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纸折花卉”为例,从视频导入、研读图例、实践操作、拓展研究四个方面出发,通过对基本型折纸方法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折纸技能,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关键词:劳技课;折纸教学;自主创新
折纸是一种用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折纸项目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可以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开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按步骤、有顺序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因此,很多劳技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了不同的折纸项目。
“纸折花卉”是苏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上册的折纸学习项目。学生通过学习,巩固折叠符号,根据步骤图完成纸折花卉郁金香的制作,从而体会到折纸的乐趣,促进能力的发展。
一、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对折纸产生兴趣呢?在教学“纸折花卉”这节课的伊始,教师录制了一段“折纸魔术”的视频。在短短的一分钟内,学生惊奇地看到一张方形纸摇身一变,变出了十多种富有生命力的折纸造型,如青蛙、蝴蝶、蛇、熊、树……鲜艳的颜色,逼真的神态,轻快的配乐,使学生立刻对折纸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兴趣的产生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二、研读图例,培养探究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若学生只会折一两种作品,既无法体会折纸的乐趣,又没有真正掌握折紙的本领。那怎样才能折出这么多作品呢?教师介绍了一位卡通人物——折纸大师,大师介绍了他成功的秘诀:(1)读懂折叠符号;(2)看懂导学单。教师顺势采用闯关模式,出示拆解作品,呈现折痕,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之前学到的各种常规折叠符号,为下一环节做铺垫,这也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折纸大师适时向闯关成功的学生提出了挑战任务“看一看,试一试”,即学生通过学习教材给出的导学单,自己探究折法,尝试折叠。在读图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学生完成郁金香叶片的制作。在学生尝试制作时,教师及时点拨,出示折叠标准,如边角整齐、折痕平整、棱角分明等。遇到折叠困难时,学生有的小组讨论,有的通过拆解范作,了解图例中翻折、背面折叠、拉伸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猜想、学会验证。这样,学生的读图思路更清晰,制作速度也提高了,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意识,更能做到举一反三,运用到郁金香花朵的制作中去。如此训练之后,每名学生的读图能力会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也为下一步的实践与创作做好准备。
三、实践操作,体验工匠精神
劳技课是以每名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现技术提升。近年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作品不断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使其完美的精神理念。在劳技课中,教师也要关注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强化劳动与技术核心素养。
在学生实践前,教师出示折纸大师的任务要求:(1)借助折叠符号看懂图例,独立折叠;(2)折法正确,折痕明显,棱角分明,花型美观。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标准可循,在评价环节有标准可依。学生动手能力不一,因此教师要关注每名学生。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着重提醒细节操作,使其制作的作品更加完美;对于动手能弱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其发现制作中的问题,解决制作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多提供一些废、旧报纸,让学生反复尝试。实践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师生、生生之间的展评与反馈,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再次被调动欣赏美、创造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折纸作品的要求更完美、更精致,也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精准、严谨的劳动习惯和态度。
四、拓展研究,感受创造无限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劳技课就是学生模仿制作,动手按照教师说的做,缺乏主观思维。事实上,劳技课是一门动手又动脑的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除了技法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还原郁金香的花与叶的折痕,出示了花是在双正方形的基础上完成的,叶是在单菱形的基础上做成的,这些都是折纸的基本造型。教师展示了在基本折法的基础上,变化多样折纸造型。学生对折纸感兴趣,掌握了扎实的折纸技能,学会了变形的本领,有了相关经验,更愿意不断自主创新,做出有独特风格的折纸作品。
劳技课具有独特、超凡的学科魅力,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教师从关注学生劳技学习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学习方法,尝试制作并完善作品,鼓励创新延伸。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一堂折纸课兼具了趣味性和实效性,也真正落实了劳技课程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参考文献:
[1]犀文图书. 实用折纸大全[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2]吴大银. 做劳技“麦田”里幸福的守望者: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践与研究[J]. 小学教学研究,2018(9).
[3]张飞.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9).
关键词:劳技课;折纸教学;自主创新
折纸是一种用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折纸项目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可以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开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按步骤、有顺序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因此,很多劳技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了不同的折纸项目。
“纸折花卉”是苏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上册的折纸学习项目。学生通过学习,巩固折叠符号,根据步骤图完成纸折花卉郁金香的制作,从而体会到折纸的乐趣,促进能力的发展。
一、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对折纸产生兴趣呢?在教学“纸折花卉”这节课的伊始,教师录制了一段“折纸魔术”的视频。在短短的一分钟内,学生惊奇地看到一张方形纸摇身一变,变出了十多种富有生命力的折纸造型,如青蛙、蝴蝶、蛇、熊、树……鲜艳的颜色,逼真的神态,轻快的配乐,使学生立刻对折纸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兴趣的产生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二、研读图例,培养探究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若学生只会折一两种作品,既无法体会折纸的乐趣,又没有真正掌握折紙的本领。那怎样才能折出这么多作品呢?教师介绍了一位卡通人物——折纸大师,大师介绍了他成功的秘诀:(1)读懂折叠符号;(2)看懂导学单。教师顺势采用闯关模式,出示拆解作品,呈现折痕,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之前学到的各种常规折叠符号,为下一环节做铺垫,这也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折纸大师适时向闯关成功的学生提出了挑战任务“看一看,试一试”,即学生通过学习教材给出的导学单,自己探究折法,尝试折叠。在读图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学生完成郁金香叶片的制作。在学生尝试制作时,教师及时点拨,出示折叠标准,如边角整齐、折痕平整、棱角分明等。遇到折叠困难时,学生有的小组讨论,有的通过拆解范作,了解图例中翻折、背面折叠、拉伸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猜想、学会验证。这样,学生的读图思路更清晰,制作速度也提高了,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意识,更能做到举一反三,运用到郁金香花朵的制作中去。如此训练之后,每名学生的读图能力会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也为下一步的实践与创作做好准备。
三、实践操作,体验工匠精神
劳技课是以每名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现技术提升。近年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作品不断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使其完美的精神理念。在劳技课中,教师也要关注并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强化劳动与技术核心素养。
在学生实践前,教师出示折纸大师的任务要求:(1)借助折叠符号看懂图例,独立折叠;(2)折法正确,折痕明显,棱角分明,花型美观。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标准可循,在评价环节有标准可依。学生动手能力不一,因此教师要关注每名学生。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着重提醒细节操作,使其制作的作品更加完美;对于动手能弱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其发现制作中的问题,解决制作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多提供一些废、旧报纸,让学生反复尝试。实践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师生、生生之间的展评与反馈,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再次被调动欣赏美、创造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折纸作品的要求更完美、更精致,也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精准、严谨的劳动习惯和态度。
四、拓展研究,感受创造无限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劳技课就是学生模仿制作,动手按照教师说的做,缺乏主观思维。事实上,劳技课是一门动手又动脑的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除了技法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还原郁金香的花与叶的折痕,出示了花是在双正方形的基础上完成的,叶是在单菱形的基础上做成的,这些都是折纸的基本造型。教师展示了在基本折法的基础上,变化多样折纸造型。学生对折纸感兴趣,掌握了扎实的折纸技能,学会了变形的本领,有了相关经验,更愿意不断自主创新,做出有独特风格的折纸作品。
劳技课具有独特、超凡的学科魅力,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教师从关注学生劳技学习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学习方法,尝试制作并完善作品,鼓励创新延伸。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一堂折纸课兼具了趣味性和实效性,也真正落实了劳技课程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参考文献:
[1]犀文图书. 实用折纸大全[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2]吴大银. 做劳技“麦田”里幸福的守望者: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践与研究[J]. 小学教学研究,2018(9).
[3]张飞.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