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 礼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爹家屋后,是二房厅第二进大门。石槛,石阶,两旁还有剩了大半截儿的石柱。石柱砌有古色古香的花纹,上端都是斜角,斜角之下有火烧过的痕迹。这里进去的院子铺着交错相间的长条石,雨后坑坑洼洼的,积满了泥水。楼房高峻,重檐歇顶。五间,中间穿堂,两边每间一户。
  右边第一间,是达琛姆妈的娘家。此时的主人是她的小弟,名叫加山。加山个子不高,面黄肌瘦,有颗镶银边的门牙。他的耳朵很聋,来达琛姆妈家,要么不说话,坐一阵便走,凡是说话,都很响亮,吵架似的。但是,这个聋子有文化,是我们生产队的出纳,男女出工多少、秋后分粮分草,全在他的一支笔下。
  他的老婆叫美英,眉眼十分好看。也真是奇怪,美英还很年轻,但大家都叫她美英大妈。更加奇怪的是,美英大妈的嗓子非常沙哑,却很会唱戏,会的戏文还很多,滩簧、越剧,如果听的人要求,也会几句绍剧。听说,这个美英大妈,是加山去看戏,一眼看中,就娶了她进门的。
  这夫妇两个,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的儿子比我大多了,小的又比我小不少。独有中间的那个女儿,和我年纪相仿。按说,这个叫阿荣的女孩,也该是我们的玩伴儿。但是,我爬阿红家的大廊柱,和阿红她们一起跳橡皮筋的时候,阿荣还流着口水,拖着鼻涕,坐在座车里。座车底下塞着一个扁盆,接她的屎尿。
  然而,她的座车,却做得精致好看。当时养孩子,都用座车,但一般都是竹制的(没有靠背,翻过来可以当凳子)。冬天,用的是草窠——稻草编一个半人高的无底圆桶,孩子放进去,底下塞个火熜。阿荣的座车,不知道是用什么木头做的,深紫颜色,光可鉴人。车头有放吃食的盘子,后面有雕刻精细的靠背,两旁还有围栏。
  我们读书了,阿荣不再坐在座车里,而是靠在她家的门枋上,露出满口黄牙,对着路人傻笑——这门对着二房厅穿堂,和左边的庭淼哥哥家相对,叫相见门。有时,她家前面的长条石道地上,摊着一张竹簟,簟子里晒着稻谷。阿荣拿个扫帚,咿咿呀呀赶鸡。鸡们不听她的,她生气了,把扫帚扔过去。
  鸡们四处乱飞,有的飞到乔爹家屋后的空地,咕咕叫唤着;有的逃向穿堂,躲进草堆,钻进那把座车。是的,那个考究的座车,此时放到了她家门外的草堆旁边,做了母鸡下蛋的鸡窠。我见到过,一只鸡娘正在座车里生蛋,另外的鸡来占窝,鸡娘乱叫一阵。阿荣看鸡们吵闹,更加生气,拿扫帚使劲儿敲打座车,座车纹丝不动。
  啪嗒,啪嗒,一个晴朗的午后,二房厅来了一个拎黑皮包的男人。男人敲副竹板,是当时不太见得到的古董商人。他看到阿荣家草堆里的座车,目光专注了——他早就听说过,二房厅里有异物,还真没有想到,一下就让自己碰上了。古董商人赶紧抹掉灰尘,里里外外端详了一番,咳,他笑开了。
  这天以后,他几次来到二房厅,总是围绕着座车转。加山夫妇忙完了外面生产队的,再忙着家里几个孩子,开始并不知道这事。后来,邻居告诉了他们,他们并不相信。仔细盘问过阿荣和她弟弟后,这夫妻两个才暗暗高兴。又不怎么有把握,很想从商人那里确定一下。
  终于有一天,加山夫妇碰到了商人。商人非常客气,把这个座车的各种好处说了个遍,然后问卖还是不卖。加山读过书,知道这东西如果真如古董商人說的,便是祖上留下来的老物件,不能随便卖掉。美英没有文化,但她会唱戏,知道一点二房厅的历史,便也听从了丈夫的。


  从此以后,他们把这把座车当作了宝贝供奉。擦洗干净,用蜜蜡上过色,再用一条花被单盖住,藏到了楼上。时有好奇的人,到他们家去看个究竟,这夫妇两个,居然不肯。只有至亲好友来到,才引着他们上楼看看。一时,阿荣当时拉屎撒尿的这把座车,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
  我们初中刚刚毕业,阿荣出嫁了。是她家对门的迎春姆妈做的媒,婆家在滨海的偏远处。新郎得过小儿麻痹,腿脚有所不便,学了木匠手艺。婆家说:“阿荣嫁过去,什么都不用准备,只要这把座车做陪嫁就成。”加山夫妇明里知道这代价不小,同时也明白,如果错过了这桩婚事,就难以找到更好的女婿了。
  滨海娶亲的彩礼很多,美英大妈拿它做了大儿子讨老婆的本钱,还绰绰有余。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有一种很古老的测验,目的在于帮你找出对你最有意义的书目。测验是这样进行的:如果你被警告将在一个无人荒岛上度过余生,或至少很长一段时间,而假設你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去,你会选哪十本?  当你想象自己被隔绝在一个没有娱乐、没有资讯、没有可以理解的一般事物的世界时,你是否会对自己了解得更多一些?你会觉得这样想象的情况有点儿稀奇古怪,不太真实。当真如此吗?我们不这么认为。在某种程度
期刊
侯德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天鼓: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寂寞的书》《那时候我们长尾巴》等专著、文集十五部,获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等多种奖项。  2018年8月8日,我写过一篇关于丛棣也关于小小说的文章,题为《读丛棣:眼花》。我在这篇作品的开头,用二百多字的篇幅,回顾了我和他的友情基础,这里不妨将大意复述一遍。  我和丛棣的交往,始于19
期刊
吃罢早饭刷了锅碗,水玉抓了两把玉米撒到院里,倚着门框,看着鸡们争先恐后地吃。枣红色公鸡叼起来一颗玉米,咯咯咯叫着又放到地上,招呼母鸡们来吃。母鸡们一过去,它就趁机跳到她们背上了。  瞧着鸡冠血红、雄赳赳的公鸡,水玉想起了男人。天阴着,刮起冷冷的风,再过几天就是八月十五了。上次走的时候,男人还穿着单裤短褂,天冷了也不知道回来拿衣裳。  水玉正盯着公鸡母鸡们出神,街上传来锡匠打锡壶的嘹亮吆喝声。想起男
期刊
王麻子佝偻着背,舞着桑树棍,脸上的麻子一颗一颗亮起红晕,像铁枝老梅,咬牙切齿地开着。  “还尿裆不?”  王狗剩摇摇头又点点头。狗剩是王麻子的独儿。  “啥意思,点头摇头的?”桑树棍抽在王狗剩身上啪啪响,狗剩把嘴唇咬得惨白,像抿着一片儿纸。  “码砖有我风光?”  狗剩摇头。  “剃头有我风光?”  狗剩摇摇头。  “吃香的喝辣的,村里谁最风光?”  “村主任……不,是爹。”  “那老实跟我学,杀
期刊
小小说创作的核心在于“写什么”,也在于“怎么写”。  这个命题并不新鲜,但却是关于小小说创作的本质叩问。  写什么?换句话说就是选什么材。课本里有“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断,换为“叶氏语录”:艺术来源于苦难,高于苦难。  这个论断很有诗意。  论断的前半句很多大家已经论述过了,从尼采到周国平,无一不在强调生活的苦难性,无一不在强调苦难之于艺術的重要意义。后半句似乎少有人提,即便提起,也就三
期刊
每天他和她都会在同一个公交站点等车,一个月了,但却从未搭过话。他们都在等对方先开口,也都知道对方在等自己开口。一个月,再不互相说点儿什么,就太不正常了。可是一个月都没有说话,再开口,也显得有点儿刻意和别扭。他曾想故意晚来或早到一会儿,错开和她在一起等车的时间,头一天都决定了,第二天又鬼使神差准时准点地来了。  她有一头乌黑的长发,偶尔还会戴一副浅色眼镜。那样就会使她的脸显得更精致。他喜欢她戴眼镜的
期刊
老顾那些事,是郭万达和马连生说给我的。我怎么也不愿意相信老顾就那样随随便便死了。  竹坞和顾庄隔着一道岭,那岭叫摩天岭,最高处叫牛头山。竹坞的人去顾庄,或者顾庄的人去竹坞,很少翻这摩天岭,原因很简单,岭太高。这次我翻越摩天岭的时候,尽管有马连生陪着,但还是觉着心里空得慌。路在山上拐来拐去,一不留神就没了踪迹,林子太大了,人太小了。我看一眼马连生,他脸上已经成赤红色,一头卷发被汗水弄得贴着头皮。我说
期刊
养老院的廊厅下,方明躺在一个灯芯绒的沙发上,扶手上的棕色漆面斑驳陆离,两只搭在扶手上的手,像裸露在地面的老树根。早晨的太阳照在他微闭的双眼上,他感觉眼前一团橘红色的温暖。  旁边陆续多了几张模样相似的灯芯绒沙发,沙发上的人不尽相同,他们互相打着招呼,寒暄着。  方明没搭理他们——没空,他在想他自己的事情。  这辈子他能想明白很多事,唯独死亡这件事毫无头绪。死亡到底是什么?人死的那一瞬间是什么感受,
期刊
1992年:  你的来信,在文风上太啰唆,篇幅太长。这在你们中学时代是免不了的通病。一封家信,应主题突出,简而明之,一目了然。以后写信、写文章要注意。不过,我在文学方面缺乏研究,一生致力于研究医学,欣有一技之长,为民解除痛苦,济世救人。我虽不是菩萨,可有慈悲心肠,普度众生,救死扶伤。  1993年:  今年农历腊月十八,是你爷爷的七十大寿,你若不能参加,要来信向他老人家祝福,以慰老人心。当前,在经
期刊
正月初八這天,周志山很早上了黑王寨。精准扶贫到了攻坚阶段,他初七到单位报了个到,就再度扎根黑王寨了。满以为不会惊动任何人的,偏偏,寨子口的大槐树下,四姑婆早早迎在那儿了。  “您这是——?”周志山一怔,停下车。  “老婆子想坐你的车兜兜风,不行啊?”四姑婆大大咧咧去拉副驾驶的门。  黑王寨,四姑婆肯坐你的车,那是给你面子。她闺女大凤从省城电视台回来开车要带她转转,四姑婆都以晕车为由拒绝了。  周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