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程改革与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自主解决某个特定的数学任务,核心思想是引导让学生积极地解决问题,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集中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分析
1.学情和教材分析。“圆的初步认识”是小学三年级的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之后。学习内容由直线向曲线转变。日常生活中,学生常遇到圆形的东西,对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圆,理解“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学会利用圆规画圆。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发展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与课本的联系,感受“圆”的美。
3.教学设计。笔者观察到,学生在体育课上常一起“抢”足球、篮球之类的体育用具。由此,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想象一下,我们班所有同学在操场上做游戏。一个足球放在操场的中心,老师发出口令后,所有同学一起去抢那个足球,先触碰到足球的同学就是游戏的获胜者。为保证公平,同学们围绕足球怎样站才最合理?你能不能试着把自己的设计画在作业本上?学生在思考时,发现以前所学知识不能直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思想的创造性被激发。这时,可能有同学开始相互讨论,还可能会有一些同学开始看教材内容,教师不能予以干涉,应激励这些同学边看边想,寻求答案。当大多数同学得出答案,并开始画“圆”时。教师可以抽成绩好的同学起来告诉大家他(她)的思路和想法。到这一步,学生已经对圆有了相当深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激发。教师应立刻组织学生画圆并讨论: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思考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一般方法
在“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一般过程有以下三步。
1.任务设计。设计任务应综合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任务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前文的例子中,任务内容和目标是结合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正因如此,该任务设计在教学中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2.展开任务。展开任务是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宜过多的干涉学生。前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相互讨论和主动看书两种情况,针对这两种情况,教师不但没有干涉学生,而且鼓励学生继续他(她)的学习方法以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
必须明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是不一样的,在解决任务时也会出现快与慢的差异。此时,应提倡由“先进”学生引领“后进”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探究方式展示给同学们,这样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3.任务反思。本文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完成了任务反思,对感性知识做出了理论归纳,明确了“圆心”、“半径”、“直径”等相关概念。当然,反思不一定非要明确概念不可,应根据具体的任务安排反思内容。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上文的举例和分析已经表明,任务设计教学法的使用,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一些常出现的问题会对学生自主学习造成严重干扰。
1.学生。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会在问题解决不了时,以“谈论”的方式达到开小差的目的。因此,怎样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为了教学工作者所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也是任务驱动学习法所必须要正视的困难。
2.教师。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颇高。任务设计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任务的设计必须做到如下三点:一、任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任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任务中不能凸显解决任务的步骤。三点都很难做到,其中对第三点的把握难度尤大。凸显步骤可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是,会将探究学习变成验证性学习。“显示”与“凸显”,很难把握。
任务驱动教学法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自主解决某个特定的数学任务,核心思想是引导让学生积极地解决问题,并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集中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分析
1.学情和教材分析。“圆的初步认识”是小学三年级的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之后。学习内容由直线向曲线转变。日常生活中,学生常遇到圆形的东西,对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圆,理解“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学会利用圆规画圆。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圆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发展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与课本的联系,感受“圆”的美。
3.教学设计。笔者观察到,学生在体育课上常一起“抢”足球、篮球之类的体育用具。由此,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想象一下,我们班所有同学在操场上做游戏。一个足球放在操场的中心,老师发出口令后,所有同学一起去抢那个足球,先触碰到足球的同学就是游戏的获胜者。为保证公平,同学们围绕足球怎样站才最合理?你能不能试着把自己的设计画在作业本上?学生在思考时,发现以前所学知识不能直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思想的创造性被激发。这时,可能有同学开始相互讨论,还可能会有一些同学开始看教材内容,教师不能予以干涉,应激励这些同学边看边想,寻求答案。当大多数同学得出答案,并开始画“圆”时。教师可以抽成绩好的同学起来告诉大家他(她)的思路和想法。到这一步,学生已经对圆有了相当深的感性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激发。教师应立刻组织学生画圆并讨论: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思考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一般方法
在“圆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一般过程有以下三步。
1.任务设计。设计任务应综合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任务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前文的例子中,任务内容和目标是结合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正因如此,该任务设计在教学中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2.展开任务。展开任务是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宜过多的干涉学生。前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相互讨论和主动看书两种情况,针对这两种情况,教师不但没有干涉学生,而且鼓励学生继续他(她)的学习方法以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
必须明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是不一样的,在解决任务时也会出现快与慢的差异。此时,应提倡由“先进”学生引领“后进”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探究方式展示给同学们,这样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3.任务反思。本文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完成了任务反思,对感性知识做出了理论归纳,明确了“圆心”、“半径”、“直径”等相关概念。当然,反思不一定非要明确概念不可,应根据具体的任务安排反思内容。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上文的举例和分析已经表明,任务设计教学法的使用,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一些常出现的问题会对学生自主学习造成严重干扰。
1.学生。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会在问题解决不了时,以“谈论”的方式达到开小差的目的。因此,怎样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就成为了教学工作者所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这也是任务驱动学习法所必须要正视的困难。
2.教师。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颇高。任务设计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任务的设计必须做到如下三点:一、任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任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任务中不能凸显解决任务的步骤。三点都很难做到,其中对第三点的把握难度尤大。凸显步骤可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但是,会将探究学习变成验证性学习。“显示”与“凸显”,很难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