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课占全部课时的1/2,如何利用好这1/2的课时,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笔者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练习课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构思维空间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读者有些帮助。
关键词:练习课;学习兴趣;解决问题;建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课占全部课时的1/2,如何利用好这1/2的课时,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现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没有欢欣鼓舞的学习心情并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来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在教学情境中呈现要解决的练习,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还能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这样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玩中达到学习的效果,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突出练习课的特点
练习课的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为巩固、强化、综合三个阶段,巩固阶段主要以基本练习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强化阶段则主要以变式练习的方式展开,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本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而综合阶段主要通过综合应用、渗透性练习展开,开拓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同中辨异、异中求同,并启发后续教学内容是综合阶段的目标。
数学练习课的三个阶段之间应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发展性,要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还要能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之所以碰到问题不知如何思考,觉得无从下手,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有针对性、有效的思维过程的步骤与方法的训练。教师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步骤训练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①读。读题目中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对题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思索条件与问题的关系。②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在题目上圈圈画画,做适当的小笔记,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③说。说自己分析的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解体的大致方向、步骤,并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性、简洁性和准确性。长期坚持不懈地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对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合理性和有序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都是有好处的。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同时,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四、帮助学生建构思维空间
(1)抓住知识本质,创造建构的机会。在尽可能接近学生实际背景的情况下,让学习发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已掌握新知识,并能进行相关计算,教师在练习课上还只是继续出题让学生练习,那只是培养了学生熟练的计算技能,而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毫无帮助。因而,教师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和知识的本质,创造帮助学生构建思维空间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层面上有所提高。
(2)创设开放型题,提供思维建构空间。传统的封闭题只涉及学生学过的知识,用简单的、程式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开拓学生思维、构建学生思维空间无任何帮助。而开放型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思维空间的构建。
(3)开展合作竞争,鼓励开拓创新。合作可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增加信息量、提高思维水平,是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学课堂是一个知识分享、思想交流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与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相互间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在自己思维受启发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双赢”效果。
发展学生整体和结构化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思维的训练更多地集中在数量关系分析和解题思路拓展上,而建构性学习思维的训练更多的是教师的熏染,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无法用语言直接传授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杨民清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与运用[J]安徽教育,1980(12)
[2]单文清浅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J]江西教育,1980(1)
关键词:练习课;学习兴趣;解决问题;建构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课占全部课时的1/2,如何利用好这1/2的课时,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现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没有欢欣鼓舞的学习心情并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因而,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来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会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在教学情境中呈现要解决的练习,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还能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这样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玩中达到学习的效果,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突出练习课的特点
练习课的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为巩固、强化、综合三个阶段,巩固阶段主要以基本练习的方式进行,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强化阶段则主要以变式练习的方式展开,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本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而综合阶段主要通过综合应用、渗透性练习展开,开拓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同中辨异、异中求同,并启发后续教学内容是综合阶段的目标。
数学练习课的三个阶段之间应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发展性,要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还要能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之所以碰到问题不知如何思考,觉得无从下手,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有针对性、有效的思维过程的步骤与方法的训练。教师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步骤训练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①读。读题目中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对题意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思索条件与问题的关系。②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在题目上圈圈画画,做适当的小笔记,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③说。说自己分析的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和解体的大致方向、步骤,并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性、简洁性和准确性。长期坚持不懈地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对学生加以训练,对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合理性和有序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都是有好处的。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同时,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四、帮助学生建构思维空间
(1)抓住知识本质,创造建构的机会。在尽可能接近学生实际背景的情况下,让学习发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已掌握新知识,并能进行相关计算,教师在练习课上还只是继续出题让学生练习,那只是培养了学生熟练的计算技能,而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毫无帮助。因而,教师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和知识的本质,创造帮助学生构建思维空间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层面上有所提高。
(2)创设开放型题,提供思维建构空间。传统的封闭题只涉及学生学过的知识,用简单的、程式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开拓学生思维、构建学生思维空间无任何帮助。而开放型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思维空间的构建。
(3)开展合作竞争,鼓励开拓创新。合作可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增加信息量、提高思维水平,是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学课堂是一个知识分享、思想交流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与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相互间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在自己思维受启发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双赢”效果。
发展学生整体和结构化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思维的训练更多地集中在数量关系分析和解题思路拓展上,而建构性学习思维的训练更多的是教师的熏染,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无法用语言直接传授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杨民清浅谈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与运用[J]安徽教育,1980(12)
[2]单文清浅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J]江西教育,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