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要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教学环节和数学内容哪些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从而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另外,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提高教学的效率,改善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谈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的几点做法。
1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信息技术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让抽象性的东西形象化,让枯燥的数学生动起来,从而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教师用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如“变量与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它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直观特性,先分别显示解析式y=x a和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显示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某大坝二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这样,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又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课件出示一副苹果图幻灯片展示后,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在图片的展示过程中学生虽然处于接受地位,但是由于采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利用课件还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可视化、具体化,通过一幅幅幻灯片上的动画展示给学生。比起教师枯燥的说教,学生更乐意这样接受新知。并且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对人体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影像,听得到声音,还能用手操作,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例题后,让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完毕后教师再评讲强调。人机交互使用则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制作课件,学生笔算后,自己选择答案。若答对了,窗口弹出激励性的文字:“你答对了,真棒!”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试。”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连续几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形成学习动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时,利用投影仪让先完成的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结论,或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等。这样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 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如在镶嵌教学中,笔者分3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用多媒体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对各种问题进行探究,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增强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去。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及时有效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捷径。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学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忽视使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现状。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节,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在教学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规律表达出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认知结构的构建和重组。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的检测与反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单元检测等,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情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扩大师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并非所在的数学内容都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对于信息技术,笔者只是有选择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学融为一体,提高教学的效率,改善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是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如今,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多媒体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大量素材,如数学家的故事,丰富的图形,数学与艺术的结合等,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同时在网络上学生可以自由地耕耘、涉猎,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掌握许多终身受益的方法。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做到融基础性、科学性、直观性、实践性于一体,真正做到追求最优化的数学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北岭校区)
1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信息技术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让抽象性的东西形象化,让枯燥的数学生动起来,从而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教师用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如“变量与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它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直观特性,先分别显示解析式y=x a和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显示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某大坝二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这样,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又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课件出示一副苹果图幻灯片展示后,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在图片的展示过程中学生虽然处于接受地位,但是由于采用了信息技术的手段,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利用课件还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可视化、具体化,通过一幅幅幻灯片上的动画展示给学生。比起教师枯燥的说教,学生更乐意这样接受新知。并且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对人体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影像,听得到声音,还能用手操作,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2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例题后,让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完毕后教师再评讲强调。人机交互使用则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制作课件,学生笔算后,自己选择答案。若答对了,窗口弹出激励性的文字:“你答对了,真棒!”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试。”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连续几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形成学习动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来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时,利用投影仪让先完成的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结论,或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等。这样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 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如在镶嵌教学中,笔者分3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用多媒体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对各种问题进行探究,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增强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去。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及时有效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认知环境,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提供捷径。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数学教学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忽视使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现状。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节,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在教学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规律表达出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认知结构的构建和重组。
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的检测与反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单元检测等,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情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扩大师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并非所在的数学内容都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对于信息技术,笔者只是有选择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教学融为一体,提高教学的效率,改善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是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如今,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多媒体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大量素材,如数学家的故事,丰富的图形,数学与艺术的结合等,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同时在网络上学生可以自由地耕耘、涉猎,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掌握许多终身受益的方法。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做到融基础性、科学性、直观性、实践性于一体,真正做到追求最优化的数学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北岭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