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学习过程中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问题会给学习过程带来阻力,但如果找到合适的质疑方法,以及正确的引导机制,不但能将问题转化为动力,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顺水推舟,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学习后劲不断,且向着更高认知水平跃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課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小学阶段,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其综合素质提升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是呈现出线性递增的趋势,教师如何通过长期的一线课堂教学把课本内化于心,把语文的学习状态外化于行,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氛围的活跃,教师精神状态的饱满,对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有无意愿提出问题至关重要。提问是课堂互动的部分,也是作业质量的一个检查。需要明确的是,学生有无意愿提问,有无有价值的提问,教师有没有从学生提问的动力上进行分析,教师能从学生的提问上分析出哪些问题,这涉及两个主体、多个领域的问题。回归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的青年教师存在侥幸心理,学生虽然学习的是新课文,但对教师而言已经是轻车熟路。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不再呈现出一种对未知的课程有“新奇”“有趣”的心理,在各个环节都有漫不经心的现象。学习新课程也是简单地对上节课或者上单元内容进行复盘回顾,在语言承接上只是为了导入新课而进行叙述,在语言承接关系上非常突兀,甚至没有联系。在师生互动上,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高频次地在课堂上吼喊,不会调节课堂气氛。在教学辅助用具使用中,不是过度依赖幻灯片就是过度依赖板书,一手漂亮的板书字体对学生学习语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频繁的黑板板书并没有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凸显出来,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所承担的角色,久而久之,教学过程逐渐向“填鸭教学”方向发展,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笔者在一线教学多年发现,九年义务教育从实施以来,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已经随着时代变化而进行了多次调整,教师也在努力尝试,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但每次变化总有大批的学生成为改革过程中失败内容的试水者。从问题教学法的角度反思,是教师不会、不能、不敢鼓励学生、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发展演变到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学习、成长和现实生活、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并且达成的重要教学任务。而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从引导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做起。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创设情境的方式,针对小学生提出问题、描述问题的意识与确定关键问题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与强化。
1.提出及描述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起始性环节,也是关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问题意识实际上是指学生在认知与学习过程中对于复杂的、疑难的知识内容产生的自我怀疑与困惑的心理状态。对于这种心理状态进行良性的积极的引导有助于学生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面对知识,参与课堂教学。而实现这种积极引导的基础性的要求就是教师对学生问题发现意识的引导。只有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描述问题,才能够将自己的困扰转化为可解决的问题,而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为问题的提出与发现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动态化、具体化的方式将知识内容进行呈现,从而为小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供便利。只有在学生对知识有所理解的前提下,学生才有发现问题的条件。同时教师还需要设计学生参与情境展示的活动,开展分支性的问题情境展示,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且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情境中的表达强化其问题表述的意识与能力。
2.确定关键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关键性问题的识别与确定的意识与能力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之所以强调学生对关键性问题的确定能力,主要是因为关键性问题才是有价值的,能够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积极作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盖泽尔斯主张将问题分为三种类型:呈现型、发现型与创造型。呈现型的问题是教材中已经给出或者由教师提出的,有既定答案的问题,从问题意识培养的角度来说属于无意义的问题。而发现型与创造型问题则是需要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思考的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性、创新意识等的体现。所以强化学生确定关键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发现型与创造型的问题,减少呈现型问题的提出,真正实现学生有效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尤其是阅读教学的内容,在设计情节与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有所引导,尽可能将呈现型问题在情境中直接展现。而针对学生可能提出关键问题的部分,则需要在情境中给出简单的提示或者作出铺垫。尤其是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初步阶段,教师需要借助情境给出学生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信号,进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判断问题的价值,强化其在提问过程中锁定关键的能力。因此借助情境培养学生确定关键性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式。
总结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小学是最佳的教学阶段。因此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强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金智雄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J].学周刊,2020(18):77-78.
[2]曹阳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基础教育论坛,2020(14):32-33.
关键词:小学语文;課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小学阶段,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其综合素质提升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是呈现出线性递增的趋势,教师如何通过长期的一线课堂教学把课本内化于心,把语文的学习状态外化于行,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氛围的活跃,教师精神状态的饱满,对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有无意愿提出问题至关重要。提问是课堂互动的部分,也是作业质量的一个检查。需要明确的是,学生有无意愿提问,有无有价值的提问,教师有没有从学生提问的动力上进行分析,教师能从学生的提问上分析出哪些问题,这涉及两个主体、多个领域的问题。回归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的青年教师存在侥幸心理,学生虽然学习的是新课文,但对教师而言已经是轻车熟路。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不再呈现出一种对未知的课程有“新奇”“有趣”的心理,在各个环节都有漫不经心的现象。学习新课程也是简单地对上节课或者上单元内容进行复盘回顾,在语言承接上只是为了导入新课而进行叙述,在语言承接关系上非常突兀,甚至没有联系。在师生互动上,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高频次地在课堂上吼喊,不会调节课堂气氛。在教学辅助用具使用中,不是过度依赖幻灯片就是过度依赖板书,一手漂亮的板书字体对学生学习语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频繁的黑板板书并没有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凸显出来,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所承担的角色,久而久之,教学过程逐渐向“填鸭教学”方向发展,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笔者在一线教学多年发现,九年义务教育从实施以来,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已经随着时代变化而进行了多次调整,教师也在努力尝试,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但每次变化总有大批的学生成为改革过程中失败内容的试水者。从问题教学法的角度反思,是教师不会、不能、不敢鼓励学生、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发展演变到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学习、成长和现实生活、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并且达成的重要教学任务。而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从引导学生具备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做起。所以教师需要借助创设情境的方式,针对小学生提出问题、描述问题的意识与确定关键问题的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与强化。
1.提出及描述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起始性环节,也是关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问题意识实际上是指学生在认知与学习过程中对于复杂的、疑难的知识内容产生的自我怀疑与困惑的心理状态。对于这种心理状态进行良性的积极的引导有助于学生以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面对知识,参与课堂教学。而实现这种积极引导的基础性的要求就是教师对学生问题发现意识的引导。只有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描述问题,才能够将自己的困扰转化为可解决的问题,而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为问题的提出与发现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动态化、具体化的方式将知识内容进行呈现,从而为小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供便利。只有在学生对知识有所理解的前提下,学生才有发现问题的条件。同时教师还需要设计学生参与情境展示的活动,开展分支性的问题情境展示,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且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情境中的表达强化其问题表述的意识与能力。
2.确定关键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关键性问题的识别与确定的意识与能力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之所以强调学生对关键性问题的确定能力,主要是因为关键性问题才是有价值的,能够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积极作用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盖泽尔斯主张将问题分为三种类型:呈现型、发现型与创造型。呈现型的问题是教材中已经给出或者由教师提出的,有既定答案的问题,从问题意识培养的角度来说属于无意义的问题。而发现型与创造型问题则是需要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思考的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性、创新意识等的体现。所以强化学生确定关键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发现型与创造型的问题,减少呈现型问题的提出,真正实现学生有效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尤其是阅读教学的内容,在设计情节与故事展开的过程中有所引导,尽可能将呈现型问题在情境中直接展现。而针对学生可能提出关键问题的部分,则需要在情境中给出简单的提示或者作出铺垫。尤其是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初步阶段,教师需要借助情境给出学生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信号,进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判断问题的价值,强化其在提问过程中锁定关键的能力。因此借助情境培养学生确定关键性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方式。
总结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小学是最佳的教学阶段。因此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强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金智雄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研讨[J].学周刊,2020(18):77-78.
[2]曹阳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基础教育论坛,2020(1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