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此诗讴歌了刘兰芝、焦仲卿矢志不渝的爱情,谴责了焦母的专横和刘兄的趋炎附势、贪婪自私,表达了广大人民為争取婚姻自由而以死抗争的信念、精神。
那么,焦母为什么非要棒打鸳鸯,拆散刘兰芝和焦仲卿?
用焦母的话来说,是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刘兰芝是不是真的像焦母所说的那样“无礼节”“自专由”?显然不是。
1.刘兰芝向焦仲卿诉苦:“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焦仲卿“上堂拜阿母”无济于事后,想用“拖”字诀拖一阵子,“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聪慧识理的刘兰芝当下就意识到此计行不通:“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深感一离焦家,就再难回来了。但由于焦仲卿的“拖延”,刘兰芝还是“夫唱妇随”,边哭边回到了娘家。
丈夫怎么说,她就怎么做,这能算是“举动自专由”么?
2.在离开婆家之前,刘兰芝“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刘兰芝不急不恼,反而道歉:“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觉得自己没修养没学识,配不上焦母的儿子,“受母钱帛多”,为当初恋爱结婚的时候,焦家花了大价钱,重彩礼而感到愧疚不安。人马上要走,“今日还家去”,还“念母劳家里”,担心焦母日后操劳家务劳累辛苦。这些话语发于肺腑,知书达理,并非焦母所指责的“举动自专由”。
3.刘兰芝回娘家后,不少媒人上门提亲。刘兰芝为了捍卫爱情的忠贞,都一一辞谢了。但她哥哥却不干:“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在哥哥的逼迫下,刘兰芝又一次违背自己的意愿含泪答应了:“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刘兰芝明明不愿意那样做,但还是照哥哥说的那样做了,可见,焦母说刘兰芝“举动自专由”这一条完全站不住脚的。
那么,焦母到底是为什么那般强烈而深切地讨厌刘兰芝,必撵之而后快?难道是因为刘兰芝不够“美”?这说不过去。
虽然焦母为了利诱焦仲卿,说过“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但“体无比”的“秦罗敷”自始至终未在诗中出场,县令、太守的儿子们找媳妇时,她也不在考虑范围,足见“秦罗敷”比刘兰芝逊色不少。
《孔雀东南飞》用了一大段篇幅正面、直接、细致入微地描写、刻画了刘兰芝的美:“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刘兰芝除了品行美、心灵美外,还具有衣饰美、肤色美、情态美、气质美。美到什么程度?“精妙世无双。”无怪乎她自遣回娘家后,“还家十余日”,就有县令、太守等达官、贵人,纷纷遣媒上门求娶。
有人臆断:是不是焦母责怪刘兰芝“没生育”“无儿女”“断了香火”才恼恨她,借故将她遣回娘家?这也说不过去。
一则是刘兰芝出嫁不久,与焦仲卿“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身份仍是“新妇”,怎知她不能生育?加之焦仲卿太热衷于职事了,“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两人相处的时间太少了,怎能轻易怀孕呢?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吾意久怀忿”,讨厌刘兰芝?
笔者认为:是因为刘兰芝出身贫寒,焦母认为刘兰芝配不上自己吃皇粮的儿子,觉得刘兰芝是“傍了大款”,攀了高枝。加之当初迎娶之时,“受母钱帛多”,花了不少真金白银,因此焦母肉疼,心痛,所以在心里恼恨她。
其理由是:
1.诗中多次把焦仲卿称为“府吏”,似是作者有意突出焦仲卿“吃皇粮”的优越地位,而刘兰芝“从小出野里”,出身的确不如丈夫。
2.焦母训斥焦仲卿:“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何况又在大的官府中任职,怎能为一个妇人自寻短见。你和她贵贱不同,离弃了她,哪能算薄情寡义呢?
3.刘兰芝被休弃回娘家后,县令、太守纷纷遣媒人上门提亲,也是讽刺焦母“有眼无珠”,你家的儿子不过是一个“府吏”,就把刘兰芝不当人,他们的官阶比焦仲卿高级多了,都把刘兰芝当宝呢。且当刘家答应了婚事,太守怕夜长梦多,中途生变,只给三天期限就要办婚事。反讽的深意,读者不可不察,不可不知。
4.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性行暴如雷”的刘兄为什么一声不吭?不到焦家暴跳如雷地大闹一场?因为焦仲卿在衙门办事,吃“皇粮”,地位高,就是借十个胆子给刘兄,他也不敢上刘家讨说法。
5.从诗歌后半部看,太守为儿子办婚事时派遣了许多公役外出采购物资:“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可以推知诗歌前半部分刘兰芝的嫁妆“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大部分是焦家置办的,以刘兄的贪婪、吝啬和贫穷,是绝对不会这么大方地为妹妹置办嫁妆的。
因此,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焦母说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只是欲加其罪的托辞,深层次原因是嫌刘兰芝地位低,家境穷。“受母钱帛多”,彩礼花多了,故“吾意久怀忿”,借故生气,发怒,虐待刘兰芝。
那么,焦母为什么非要棒打鸳鸯,拆散刘兰芝和焦仲卿?
用焦母的话来说,是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刘兰芝是不是真的像焦母所说的那样“无礼节”“自专由”?显然不是。
1.刘兰芝向焦仲卿诉苦:“非为织作迟,
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焦仲卿“上堂拜阿母”无济于事后,想用“拖”字诀拖一阵子,“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聪慧识理的刘兰芝当下就意识到此计行不通:“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深感一离焦家,就再难回来了。但由于焦仲卿的“拖延”,刘兰芝还是“夫唱妇随”,边哭边回到了娘家。
丈夫怎么说,她就怎么做,这能算是“举动自专由”么?
2.在离开婆家之前,刘兰芝“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刘兰芝不急不恼,反而道歉:“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觉得自己没修养没学识,配不上焦母的儿子,“受母钱帛多”,为当初恋爱结婚的时候,焦家花了大价钱,重彩礼而感到愧疚不安。人马上要走,“今日还家去”,还“念母劳家里”,担心焦母日后操劳家务劳累辛苦。这些话语发于肺腑,知书达理,并非焦母所指责的“举动自专由”。
3.刘兰芝回娘家后,不少媒人上门提亲。刘兰芝为了捍卫爱情的忠贞,都一一辞谢了。但她哥哥却不干:“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在哥哥的逼迫下,刘兰芝又一次违背自己的意愿含泪答应了:“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刘兰芝明明不愿意那样做,但还是照哥哥说的那样做了,可见,焦母说刘兰芝“举动自专由”这一条完全站不住脚的。
那么,焦母到底是为什么那般强烈而深切地讨厌刘兰芝,必撵之而后快?难道是因为刘兰芝不够“美”?这说不过去。
虽然焦母为了利诱焦仲卿,说过“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但“体无比”的“秦罗敷”自始至终未在诗中出场,县令、太守的儿子们找媳妇时,她也不在考虑范围,足见“秦罗敷”比刘兰芝逊色不少。
《孔雀东南飞》用了一大段篇幅正面、直接、细致入微地描写、刻画了刘兰芝的美:“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刘兰芝除了品行美、心灵美外,还具有衣饰美、肤色美、情态美、气质美。美到什么程度?“精妙世无双。”无怪乎她自遣回娘家后,“还家十余日”,就有县令、太守等达官、贵人,纷纷遣媒上门求娶。
有人臆断:是不是焦母责怪刘兰芝“没生育”“无儿女”“断了香火”才恼恨她,借故将她遣回娘家?这也说不过去。
一则是刘兰芝出嫁不久,与焦仲卿“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身份仍是“新妇”,怎知她不能生育?加之焦仲卿太热衷于职事了,“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两人相处的时间太少了,怎能轻易怀孕呢?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吾意久怀忿”,讨厌刘兰芝?
笔者认为:是因为刘兰芝出身贫寒,焦母认为刘兰芝配不上自己吃皇粮的儿子,觉得刘兰芝是“傍了大款”,攀了高枝。加之当初迎娶之时,“受母钱帛多”,花了不少真金白银,因此焦母肉疼,心痛,所以在心里恼恨她。
其理由是:
1.诗中多次把焦仲卿称为“府吏”,似是作者有意突出焦仲卿“吃皇粮”的优越地位,而刘兰芝“从小出野里”,出身的确不如丈夫。
2.焦母训斥焦仲卿:“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何况又在大的官府中任职,怎能为一个妇人自寻短见。你和她贵贱不同,离弃了她,哪能算薄情寡义呢?
3.刘兰芝被休弃回娘家后,县令、太守纷纷遣媒人上门提亲,也是讽刺焦母“有眼无珠”,你家的儿子不过是一个“府吏”,就把刘兰芝不当人,他们的官阶比焦仲卿高级多了,都把刘兰芝当宝呢。且当刘家答应了婚事,太守怕夜长梦多,中途生变,只给三天期限就要办婚事。反讽的深意,读者不可不察,不可不知。
4.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性行暴如雷”的刘兄为什么一声不吭?不到焦家暴跳如雷地大闹一场?因为焦仲卿在衙门办事,吃“皇粮”,地位高,就是借十个胆子给刘兄,他也不敢上刘家讨说法。
5.从诗歌后半部看,太守为儿子办婚事时派遣了许多公役外出采购物资:“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可以推知诗歌前半部分刘兰芝的嫁妆“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大部分是焦家置办的,以刘兄的贪婪、吝啬和贫穷,是绝对不会这么大方地为妹妹置办嫁妆的。
因此,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焦母说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只是欲加其罪的托辞,深层次原因是嫌刘兰芝地位低,家境穷。“受母钱帛多”,彩礼花多了,故“吾意久怀忿”,借故生气,发怒,虐待刘兰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