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幼小衔接阶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教学方式,多使用游戏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尤其是数学这种理论性较强、较难理解的学科,更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小学生,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行游戏教学。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游戏教学
引言
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在数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存在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拉低课堂效率与质量。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采用游戏教学。本文将从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进行分析。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亲近和蔼可亲、易于相处的教师,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也会乐于学习,并且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活动。如果教师过于严厉,与学生的关系疏远,那么课堂效果往往也会大打折扣。小学阶段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老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情感的交流和互动[1]。教师如果想在数学课堂中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游戏教学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就要在平时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用平等的心态相处,而不是一直用师长的身份教育学生。师生间维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课堂中便会自然而然地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游戏教学顺利开展。在进行课堂游戏教学时,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参与其中,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感受游戏教学中的优势以及需要改进的劣势,为下一次的教学活动提供思路。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便可以在课堂开始前询问学生:“我们这节课去操场上课好不好?”,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再带领学生到空旷的操场上,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教师在圆圈外发布命令。例如教师说“6+4”后,学生就要在计算得数后迅速找到同伴站成一列,所有人站队完成后,每一队依次报数,队伍人数为“10”,并且能够准确报数的小队就赢得了一次游戏。这样既可以将之前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与本节课的内容结合起来,也可以让小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计算能力的锻炼,在玩乐中学习。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保证小学生的安全,在游戏后要及时总结,改进不足之处。
二、采用多样化游戏教学方式
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且兴趣多变,想要学生对抽象性的数学产生兴趣,就需要老师采用合理的方法使数学充满趣味性。如果长时间地做一种游戏,小学生同样会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再配合教师开展课堂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开阔思维,添加多样化的游戏,让小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激发学习动力。但教师也要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不能因为某节数学课堂中没有游戏而不认真听讲[2]。
例如教師在带领小学生学习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时,就要先向小学生渗透“角”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棍,用这些小棍摆出学习过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然后观察不同图形中每两个相接触的小棍之间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基本了解过“角”的不同之后,教师便可以开始游戏教学。除了让学生摆小棍、画角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肢体摆出角度。例如教师说“每个人都摆出一个锐角”,学生就要用胳膊或者腿摆出锐角;教师说“两个人合作摆出直角”,学生就可以和同桌一起摆出一个直角。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角度的理解,也能培养合作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三、将游戏设计权交给低年级小学生
要想帮助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适当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进行设计安排。并且,教师不可能所有时间都与学生待在一起,所以对于他们之间流行的游戏欠缺了解,完全由自己设计游戏会减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进行课堂游戏设计[3]。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时,由于小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并且小学生平时对侦探、推理等动画内容感兴趣,教师便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完成数学课堂。学生可以排练情景剧,由学生扮演侦探破解数学“案件”。例如这样一道题“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并说明理由。”“侦探”们便可以进行推理,看看谁推理得又正确又快捷。
结束语
总而言之,游戏教学应用于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积极性差的状况。同时,游戏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使得数学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为接下来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冉冉.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6.
[2]肖小娜.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模式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1:51+53.
[3]谭洁.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154-155.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游戏教学
引言
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在数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存在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拉低课堂效率与质量。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采用游戏教学。本文将从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进行分析。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亲近和蔼可亲、易于相处的教师,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也会乐于学习,并且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活动。如果教师过于严厉,与学生的关系疏远,那么课堂效果往往也会大打折扣。小学阶段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老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情感的交流和互动[1]。教师如果想在数学课堂中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游戏教学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就要在平时与学生像朋友一样用平等的心态相处,而不是一直用师长的身份教育学生。师生间维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课堂中便会自然而然地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游戏教学顺利开展。在进行课堂游戏教学时,教师也要和学生一样参与其中,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感受游戏教学中的优势以及需要改进的劣势,为下一次的教学活动提供思路。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便可以在课堂开始前询问学生:“我们这节课去操场上课好不好?”,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再带领学生到空旷的操场上,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教师在圆圈外发布命令。例如教师说“6+4”后,学生就要在计算得数后迅速找到同伴站成一列,所有人站队完成后,每一队依次报数,队伍人数为“10”,并且能够准确报数的小队就赢得了一次游戏。这样既可以将之前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与本节课的内容结合起来,也可以让小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计算能力的锻炼,在玩乐中学习。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保证小学生的安全,在游戏后要及时总结,改进不足之处。
二、采用多样化游戏教学方式
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且兴趣多变,想要学生对抽象性的数学产生兴趣,就需要老师采用合理的方法使数学充满趣味性。如果长时间地做一种游戏,小学生同样会产生厌烦情绪,不愿意再配合教师开展课堂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开阔思维,添加多样化的游戏,让小学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激发学习动力。但教师也要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不能因为某节数学课堂中没有游戏而不认真听讲[2]。
例如教師在带领小学生学习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中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时,就要先向小学生渗透“角”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小棍,用这些小棍摆出学习过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然后观察不同图形中每两个相接触的小棍之间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基本了解过“角”的不同之后,教师便可以开始游戏教学。除了让学生摆小棍、画角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肢体摆出角度。例如教师说“每个人都摆出一个锐角”,学生就要用胳膊或者腿摆出锐角;教师说“两个人合作摆出直角”,学生就可以和同桌一起摆出一个直角。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角度的理解,也能培养合作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三、将游戏设计权交给低年级小学生
要想帮助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适当地将课堂交给学生进行设计安排。并且,教师不可能所有时间都与学生待在一起,所以对于他们之间流行的游戏欠缺了解,完全由自己设计游戏会减少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进行课堂游戏设计[3]。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时,由于小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并且小学生平时对侦探、推理等动画内容感兴趣,教师便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完成数学课堂。学生可以排练情景剧,由学生扮演侦探破解数学“案件”。例如这样一道题“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拿的是什么书。并说明理由。”“侦探”们便可以进行推理,看看谁推理得又正确又快捷。
结束语
总而言之,游戏教学应用于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积极性差的状况。同时,游戏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使得数学综合素养得到提升,为接下来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冉冉.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6.
[2]肖小娜.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模式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1:51+53.
[3]谭洁.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