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球形肺炎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以前者多见,常为肺炎链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因其影像学上表现球形或类球形而称之为球形肺炎。此病临床上较为少见,多层螺旋CT是其一种有效的诊断手段,但部分球形肺炎的CT表现与周围型肺癌有许多相似之处,往往会出现误诊现象。本文对二例误诊为肺癌的球形肺炎CT表现做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球形肺炎CT诊断的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二例经临床证实并行CT增强扫描的球形肺炎患者资料。第一例:男性, 45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半月余伴发热3天。该患者咳嗽成阵发性表现,并伴有少量白色粘痰。第二例:男性,59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2月余。发病前无明显诱因,轻度咳嗽,伴痰中带血丝。
1.2检查方法
CT扫描机型为GE Lightspeed 4层螺旋CT,检查前训练患者呼吸,先行CT平扫,扫描范围从肺尖肺底,层厚5mm,间隔5mm,电压120KV,电流180mA,矩阵512×512。经肘静脉注射优维显(含典300mg)1.5ml/kg体重,行全肺增强扫描,注射流率3.0ml/s。
图像分析
由三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分析病变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密度特点及增强方式以及有无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等,并对比复习患者治疗前后CT表现。
2 结果
2.1误诊情况
两例均误诊为周围型肺癌。
2.2病变CT表现特点及复查后改变
第一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小约为3.0cm×3.0cm,并见短毛刺征,其边缘较清楚,未见“晕征”。增强扫描显示肿块不均性强化,强化区与非强化去分界不清,不规则。临床医生采用试验性抗炎治疗4天后,患者症状减轻,一周后CT复查,病灶有所变小,继续抗炎治疗,二周后复查胸片,病灶基本显示不清,最后临床确诊为右肺下叶球形肺炎。
第二例:右肺上叶后段一团块状影,密度较高,有分叶征象,并可见短毛刺,周围未见卫星病灶。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纵隔及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患者拒绝接受CT引导下穿刺活检,固临床上行抗炎治疗后复查方案,两周后复查,病变明显变小。最后临床确诊球形肺炎。
2讨论
2.1球形肺炎CT表现
部位:好发双肺背侧及下叶。
形态大小:球形肺炎多呈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不规则高密度影,病变多位于肺野外围,外缘与胸膜以广基底相连,其间无正常肺组织可见。病变最大径多在3-4.5cm之间,部分可大于9cm。
边缘:边缘模糊多见,可见粗长毛刺,位于肺野外围的病变两侧缘交平直。
病变周围情况:其周围有异常增粗的血管影,所属段及亚段支气管管壁增厚。早期病变周围有小片状浸润影,晚期病变周围有索条征象。
胸膜改变:多数病变邻近胸膜呈广泛均匀型增厚,少有局限性结节。部分不贴近胸膜的病灶可见胸膜凹陷征。
淋巴结:球形肺炎中淋巴结增大极少。
随访复查:一般在随访2-6月,病变完全吸收,部分病变局部遗留少许纤维索条影。
2.2误诊分析
球形肺炎与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对于典型的周围型肺癌与肺炎通过在CT上鉴别并不困难。典型周围型肺癌在CT上多表现为团块状影,边界清楚,有毛刺及分叶征象,可伴有偏心性空洞。而一般肺炎在CT上呈斑片状影,边缘不清。但球形肺炎CT表现多类似周围型肺癌的表现,鉴别诊断比较困难。本文2例患者,CT上均呈现肺癌的多项征象,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也很难做出明确诊断。因患者家属不愿接受在CT引导下行穿刺活检,两例病人临床上利用合适的药物进行诊断性治疗,结果病变明显好转,证实肺球形肺炎。
注重患者临床征象分析和抗炎治疗的动态观察,以减少误诊。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以中老年人居多,影像医师对中老年人肺癌诊断的警惕性较高,而对球形肺炎有所忽视,因此影像科医生一定要注意有些虽然在CT上表现是典型的周围型肺癌的征象,但诊断时应引起重视。另为要注重对患者治疗情况的动态观察,一般来说,球形肺炎经过系统的抗炎治疗后,病变会变小。如果是肺癌,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
综上所述,球形肺炎具有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的特点。从临床表现和CT征象来看,与周围型肺癌有许多相类似的表现。不进行穿刺活检,而过分依赖影像学表现,很容易引起误诊。在工作中,只有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注重动态观察,从多角度全面的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有效减少球形肺炎误诊周围型肺癌的机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二例经临床证实并行CT增强扫描的球形肺炎患者资料。第一例:男性, 45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半月余伴发热3天。该患者咳嗽成阵发性表现,并伴有少量白色粘痰。第二例:男性,59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2月余。发病前无明显诱因,轻度咳嗽,伴痰中带血丝。
1.2检查方法
CT扫描机型为GE Lightspeed 4层螺旋CT,检查前训练患者呼吸,先行CT平扫,扫描范围从肺尖肺底,层厚5mm,间隔5mm,电压120KV,电流180mA,矩阵512×512。经肘静脉注射优维显(含典300mg)1.5ml/kg体重,行全肺增强扫描,注射流率3.0ml/s。
图像分析
由三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分析病变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密度特点及增强方式以及有无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肿大等,并对比复习患者治疗前后CT表现。
2 结果
2.1误诊情况
两例均误诊为周围型肺癌。
2.2病变CT表现特点及复查后改变
第一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小约为3.0cm×3.0cm,并见短毛刺征,其边缘较清楚,未见“晕征”。增强扫描显示肿块不均性强化,强化区与非强化去分界不清,不规则。临床医生采用试验性抗炎治疗4天后,患者症状减轻,一周后CT复查,病灶有所变小,继续抗炎治疗,二周后复查胸片,病灶基本显示不清,最后临床确诊为右肺下叶球形肺炎。
第二例:右肺上叶后段一团块状影,密度较高,有分叶征象,并可见短毛刺,周围未见卫星病灶。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纵隔及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患者拒绝接受CT引导下穿刺活检,固临床上行抗炎治疗后复查方案,两周后复查,病变明显变小。最后临床确诊球形肺炎。
2讨论
2.1球形肺炎CT表现
部位:好发双肺背侧及下叶。
形态大小:球形肺炎多呈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不规则高密度影,病变多位于肺野外围,外缘与胸膜以广基底相连,其间无正常肺组织可见。病变最大径多在3-4.5cm之间,部分可大于9cm。
边缘:边缘模糊多见,可见粗长毛刺,位于肺野外围的病变两侧缘交平直。
病变周围情况:其周围有异常增粗的血管影,所属段及亚段支气管管壁增厚。早期病变周围有小片状浸润影,晚期病变周围有索条征象。
胸膜改变:多数病变邻近胸膜呈广泛均匀型增厚,少有局限性结节。部分不贴近胸膜的病灶可见胸膜凹陷征。
淋巴结:球形肺炎中淋巴结增大极少。
随访复查:一般在随访2-6月,病变完全吸收,部分病变局部遗留少许纤维索条影。
2.2误诊分析
球形肺炎与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对于典型的周围型肺癌与肺炎通过在CT上鉴别并不困难。典型周围型肺癌在CT上多表现为团块状影,边界清楚,有毛刺及分叶征象,可伴有偏心性空洞。而一般肺炎在CT上呈斑片状影,边缘不清。但球形肺炎CT表现多类似周围型肺癌的表现,鉴别诊断比较困难。本文2例患者,CT上均呈现肺癌的多项征象,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也很难做出明确诊断。因患者家属不愿接受在CT引导下行穿刺活检,两例病人临床上利用合适的药物进行诊断性治疗,结果病变明显好转,证实肺球形肺炎。
注重患者临床征象分析和抗炎治疗的动态观察,以减少误诊。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以中老年人居多,影像医师对中老年人肺癌诊断的警惕性较高,而对球形肺炎有所忽视,因此影像科医生一定要注意有些虽然在CT上表现是典型的周围型肺癌的征象,但诊断时应引起重视。另为要注重对患者治疗情况的动态观察,一般来说,球形肺炎经过系统的抗炎治疗后,病变会变小。如果是肺癌,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
综上所述,球形肺炎具有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的特点。从临床表现和CT征象来看,与周围型肺癌有许多相类似的表现。不进行穿刺活检,而过分依赖影像学表现,很容易引起误诊。在工作中,只有密切结合临床资料,注重动态观察,从多角度全面的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有效减少球形肺炎误诊周围型肺癌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