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六上第三单元中,出现了一篇与众不同的课文——《故宫博物院》,课文由四篇材料组成,是由非连续性文本串连了说明文、故事、图片、平面示意图等文本样式而成的,这有别于之前所见的简单的、形式单一的非连续性文本。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非连续性文本”(以下简称“非连”)一词在语文学科中正式出现,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目前语文学科接触到的“非连”,通常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文本构成,一般包括图表、图文、说明书、广告、地图等。作为文本的一种类型,“非连”既具普通文本的基本特点,但在语言和结构组合方面又有别于其他文本形式,在提供有价值信息方面,“非连”具有其独到的优势,阅读过程中,教师学生只需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判断,便能迅速快捷地寻找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二、阅读“非连”的价值
专家指出,阅读“非连”可以“化零为整”,将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弥补单一的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不足,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可以锻炼同学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阅读“非连”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抽象思维能力。
1. 提升直觉思维的感悟力和反应力。资料卡片、几则有关联的材料,其表达的重点是显而易见的。阅读此类文本时,学生需要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快速感悟判断,将所得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和总结,从而概括出文本显现的某种规律,甚至提炼出某一概念。有的“非连”看似直白,但往往是碎片化的,比如,说明书、图示等简单的“非连”,这类文本中哪些内容有价值,因人而异,阅读复杂而详尽的地图,游客的目的地、游览路线等决定着地图上信息的价值含量。所以,在阅读这样的“非连”时,必须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从文本中快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这对直觉思维是一种考验。对于图示、表格类的“非连”不仅能“意会”,更要能“言传”,条理清晰地概括出图表所表达的内涵。
2. 提升形象思维的发散力和转换力。第三学段的阅读,学生不仅要明白文本中“有什么”,更要学会“怎么做”,这就是形象思维的发散力和转换力。在阅读“非连”时,学生要根据要求,利用自己的经验,提取归纳的信息进行处理,有时甚至还需要再通过其他更多渠道搜集信息,利用其他方式呈现信息。如,在乘坐公交车时,公交站台上的站牌信息就非常丰富,公交车行进路线、始末班车时间、甚至同一站台上会有多个站牌,人们需要细细辨别:哪几路公交车可以乘坐?哪一条线路方便又省时?方向是否正确……阅读此类“非连”,有利于促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信息处理过程转换能力的发展。
3. 提升抽象思维的洞察力和批判力。阅读“非连”,不可避免地需要根据材料判定事物的特点,以及事物之间的区别或联系,更多的要求是要能运用抽象思维对事物做出评价。例如,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漫画,阅读中要能迅速捕捉细节,对文中隐含在细节中的重要信息或特殊含义,能够给予直接的揭示。经常阅读,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洞察力,甚至能联想到生活中存在的类似现象,从而作出判断,辩证地批判地看待问题。
阅读“非连”,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实践,从而对阅读“非连”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阅读满足需求。因为这类文本的阅读技能可以直接迁移到生活中,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独特优势,可以让学生深刻感知语文学习的功效。
三、“非连”阅读教学
“非连”的阅读不是单一的某种形式的阅读,而是具有跳跃性的阅读方式。该如何进行“非连”阅读指导呢?
1. 创设思维情境。“非连”主要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贴近生活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贴合学生生活的情境,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形象思维的适应力。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针对这篇自读课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识别文本的主题,找出文本写作目的,联系不同资料,根据实际需求,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自读提示中“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是符合生活实际的阅读任务,需要学生阅读材料一、三、四。快速浏览后,发现“材料一”要细读第二和第三部分,抓關键词计划参观路线,那些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方位词等,是设计路线的关键词。“材料三”和“材料四”需要把握的重点信息就是不逆行、不到未开放区域参观,图文对照阅读,让设计快速、合理。“材料一”,可以边读边画示意图,介绍时,其他同学可以对照“材料四”的示意图进行验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模拟生活设计环节,比如在《故宫博物院》教学后,再请学生根据携程APP上各类交通工具的用时以及价格,进行前往北京的旅游攻略设计,包括使用高德地图、选择公交车乘车路线等。这样系统性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非连”从课堂走向生活,让阅读真正服务于旅游出行等日常生活。
2. 提供思维材料。由于“非连”让读者发现的信息大多是跳跃的,存在思维的“断层”,所以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适当地提供思维材料。比如,学习《故宫博物院》时,笔者给学生发放了一份学习单,包含了阅读任务、材料选择、阅读方法等栏目,学生边读边记录,使阅读思路更清晰,更有意识地熟练运用阅读的方法。
精选材料,使用“非连”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读懂作者的思维,例如表格、思维导图等。学生边阅读,边提取相关信息,以“非连”的形式,呈现出连续文本所表达的意思,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积极阅读、思考、理解,又能检验学生阅读过程中理解是否有偏差,以便能及时纠正。例如,阅读一些说明文,可采用设计表格的方式,如四上《蝙蝠和雷达》,可布置学生将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环境布置、怎么实验、实验的结果进行归纳列成表格,便于清楚地进行比较,提高横向比较能力。这样使用“非连”,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反过来,学生也会根据表格的前后顺序进行介绍,表达就更加有序了。 3. 提示思维方法。“非连”往往是多个甚至多种文本的组合,教学中,教师对于一些学习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形成常用的阅读方法——对比。
(1) 对比目录,相同之处见特征。统编版教材单元主题分明,尤其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有别于其他单元。三上第五单元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单元主题为“留心观察”。有的教师就善于利用目录和单元导语,出示前面所学课文目录和本单元的目录,引导学生去对比,发现这个单元的特别之处,然后再读单元导语,自然而然引出“仔细观察”这一主题,从而将细致观察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让留心观察深入人心。“交流平台”也采用“非连”样式。
(2) 对比纵横,异同之间见规律。表格是经常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非连”的一种形式。阅读表格,首先要关注“表头”,因为表头就直观地告诉了读者表格的内容。再阅读表格内的项目、数据,既要关注纵向变化,也要注意橫向联系,在比较中,学生便很容易发现表格暗含的信息,发现一些规律,像数据的增或减等。
(3)对比材料,抓住关键作取舍。“非连”的材料很多时候看似简单,但其实暗含了许多干扰信息,显得比较繁复,需要对照比较进行筛选。第三学段中出现的“非连”材料,明显的信息确实易于发现,但隐含信息也存在,要准确分辨则比较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中含有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快速锁定自己需要的目标内容。
4. 促进思维的跃迁。阅读“非连”,往往涉及信息的组合和重组,教师要关注那些易于涌现新意、灵感的文本,把思维引向新的方向和高度。不少“非连”中,既有图表又有简短文字。这类文本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还要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联想,既要关注图表内容,又要领会文字含义,从而读懂图文背后的含义,再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甚至可以在活动中创作“非连”,某校读书节开展了一项活动——读书节徽标设计,征集表中除了图案的设计,还要求学生对设计意图进行阐述。教师指导后,六年级的学生就能图文结合,对徽标中每个图案的含义进行介绍,关注节日主题,从整体到局部,先主后次,完成设计读书节徽标。
“非连”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在统编教材中,目录、单元导语、阅读链接、古诗词注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课文中的阅读提示、阅读批注、课后的资料袋……这些“非连”,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关注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关注学生从多元的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重组信息能力的培养,定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非连续性文本”(以下简称“非连”)一词在语文学科中正式出现,是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目前语文学科接触到的“非连”,通常由逻辑、语感不严密的文本构成,一般包括图表、图文、说明书、广告、地图等。作为文本的一种类型,“非连”既具普通文本的基本特点,但在语言和结构组合方面又有别于其他文本形式,在提供有价值信息方面,“非连”具有其独到的优势,阅读过程中,教师学生只需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判断,便能迅速快捷地寻找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二、阅读“非连”的价值
专家指出,阅读“非连”可以“化零为整”,将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弥补单一的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不足,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可以锻炼同学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阅读“非连”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抽象思维能力。
1. 提升直觉思维的感悟力和反应力。资料卡片、几则有关联的材料,其表达的重点是显而易见的。阅读此类文本时,学生需要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快速感悟判断,将所得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和总结,从而概括出文本显现的某种规律,甚至提炼出某一概念。有的“非连”看似直白,但往往是碎片化的,比如,说明书、图示等简单的“非连”,这类文本中哪些内容有价值,因人而异,阅读复杂而详尽的地图,游客的目的地、游览路线等决定着地图上信息的价值含量。所以,在阅读这样的“非连”时,必须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从文本中快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这对直觉思维是一种考验。对于图示、表格类的“非连”不仅能“意会”,更要能“言传”,条理清晰地概括出图表所表达的内涵。
2. 提升形象思维的发散力和转换力。第三学段的阅读,学生不仅要明白文本中“有什么”,更要学会“怎么做”,这就是形象思维的发散力和转换力。在阅读“非连”时,学生要根据要求,利用自己的经验,提取归纳的信息进行处理,有时甚至还需要再通过其他更多渠道搜集信息,利用其他方式呈现信息。如,在乘坐公交车时,公交站台上的站牌信息就非常丰富,公交车行进路线、始末班车时间、甚至同一站台上会有多个站牌,人们需要细细辨别:哪几路公交车可以乘坐?哪一条线路方便又省时?方向是否正确……阅读此类“非连”,有利于促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信息处理过程转换能力的发展。
3. 提升抽象思维的洞察力和批判力。阅读“非连”,不可避免地需要根据材料判定事物的特点,以及事物之间的区别或联系,更多的要求是要能运用抽象思维对事物做出评价。例如,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漫画,阅读中要能迅速捕捉细节,对文中隐含在细节中的重要信息或特殊含义,能够给予直接的揭示。经常阅读,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洞察力,甚至能联想到生活中存在的类似现象,从而作出判断,辩证地批判地看待问题。
阅读“非连”,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实践,从而对阅读“非连”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阅读满足需求。因为这类文本的阅读技能可以直接迁移到生活中,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独特优势,可以让学生深刻感知语文学习的功效。
三、“非连”阅读教学
“非连”的阅读不是单一的某种形式的阅读,而是具有跳跃性的阅读方式。该如何进行“非连”阅读指导呢?
1. 创设思维情境。“非连”主要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贴近生活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贴合学生生活的情境,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形象思维的适应力。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时,针对这篇自读课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识别文本的主题,找出文本写作目的,联系不同资料,根据实际需求,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自读提示中“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是符合生活实际的阅读任务,需要学生阅读材料一、三、四。快速浏览后,发现“材料一”要细读第二和第三部分,抓關键词计划参观路线,那些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方位词等,是设计路线的关键词。“材料三”和“材料四”需要把握的重点信息就是不逆行、不到未开放区域参观,图文对照阅读,让设计快速、合理。“材料一”,可以边读边画示意图,介绍时,其他同学可以对照“材料四”的示意图进行验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模拟生活设计环节,比如在《故宫博物院》教学后,再请学生根据携程APP上各类交通工具的用时以及价格,进行前往北京的旅游攻略设计,包括使用高德地图、选择公交车乘车路线等。这样系统性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非连”从课堂走向生活,让阅读真正服务于旅游出行等日常生活。
2. 提供思维材料。由于“非连”让读者发现的信息大多是跳跃的,存在思维的“断层”,所以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适当地提供思维材料。比如,学习《故宫博物院》时,笔者给学生发放了一份学习单,包含了阅读任务、材料选择、阅读方法等栏目,学生边读边记录,使阅读思路更清晰,更有意识地熟练运用阅读的方法。
精选材料,使用“非连”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读懂作者的思维,例如表格、思维导图等。学生边阅读,边提取相关信息,以“非连”的形式,呈现出连续文本所表达的意思,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积极阅读、思考、理解,又能检验学生阅读过程中理解是否有偏差,以便能及时纠正。例如,阅读一些说明文,可采用设计表格的方式,如四上《蝙蝠和雷达》,可布置学生将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环境布置、怎么实验、实验的结果进行归纳列成表格,便于清楚地进行比较,提高横向比较能力。这样使用“非连”,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反过来,学生也会根据表格的前后顺序进行介绍,表达就更加有序了。 3. 提示思维方法。“非连”往往是多个甚至多种文本的组合,教学中,教师对于一些学习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形成常用的阅读方法——对比。
(1) 对比目录,相同之处见特征。统编版教材单元主题分明,尤其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有别于其他单元。三上第五单元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单元主题为“留心观察”。有的教师就善于利用目录和单元导语,出示前面所学课文目录和本单元的目录,引导学生去对比,发现这个单元的特别之处,然后再读单元导语,自然而然引出“仔细观察”这一主题,从而将细致观察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让留心观察深入人心。“交流平台”也采用“非连”样式。
(2) 对比纵横,异同之间见规律。表格是经常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非连”的一种形式。阅读表格,首先要关注“表头”,因为表头就直观地告诉了读者表格的内容。再阅读表格内的项目、数据,既要关注纵向变化,也要注意橫向联系,在比较中,学生便很容易发现表格暗含的信息,发现一些规律,像数据的增或减等。
(3)对比材料,抓住关键作取舍。“非连”的材料很多时候看似简单,但其实暗含了许多干扰信息,显得比较繁复,需要对照比较进行筛选。第三学段中出现的“非连”材料,明显的信息确实易于发现,但隐含信息也存在,要准确分辨则比较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中含有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快速锁定自己需要的目标内容。
4. 促进思维的跃迁。阅读“非连”,往往涉及信息的组合和重组,教师要关注那些易于涌现新意、灵感的文本,把思维引向新的方向和高度。不少“非连”中,既有图表又有简短文字。这类文本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还要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联想,既要关注图表内容,又要领会文字含义,从而读懂图文背后的含义,再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甚至可以在活动中创作“非连”,某校读书节开展了一项活动——读书节徽标设计,征集表中除了图案的设计,还要求学生对设计意图进行阐述。教师指导后,六年级的学生就能图文结合,对徽标中每个图案的含义进行介绍,关注节日主题,从整体到局部,先主后次,完成设计读书节徽标。
“非连”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在统编教材中,目录、单元导语、阅读链接、古诗词注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课文中的阅读提示、阅读批注、课后的资料袋……这些“非连”,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关注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关注学生从多元的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重组信息能力的培养,定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