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于指尖的绚丽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i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屏幕上清代宫廷戏扎堆,众说纷纭的后宫故事被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演绎着,而那一套套华丽丽、金灿灿、明晃晃的服饰更是刺激着观众的感官,也着实吸引着观众的视线。尤其是,那来自温柔乡、繁华地、安乐窝的嫔妃们笋一样的小指头上套着的叮当作响的指甲套,斜斜地翘着很有些贵族气质,一副安逸富贵的姿态。指甲,方寸之地,古人对这手指的爱惜疼护却丝毫不逊于现代人对“指甲油”、“美甲店”的“化学美甲”的热爱,其情、其韵、其趣,耐人寻味。且从清代旧藏指甲套中看这方寸之地的指尖风华。
  台湾历史博物馆曾展出一幅慈禧的画像(图1):年近七十的慈禧身穿黄袍,外披珍珠披肩,手上戴着长指甲套和翡翠手镯,头上妆点珠宝金玉,坐在她最喜爱的柚木雕花宝座上,贵气逼人。该画像的作者美国画家卡尔这样描绘慈禧:“手戴玉钏及玉护指,光辉夺目,精彩照人。”
  卡尔所说慈禧手戴的“护指”就是指甲套,亦名金驱,通常用金、银、玳瑁加各种纹饰制成,在清代风靡一时。这位坐朝听政达四十八年之久的老佛爷,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美甲人物。慈禧爱留指甲,尤其是无名指和小指的指甲。为了修饰保护好这一双手指甲,每天要用温水浸泡和用剪子修理,并按照手指的粗细、指甲的长短精心特制了各色指甲套,戴罩在手指上。慈禧的御前女官德龄在《清官二年记》中就描述过慈禧双手所戴不同材质的护指:“(太后)右手罩以金护指,长约三寸。左手两指,罩以玉护指,长短与右手同。”给慈禧特别加工定制的指甲套有玉质的、镂空掐丝珐琅的,也有纯金的,名贵已极。留存的金錾古钱纹指甲套足以证明其奢华(图2)。此指甲套长5.2厘米,以金片捶揲弯卷而成,通体细长,由套管至指尖逐渐变细,套管以下部位为中空覆瓦形。套管表面装饰累丝双连古钱纹,其余部分满饰捶揲逑路纹。等距焊接窄条金片,既可护长甲,又利通气,并可减轻整体重量。
  这金灿灿明晃晃的长指甲套,是明清以来封建贵族间广泛流传的时髦装饰。今人看了可能会猜想:手指上戴这劳什子,还能动吗?其实,这护指是古人蓄甲之风的产物,它的产生与流行还要从古人崇尚蓄甲的信仰习俗以及对女子“纤手玉指”的审美传统中寻找答案。
  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蓄甲之风
  与生俱来的指甲,古人认为蕴藏着生命之精华,倍加爱之惜之。古人蓄甲之风源远流长,《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种父母之遗、体不敢毁伤的思想观念应该是古人蓄甲、护甲风尚形成的主要原因。
  《韩非子·内储说》中记载韩昭侯佯求亡爪,以考查下属是否忠诚,其侍臣便献上自己的长甲。指甲之重要由此可见一斑。古人即使修剪指甲也要注意时辰,有诸多禁忌,唐人孙思邈的《千金方·养性篇》认为“凡寅日剪指甲,午日剪足甲及烧白发,吉”。对于剪下的指甲,古人置入囊匣等物中存放起来或埋入土中。宋人张君房《云笈七笺》记载:“凡梳头发及爪皆埋之,勿投水火,正尔抛掷。”在丧葬礼仪中,指甲的处理更是极为重要。《礼记·丧大记》云:“君、大夫鬈爪,实于绿中;士,埋之。”意思是君、大夫死后将发爪埋于棺内四隅,士阶层埋于坑中。唐代《开元礼》《通典》,宋代《政和五礼新仪》,明代《会典》和清代《大清通礼》等书中都有类似“剪须断爪,盛以小囊,大殓纳于棺”的记载。正是这种对指甲的重视之情,成就了古人的蓄甲之俗。
  从审美角度上讲留一手修长的指甲更能显得双手纤长和华丽富贵。《诗经·卫风·硕人》云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指如削葱根”,唐代诗人韩俚《咏手》
  “腕白肤红玉笋芽”把手比作嫩笋牙,亦有古人以“四寸玉簪”来比喻蓄长甲的手指纤纤舒展如同玉簪花的花瓣。“十指纤纤”的审美标准成就了女子对美甲的热爱,她们把手视为女人的第二张面孔,在手上大做文章,巧加装饰,蓄甲渐渐成为闺中女子的一种风习漫延开去。在贵妇、小姐甚至艺妓、丫鬟等各阶层妇女中,蓄长指甲者比比皆是。如《陈书·高祖章皇后传》记载南朝陈武帝章皇后冰雪聪明仪容俏丽,手指甲长五寸,颜色红中透白,每逢遇到丧事就会有一个手指甲先折断。唐代顾况《宜城放琴客歌》“头髻鬈髫手爪长,善抚琴瑟有文章”,反映了当时女子的蓄甲之风。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九“莽儿郎惊散新莺燕,刍梅香认合玉蟾蜍”一回,记素梅姑娘性急开门,“谁想是外边搭住了的。狠性子一拽,早把两三个长指甲一起蹴断了”。又清代小说《红楼梦》中即使丫头晴雯手上亦蓄着长指甲,那“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伴随着这位红楼美婢惊艳出场,亦伴随着她染病遭驱逐“断甲留情”下场,白此红楼富贵西风吹冷,香消玉殒。
  二、戴金驱之熠烁扬珠翠之娇翘——指甲套的产生、流行与演变
  古人尚蓄甲的习俗和对女子之手独特的审美传统促进了蓄甲之风的盛行。自此手的保养、装饰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拥有一双修长、娇嫩、白皙的手,便是身份的体现。华丽的指甲代表着非富即贵,多半属于上流社会阶层,不必从事体力劳动。然而,蓄指甲是一件极费工夫的细致活,蓄一根一寸长的指甲大致需要半年,稍不注意,就会劈断,护指由此产生。护指出现的时间很早,在内蒙古准格尔旗战国墓、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陕西西安隋代女童李静训墓都出土过用金片或白银铸成的护指。如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出土的金护指(图3),它由薄薄的金片卷曲而成,呈螺旋状向上延伸,粗细长短可任意调节,简练而实用。但是,早期发现的护指对于爱蓄长甲的古人来说长度稍短,有学者认为这些可能是古人弹筝奏曲时的义甲,然而若为义甲,又与秦始皇陵中发现的银质义甲、南北朝墓发现的鹿骨甲、羊皮甲等义甲形制颇为不同。如秦始皇陵出土的银质义甲,大小与大拇指盖相同,周围一圈穿孔,其形制与唐代出土的义甲无大变,均为弹琴用的义甲。虽然这些出土金护指的功用尚待考证,但是笔者相信,这些早期的护指便是如开篇所示慈禧所戴指甲套的滥觞。
  明清之际,妇女蓄指甲、佩戴护指的风气盛极一时。贵族阶层的女性,生活舒适清闲,把修饰指甲当作一种乐趣,当作慰藉,借以打发孤寂时光(图4)。佩戴护指成为一种广泛流传的时髦装饰,女子们将美丽武装到指尖。小说传记中关于护指的记载颇多。成书于嘉庆初年的《红楼复梦》第八回“故作情浓心非惜玉,温存杯酒意在埋金”,日“贾琏见妙空这会儿打扮不同,身上穿着……臂上戴着三只金镯,指上戴着两个银指甲”。又清人陈裴之悼妾至情之作《香畹楼忆语》云其妾王子兰(紫姬)“发长委地,光可鉴人。指爪皆长数寸,最自珍惜。每有操作,必以金驱护之。弥留之际,郑媪为理遗发,令勿轻弃,更倩闰湘尽剪长爪,并藏翠桃香盒中。”这里的“银指甲”、“金驱”即是护指。   在传世的清代女子画像或晚清妇女老照片中,几乎处处可见护指的影迹。在清道光朝绘的《喜溢秋庭图》、咸丰朝《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中,皇后与妃嫔均留长指甲,在无名指、小指上都套着金指甲套。清末《吴有如画宝》中,亦有不少戴护指的仕女形象。从这些旧影中可以归纳出护指佩戴的方式一般是除大拇指外,其余四指均可戴,大部分只戴四指或三指,最少者只戴无名指、小指两指。满族贵妇梳着两把头,发髻高耸向上伸延,脚蹬厚达四五寸的高底鞋,宽大的袖口隐隐透着白皙的手背,双手饰戴纤长的护指使服装与配饰相得益彰,在清代成为潮流。
  早期的护指为保护长指甲而制,加上工艺、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护指的样式较为简单,形状细长略弯曲,指端尖细,材料有竹管、芦草,金属也限于金、银、铜(图5)等。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制作工艺的改善,护指成为手部装饰的一种手段,在造型上趋向加长加弯,工艺上以金银宝石等材料精雕细作,更能增加手指的纤细感和修长感。至清代,由于工匠技艺的改进与提升,护指的样式和材料都有了很大变化,纹饰极为精美华丽,种类更加丰富,除传统金、银、铜等金属外,掐丝珐琅、玻璃等材料的首饰也逐渐盛行,如乾隆皇帝是一位众所周知的珐琅器爱好者,这一时期器种繁多,制作精致,釉色鲜艳,并兼用自制和进口料。加工而制的器种除仿铜器、宗教用器皿、文具、灯具、如意、鼻烟壶、镜子、钟表等日常用具外,扳指、指甲套这些指饰亦列其中。
  清代宫廷广储司和造办处的撒花作、累丝作、玉作、牙作、镶嵌作、珐琅作等处承做后妃们的首饰。后妃们的护指精雕细琢,质地有金、银、玉、玳瑁、铜、珐琅、玻璃等多种材料,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錾刻、锤揲、焊接、镌、镂、累丝、镶嵌等手法,结合凸起、阴线、阳线、镂空等作法,再加上清代先进的金镶珠宝玉石和极其复杂的掐金丝、点翠等工艺,指甲套愈加华美。如图6所示清宫旧藏银鎏金累丝嵌珠石指甲套,长9厘米,底部外径1.4厘米,内径1.1厘米,顶部0.5厘米,通体采用累丝工艺,并以点翠装饰蝙蝠图案和“寿”字图案,蝙蝠上嵌红色宝石一粒,“寿”字上镶珍珠一颗。图7清金镶石珠指甲套,长10厘米,用细金丝编织焊接而成,上部弧形,套环图案上缀五朵兰花,兰花以珍珠串和红绿宝石组成,兰叶为点翠装饰,整体修长秀丽,十分华贵。
  至晚清时期指甲套更加精细奢靡,制作工艺达到顶峰。以翡翠与玳瑁质地的指甲套为例,这几类材质的指甲套必须制成弓形,具备适合手指弯曲与活动的一定弧度,上尖下宽,口与手指中部吻合,才能戴上舒适自如。但这种指甲套相当费工费料。晚清时期翡翠首饰名声鹊起,若制一对10厘米长的翡翠指甲套,需要一整块质地精良的材料,外部做好后,内部再镂空,四壁再薄厚一致,近似于透明玻璃管。据说,制造一对翡翠的指甲套要比镂空雕刻一件精美的玉器陈设都要费工。图1中慈禧所戴的翡翠指甲套即是如此加工而制。又如图8所示玳瑁嵌珠宝花卉指甲套,此甲套长10.5厘米,质为上品玳瑁,由整块的玳瑁挖空而成,细腻温润,半透明,其色黄黑斑驳,纹理柔美,琢磨呈尖角状后,开口处镶金边,通身镶饰各种珠宝,整器造型精巧雅致,琢磨薄厚适中。其做工扎实,用料讲究,值得宝爱。
  现存世的指甲套以金属镂空为多,长度五公分至十几公分不等,由基部到指尖顺势而收,自然流畅,背面多为镂雕,极少封塞,这样可使空气流通,夏季饰戴不致憋闷(如图9-1、9-2所示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的指甲套)。纹饰上十分丰富,有古钱纹、竹叶纹、蝙蝠纹、梅花纹、连环纹、菊花纹、兰花纹、团寿纹等等,花样甚繁,美轮美奂(图10-图16)。
  指甲套是养尊处优生活的产物,也被视为权力地位的象征,佩戴护指的风尚从宫廷渐渐弥漫,非但皇城内外命妇纷纷效仿使用,连宫中稍有地位的太监也喜在小指上戴个护指自夸。至清末民初这种妨碍工作的装饰品渐渐销声匿迹。不过,有些守旧家庭里的贵妇依然热衷佩戴。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描写的民国女子依然喜戴护指。民国时首饰出口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护指这种饰品形制特殊,对西方人而言,散发着一种神秘而性感的东方情调,护指成为宠儿极为畅销。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大量生产花丝护指胸针用以外销(图17)。但是,指甲套这类东西由于在近现代失去了使用价值,更多的遭遇是被熔毁和再造,真正传世的为数不多。如今,台北故宫的设计者将指甲套设计成裁纸刀,收藏与实用皆可,还将指甲套与珍珠融合成项链,戴在脖颈上。首饰设计者改变了护指的主要功能,将之设计成胸针等其他物件,使护指获得更实际的用途,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依然得以延续它的美丽传奇。
  古人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蓄甲、佩戴护指也算是一种闺中之趣吧,它们作为一种流行文化,蕴含着诸多的情愫韵味。女子之手,千般袅娜,万般旖旎,其情、其韵、其趣在男子眼中自是让人浮想联翩。陆游曾以“红酥手,黄滕洒。满城春色宫墙柳”作为比喻,苏轼《泛金船》用“纤纤素手如霜雪,笑把秋花插”赞叹女子之手。这手装点丰富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词藻,却更映衬了女子心中的空虚落寞。形形色色的指甲套是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它们记忆着一个时代的风俗民情与社会百态,记忆着一个时代装束扮相的雅与俗,记忆着一个时代女性对美的理解与感悟,记忆着一个时代首饰制作的独特工艺,记忆着一个民族的审美传统。就是在蓄甲、佩戴护指这些看似平凡细微、不足为道的风习中我们借以了解到古代的礼仪风俗、宗教信仰,并窥探到皇族豪门至民间的生活百态,可以说这指尖上的风情,活脱脱一部指尖上的中国古代史。回望这逝去的风尚,任光阴荏苒,纵百转千回,时光依然盗不走那份遥远的美丽、绝代的风华。现存世的指甲套不多,精品更是难得一见,偶而得一收藏赏玩,亦是一种雅趣,别有风味。
其他文献
艺术家简介:  程显才。字椿淋,尔今五十知天命。常自喻五柳先生。半生求索游于艺,诗书画印常年不懈。祖籍山东莱阳,自幼生于沈阳。而长于长白山区。  先生作为职业画家,身居斗室纵览古今。方丈画案纵横天下。身边常有三五知己,一杯清茶往来无白丁,诗书画印金石碑刻,一生获奖无数如云烟。  书为心画,画为心形。书法者,出入魏晋通秦汉,方为上品。先生专注篆隶,上通甲骨龟板,古拙中蕴含金石之声,高雅中赋予阴阳之变
期刊
雕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盛赞:“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青铜像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说三星堆及其之前的青铜像和面具仍具有肇始阶段的原始色彩的话,那么汉代的青铜造像即可称为成熟期的产物。尤其是青铜佛像的出现,不但为传统雕塑带来了新的元素,更是影响了其后几千年的雕塑史,成为中国雕塑一个大的门类。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玉器也是中国早期文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玉在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人们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内涵,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玉文化。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玉的定义是“玉,石之美者”,所以玉又称作玉石。  玉石是石中的高级质料,在自然界中稀少难得,其加工技术又繁难不易,所以早期人类
期刊
面对当前中国文物市场的现状,有人不禁感叹道:现在的文物市场,收藏者专业知识缺乏,易上当受骗;鉴定专家鱼龙混杂,是真是假,不得而知;拍卖公司知假拍假,扰乱市场。整个文物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啊!  2012年3月底,国家文物局从文物鉴定资质、行业道德、文物评估、舆论导向、管理机制、交易市场六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化措施。这些措施是否能规范文物市场呢?吴树说,对于这些举措,我们可以做出积极评价,但文物
期刊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1301年生于江苏无锡梅里祗陀村。于1374年于11月11日逝世,葬江阴习里,后改葬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  在中国绘画史上,倪瓒以诗、书、画著名于当时,享誉于后世,其画风影响历四百余年之久。倪瓒的山水画与唐宋时期的山水画迥然不同,倪瓒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将山水画发展到空前完美的形式,把山水画的“高逸”推到了最高峰。  倪瓒的山水画风在元四大家之中是比较复杂的。他广泛研究
期刊
编者按:  林栩先生认为:“指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是艺术的起源,这一源泉生发了艺术的多元性。”指画这门独一无二的艺术在中国唐朝已经形成,到清朝而盛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峨眉山指画为清朝指画大师高其佩先生所传。高其佩先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出任四川分巡川南水宁道,直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升任四川按察使,在此行政期间,高其佩同时将指画传播。四川一时指画空前发展。高其佩宗
期刊
编者按:收藏,收而藏之。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了收藏历程中无尽的辛酸、无尽的快乐。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过或即将开始收藏,无论是金银玉器,还是片寸纸头,也许会让他人艳羡不已,也许会被他人嗤之以鼻。但在收藏者心中它们都是巨大的财富,因为这些个“珍宝”承载着收藏者说不尽的故事。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编辑部主任:  您好!贵刊自创办两年多来,一直以既面对文博界,又面对收藏大众为主要阅读群体。坚持双轨鉴定的办刊
期刊
中国青铜剑称谓“宝剑”,起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据《考工记·叙》曰:“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庄子·刻意篇》云:“夫有干(吴)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战国策·策三》赵奢赞颂:“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锋利异常。唐·李峤《宝剑篇》言:“吴山开,越溪涸,三金(铜、锡、铅)合冶成宝锷”。吴越铸剑将师千将、莫邪及欧冶子均被尊崇为神话般人物,宝
期刊
邛窑是蜀文化的骄傲,是中国后世五彩缤纷的彩绘瓷的拓荒者和先驱者。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浅见,难免挂一漏万,不妥之处,承蒙各地藏友专家赐教。  在宋代以前,青瓷的制作和烧造一直处于我国瓷器发展的主导地位。四川邛崃县境内的邛窑,包括十方堂、尖子山、固驿山、瓦窑山等主要窑址,在南朝时就创烧出了青瓷产品,唐、五代时期达到鼎盛时期,直到南宋中晚期停烧,历经80H0余年。虽然从总体上考察,邛窑还是属于一个庞大的民窑
期刊
笔墨与线条不仅是学习国画的重要手段和目标;也是衡量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准。黄慎的人物画创造性地把草书的笔法、写意的墨法融入到人物画的线描中,被后世誉为“草书入画第一人”。其代表作《渔父图》,现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集翠园,是这一风格的集中体现。  《渔父图》(图1)纵174.4厘来,横129厘米,纸本设色,是黄慎“草书入画”的代表作。画家以水墨写意描绘一位侧立的渔翁,正低头看着手中的鱼,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