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秋季开学,全新的统编版教材如约跟小学高年级师生见面了。统编版教材增加了古诗文学习的比重和课外阅读书目的引导,同时将大量的名家经典之作编入教材,浓浓的语文味和传统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爱不释手。纵观五、六年级教材,郭沫若、梁晓声、巴金、老舍、朱自清等众多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选入课本。这些文章语言或典雅优美、或朴实无华、或含蓄隽永、或活泼灵动,呈现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无论哪种风格的语言,阅读这样的文字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教学经典名篇,我们要通过反复地品读,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达到心领神会、“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一、在文章的雕琢处凝眸
名家的文章似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其实细细读来,你会发现有不少经典之处都是作家匠心独运、精雕细琢的成果。这些文字或具音韵之美,或具画面之美,或具炼字之美,或具哲理之美,其中常常有准确生动的修辞、回还照应的层次、真挚深沉的情感,值得反复推敲、潜心涵泳。
1. 在品味中理解。名家名篇的语言跟其它入选教材的文章相比,往往比较含蓄,常用对比烘托、侧面描写等方法,需要仔细琢磨、推敲,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感受作者的匠心。
《祖父的园子》是五下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张祖庆老师对于文章第1自然段的教学处理自然巧妙,老师带领学生在言语的品味中准确地捕捉到了作者的真实意图。老师首先抛出“疑惑”:问学生们读第一段的文字时有没有产生问题。学生们说课文开头写到家中有个大花园,可没读到文中关于花的描写。此时,老师课件中圈出“带着金粉”“满身绒毛”“胖乎乎”“圓滚滚”“小毛球”等词语,引导学生们关注,体会到“带着金粉”就表示带着花粉;“胖乎乎”“圆滚滚”则写蜜蜂采了很多花粉酿蜜;“像一个小毛球”说明它采了很多花粉,很胖。从而感受到萧红文字的魅力:运用侧面描写,表面上不写花,但是处处都在写花。有香有色,有动有静,交映成趣。
在这一自然段,如果你粗粗一读,落脚点会关注“样样都有”,片段中关于蝴蝶、蜻蜓、蜜蜂的描写无非是将第一句话中的“样样都有”写具体了。可是张祖庆老师却关注到了第一句话中“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和下文的联系,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停地追问,引导学生关注到描写蝴蝶、蜜蜂的词语,再联系前文思考品味,在品味中获得正确的解读。原来,作者萧红不着一字写花,却处处在写花的繁盛啊!学生恍若醍醐灌顶,在深入的理解中感受到作者文字的魅力,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 在品味中悟情。阅读教学,最为关键的是老师如何巧妙地引领学生与文本积极有效地对话,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得其“弦外音、个中味”,找到触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语句,反复琢磨、品味,与作者达到共鸣。王秀梅老师也说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文字与儿童心灵的融合。我们深入地研读文本,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是为了让文字一步步、一层层、一点点贴近儿童的心坎,最终达到文字与儿童的心灵融为一体。”
五上第18课《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段:“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在这一段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们先说一说“立刻”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将后三个“立刻”换成其它的同义词放到句子中,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改动过后的句子和原句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们通过朗读比较,发现原句中的四个“立刻又”不断反复,语气一个比一个强烈,母亲的憔悴、劳累、疲惫、拼命就在这四个“立刻又”中纤毫毕现。此时看着分秒必争、不辞辛苦的母亲,儿子心中的感动、自责、愧疚等诸般滋味学生感同身受,他们读得投入、读得动情,与文章情感水乳交融。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通过替换词语比较与原文的不同,通过朗读体验,在读中感受反复、排比句式带来的强大气势,母亲的辛劳形象一步步走近我们的眼前,作者内心的情感也在这反复、排比的句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也获得了情感的共鸣。
3. 在品味中得法。六下第8课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匆匆》。这篇文章节奏鲜明,用大量的一气呵成的排比句式,使读者感受到时光的匆匆易逝,内心的怅然若失流淌于字里行间。大部分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往往集中于关注文章的表现形式。曾读到钟慧芬老师《匆匆》的课堂实录,钟老师在教授第3自然段时不仅关注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丰富性和句子的表达特点,而且引导学生从语言材料中悟出一般的言语表达规律,令人拍案叫好:
师:“伶伶俐俐”是什么意思?
生:动作非常轻巧、灵敏。
师:你们从这段话的哪些词读出了日子的“伶伶俐俐”?
生:“跨过”“飞走”“溜走”“闪过”。
师:谁能抓住这些词读出日子的“伶伶俐俐”?(生读)这四个词都是在写时光流逝的脚步“伶伶俐俐”,可作者却用了那么丰富的词汇来表达,真不愧为语言大师。日子的流逝真的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吗?朱自清先生是散文大师,他是用怎样独特的方式捕捉时间并把它记录下来呢?
生:我发现朱自清先生写了自己一天的生活:从洗手、吃饭,躺在床上睡觉,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生:作者用了排比的句式,如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伸出手遮挽时,天黑时等,读来像诗歌一样。
师:作者还用了拟人的写法,说日子“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
师:(板书:抓生活细节、排比、拟人)朱自清先生就是这样,抓住一天生活的细节,用这么美妙的语言形式捕捉住了时光匆匆流逝的脚步。
其实,在言语的品悟中,言语的理解、情感的体会、方法的习得这三点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在言语的品悟中获得正确的理解,在理解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并获得情感的熏陶,同时从言语的表达形式中受到启发,领悟并学习作者言语表达的技巧,为言语形式的迁移做好准备。 二、在文章的寻常处驻足
名家作品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值得咀嚼、玩味。在文章的寻常处、细枝末节间也常常可见波澜,蕴含着意趣,体现着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王崧舟老师曾说过:“始终保持对文本语言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都报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怀着这样的敏感和警觉,细细推敲每个标点、每个词、每句话,在寻常处、不经意处,我们也能觅得绝美的风景。
1. 关注寻常的形容词句。《月迹》是五上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全文用一种欣悦的口吻不急不缓地叙述着,不见浓墨重彩、刻意雕琢,但细细读来,文字之间氤氲着朦胧的、诗意的美,细细品来,让人怦然心动。作者这样写:“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你读过用‘玉玉的’形容月亮的语句吗?”“‘玉玉的’这个词带给你什么感受?你觉得用在这儿恰当吗?”思考片刻,学生们感受到“玉玉的”写出了月光的温润柔和,宛若玉一样晶莹润泽。我接着启发他们:“大作家在这里为什么不用大家都熟悉的,比如皎洁、明亮这些词,而用‘玉玉的’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因为‘玉玉的’这个词写出了月光的光泽美”;“‘玉玉的’这个词写出了作家他自己独有的感受,读起来也特别好听”;“‘玉玉的’这个词比皎洁新颖”……“是呀,我們在写文章时就要像作家一样,用准确的词写出自己独特细腻的感受,让读过你文章的人过眼不忘,这就是写文章的诀窍!”一个寻寻常常的‘玉玉的’,在课堂中品出了不寻常的美。同样的,后文中的“疏疏的枝”“疏疏的叶”又让我们感受到桂树枝叶的错落有致,月光穿过枝叶缝隙间的光影斑驳、幽静柔美。
2. 关注寻常的小细节。五上《父爱之舟》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呢?细细品味,我们不难读出其日子的艰难:家里找不出一条像样合适的腰带来,一个大男人用的竟然是老婆陪嫁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再细细读一读,父亲腰间那一条可以围腰两三圈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又何尝不是父爱的象征呢,只要能方便背儿子上学,父亲真不去在意自己的形象!背着勤奋好学的儿子上学,即使身为知识分子的父亲扎着一条不伦不类的腰带,父亲的心里同样充满自豪!这样的寻常处、细枝末节处在名篇中比比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一定能品出寻常处的姹紫嫣红!
三、在文章的空白处回首
在名家的作品中,我们常能读到作者有意无意间留下的“空白”。这些空白就像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一样,呈现出一种空灵和神韵,空白中蕴含着无限的“有”,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辽阔的创造空间。
1.在空白处想象。五上郭沫若的《白鹭》一文中,作者在描写白鹭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时,不禁自问一句:“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写到这儿,戛然而止,作者再也没有回答。课堂中引导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白鹭是不是在望哨呢?若不是,它会在干什么?同学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想象异彩纷呈:
生:望哨一定是很警觉的,它那么悠闲自在,一定不是在望哨。
生:白鹭不是在望哨,前文中写到“而它却很悠然”,估计这会儿正站在小树枝上休息呢!
生:晴天的天空很美,天上白云悠悠,这会儿它可能正望着白云发呆呢!
师:你们的想象都挺有意思!
生:晴天的清晨风景很美,白鹭此时可能正在欣赏乡村美丽的风光呢!
师:言之有理,它正在看风景,此时它却不知道自己已成为别人眼里的一道风景呢!
(生:露出会心的笑)
联系前文,在文章的空白处展开想象,学生们的想象合理又充满诗意,不仅填补作家语言表达的空白,更深化了学生对空白前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的智慧点拨,文章的空白处可以生成无限美景的广阔天地!
2. 在空白处升华。《匆匆》在文章的结尾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让学生议一议,作者知道为什么日子一去不复返吗?以后的日子也会从他的生活中匆匆溜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联系前文中作者对时间匆匆逝去的无奈,在无奈中的不甘,体会到作者对时间的珍爱,即使在彷徨中仍坚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坚持追求光明和希望。同学们在议论、思考、想象中升华着对文章、时间、人生的理解:珍惜时间,莫虚度光阴,让生命活出自己的价值,在人生旅途中勇敢前行,留下匆匆的身影。其实,不少名篇常常用这种意味深长式的结尾,给文章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思考。在结尾的空白处思考、揣摩,领悟到作者留白的深意,升华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领略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焦渭贤,南京市三牌楼小学语文教师;姜梅红,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三牌楼小学教导副主任)
一、在文章的雕琢处凝眸
名家的文章似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其实细细读来,你会发现有不少经典之处都是作家匠心独运、精雕细琢的成果。这些文字或具音韵之美,或具画面之美,或具炼字之美,或具哲理之美,其中常常有准确生动的修辞、回还照应的层次、真挚深沉的情感,值得反复推敲、潜心涵泳。
1. 在品味中理解。名家名篇的语言跟其它入选教材的文章相比,往往比较含蓄,常用对比烘托、侧面描写等方法,需要仔细琢磨、推敲,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感受作者的匠心。
《祖父的园子》是五下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张祖庆老师对于文章第1自然段的教学处理自然巧妙,老师带领学生在言语的品味中准确地捕捉到了作者的真实意图。老师首先抛出“疑惑”:问学生们读第一段的文字时有没有产生问题。学生们说课文开头写到家中有个大花园,可没读到文中关于花的描写。此时,老师课件中圈出“带着金粉”“满身绒毛”“胖乎乎”“圓滚滚”“小毛球”等词语,引导学生们关注,体会到“带着金粉”就表示带着花粉;“胖乎乎”“圆滚滚”则写蜜蜂采了很多花粉酿蜜;“像一个小毛球”说明它采了很多花粉,很胖。从而感受到萧红文字的魅力:运用侧面描写,表面上不写花,但是处处都在写花。有香有色,有动有静,交映成趣。
在这一自然段,如果你粗粗一读,落脚点会关注“样样都有”,片段中关于蝴蝶、蜻蜓、蜜蜂的描写无非是将第一句话中的“样样都有”写具体了。可是张祖庆老师却关注到了第一句话中“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和下文的联系,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停地追问,引导学生关注到描写蝴蝶、蜜蜂的词语,再联系前文思考品味,在品味中获得正确的解读。原来,作者萧红不着一字写花,却处处在写花的繁盛啊!学生恍若醍醐灌顶,在深入的理解中感受到作者文字的魅力,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 在品味中悟情。阅读教学,最为关键的是老师如何巧妙地引领学生与文本积极有效地对话,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得其“弦外音、个中味”,找到触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语句,反复琢磨、品味,与作者达到共鸣。王秀梅老师也说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文字与儿童心灵的融合。我们深入地研读文本,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是为了让文字一步步、一层层、一点点贴近儿童的心坎,最终达到文字与儿童的心灵融为一体。”
五上第18课《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段:“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在这一段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们先说一说“立刻”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将后三个“立刻”换成其它的同义词放到句子中,比较着读一读,说一说改动过后的句子和原句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们通过朗读比较,发现原句中的四个“立刻又”不断反复,语气一个比一个强烈,母亲的憔悴、劳累、疲惫、拼命就在这四个“立刻又”中纤毫毕现。此时看着分秒必争、不辞辛苦的母亲,儿子心中的感动、自责、愧疚等诸般滋味学生感同身受,他们读得投入、读得动情,与文章情感水乳交融。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通过替换词语比较与原文的不同,通过朗读体验,在读中感受反复、排比句式带来的强大气势,母亲的辛劳形象一步步走近我们的眼前,作者内心的情感也在这反复、排比的句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也获得了情感的共鸣。
3. 在品味中得法。六下第8课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匆匆》。这篇文章节奏鲜明,用大量的一气呵成的排比句式,使读者感受到时光的匆匆易逝,内心的怅然若失流淌于字里行间。大部分老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往往集中于关注文章的表现形式。曾读到钟慧芬老师《匆匆》的课堂实录,钟老师在教授第3自然段时不仅关注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丰富性和句子的表达特点,而且引导学生从语言材料中悟出一般的言语表达规律,令人拍案叫好:
师:“伶伶俐俐”是什么意思?
生:动作非常轻巧、灵敏。
师:你们从这段话的哪些词读出了日子的“伶伶俐俐”?
生:“跨过”“飞走”“溜走”“闪过”。
师:谁能抓住这些词读出日子的“伶伶俐俐”?(生读)这四个词都是在写时光流逝的脚步“伶伶俐俐”,可作者却用了那么丰富的词汇来表达,真不愧为语言大师。日子的流逝真的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吗?朱自清先生是散文大师,他是用怎样独特的方式捕捉时间并把它记录下来呢?
生:我发现朱自清先生写了自己一天的生活:从洗手、吃饭,躺在床上睡觉,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生:作者用了排比的句式,如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伸出手遮挽时,天黑时等,读来像诗歌一样。
师:作者还用了拟人的写法,说日子“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
师:(板书:抓生活细节、排比、拟人)朱自清先生就是这样,抓住一天生活的细节,用这么美妙的语言形式捕捉住了时光匆匆流逝的脚步。
其实,在言语的品悟中,言语的理解、情感的体会、方法的习得这三点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在言语的品悟中获得正确的理解,在理解中感受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并获得情感的熏陶,同时从言语的表达形式中受到启发,领悟并学习作者言语表达的技巧,为言语形式的迁移做好准备。 二、在文章的寻常处驻足
名家作品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都值得咀嚼、玩味。在文章的寻常处、细枝末节间也常常可见波澜,蕴含着意趣,体现着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王崧舟老师曾说过:“始终保持对文本语言的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都报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怀着这样的敏感和警觉,细细推敲每个标点、每个词、每句话,在寻常处、不经意处,我们也能觅得绝美的风景。
1. 关注寻常的形容词句。《月迹》是五上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全文用一种欣悦的口吻不急不缓地叙述着,不见浓墨重彩、刻意雕琢,但细细读来,文字之间氤氲着朦胧的、诗意的美,细细品来,让人怦然心动。作者这样写:“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你读过用‘玉玉的’形容月亮的语句吗?”“‘玉玉的’这个词带给你什么感受?你觉得用在这儿恰当吗?”思考片刻,学生们感受到“玉玉的”写出了月光的温润柔和,宛若玉一样晶莹润泽。我接着启发他们:“大作家在这里为什么不用大家都熟悉的,比如皎洁、明亮这些词,而用‘玉玉的’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因为‘玉玉的’这个词写出了月光的光泽美”;“‘玉玉的’这个词写出了作家他自己独有的感受,读起来也特别好听”;“‘玉玉的’这个词比皎洁新颖”……“是呀,我們在写文章时就要像作家一样,用准确的词写出自己独特细腻的感受,让读过你文章的人过眼不忘,这就是写文章的诀窍!”一个寻寻常常的‘玉玉的’,在课堂中品出了不寻常的美。同样的,后文中的“疏疏的枝”“疏疏的叶”又让我们感受到桂树枝叶的错落有致,月光穿过枝叶缝隙间的光影斑驳、幽静柔美。
2. 关注寻常的小细节。五上《父爱之舟》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二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看似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呢?细细品味,我们不难读出其日子的艰难:家里找不出一条像样合适的腰带来,一个大男人用的竟然是老婆陪嫁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再细细读一读,父亲腰间那一条可以围腰两三圈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又何尝不是父爱的象征呢,只要能方便背儿子上学,父亲真不去在意自己的形象!背着勤奋好学的儿子上学,即使身为知识分子的父亲扎着一条不伦不类的腰带,父亲的心里同样充满自豪!这样的寻常处、细枝末节处在名篇中比比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一定能品出寻常处的姹紫嫣红!
三、在文章的空白处回首
在名家的作品中,我们常能读到作者有意无意间留下的“空白”。这些空白就像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一样,呈现出一种空灵和神韵,空白中蕴含着无限的“有”,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辽阔的创造空间。
1.在空白处想象。五上郭沫若的《白鹭》一文中,作者在描写白鹭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时,不禁自问一句:“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写到这儿,戛然而止,作者再也没有回答。课堂中引导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白鹭是不是在望哨呢?若不是,它会在干什么?同学们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想象异彩纷呈:
生:望哨一定是很警觉的,它那么悠闲自在,一定不是在望哨。
生:白鹭不是在望哨,前文中写到“而它却很悠然”,估计这会儿正站在小树枝上休息呢!
生:晴天的天空很美,天上白云悠悠,这会儿它可能正望着白云发呆呢!
师:你们的想象都挺有意思!
生:晴天的清晨风景很美,白鹭此时可能正在欣赏乡村美丽的风光呢!
师:言之有理,它正在看风景,此时它却不知道自己已成为别人眼里的一道风景呢!
(生:露出会心的笑)
联系前文,在文章的空白处展开想象,学生们的想象合理又充满诗意,不仅填补作家语言表达的空白,更深化了学生对空白前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的智慧点拨,文章的空白处可以生成无限美景的广阔天地!
2. 在空白处升华。《匆匆》在文章的结尾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处,让学生议一议,作者知道为什么日子一去不复返吗?以后的日子也会从他的生活中匆匆溜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联系前文中作者对时间匆匆逝去的无奈,在无奈中的不甘,体会到作者对时间的珍爱,即使在彷徨中仍坚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坚持追求光明和希望。同学们在议论、思考、想象中升华着对文章、时间、人生的理解:珍惜时间,莫虚度光阴,让生命活出自己的价值,在人生旅途中勇敢前行,留下匆匆的身影。其实,不少名篇常常用这种意味深长式的结尾,给文章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思考。在结尾的空白处思考、揣摩,领悟到作者留白的深意,升华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领略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焦渭贤,南京市三牌楼小学语文教师;姜梅红,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三牌楼小学教导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