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初一学生通过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体目标。
第一,在知识目标上,《标准》规定,通过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应“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我们要了解历史人物,就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因为历史人物的活动一定要由历史事件来表现,历史事件必定是历史人物做出的;要了解一种历史现象,也一定要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为历史现象不是抽象的,它必定表现为若干历史事件或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玄奘”“鉴真”“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这样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去进一步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这个历史现象。又比如中国古代史的几大学习主题,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即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每个主题展现了社会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如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民族融合等。
第二,在能力目标上,《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例如,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怎样表现社会变革,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社会变革的内容?鉴于初一学生的思维理解层次,在教学中可通过春秋战国两个不同时期的典型故事,说明两个阶段不同的社会面貌。如可在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城濮之战等故事中选取典型事例,了解争霸是怎样的一回事,说明春秋时期社会面貌;在鸡鸣狗盗、窃符救赵、毛遂自荐、邯郸解围等故事中选取典型事例,了解战国兼并是怎么回事,说明战国时期社会面貌的巨变。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知道,春秋争霸的主要特点是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实质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蔑视周天子,消灭敌国、铲除宗族,无视礼仪,养士成风,布衣卿相,平民进入政治领域,来去任便,自由择主,客卿政治,表现了官僚制度和平民社会的活力和新鲜气象。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就可以达到了解当时社会变革的目的。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标准》规定“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如何更深入浅出地处理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这一学习主题中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自汉至明初,中国一直处于文化的前列,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是一种开放的心态。统治者开放的胸襟和气魄使中国保持了长久的生机和活力。但是进入明朝后期以来,随着封建王权的日益强化,对外指导思想逐渐由开放转向隔绝排外。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贸易上的表现。以种种手段限制对外贸易。统治者出于抵御西方海盗入侵的考虑而采取这种严格限制中外贸易的做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非正常地用强权阻断地区间的经济往来无疑是最无能的方法。其二;心理上的表现。明末以来的统治者对外心理表现出了失衡。一方面,夜郎自大,盲目地夸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失衡的另一表现就是排斥西学,面对新的文化技术,统治者没有了接受的兴趣与交流的信心,干脆一切深闭固拒,少数的开眼看世界的先进分子无力改变顽固保守的大环境。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清政府强行割断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造成国门内的中国社会发展的保守与停滞,而与当时国门外西方的突飞猛进形成了鲜明对比。学习这一历史内容,要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和体会到,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互相交流中前进的,若是脱离交流,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丧权辱国的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学生如果能产生这种认识,那么便说明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为了实现上述中国古代史的总体学习目标,《标准》还结合学习内容规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总之,正确理解《标准》关于学习目标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在知识目标上,《标准》规定,通过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应“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我们要了解历史人物,就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因为历史人物的活动一定要由历史事件来表现,历史事件必定是历史人物做出的;要了解一种历史现象,也一定要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为历史现象不是抽象的,它必定表现为若干历史事件或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了解“玄奘”“鉴真”“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这样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去进一步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这个历史现象。又比如中国古代史的几大学习主题,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即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每个主题展现了社会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如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民族融合等。
第二,在能力目标上,《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例如,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怎样表现社会变革,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社会变革的内容?鉴于初一学生的思维理解层次,在教学中可通过春秋战国两个不同时期的典型故事,说明两个阶段不同的社会面貌。如可在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城濮之战等故事中选取典型事例,了解争霸是怎样的一回事,说明春秋时期社会面貌;在鸡鸣狗盗、窃符救赵、毛遂自荐、邯郸解围等故事中选取典型事例,了解战国兼并是怎么回事,说明战国时期社会面貌的巨变。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知道,春秋争霸的主要特点是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实质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蔑视周天子,消灭敌国、铲除宗族,无视礼仪,养士成风,布衣卿相,平民进入政治领域,来去任便,自由择主,客卿政治,表现了官僚制度和平民社会的活力和新鲜气象。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就可以达到了解当时社会变革的目的。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标准》规定“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如何更深入浅出地处理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这一学习主题中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自汉至明初,中国一直处于文化的前列,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是一种开放的心态。统治者开放的胸襟和气魄使中国保持了长久的生机和活力。但是进入明朝后期以来,随着封建王权的日益强化,对外指导思想逐渐由开放转向隔绝排外。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贸易上的表现。以种种手段限制对外贸易。统治者出于抵御西方海盗入侵的考虑而采取这种严格限制中外贸易的做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非正常地用强权阻断地区间的经济往来无疑是最无能的方法。其二;心理上的表现。明末以来的统治者对外心理表现出了失衡。一方面,夜郎自大,盲目地夸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失衡的另一表现就是排斥西学,面对新的文化技术,统治者没有了接受的兴趣与交流的信心,干脆一切深闭固拒,少数的开眼看世界的先进分子无力改变顽固保守的大环境。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清政府强行割断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造成国门内的中国社会发展的保守与停滞,而与当时国门外西方的突飞猛进形成了鲜明对比。学习这一历史内容,要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和体会到,人类的科学文化总是在互相交流中前进的,若是脱离交流,就会被世界潮流所抛弃,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丧权辱国的结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学生如果能产生这种认识,那么便说明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为了实现上述中国古代史的总体学习目标,《标准》还结合学习内容规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总之,正确理解《标准》关于学习目标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