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情境。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巧妙地创设情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情景;数学;游戏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创设优美的问题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心智活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如在开始上课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联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必然产生求知欲。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可以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许多方法。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2.创设游戏情境
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就地取材,用讲台当汽车,找12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5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使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3.创设矛盾情境
矛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就在于把人吸引住,既让你乐在其中,又使你焦虑不安,却又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矛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和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
如红红、明明、亮亮、娟娟经常为学校做好事。星期天,校长发现大操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找来他们4人询问。红红说:“打扫操场的在明明、亮亮、娟娟之中。”明明说:“我没打扫操场,是亮亮打扫的。”亮亮说:“在明明和红红中间有一人是打扫操场的。”娟娟说:“明明说的是事实。”经过调查,证实4个人中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另外两个人说的是假话。这4个人中只有一人打扫操场,你知道是谁打扫的吗?此问题的突破口,在于选择“矛”和“盾”,即非此即彼的“个体”。然后,以此为假设进行推理,就能很好地解决此“矛”与彼“盾”的问题。所以,很显然地选取明明的话作为推理的出发点。若明明讲的话是真话,则大操场是亮亮打扫的,那么红红讲的就是真话。由此得出亮亮和娟娟讲的都是假话,而这与娟娟所说的“明明说的是事实”相矛盾是假话,故明明说的应是假话。因此,操场应是明明打扫的,由此推出,红红讲的是真话,亮亮讲的是真话,而娟娟讲的是假话。
4.创设故事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一开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中三个小猴子吵着要猴爸爸买甘蔗给他们吃:最小的猴子嚷着要根数多,老大自认为很懂事说:“我只要一根,但要最长的。”精明的老二说:“我不要最长的,也不要根数最少的,但根数要比大哥多,比弟弟的长一些。”猴爸爸思考了一下,买来三根同样长的甘蔗,将第一根分了一半给老大,将第二根平均分成6段,取了3段给老三,将剩下的一根平均分成4段,给老二2段。三个猴子高兴极了,都认为爸爸对他最好。同学们,猴爸爸分得公平吗?……公平不公平,学了新课自分明”,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了新课。
5.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笔算乘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小组接力赛:摘苹果。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竖式,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摘苹果接力赛,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笔算乘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的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行情境交融的教学,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富于情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春红.小学数学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4,(1):63-64.
[2] 郑玉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设计[J].考试周刊,2010,(26):83.
[3] 杨兵.数学情景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5):105.
关键词;情景;数学;游戏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创设优美的问题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心智活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如在开始上课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联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必然产生求知欲。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可以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许多方法。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2.创设游戏情境
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就地取材,用讲台当汽车,找12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5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使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3.创设矛盾情境
矛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就在于把人吸引住,既让你乐在其中,又使你焦虑不安,却又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矛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和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
如红红、明明、亮亮、娟娟经常为学校做好事。星期天,校长发现大操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找来他们4人询问。红红说:“打扫操场的在明明、亮亮、娟娟之中。”明明说:“我没打扫操场,是亮亮打扫的。”亮亮说:“在明明和红红中间有一人是打扫操场的。”娟娟说:“明明说的是事实。”经过调查,证实4个人中有两个人说的是真话,另外两个人说的是假话。这4个人中只有一人打扫操场,你知道是谁打扫的吗?此问题的突破口,在于选择“矛”和“盾”,即非此即彼的“个体”。然后,以此为假设进行推理,就能很好地解决此“矛”与彼“盾”的问题。所以,很显然地选取明明的话作为推理的出发点。若明明讲的话是真话,则大操场是亮亮打扫的,那么红红讲的就是真话。由此得出亮亮和娟娟讲的都是假话,而这与娟娟所说的“明明说的是事实”相矛盾是假话,故明明说的应是假话。因此,操场应是明明打扫的,由此推出,红红讲的是真话,亮亮讲的是真话,而娟娟讲的是假话。
4.创设故事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课一开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中三个小猴子吵着要猴爸爸买甘蔗给他们吃:最小的猴子嚷着要根数多,老大自认为很懂事说:“我只要一根,但要最长的。”精明的老二说:“我不要最长的,也不要根数最少的,但根数要比大哥多,比弟弟的长一些。”猴爸爸思考了一下,买来三根同样长的甘蔗,将第一根分了一半给老大,将第二根平均分成6段,取了3段给老三,将剩下的一根平均分成4段,给老二2段。三个猴子高兴极了,都认为爸爸对他最好。同学们,猴爸爸分得公平吗?……公平不公平,学了新课自分明”,学生兴趣盎然地步入了新课。
5.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乘、除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学生最乐于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且更使学生产生竞争感,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笔算乘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小组接力赛:摘苹果。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苹果图片的学生,认真计算填写一道竖式,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摘苹果接力赛,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笔算乘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的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行情境交融的教学,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富于情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春红.小学数学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4,(1):63-64.
[2] 郑玉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设计[J].考试周刊,2010,(26):83.
[3] 杨兵.数学情景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