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要坚持文本性原则、目标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语文味原则,提升拓展延伸的目的性;语文教师要善于探寻拓展延伸的路径,聚焦“主题”来比较,聚焦“写法”巧借鉴,聚焦“人物”做延伸,聚焦“标点”去挖掘。只有抓住拓展延伸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反哺文本教学。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拓展 延伸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材,适度地基于教材进行有效的资源开发与建设。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提升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板块。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教学的拓展,追求教材本源,立足于教材,进行“有的放矢“的拓展延伸。这不仅有助于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发挥语文教材载体作用,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思维。
一、坚持原则,把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的目的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要达到预期,必须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文本性原则
文本性原则是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必须要立足于文本,基于文本进行拓展延伸设计。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而阅读文本则是语文教材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载体。因此,任何一种拓展延伸必须要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本资源,不能舍本求末,喧宾夺主,否则就偏离了拓展延伸的本旨。坚持文本性原则并不意味着“惟文本”,这是要求拓展延伸要以文本为立足点,基于文本,使文本拓展延伸最终又反哺于文本。“真正的拓展,应该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深化发现的成果,不能脱离文本随意拓展,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1]
2.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是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设计,使之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语文教学要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必须要有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知识运用技能,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与阅读的基本方法,并且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方法、思维等得到全面的培养与发展。
3.适度性原则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不是为了追求语文课堂的表面热闹,沦落为“为拓展延伸而拓展延伸”。因此,拓展延伸要坚持适度性原则,这个度是什么?具体来说,主要是根据文本特点、学情特点进行拓展延伸。文本是拓展的立足点,因此文本的特点确定了拓展延伸的角度;学情是拓展延伸的根本,一切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与终点都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只有基于文本、学情进行适度拓展延伸,才能发挥拓展延伸的辅助作用,更好地反哺于文本教学。
4.语文味原则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异彩纷呈,形形色色,透过拓展延伸热闹的背后,我们发现不少拓展延伸脱离了语文课程,失去了语文味,失去了拓展延伸的本源,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甚至是艺术课,有的语文课堂成为大杂烩。这种拓展延伸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也使语文课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拓展延伸必须要坚持语文味,从语文课程的自身出发,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目标,基于语文课程进行拓展延伸,不能使语文课堂失去语文味。
二、聚焦拓展延伸点,彰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的关键是做到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拓展延伸点,有的放矢,追求本源的关键在于形成聚焦意识,做到聚焦主题、写法等。
1.聚焦“主题”来比较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设计基本上以“主题“为主线,每一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设计。这个主题可以是同一个话题,也可以是同一类体裁。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就是以小说为“主题”。因此在拓展延伸中,教师可以根据“主题”进行适度的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
例如本单元的拓展可以抓住中外小说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寻找不同国别文学创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范进中举》与《变色龙》两篇课文,一中一外,但是这篇小说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教师在教学两篇小说时,可以围绕小说中“对比”写法进行拓展延伸:《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着重抓住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这一人物在范进中举前后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前倨后恭,在对比中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变色龙》这篇小说,则是抓住小说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重点揭示主人公随着狗主人的改变态度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变中又展示了主人公“不变”的本质: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两篇小说都运用对比,很好地体现了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这样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突破小说单篇阅读的惯性思维,构建起同一话题文本阅读的桥梁,帮助学生形成比较阅读的思维。
2.聚焦“写法”巧借鉴
初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得益彰的两种教学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围绕文本,聚焦“写法”,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阅读的方法,也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运用写法提升作文写作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枣核》这篇散文,这篇散文以枣核为线索,有机地以枣核架构起全文。并借助小小的枣核,表现了思乡恋土的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以线索结构全文、以小见大这些往往都是写作中常用的写法,了解并掌握这些写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聚焦“写法”,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以强化学生对这一写法的认识。为此,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写法探究。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学生讨论学习)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教师:这篇课文在写法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结构巧妙,巧妙在用 “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
赏析小诗《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教师:综合《枣核》的写法特点,思考,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聚焦写法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该种写法的认识,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习借鉴。
3.聚焦“人物”做延伸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的文本涉及到具体的人物,主要是古代作品中的历史人物或者是作者的相关性阅读。因此,教师可以聚焦“人物”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横向比较中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
例如《晏子使楚》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政治家晏婴的故事,文章重点介绍了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为了进一步了解晏子,基于晏子这个人物,教师可以进行巧妙的拓展延伸,将本文与《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烛邹亡鸟》等文章,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对晏子的形象了解更充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4.聚焦“标点”去挖掘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可以从细微处入手,例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文字共同构成了文本,在表情达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聚焦“标点”,进行拓展延伸,深入挖掘文本教材资源,使学生通过标点,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艺术等。
在莫怀戚的散文《散步》这篇散文中,在文章第四段的段首第一句就直接运用了一个感叹号“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个感叹号意味深长。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感叹号进行拓展延伸,分析这个感叹号中蕴含的复杂情感。这一句话的理解应该基于第二段母亲熬过冬天这一事实,既有对初春田野美景的赞叹,也包含着惊喜,更多的是对生命的赞美,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处,也体现了“我”希望母亲也能够如这田野一样充满活力,健康长寿的期冀,“我”的孝子之心通过一个感叹号得到了充分表达。
总之,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认识到拓展延伸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拓展延伸的针对性,积极探索拓展延伸点,做到有的放矢,追求本源,使拓展延伸反哺于教材,更好地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开拓学生视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红.拓展延伸:让语文教学适度且有效[J].江苏教育,2015,(25):67
[2]车秀红.浅谈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2):34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拓展 延伸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教材,适度地基于教材进行有效的资源开发与建设。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提升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板块。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教学的拓展,追求教材本源,立足于教材,进行“有的放矢“的拓展延伸。这不仅有助于充分地挖掘教材资源,发挥语文教材载体作用,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语文阅读思维。
一、坚持原则,把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的目的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要达到预期,必须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文本性原则
文本性原则是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必须要立足于文本,基于文本进行拓展延伸设计。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而阅读文本则是语文教材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载体。因此,任何一种拓展延伸必须要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本资源,不能舍本求末,喧宾夺主,否则就偏离了拓展延伸的本旨。坚持文本性原则并不意味着“惟文本”,这是要求拓展延伸要以文本为立足点,基于文本,使文本拓展延伸最终又反哺于文本。“真正的拓展,应该强化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深化发现的成果,不能脱离文本随意拓展,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1]
2.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是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设计,使之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语文教学要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必须要有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知识运用技能,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与阅读的基本方法,并且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方法、思维等得到全面的培养与发展。
3.适度性原则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不是为了追求语文课堂的表面热闹,沦落为“为拓展延伸而拓展延伸”。因此,拓展延伸要坚持适度性原则,这个度是什么?具体来说,主要是根据文本特点、学情特点进行拓展延伸。文本是拓展的立足点,因此文本的特点确定了拓展延伸的角度;学情是拓展延伸的根本,一切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与终点都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只有基于文本、学情进行适度拓展延伸,才能发挥拓展延伸的辅助作用,更好地反哺于文本教学。
4.语文味原则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拓展延伸异彩纷呈,形形色色,透过拓展延伸热闹的背后,我们发现不少拓展延伸脱离了语文课程,失去了语文味,失去了拓展延伸的本源,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甚至是艺术课,有的语文课堂成为大杂烩。这种拓展延伸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也使语文课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拓展延伸必须要坚持语文味,从语文课程的自身出发,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目标,基于语文课程进行拓展延伸,不能使语文课堂失去语文味。
二、聚焦拓展延伸点,彰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的关键是做到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拓展延伸点,有的放矢,追求本源的关键在于形成聚焦意识,做到聚焦主题、写法等。
1.聚焦“主题”来比较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设计基本上以“主题“为主线,每一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设计。这个主题可以是同一个话题,也可以是同一类体裁。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就是以小说为“主题”。因此在拓展延伸中,教师可以根据“主题”进行适度的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
例如本单元的拓展可以抓住中外小说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寻找不同国别文学创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范进中举》与《变色龙》两篇课文,一中一外,但是这篇小说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教师在教学两篇小说时,可以围绕小说中“对比”写法进行拓展延伸:《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着重抓住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这一人物在范进中举前后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前倨后恭,在对比中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变色龙》这篇小说,则是抓住小说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重点揭示主人公随着狗主人的改变态度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变中又展示了主人公“不变”的本质: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两篇小说都运用对比,很好地体现了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这样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突破小说单篇阅读的惯性思维,构建起同一话题文本阅读的桥梁,帮助学生形成比较阅读的思维。
2.聚焦“写法”巧借鉴
初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相得益彰的两种教学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围绕文本,聚焦“写法”,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阅读的方法,也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运用写法提升作文写作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枣核》这篇散文,这篇散文以枣核为线索,有机地以枣核架构起全文。并借助小小的枣核,表现了思乡恋土的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以线索结构全文、以小见大这些往往都是写作中常用的写法,了解并掌握这些写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聚焦“写法”,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以强化学生对这一写法的认识。为此,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写法探究。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学生讨论学习)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教师:这篇课文在写法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结构巧妙,巧妙在用 “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
赏析小诗《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教师:综合《枣核》的写法特点,思考,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聚焦写法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该种写法的认识,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习借鉴。
3.聚焦“人物”做延伸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的文本涉及到具体的人物,主要是古代作品中的历史人物或者是作者的相关性阅读。因此,教师可以聚焦“人物”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在横向比较中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
例如《晏子使楚》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政治家晏婴的故事,文章重点介绍了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为了进一步了解晏子,基于晏子这个人物,教师可以进行巧妙的拓展延伸,将本文与《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烛邹亡鸟》等文章,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对晏子的形象了解更充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4.聚焦“标点”去挖掘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可以从细微处入手,例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文字共同构成了文本,在表情达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聚焦“标点”,进行拓展延伸,深入挖掘文本教材资源,使学生通过标点,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艺术等。
在莫怀戚的散文《散步》这篇散文中,在文章第四段的段首第一句就直接运用了一个感叹号“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个感叹号意味深长。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感叹号进行拓展延伸,分析这个感叹号中蕴含的复杂情感。这一句话的理解应该基于第二段母亲熬过冬天这一事实,既有对初春田野美景的赞叹,也包含着惊喜,更多的是对生命的赞美,深入作者的内心深处,也体现了“我”希望母亲也能够如这田野一样充满活力,健康长寿的期冀,“我”的孝子之心通过一个感叹号得到了充分表达。
总之,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认识到拓展延伸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拓展延伸的针对性,积极探索拓展延伸点,做到有的放矢,追求本源,使拓展延伸反哺于教材,更好地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开拓学生视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红.拓展延伸:让语文教学适度且有效[J].江苏教育,2015,(25):67
[2]车秀红.浅谈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