终将从台湾撤走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1978年美国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同意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的三原则。
  材料三 中美建交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中美建立了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达成了中国加入WTO协议,美通过了对华PNRT议案等。但近年来,美国不断在贸易、人权和台湾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在联合国提出指责中国人权议案,允许陈水扁、李登辉在美“过境”和“治病”。所有这些,都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愤慨和严正抗议。中美关系起起伏伏,一波三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美国政府对台湾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历史原因。
  (4)谈谈你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32.2003年12月4日,我国政府主办的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在大连正式拉开序幕。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对外交往的盛况,然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剧变,明朝中后期以来,我国外交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二 党的十六大强调:“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1)从对外交往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2)继明朝之后,清朝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与晚清外交相比,扼要概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崭新的变化。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3年8月19日,东盟一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在中国云南昆明开幕。中国与东盟各国就推动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合作等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共识。湄公河开发,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推动器。
  材料二 2003年10月17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和东盟十国领导人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宣言》,宣布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目的是通过在21世纪全面深化和拓展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培育睦邻友好,加强互利合作,为本地区的长期和平、发展与合作作出更大的贡献。该战略伙伴关系是非结盟性、非军事性和非排他性的,不影响各自全方位地发展对外友好合作。回答:
  (1)材料中的东盟十国,唐朝时我国主要是通过哪条海路与这些国家进行友好交往的?
  (2)汉代“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唐代“丝绸之路”则是海陆并举。请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的原因。
  (3)你认为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有何政治经济意义?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A 5.B 6.D 7.B
  8.C 9.A 10.C 11.C 12.A 13.D 14.B
  15.B 16.A 17.A 18.A 19.D 20.C 21.D
  22.C 23.D 24.B 25.A 26.B 27.B 28.B
  29.B 30.C
  
  二、非选择题
  31.答:(1)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局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2)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3)变化:由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到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到最终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并在台湾问题上实行“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原因:二战期间,美国需要联合中国共同反对日本法西斯,因而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要求把台湾归还中国。二战后,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称霸世界,中国被纳入其全球霸权范围。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后,美国企图以台湾作为基地,继续反华,遏制中国。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因而最终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4)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目的和依据。中美之间既有经贸合作的共同利益,又有人权、台湾等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注重发展同美国的关系,但坚决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2.答:(1)是中国历史上主动的和平外交,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地区国家的友好往来。
  (2)清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盲目自大,故步自封。清朝自鸦片战争以来,被迫向西方列强开关,实行屈辱外交;被动融入世界。原因: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腐朽;列强的侵略掠夺。
  (3)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实行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国策。
  33.答:(1)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今天的东南亚地区。
  (2)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繁荣。③造船业发达,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④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3)有利于发展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与合作规模,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I will be amost needed person--a teacher.Does itsound strange? I began to have this dreamwhen I was only a child.I love children.Idon't think it a waste of time to deal w
期刊
[热点材料]    1982年~2006年间,中央共发布八个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意义非常重大。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指出,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
期刊
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探究题,一题多问,答案灵活,采意得分,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表达”意愿。这对学生培养思维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所以,探究题备受师生关注。下面就此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探究题及其特征    探究题其实就是一类开放性试题,放在试卷的最后,占分较大,主要考查学生自我学习的效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选材新颖化。此类试题背景材料统统结合社会热点或学生学习生活中
期刊
例1下列各项活动属于履行国家职能的是( )  A.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国内经济形势  B.全国政协组织政协委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C.某村村委会组织本村选民选举乡镇人大代表  D.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美国  分析:正确答案D。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质载体,国家职能的执行者只能是国家机构。政党机关(如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政协的各级机关)、社会团体(如各级工作、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组织和宗
期刊
中国的封建社会起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终了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历经两千多年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的分分合合,循环更替,一朝传一代,一脉相承,走过了这两千多年。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政治角度来看,始终逃脱不了国破家亡的兴衰循环历程:由衰到盛,然后衰落,最后灭亡;再盛、再衰,再亡,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谁都看得非常清楚明白,却始终没有一个王朝能够跳出这个圈子,能够长治久安。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
期刊
作文,是高考试卷中的半壁江山,根据《考试说明》的规定,学生作文要达到发展等级,需要具备以下几点: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把握文章拟题的艺术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可见拟一个好题,对文章的重要性。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拟题:  1、修辞法  (1)比喻。例如1999年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可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拟题——《小心这
期刊
古人写作诗词,讲究炼字。常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旬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闹”、“绿”便是炼字的佳话。那么,在鉴赏古诗词中的炼字时,该怎样人手作具体的分析,阐述其妙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从词类活用的角度    古诗词中,有
期刊
A lady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to work and she saw a parrot on a perch in front of a net srote.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重点点拨]    民族解放运动主要包括北美独立战争、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30年代亚非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二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20世纪60至90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等。民族解放运动贯穿于整个世界近现代史,是其主要线索之一。    [考点分析]    一、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基本线索  1
期刊
[考点学练]    (一)我国的国体  1.国家的性质和职能  (1)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2)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相区别、互相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二者相辅相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