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的概念辨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game1209327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微纪录片的概念还未进入学理性的研究。本文统观纪录片发展史,结合微纪录片的实践,对微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辨析,提出微纪录片是由非机构生产主体制作的、时长相对较短的、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客户端传播的、非虚构视频文本。其核心内涵是大众的历史书写。
  【关键词】:微纪录片;内涵;外延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micro documentary has not yet entered into the study of science. The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documentary, combined with micro Documentary Practice and on micro documentary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analysis, proposed the micro documentary is made by the subject of non agency production, appearance of shorter, with the spread of the Internet and other new media client, non fiction video text. Its core content is the history of the public.
  【Key words】: Micro documentary connotation extension
  微纪录片是在新媒介的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型媒介文本样态。其“微”之名表达了这类文本的网络文化特征。“中国知网”“读秀”等学术网站,关于微纪录片文献,计有图书1册、期刊52篇、报纸130篇、学位论文4篇。国内对微纪录片的研究初见成效,但还处于较不成熟的阶段。主要问题是其研究缺乏学理性。 微纪录片的概念,还未见合乎学理性的论述与论证。当我们谈论事物时,无不从概念着思、无不从概念入题。离开明晰的概念,我们就失却了既定的对象、失去了明确的场域。从概念入手研究微纪录片,是一项带有基础性的工作。
  一、微纪录片的内涵分析
  微纪录片是纪录片在网络时代的一个变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影像的记录特性。记录作为与生俱来的影像特性,本应在前网络时代就造就历史的大众影像书写。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在微纪录片实践开始之前,纪录片还是机构的专利。正是由于互联网导致的技术、资金、渠道、存储、检索等障碍的消失,才在历史上第一次使得历史的影像大众书写成为可能。如果微纪录片真正实现了影像口述史的海量文本及其泛在性,那么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就消失了。人类历史真正进入了历史的可资图像再现性考据的时代。
  (一)影像的记录特性
  影像的技术特征导致了其可以捕捉、留存现实生活当中的片段,这是影像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在1895年之前,人类对现实生活片段的记录只能寄托于刻之于崖壁之壁画;书之于竹简、布绵之文字;留之于底片之照片,而这些方式是不可能完整的记录现实生活。首先是壁畫,其看起来好像是形象,但从本身来讲它不是对现实生活最直接的投影,这种抽象过的印象隐含着主体的主观性。其次是文字,其完全把温度、湿度、噪音、气氛等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有机部分,风干成了一堆纯粹的概念。而概念向形象的转移几乎没有可能性,这在一定意义上,很难还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再次是照片,其似乎也可以捕捉时空,但它捕捉的是时间的瞬间和空间的局部,由于它不具有佐证时空的连续性,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切片。但影像记录属性所直接导致的一种文本形态—纪录片,其倒可以弥补上述文本的缺憾。
  (二)大众历史形象书写的障碍
  捕捉、存留现实时空的片段,是影像技术导致的迥异于其前记录方式的基本属性—这似乎提供了大众参与历史书写的可能。可惜的是,1895年到可见的当下,历史的大众书写并未如期而至。其原因大致有三:技术、资金、传播渠道。其一技术上,影像最初是由资深专业人士操控的,大众被技术壁垒所屏蔽。其二资金上,数字化时代未到来之前,胶片购买所需成本不菲,加之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所耗资金,并不是个体所能承担的。其三传播渠道上,在互联网媒体到来之前,即使个人能拍摄影像,但也很难有渠道播映。除此之外,其还受到审查、受众的要求、媒体的性质、媒体的单一性等的阻碍,这些都导致了我们早期影像大众记录的可能性一直都没有出现。自1895年到可记录的当下,机构生产的影像留下的居多。我们把隶属于可能是官方的、媒体的、自上而下权力的(如具有政治属性的、资本属性的)影像生产组织,称之为机构。机构是相对全球而言的,可能对某些国家来讲是政治的,如日本记录影像里没有南京大屠杀。对美国好莱坞来讲,它不是單一的机构而是一群机构的某种代码或属性。由于这些机构掌握了资金、技术、传播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它具有了记录和发布影像的可能性,但其留下的影像我们充其量称之为纪录片。机构生产的影像导致的可能是宏观历史的、多样化的历史书写,但其在数量上仍然是有限的,并相互抵触、相互矛盾。尽管我们从中可以回溯历史事实,但是由于机构生产排斥了每个可能性的公民参与到历史大众书写里。
  (三)网络时代造就微纪录片大众书写的可能性
  网络时代造就微纪录片大众书写的可能性。首先,网络的多点、实时、交互、虚拟、海量、泛在的开放性和网络的自生产性、终端泛化等,使得大众书写消除了技术、资金、传播渠道等障碍。其次,网络巨大容量提供了储存空间,加之网存云端化,便于微纪录片巨量文本比照呈现。其次,影像编辑,只需要公共编辑器即可。再次,影像检索,网络存储的影像资料,一旦上传网络永久存储,便可不限时空检索。因此为微纪录片实现跨界传播,无限传播,历史权力书写提供了无限可能,导致了真正的民众的历史大众书写时代的到来。微纪录片的出现使早期影像诞生的可以捕捉历史生活片段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所以现在只需携带手机等拍摄工具都有可能参与到历史书写当中去。   (四)影像口述史的特征
  微纪录片所提供了历史书写的本质正是影像口述史,而影像口述史是对口述史的弥补和修正。“口述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利用科技设备。口述史料是通过口述所搜集的史料,可以是录音形式,也可以是以文字形式,但文字形式要有录音为依据”。口述史研究早就有之,学术成果多之甚之。这些学术成果有可能成为历史遗迹,其可能成为大众参与历史书写一个佐证的部分。但这只是文字上,它带有文字时代时的感性、抽象等特征,是无法记录口述者的身姿、表情、动作等附加符号的意义。而微纪录片不仅导致了文字不具有的鲜活、灵动、生动等特征外,它还弥补了口述史很多的缺陷。口述史的缺陷分两点:其一,作为个体的口述者是有观点的,记录者有立场的、单向度的。其二,口述者口述过程中很多的记忆不能还原历史的片段,缺乏证据支撑,不能作引证之用。而影像所提供的所有的证据具有历史的真实,是有场境的、有根据的、有动图有因果关系的真相,其恰如其分的弥补了口述史的缺陷。所以今天影像口述史所提供大众书写的可能性,是技术上回归了影像记录的最大可能性。
  (五)微纪录片的现实意义
  微纪录片的出现,标志着大众参与历史书写的可能性基本实现。其凸显的现实意义可分为三点:其一,2013年,微视8’进入人们的视野,标志着微纪录片的诞生。其开启了一个任何人都可以用影像记录和书写历史的时代,宣告了人类新的历史书写时代的到来。其二,微纪录片是一种泛在的文本场域,因此,逃逸了意识形态,并给多元化的观点提供了表达的途径,对历史进行了多维度的佐证。其三,微纪录片回归了影像本源性特征,使得影像潜在的属性第一次得到全面的彰显和体现。影像的记录属性由可能变成现实,这是何等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它提示我们从今往后的历史都将可能会被形像的佐证和考据,它宣布了考古学对象的消失。它宣告的每个人都从个体的角度超脱知识的阻碍,去关照历史的所有时空和片段。另外,本文提供了微纪录片一个思考的可能性,其他的观点本文暂且不论。在其后研究中,大家可能会慢慢地能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回归影像记录最原始的、本真上的可能性的巨大历史意义。所以本文把微纪录片看成一个历史的大众书写文本。
  二、微纪录片外延分析
  作为一种新型的纪录片样式,微纪录片与早前传统媒介中的微型纪录片虽然同样具有时长较短的“微”特征,但也具有诸多基于新媒介语境下的独有特性。新媒介独特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渠道为微纪录片创作奠定了特定的技术支撑,同时,其传播对象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任何一种传播渠道需要的是与之相匹配的内容和形式,而不同的传播受众所关注的内容也会呈现出各自的倾向性,因此,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相较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以适应其自身特殊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对象。
  (一)关于生产主体
  非机构是一个相对于机构而言的说法,机构通常被定义为官方,而机构生产通常是具有排他的和唯一性。传统纪录片多数来源于官方认可并授权的机构,并非个人,一般由各大电视台将其承包完成。传统纪录片自然是主流思想文化“宣扬者”和“傳道士”,它向受众传达的是主流意识价值观,是一种单向传播,起到教导、感化等作用,它的受众、制作机构以及传播平台要求它不可立异。从制作机构和传播渠道来看,微纪录片以新媒介作为主要依托,而新媒介多维度开放性的传播特征最大程度上消解了纪录片在制作中资金、技术和体制的分离,使得微纪录片在选题和内容上可以突破传统媒介的诸多限制因素。
  微纪录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生产制作交付给非机构,也就是说由大众个人来完成。在这个试图全民发声的时代里,书写历史的权力转交给了大众。摄像及剪辑设备的普及、播出平台的广泛化与日常记录意识的提升,使得草根原创的微纪录片成为大众记录当下、抒发自我、表达态度的重要窗口。由于微纪录片制作周期短、所需资金少,视频网站在微纪录片制作方面表现积极,多家视频网站开设了微纪录板块,以满足大众表达的需求。技术的发展,使影像记录不再是专业制作团队的专利,大众书写时代的到来对微纪录片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二)关于时长
  1.1.关于微纪录片时长较短的多种说法
  由于微纪录片时长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值,只有一个相对较短的概念,所以各方学者及前沿研究报告说法参差不齐。下面将几种说法逐一列举:“微纪录片首先具备传统纪录片的基本特征,但作品篇幅较短,单集长度通常控制在25分钟以内,尤以10分钟以内的作品为主体”;“微纪录片耗费低,制作时间短,总时长在5-25分钟”;“微纪录片的时长应该控制在10分钟以内,否则就与短纪录片难以区分”;“目前冠以微纪录片之名的纪录片一般在10分钟左右,以25分钟为上限,同時1分多钟的超微纪录片大量涌现,1-25 分钟的时长有弹性的包容度,对于纪录短片来说方显其微,也比较适合其网络传播的传受途径”;“微纪录片是指时长在12分钟以内的微型纪录片”;“微纪录片的叙事空间是比较有限的,时长一般在一二十分钟,因而更善于表现一个集中的具体的主题,而且这个主题一般是表现得比较隐秘,不会给观众带来“说教”的感觉”;“微纪录片是应传播媒体的发展和变化,由传统的纪录片发展而来,具有传统纪录片所有的特性和特点,适应于电视、网络、手机、流媒体传播,时长5-25分钟”。
  1.2. 相对达成共识的说法
  虽然微纪录片的时长并没有明确规定,但界内一般认为微纪录片时长当在2分钟至25分钟,多数篇幅在10分钟左右时长的短小是纪录片最显著、最直观的特征,同时也是在碎片化、快餐化生活环境中的最大优势。
  针对时长的探讨,本文表示,首先,微纪录片的时长是相对的,并不能有一个具体的数值可以说明其时长短。其次,微纪录片之“微”只有网络时代才会具有的特征。所以微纪录片的“微”特征主要凸显在网络属性上,而不是体现在具体数值上。
  (三)关于传播方式   微纪录片生长在一个开放的新媒介传播语境中,作为受众,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消费者和传播者,同时亦是一个信息的生产者。在网络的催化作用下,微纪录片有着向多面同时开放的平台,并且互联网的低门槛让各种各样的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和浏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于碎片化时间更加充分利用,碎片化信息也深受关注和深得人心,随时随地从互联网上订阅成为传播信息与接受信息的常态。同时,摄录设备的普及和大众记录意识的增强,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现实的纪录者,互联网平台的搭建,让摄制的视频短片可以实时上传至网络供更多人观赏及评价。网络作为依托的好处在于,随时点播的特征让观看自由度提高,受众主动性增强,可以任意选择。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也使草根群体获得表达个体意识的话语权。
  (四)关于文本特征
  “真实指的是通过人的意识所感知到的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本文认为真实包括三点:黑洞、脑中图景及媒介真实。在谈论纪录片的本性时,不能笼统地认定为真实是纪录片的根本属性。因为纪录片是对现实的模拟,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趋近于现实的逼真性。所以真实性才是纪录片的本性,是其生命。真实再现的拍摄方式已然成为当下国际上非常流行的纪录片表现手法。传统纪录片理念认为, 取自于原始状态的素材和故事比表演出来的东西更趋近于真实,纪录片必须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随着中国纪录片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纪录片界也逐渐形成共识,纪录片的真实性并不等同于每一个细节的具体真实,而更应当是一种整体上的真实性判断,是一种真实性场景的描摹和投影。因此,在保证纪录片整体非虚构性的大前提下,适当的表演和重现在特定的题材中是可以被接受的。“剧情”本是故事片的专利,经过集中概括等艺术手法,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现在的纪录片开始采用纪实性与情节化杂糅的手法,运用线性的叙事模式,用故事片叙事手段来讲述现实题材的独特样式。这种以剧情重现方式拍摄纪录片的特点在于使其拍摄方法简单快速,情节的推动感强,可以达到渲染纪录片情感基调的目的。
  在非虚构性方面,微纪录片传承且延续了传统纪录片的非虚构特点,把真实性作为制作的第一要素,任何纪录片无论是传统纪录片还是微纪录片均离不开对真实的把握,只有真实才能称之为纪录片,也是因为这样的特点才能区分纪录片与其他影像。
  三、结语
  本文经过以上的梳理和概括,大致明确了微纪录片的概念。微纪录片是由非机构生产主体制作的、时长相对较短的、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客户端传播的、非虚构视频文本。它是纪录片,但又不同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具备了更多“微”且“灵活”的因素、互动又多元的“微文化”特征。相信在未来随着拍摄制作的精良、客户使用终端的日益简洁、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提速,蓬勃生长的微纪录片前路定将辉煌灿烂。微纪录片的出现既是纪录片为适应新媒介环境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媒介引领社会新观念与“微”文化变革的现实结果。如何使微纪录片“微”而不失其“完整”、“短”而不失其“丰满”?这些探索将持续存在于微纪录片发展的全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微纪录片的前景不可估量,但对于一些并未确定下来的概念,还需要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少华《进取集-钟少华文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版,第414页
  [2] 谭俐莎《当新媒介遇见纪录片:试论微纪录片的创作语境与特征》中国报业,2013,(第22期)。
  [3] 高亮、占予川《浅谈当代微纪录片的概念及价值》东方企业文化,2013,(第 2期)。
  [4] 江世明《试论微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以<插旗>为例》新闻知识,2014,(第1期)。
  [5] 王春枝《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电视研究,2013,(第10期).
  [6] 张丽洁:《B.23微纪录片:背景、概念及前景探析》,來自 《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 2013 》 .
  [7] 李昉、宋晓璠《B.22微纪录片的商用探索与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来自 《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 2013 》 .
  [8]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766816.htm.
  [9]倪祥保:《論纪录片真实及其象限阈》,《中国电视》,2003.4,P37-4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地发展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动画领域的发展进程,人们对于动画的要求以及需求上也是日渐增多,所以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动画的发展研究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以此期望为今后在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上,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我国动画;发展研究;历史进程;分析总结  前言:从中国所诞生的第一步动画作品《大闹天空》来看以及整个亚洲地区出现第一部动画长片电影的《铁
期刊
【摘要】:基于数据基础上的可视化新闻是一种会影响到日后新闻报道领域、人们阅读习惯的全新新闻报道形式。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二维可视化新闻展开讨论,对当前国内的可视化新闻栏目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门户网站;新闻栏目;可视化  一、研究概述  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说,未来的时代将不是IT时代,而是DT的时代,DT就是Data Technology。大数据不仅掀起了信息领域的变革,也给新闻传播领域来
期刊
【摘要】:社会不断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加快社会发展节奏,人们在快节奏生产和生活背景下,身心发展压力较大。二维动画的产生和游戏出现,缓解了人们生活压力。因此,需要加以关注二维动画与游戏设计工作,实现二维动画与游戏设计娱乐最大目标。本文主要就二维动画与游戏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二维动画;游戏设计;分析和研究  前言:二维动画在当下社会热点讨论话题,为了实现二维动画最大设计目标,可以利用F
期刊
【摘要】:西藏独特的战略地位,使它长期受到全球媒体的关注。在我国推进“一路一带”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西藏传媒业如何借助这一国家战略的“东风”,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全球传播体系,是摆在西藏传媒业面前的一道命题。这是因为,只有西藏自身的传播体系、传播通道、传播软实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西藏传媒业才能在有关“涉藏问题”上引领全球的舆论导向,更好传播真实的西藏。  【关键词】: 西藏;全球传播;国际地缘传播;国内传
期刊
【摘要】:《一地鸡毛》这部电视剧通过剧中人物小林在受友情圈、业缘圈、家庭圈、地缘圈的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变化。反映在生活压力面前卑微渺小的个体艰难求生存的一种现象,讽刺了人在现实和功名利禄的熏染下不能坚守自我原则,容易变质的病态。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社会中这种“类现象”。  【关键词】:叙事方法;人物形象;现代性  电视剧《一地鸡毛》是冯小刚导演的,主要讲述了在20世纪90年代之交刚毕业的小林进
期刊
【摘要】:摄影自身作为一种媒介,自发明至今,一直依附于各类媒介来呈现。作品与作品的不同,也会以一种非常直接、非常外显的形式体现出来,那就是呈现方式的不同。本文从摄影的当代发展切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领域对当代摄影作品呈现方式与传播途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摄影;呈现方式;传播途径  一.引言  摄影作为一种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从诞生就备受争议,在不到二百年的短暂发展过程中,摄影自身始终面临
期刊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的力量所在,更是新闻媒体生存的逻辑起点。新闻失实不仅严重损害了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也损害着媒体自身的权威,并且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关键词】:媒体;记者;新闻失实;采编  新闻失实不仅严重损害了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也损害着媒体自身的权威,并且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并防范新闻失实,对以权威见长的传统媒体显得尤其重  1.新闻失实的原因  1.1职业素养欠
期刊
【摘要】:三维动画业是新兴行业,三维动画作为电脑美术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动画艺术和电脑软硬件技术发展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的独立新型的艺术形式。早期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直到70年代后期,随着PC机的出现,计算机图形学才逐步拓展到诸如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装潢等领域。80年代,随着电脑软硬件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电脑美术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真正开始走上了迅猛发展之路。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动画产业已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可是在国产动画迅猛发展的今天,却逐渐消失了中国传统二维动画的影子,这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途径。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二维动画的过去历史,对中国传统二维动画的发展趋势做出了深入性分析,并给出针对性意见。  【關键词】:中国传统;二维动画;发展趋势  前言:所谓中国传统二维动画,其实指的是水墨、剪纸、木偶等动画类别。由于
期刊
电视是一种文化。在信息、通讯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信息传播的新载体日益丰富起来,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数字互动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户外媒体及新媒体艺术等层出不穷,正迅速改变着人们使用媒体的习惯,全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电视传播方式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然而,说到底,观众对媒体的选择,最终还是选择媒体所能提供的内容。现在,“足球看世界杯、欧洲杯,篮球看NBA,电影看欧美大片,选秀节目看欧美,综艺节目看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