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育—三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utingl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企共育—三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广州工商学院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总结与提炼出的适应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组织“三个课堂”、形成“校企共育”、建立“联动机制”。在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必须准确定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系列实用教材,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人才;校企共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8-0040-04
  目前全国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本、专科层次60%以上的学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广东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0%以上①,说明会计专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是多年来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并不满意,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微企业的需求,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现行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广州工商学院会计专业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推行“校企共育—三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一、“校企共育—三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广州工商学院推行的“校企共育—三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见图1。
  (一)组织“三个课堂”
  “三个课堂”是指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三个实践教学环节。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包括:与理论为一体的并在校内进行的实训项目或课程仿真模拟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等;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课外参加的诸如会计技能训练、各类培训、考证强化、自主实践、专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在校外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专业社会实践、认知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顶岗实习、技术服务等。通过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即基本知识掌握、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的问题;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解决能不能熟练应用的问题,即专业应用能力问题;通过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解决综合应用能力问题,即岗位综合技能问题。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第三课堂的实践教学是对第一、第二课堂的拓展和深化。“三课堂”互为补充和完善,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逐层提高。
  (二)形成“校企共育”
  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完全依赖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践能力培养是行不通的。因此,利用自身拥有的“双师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校内大型的仿真度较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较好的企业合作关系,听取行业企业专业人士和校企合作单位意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编写实验实训教材,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条腿”走路的办法,立足校内,拓展校外,内外结合,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统筹在“三个课堂”之中,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三)建立“联动机制”
  建立一套联动机制,三个课堂校企全程参与,即要求第一课堂专业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除了要精心组织校内理论与实训教学外,还必须认真指导学生策划和设计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为巩固一、二课堂所取得的教学成果,部分专业任课教师、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直接参与学生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即第三课堂实践教学指导工作之中,结合会计综合业务的处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校企共育—三课堂联动”保证实践教学三年不间断。
  二、“校企共育—三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准确定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词:高职和会计。高职的定位就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集技术性、理论性于一体,其时代性特征对于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又有着特殊的要求。根据上述要求,广州工商学院会计专业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针对广佛肇(广州工商学院地处广州、佛山、肇庆经济圈)地区中小微型企业,培养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和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各项专业实践能力和会计拓展能力,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能熟练掌握日常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现代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胜任会计岗位群不同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三类职业岗位群,即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工商类中小微企业或金融机构会计一线工作人员、其他类会计一线工作人员。应根据这三类职业岗位(群)会计人员的相应素质和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
  广州工商学院经过多年的专业人才市场调研、毕业生走访、专业建设委员会研讨,打破了依据知识的逻辑性、完整性组织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做法,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即由浅入深、梯级设计、环环相扣的完整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具体就是搭建5个课程平台,选择5个课程模块,组成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中,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循序渐进,实践教学贯穿于三课堂,三年不断线,如图2所示。
  该课程体系将实践类课程划分为不同类型。如与理论课合为一体设计的实验实训(含项目课程)、自主实践、综合课程实训、岗位认识实习、专业综合训练、岗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再根据实践课程类型,确定6门核心实践课程、31个实训项目,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三)校企合作开发系列实训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要实现“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开发一套适用教材就尤为必要。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克服照搬本科教材、减少教材陈旧内容等方面下了许多功夫,但仍然存在选择教材不系统、不配套、不适用等问题。
  广州工商学院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已设计出31个工学结合的实训项目,开发出11本会计实训系列教材。教材编写秉承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点,以实训内容模块化,突出职业性、针对性、实践性、应用性原则,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为技术标准。这套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例新颖,图文并茂,贴近现实,可操作性强,实用适用,不仅受到校内师生的好评、合作企业的认可,还逐步被同类院校接受,有的教材已被列为高职高专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四)同企业深度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服务于实训课程体系的,也是“校企共育—三课堂联动”人才模式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不仅要建设一批先进开放、覆盖面广,兼具资格培训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而且要扎实地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基地。条件成熟的学校应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尝试,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专业学生集中实习难、接触业务难等普遍难题。
  广州工商学院在上述三个层面的实习基地建设上都进行了大胆尝试。目前,会计专业除基础实验室外,还建立了17间专业实验室,具有开展实验实训、综合实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特别是,会计专业开发校外实习就业基地43家,具有深度合作关系的12家,每年能接受300多名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联合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合办财务咨询服务公司,实现8个合一、即财务室与教室合一、学生与会计核算员合一、教师与财务主管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资料与会计核算资料合一、作业与实操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
  (五)培养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施“校企共育—三课堂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在新模式的实施中要弱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训教师的身份以及能力界限,强化专职教师与外聘教师比例上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提升校内会计专职教师的双师能力。
  广州工商学院从三个方面入手提升校内专职会计教师的双师能力:一是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会计专业素质两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以自己的态度与言行,将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以“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师德形象感染学生。二是不断加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新教学方法,而且开展经常性、规范性的考核、培训、竞赛活动等,加速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从政策导向上鼓励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三是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帮助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通过引进专业人员、聘任企业专家来校兼课或担任实训实习指导教师,专职教师定期去企业顶岗锻炼,支持教师考取相关专业资质等方法,培养并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 考 文 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的通知[Z].财会[2010]19号.
  [2]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的通知[Z].2012-01-06.
  [3]张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机遇。面对新空间、新舞台,新的开放红利和新的发展契机,职业教育要如何应对是一个亟需回答的课题。2016年10月18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宁波市教育局、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主办“一带一路”产教协同峰会,倡议发起“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携手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和企业“走出去”。分析联盟未来发展,其承担着推进职业院校国际化、服务企业“走
高职院校的形象与高职教育办学标准在这场变身中逐步确立,关于新型高职院校的组织及运行的相关知识也在场域内不断扩散,对新高职教育理念的认同在场域范围内形成并巩固一些原本只把示范校建设项目当作资源争取机会而致力于“升本”的院校也逐渐认同了高职教育的形式。高职的社会形象、在高等教育系统地位的改变、社会的认可及高职院校自身认同的增强都有助于场域内组织学习的效果。但新旧高职教育模式的转变实质上也是新旧制度的转
9月12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南师范大学共同承担的海南省职业教育立交桥项目“高职与普通本科4 0联合培养电子商务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项目开学典礼在海职院举行,有关负责人员向参与联合培养的学生进行了试点项目情况说明。
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奥德尔赫姆区促进社会发展学校,是一所教授荷兰语、英语、法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社区职业学校。学校的预算大部分来自政府,包括教室、教具、教师工资等费用,全部由政府支付。学校现有注册在校生约1000人。学校毕业生可直接升入高等专科学院,也可以在中学继续学习至毕业后直接就业。学校对社区内的外国人和本国人一视同仁,学员享受几乎免费的培训,以帮助有学习意愿的人更好地工作,或融入当地社会。这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的依靠力量,即工人和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大部分是文盲,这无疑成为国家建设的阻力。为此,工农速成中学作为中等教育的一种尝试性措施孕育而生。工农速成中学建设的思想整合了苏联经验、边区模式和民国教育三种教育模式,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关键词 工农速成中学;新中国;工农知识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
摘 要 作为民国时期东南职业学校的典范,集美职业学校为当时及新中国培育了大批人才,赢得了各方赞誉,其运行机制,特别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重视训育,提升学生道德水准;注重生活管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管理理念与培养模式,亦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民国时期;集美职业学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
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在《北大教育评论》上发表“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文章认为,扎根理论是起源于美国社会学界的一种研究路径,具有如下特点:研究的目的是生成理论,而理论必须来自经验资料; 研究是一个针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扎根理论研究的实践有如下要求: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理论生成同时进行;从经验资料而不是从预想的、逻辑
摘 要 对UNESCO分别在1989、2001和2015年通过的三个职业教育政策文件的比较分析发现,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如下趋势:在概念上从技术和职业教育发展到更广泛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目标上从社会和个人并重拓展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导向,在政策和管理上走向与经济、社会、就业等更广泛政策的协同一体及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关键技能培养、工作本位学习和传统学徒制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体系的融通性
摘 要 在简述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核心思想基础上,从复杂适应系统的七个基本点,即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标识、内部模型、积木,论证高职教育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审视,对高职教育评估方法原则进行完善是应然的。需植入的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高职教育评估方法论原则包括: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注重高职教育的流与涌现;不拘泥线性归因,把握层次与整体的辩证关系;认知多样性,关注“适应性的创新”;
摘 要 以2005-2015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应用技术大学的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III形成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知识图谱。对发文量、主要研究期刊、重要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后发现:从2013年开始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研究论文数量大量增长;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的科研机构主体构成是地方本科院校;热点研究集中在学校转型、教学、人才培养、办学定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比较教育6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