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以立学为先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w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里纵横,大国泱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五千年的历史赋予了华夏儿女优秀的传统文化。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科技的发展又给予人们多彩的生活。移動支付、共享经济,这些突破固有思维的新鲜事物蓬勃而出。文化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每个个体的生活,也不断创造出新的职业。
   随着网络服务的发展和普及,智能服务开始走入日常生活,“出门不用带钱包,拿出手机扫一扫”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态。无论是大商还是小贩都提供网络支付服务,居民缴纳水电费、订购飞机票火车票也可以足不出户在网络上实现,这些新兴产业的团队逐渐庞大。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也催生出了许多新学科、新职业。中国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阶段,在世界各国中的实力排名逐步走向鳌头。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生存。一成不变与墨守陈规,只能走向消亡的深渊。少年要顺应时代潮流,“立身以立学为先”。我们要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持续提高工作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传统行业会一蹶不振就此消失吗?当然不会,人工智能力量的崛起,势必会对传统行业和经营模式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但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依然会给传统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社会需要这种精神,每一个行业都需要这种精神。这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依靠什么来支撑?那就是脚踏实地的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和改进。纪伯伦曾说过:“别因行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何出发。”传统技艺中承载着民族风尚的魅力,积淀着中国古韵,是中国的文化基因。在高尖快的行业发展潮流中,它不但不会消亡,还有可能大放异彩,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对待它。把新兴智能和传统工艺相结合,融汇贯通交融升华,无疑是绝妙的锦囊。在传统工艺的传承中,我们要吸取经验,但也要时刻保持“守、破、离”的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创新,否则只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同理,在新行业中,我们也不能放弃传统文化,传承是必经之路,尊重历史文化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我们才能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情怀之中,与社会同发展,与祖国共成长。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潮流滚滚,机遇与危机并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把学习当做一种工作态度。因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其他文献
路过以前学校的门口,在同一个地方,我再也看不到那辆弥漫着机油味的三轮车了。   我的父亲是一名机械厂的工人,做着又苦又累的工作,可他从来没向家里抱怨过。有一次,父亲被工厂的齿轮缴断了右手的食指,休息了不到一个月,手上还裹着纱布,他便又骑上了满是油渍的三轮车去上班了。父亲几乎用尽了家底把我送进了镇上那所最好的学校。这里学生除了我之外,家里非富即贵。每当放学时,校门前与地平线平齐的阳光直直地照射着各式
期刊
近日,列车上的“让座”问题又一次引发争议。上铺的父亲带着两个孩子不便,想与下铺的乘客交换;下铺的乘客顾及上铺的狭窄逼仄和不对等的车票价格,提出拒绝。上铺父亲对孩子的照顾与下铺乘客自身利益引发矛盾。   对于这件事,我认为,并无孰对孰错。但我们应秉持一颗理解包容之心:让生命之树长青,让理解之花常开。   相互理解,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都是无可或缺的美德。从寻常巷陌到一言一行,无处不闪耀着理解之光。若
期刊
【摘 要】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关键词】激趣;情趣交融;精讲巧练   随着生本课堂教学理念渐渐深入到教学之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使绝大部分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笔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力倡导学生学会学习。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两点:即课堂教学中充分激趣,课外辅
期刊
“沉默是最大的迫害,圣人是从不缄默的。”帕斯卡如是说道。圣人见到了人性中的悲剧,希望打破它,即使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悲天悯人,大抵如此。而普罗大众即使看见了这样的悲,也依然保持沉默,盖因其爱惜自己的羽毛。汲汲营营,不过如此。   沉默本身没有立场,但是当沉默置身于不公、丑恶、黑暗中,沉默便成了最大的迫害。看到不公,人们沉默着,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利己主义;看到丑恶,人们沉默着,因为害怕罪恶
期刊
1916年的2月21日至12月19日,血迹、弹壳、战火、硝烟,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这里是凡尔登,这里是战争的绞肉机。 ——题记   “战争什么时候结束?”战壕中,黄昏中最后一缕光线为M1916镀上金黄的釉彩,年轻的下士擦拭着它,发出连珠的抱怨,“我受够了这些飞来飞去的子弹和炮弹了,那些愚蠢的家伙为什么不用这些钢铁造几口锅呢!这都比把它们浪费在这里有用。”  
期刊
正如夸齐莫多所说:“爱,以神奇的力量,使我出类拔萃。” 在所有冷冰冰的事物中,父母的关爱照亮了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何不也关心父母,让红色的暖流溢满他们的全身?   然而,在当今喧嚣的文化景观中,我们总是忽略这种爱的纽带,一味强调“孝”的条条框框。很多人认为,《孝经》曾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从古至今似乎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然而,有些“孝”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发自内心对父母
期刊
“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岗,我的小村庄。”提及故乡,或许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棵树存在。它不仅见证了岁月变迁,也承载着无法言说的思念。而始终屹立在我脑海中的,是一棵高大的梧桐。   棕绿的树干,伸展的枝桠,芃芃的叶片,无不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一阵风吹过,叶片层层叠叠,发出“沙沙”的声响,宛若合唱,甚是悦耳。   梧桐树下,奶奶常常焦急地张望着。眼神一与我交会,便涌出一股欣喜。她热切地为
期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厚重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思想,这是中华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实践经验的浓缩与历史发展的积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传达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勇负重担的爱国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古人不愿同流合污,对高洁正直品质执着追求的精神与美德;“春眠不觉
期刊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發展,一切事物都在悄然革新着。正如阅读,这种人类已经延续几百万年的文化活动,亦从斑驳书简变成丝布,又从纸质书品衍生出了智能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多种阅读载体。   一提及电子阅读,免不了有人要蹙眉叹道,如今社会风气浮躁,纸质书的平淡显然与之格格不入,只怕电子阅读逐渐当道,纸质书从此被取代。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据调查显示,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而电子阅读率却不断增长。
期刊
在喧哗热闹的大千世界里,沒有谁天生喜欢孤独,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忍受孤独、直面孤独甚至享受孤独。那些没有忍受住孤独的人,往往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雨便很快凋零,只有直面并享受孤独的人,才能遇见最美的自己。   忍受孤独需要一种勇气。窦唯说:“避开大家无聊之中勉勉强强的热闹,忍受住孤独才能得到最后的欢笑。”提起徐志摩,人们往往会想到林徽因、陆小曼这些“大家闺秀”,却少有人会想到张幼仪这位“小家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