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绑定妈妈没商量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发现,当宝宝到了半岁左右,会表现得非常黏人。尤其是主要由妈妈照顾长大的宝宝,会特别依赖妈妈,简直片刻不能分离,妈妈去洗个澡、蹲个厕所,宝宝都要哭闹着四处寻找,而且哭得那个撕心裂肺啊,仿佛被妈妈遗弃了一样。
苗女士说:“我儿子7个月大,黏人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我去厨房做饭他也要跟着,小手拽住我的围裙,小肚子贴着我的腿。我怕油烟炝到他,怕油星烫到他,就把他抱到厨房外面,可他马上大哭起来。我狠狠心不理他,继续做我的饭,可是不行,那哭声太要命了,我只好关火,过去安慰他。只要他一接触到我,马上就不哭了,深情地望着我,小手紧紧地抓住我的头发……我感觉自己被绑定了,还是不能解除的那种!”
兰女士说:“我女儿1岁半了,是一个黏人黏得很奇怪的宝宝。我发现,每当我要离开她时,她并不很难过,只是眼巴巴地看着我离去。可是,时间一长,她就会暴发,大哭着找我,甚至能哭晕厥!闹过一阵以后,她好像适应了没有我陪伴的环境,慢慢地开心起来。等到我回到她身边,她表现得很冷漠,甚至拒绝我的拥抱。我感觉她是在惩罚我。真不知道这小丫头心里是怎么想的。”
张女士说:“我儿子快两岁了,是一个很霸道的小家伙。虽然他没有什么力量,但他会用自己的情绪控制我,有时居然能控制得住!每天早上我去上班,他都会挣脱姥姥的怀抱朝我飞奔,企图抓住我,不让我离开。我下班回到家,姥姥告诉我,小家伙断断续续地闹了一天,饭也不好好吃。见到我回家,儿子不顾一切地扑向我,哭着指责我离开他。我安慰说妈妈只是离开一会儿,这不是回来了吗?您猜怎么着?他居然骂我撒谎,是个骗人的大坏蛋。我想陪他玩游戏,淡化他的不良情绪,但是不行,他好像喜欢沉浸在受害者的委屈情绪中,唠唠叨叨地说些烦人的话,直到昏昏沉沉地睡去。您说,这孩子该不会是有什么心理问题吧?”
宝宝在表达渴望
宝宝黏人,心理学上称之为“婴儿依恋”。研究发现,婴儿依恋是在妈妈照顾宝宝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的,一般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这个阶段,宝宝还不具有明确的认知能力。在宝宝眼中,所有人都一样,没有亲疏远近之分,看到任何人都喜欢盯着看,会表示愉悦等,这种依恋是无差别的,也不强烈。
第二阶段:3~6个月。随着宝宝大脑的发育和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宝宝会逐渐认识妈妈,与其他人相比,宝宝会更喜欢妈妈一些。此时的依恋会稍有差别。
第三阶段:6~24个月。这个阶段,宝宝逐渐拥有了各种情绪,多数宝宝会特别依恋妈妈,对陌生人表现出紧张或恐惧的情绪,试图从妈妈怀里抱走宝宝是很困难的。
第四阶段:24个月以后。大多数情感发育良好的宝宝,到了2岁以后会理解和妈妈暂时分离是安全的,因为妈妈还会回来。宝宝会和妈妈建立一种类似伙伴一样的关系,开始和妈妈互动交往。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精神学临床教授阿兰·斯格尔认为,1~2岁是宝宝黏人最明显的阶段,他们把母亲或其他看护人看成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要时,就会回到看护人身边。造成孩子黏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脑处在关键性的发育阶段,这个成熟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处理负面情绪的区域,于是孩子总会流露出不快乐的情绪。其次,与这种新的大脑活动一同出现的,还有另外一些令人激动的发育,如学会走路和跑步,以及发展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孩子正努力应付这些刚刚出现的强烈而又复杂的感觉,因此这时候,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父母。最后,这个年龄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离开看护人时感到不安,对陌生人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出反抗、紧张、恐惧。所以,黏人现象在这个年龄很常见。
宝宝黏人,其实是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而这种依恋对于宝宝心理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宝宝的安全感、自信心等,影响着宝宝的社会化发展。可以说,宝宝在婴幼儿期是否同妈妈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直接影响着宝宝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与人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等。如果宝宝在两岁之前能够得到父母充分的爱护,日常的哭闹、喜悦等情绪能够得到父母的热情回应,宝宝就会获得安全感。这会让宝宝拥有更多的勇气去探索新事物,敢于和陌生人沟通、交往。
具体来说,宝宝黏人主要有以下三个深层心理原因:
第一,表达渴望。黏人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行为语言,说明宝宝此时心理上有强烈、急切的心理需要,就好像告诉父母“我饿了”一样。甚至可以说,与饥饿相比,精神上的满足对宝宝更重要,因为父母不会让宝宝缺吃少喝,而陪伴和及时响应宝宝的需要却很难做到。也就是说,越少得到父母陪伴的宝宝越黏人。
第二,向往独立。当宝宝开始尝试独立自主的时候,他会恐惧,会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且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随着孩子成长,他已经能够自己走路、说话,当他遇到自己还不能独立完成事情的时候,他就会黏着父母,寻求保护。
第三,警惕危险。宝宝黏人,多发生在陌生环境或周围出现了陌生人的时候,也就是说,宝宝已经能察觉到危险,并予以警惕了。试想,小小年纪的他能用什么办法来保护自己呢?当然是黏着父母。这不是值得父母高兴的进步吗?所以,对黏人的宝宝多一些宽容吧。
过度黏人是恶习
宝宝适度黏人是正常的,但过度黏人就是恶习,说明宝宝的成长环境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溺爱和长期被一个人抚养容易造成宝宝黏人。如果父母对宝宝百依百顺,无限制地满足宝宝的一切需求,或者父母一方(多数是母亲)希望对抚养孩子的一切事亲力亲为,甚至有意回避其他親人照顾宝宝,就会造成宝宝的独立性较差。这样的宝宝,黏人其实是父母一手造成的,而且对宝宝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次,对待宝宝的态度前后不一致,逼宝宝黏人。两岁之前的宝宝无法将“独立”和“失去妈妈”两者很清楚地区分开来,在他看来,离开妈妈的怀抱是件值得大闹一场的不幸事件。故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对待宝宝的态度要一致。不要心情好时,能够耐心地被宝宝黏,心情不好时就把宝宝一把推开,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会对宝宝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反而会让宝宝更黏人。有些父母根本不顾宝宝的感受,经常趁宝宝睡着的时候离开,这种做法对缺乏离开妈妈体验的宝宝来说是不公平的,会使宝宝非常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发现,当宝宝到了半岁左右,会表现得非常黏人。尤其是主要由妈妈照顾长大的宝宝,会特别依赖妈妈,简直片刻不能分离,妈妈去洗个澡、蹲个厕所,宝宝都要哭闹着四处寻找,而且哭得那个撕心裂肺啊,仿佛被妈妈遗弃了一样。
苗女士说:“我儿子7个月大,黏人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我去厨房做饭他也要跟着,小手拽住我的围裙,小肚子贴着我的腿。我怕油烟炝到他,怕油星烫到他,就把他抱到厨房外面,可他马上大哭起来。我狠狠心不理他,继续做我的饭,可是不行,那哭声太要命了,我只好关火,过去安慰他。只要他一接触到我,马上就不哭了,深情地望着我,小手紧紧地抓住我的头发……我感觉自己被绑定了,还是不能解除的那种!”
兰女士说:“我女儿1岁半了,是一个黏人黏得很奇怪的宝宝。我发现,每当我要离开她时,她并不很难过,只是眼巴巴地看着我离去。可是,时间一长,她就会暴发,大哭着找我,甚至能哭晕厥!闹过一阵以后,她好像适应了没有我陪伴的环境,慢慢地开心起来。等到我回到她身边,她表现得很冷漠,甚至拒绝我的拥抱。我感觉她是在惩罚我。真不知道这小丫头心里是怎么想的。”
张女士说:“我儿子快两岁了,是一个很霸道的小家伙。虽然他没有什么力量,但他会用自己的情绪控制我,有时居然能控制得住!每天早上我去上班,他都会挣脱姥姥的怀抱朝我飞奔,企图抓住我,不让我离开。我下班回到家,姥姥告诉我,小家伙断断续续地闹了一天,饭也不好好吃。见到我回家,儿子不顾一切地扑向我,哭着指责我离开他。我安慰说妈妈只是离开一会儿,这不是回来了吗?您猜怎么着?他居然骂我撒谎,是个骗人的大坏蛋。我想陪他玩游戏,淡化他的不良情绪,但是不行,他好像喜欢沉浸在受害者的委屈情绪中,唠唠叨叨地说些烦人的话,直到昏昏沉沉地睡去。您说,这孩子该不会是有什么心理问题吧?”
宝宝在表达渴望
宝宝黏人,心理学上称之为“婴儿依恋”。研究发现,婴儿依恋是在妈妈照顾宝宝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的,一般经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这个阶段,宝宝还不具有明确的认知能力。在宝宝眼中,所有人都一样,没有亲疏远近之分,看到任何人都喜欢盯着看,会表示愉悦等,这种依恋是无差别的,也不强烈。
第二阶段:3~6个月。随着宝宝大脑的发育和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宝宝会逐渐认识妈妈,与其他人相比,宝宝会更喜欢妈妈一些。此时的依恋会稍有差别。
第三阶段:6~24个月。这个阶段,宝宝逐渐拥有了各种情绪,多数宝宝会特别依恋妈妈,对陌生人表现出紧张或恐惧的情绪,试图从妈妈怀里抱走宝宝是很困难的。
第四阶段:24个月以后。大多数情感发育良好的宝宝,到了2岁以后会理解和妈妈暂时分离是安全的,因为妈妈还会回来。宝宝会和妈妈建立一种类似伙伴一样的关系,开始和妈妈互动交往。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精神学临床教授阿兰·斯格尔认为,1~2岁是宝宝黏人最明显的阶段,他们把母亲或其他看护人看成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要时,就会回到看护人身边。造成孩子黏人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脑处在关键性的发育阶段,这个成熟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处理负面情绪的区域,于是孩子总会流露出不快乐的情绪。其次,与这种新的大脑活动一同出现的,还有另外一些令人激动的发育,如学会走路和跑步,以及发展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孩子正努力应付这些刚刚出现的强烈而又复杂的感觉,因此这时候,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父母。最后,这个年龄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离开看护人时感到不安,对陌生人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出反抗、紧张、恐惧。所以,黏人现象在这个年龄很常见。
宝宝黏人,其实是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而这种依恋对于宝宝心理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宝宝的安全感、自信心等,影响着宝宝的社会化发展。可以说,宝宝在婴幼儿期是否同妈妈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直接影响着宝宝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与人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等。如果宝宝在两岁之前能够得到父母充分的爱护,日常的哭闹、喜悦等情绪能够得到父母的热情回应,宝宝就会获得安全感。这会让宝宝拥有更多的勇气去探索新事物,敢于和陌生人沟通、交往。
具体来说,宝宝黏人主要有以下三个深层心理原因:
第一,表达渴望。黏人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行为语言,说明宝宝此时心理上有强烈、急切的心理需要,就好像告诉父母“我饿了”一样。甚至可以说,与饥饿相比,精神上的满足对宝宝更重要,因为父母不会让宝宝缺吃少喝,而陪伴和及时响应宝宝的需要却很难做到。也就是说,越少得到父母陪伴的宝宝越黏人。
第二,向往独立。当宝宝开始尝试独立自主的时候,他会恐惧,会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且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随着孩子成长,他已经能够自己走路、说话,当他遇到自己还不能独立完成事情的时候,他就会黏着父母,寻求保护。
第三,警惕危险。宝宝黏人,多发生在陌生环境或周围出现了陌生人的时候,也就是说,宝宝已经能察觉到危险,并予以警惕了。试想,小小年纪的他能用什么办法来保护自己呢?当然是黏着父母。这不是值得父母高兴的进步吗?所以,对黏人的宝宝多一些宽容吧。
过度黏人是恶习
宝宝适度黏人是正常的,但过度黏人就是恶习,说明宝宝的成长环境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溺爱和长期被一个人抚养容易造成宝宝黏人。如果父母对宝宝百依百顺,无限制地满足宝宝的一切需求,或者父母一方(多数是母亲)希望对抚养孩子的一切事亲力亲为,甚至有意回避其他親人照顾宝宝,就会造成宝宝的独立性较差。这样的宝宝,黏人其实是父母一手造成的,而且对宝宝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次,对待宝宝的态度前后不一致,逼宝宝黏人。两岁之前的宝宝无法将“独立”和“失去妈妈”两者很清楚地区分开来,在他看来,离开妈妈的怀抱是件值得大闹一场的不幸事件。故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对待宝宝的态度要一致。不要心情好时,能够耐心地被宝宝黏,心情不好时就把宝宝一把推开,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会对宝宝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反而会让宝宝更黏人。有些父母根本不顾宝宝的感受,经常趁宝宝睡着的时候离开,这种做法对缺乏离开妈妈体验的宝宝来说是不公平的,会使宝宝非常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