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立在自主阅读基础上的主问题阅读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赢得了时间,也为阅读时抓住重点赢得了机会,保证了阅读与研究的有机整合,促进了“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实现。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问题 探索
一、什么是主问题
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通常是设计一些问题推动教学进程,“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进程中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覆盖面广、有思维深度的好问题。
二、主问题阅读教学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在这一背景下,老师们惯用“自主学习”法,可是时间久了,课堂上出现了一种随意而离散、细碎而烦琐的低效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主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追求语文课堂高效的教学设计被重新看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篇文章的阅读过程如同渠水流淌,要想阅读思路清晰,提高阅读效率,唯有老师提出佳问,解读才能迎刃而解!我认为,主问题教学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并不矛盾,相反,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基础上进行的主问题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实现。
三、怎样设计“主问题”
我们在课前准备中,怎样设计 “主问题”呢?我认为:一是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二是梳理、筛选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三要注意“六个切入点”。
一是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1、潜心研读——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意思是,读书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字面的理解,要领会作者的意思,并能触类旁通。由此,我感到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文本,有了对文本的深切感受,才可能设计好“主问题”,并把设计的“主问题”转换成阅读教学策略。
2、拓展开发——一篇篇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全部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和课本之外。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对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进行选择,围绕重难点对教材进行拓展开发。
3、深入浅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主问题时,既要深入,又要浅出。深入是为了读“厚”,浅出是为了读“薄”。只有读“厚”,你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走进教材,将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考虑周全;只有读“厚”,你才能从大处把握,才能更清楚教什么;只有读“薄”,你才能跳出教材,才能“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战略上去思考教学方案,设计出深浅有度的“主问题”。
二是梳理、筛选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
叶澜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取决于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细细品读这段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尽管课堂的行进状态难以把握,但课堂也同样蕴藏了无限的“教学机遇”,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策略”。一般地,我们可以从学生阅读文章的疑惑处、解读文本的矛盾处提炼、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我曾经在去年烟台市初中语文“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研讨会上听过李老师的《变色龙》,就是在收集学生上交的字条(疑问)后,分类整理归纳,投影出示三个提出人数较多的问题,且附有问题提出者的姓名:
1、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这么善变?
2、奥楚蔑洛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3、开头的景色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我清楚地看到,学生对自己的问题非常感兴趣,也清楚地感到,老师要学生找重要问题的过程就是提炼、梳理主问题的过程,出主意、想点子的过程就是寻找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过程。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也可提炼成有价值的主问题。
三是“主问题”设计有“六个切入点”。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地球不可谓不重,但只要找到了支点就能撬动,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四两拨千斤”这一亘古不变的力学道理。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主问题,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突破。
1、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设计主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抓住标题往往能设计出“驾一”而“驭万”的“主问题”。
如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是“智取”?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文本,把晁盖、吴用等智用天时、地利、矛盾、计谋等很快地探究了出来。又如《背影》一课,可以提出“更换题目”这个主问题,通过与更换后的题目“我的父亲”、“怀念我的父亲”等对比,指导学生理解“背影”的含义和线索作用,体会此文设题的巧妙,感悟父子真情,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种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提纲携领的“主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探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
2、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设计主问题。
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写作思路,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中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 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建构文章的好处。
这种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3、从文中重点词句理解入手设计主问题。
一般的文章中总有几句重点句子,对这样句子含义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整篇文章的解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品味,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针对开头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提出问题:东京怎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怎样的感情?又如《孤独之旅》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鸭子长大了,肥硕了,下蛋了。”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鸭群经历了自然的暴风雨后长大了,由此衬托出杜小康通过放鸭的孤独之旅,也长大了,坚强了。
4、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设计主问题。
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设计主问题,易于将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和文章主旨联系起来,达到速效、高效阅读的目的。
特别是在小说阅读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赏析是非常重要的,直接涉及到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如果单单问学生某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在学生的头脑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所以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赞美、盼望、思念是真是假?从课文中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依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讨论得热火朝天,而且很明显地形成了“真”、“假”两派,在双方观点的冲突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真”、“假”双方的辩论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盼望思念的并非是于勒这个人,而是他的钱,自私冷酷、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菲利普夫妇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很自然地转入了对文章中心的分析。
5、从主旨角度入手设计主问题。
《茶馆》一文设计的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琐碎,像一般的剧本那样从情节角度去把握剧本的主旨是很困难的。我先引导学生把众多人物按照身份进行了分类:农民、市民、封建统治者的帮凶或走狗、社会的渣滓、寄生阶层、旧民主主义者,再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哪些琐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造成他们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很显然,所有矛头都直指那个不可救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旧时代,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强烈的憎恨,看到了这个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从主旨角度设计主问题,“主问题”具有少、精、实、活的特点,所追求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所引领的是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
6、可以从作家的“创作谈”和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方面入手设计主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而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往往是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胡适先生对《最后一课》精湛的艺术构思赞叹不已,称:“此篇佳处,在于设想之奇。夫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痛,是何等主要问题?而乃以孩童语气出之。全篇所写,是一蒙学堂中琐屑之事,计时不过半日,而读者心目中俨然想见异族之威、亡国之憾,真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结合课文开展一些分析研究。这种“借脑”式的“主问题”设计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
四、主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主问题的提出要适时,问在感知、探究时,可形成波澜。
教学的初读阶段,整体感知后,学生大致了解了文章内容或故事梗概,求新的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也就不大了。在此及时用“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如通百米赛中途的“加油”,能够使学生刚想松弛的神经又集中、绷紧起来,凝聚了他们的注意,加深他们思考的层次,并能支撑起较长时间的阅读活动。如《散步》一课,在整体感知后,提出“文章美在哪里”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探究阶段,可用“主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如《散步》一课的探究阶段,老师可以提出对主问题更深一步的研究要求:环境美、语言美从文中的哪几段能够看出?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主问题问得适时,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
2、主问题的提出要适地,问在学生兴趣的共同处,可活跃气氛。
语文课上,学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他们的知识积累中欠缺或与已有的知识积累不一致的地方,如对课本事件、人物的补充,生动美妙的语言赏析,跟当今事实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观、人生观不一致的观点,看似矛盾等有疑问的地方。老师要了解学生,善于察言观色,在兴趣的共同处适时提问,活跃气氛。
如阅读《范进中举》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此文与以前学过的《孔乙己》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是从哪些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你更喜欢哪一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这一相似之处很容易看出,老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欣赏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和对比手法。
3、主问题的提出要适人,问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能有胜利感。
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几乎所有的学生脑中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 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一边研读课文,一边积极思考、寻找依据。等思维障碍解除后,胜利感油然而生,他们对阅读也更有信心了。
4、主问题的提出要适文,问在文章的重难点处,能利于突破。
文章的重难点设置要结合本单元文章的共同特点和本课文章理解的疑难来决定,所以,问题的提出要适文,问在文章的重难点处,才有利于突破本课和本单元的重难点。
如《变色龙》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审狗咬人案件中几次变色?主人公一直不变的是什么?由此,随着狗主人的变化,主人公那专横霸道、见风使舵、阿谀逢迎、媚上欺下的丑恶行径浮露水面,沙皇统治下警察制度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显而易见,小市民们的无聊、麻木和冷漠也暴露于眼前。
5、问题的提出要适量,要问在知识的点睛处,落实要点。
一篇文章可讲的知识很多,包括生字生词、作者题材、写作背景、内容结构、主题思想、语言品味、重点段阅读、写作方法、拓展提高——如果每篇文章提的问题都囊括以上内容,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只能蜻蜓点水,收获甚微。我认为可以大胆取舍,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一个或有限的几个主问题。
如教学《中国石拱桥》,在课文初读阶段,老师要求同学们在读文中思考——如何在课文标题“中国石拱桥”前加上一些修饰语?这样的提问设计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多角度地评价课文的内容与主题,还锻炼了学生精练的语言表达。
五、主问题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为“主问题”设计的角度不同,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呈现方式及策略也应是不同的。具体模式有:
1、一线串珠式——行云流水的“主问题”教学。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可以提出:晏子使楚中遇到了哪些侮辱?晏子是怎样对待的?这两个问题就将文章中的“三辱三驳”串联起来,阅读分析就如行云流水,自然达成预定效果。
2、螺旋渐进式——层层深入的“主问题”教学。
如特级教师王玉芬执教《向沙漠进军》,首先出示课题——《向沙漠进军》,并启发学生质疑:看了课题心中有什么疑问?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许多疑问,教师归纳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边读边划,读后依次进行了交流。
纵观本课教学,老师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步步深入,提出并解决了三个问题,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剖析文本,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文本所表达的意蕴也丰满起来了。
3、形散神聚式——多元开放的“主问题”教学。
“板块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主问题”的设计更有益于“板块式”教学的实施。如学习《生命生命》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围绕“哪些语句、哪些段落让你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批注、对话、交流,清新自然,平中见奇。
六、“主问题”设计的价值思考与困惑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教学理念,它的价值体现在:
其一,“主问题”阅读教学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了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
其二,“主问题”阅读教学彻底改变了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了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其三,“主问题”阅读教学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拒绝教师的“不作为”行为,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四,通过“主问题”引领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获,能力相应都得到了提高。
当然,“主问题”教学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现实中的“主问题”教学至少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主问题提出之前往往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问这一环节。
第二,“主问题”教学仍是一种教师预设下的教学,其中饱含着教师对教材的自我解读和教师的个人设想,难免出现理解的片面和狭隘。
第三,教学中,有“主问题”,还必须有教学细节的支撑,否则教学必将显得苍白、空虚。
第四,主问题教学不是只提一个问题,而是要构建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情境。
总之,阅读哪得清如许,为有佳问迎刃来。阅读教学因为主问题的出现和运用而使课堂变得更朴素、更顺畅、更有效。教师在设计主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学生也会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就感,这种能使教学双赢的尝试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问题 探索
一、什么是主问题
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通常是设计一些问题推动教学进程,“主问题”是指阅读教学进程中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覆盖面广、有思维深度的好问题。
二、主问题阅读教学的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在这一背景下,老师们惯用“自主学习”法,可是时间久了,课堂上出现了一种随意而离散、细碎而烦琐的低效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主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追求语文课堂高效的教学设计被重新看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篇文章的阅读过程如同渠水流淌,要想阅读思路清晰,提高阅读效率,唯有老师提出佳问,解读才能迎刃而解!我认为,主问题教学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并不矛盾,相反,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基础上进行的主问题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实现。
三、怎样设计“主问题”
我们在课前准备中,怎样设计 “主问题”呢?我认为:一是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二是梳理、筛选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三要注意“六个切入点”。
一是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1、潜心研读——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意思是,读书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字面的理解,要领会作者的意思,并能触类旁通。由此,我感到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文本,有了对文本的深切感受,才可能设计好“主问题”,并把设计的“主问题”转换成阅读教学策略。
2、拓展开发——一篇篇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全部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和课本之外。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对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进行选择,围绕重难点对教材进行拓展开发。
3、深入浅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主问题时,既要深入,又要浅出。深入是为了读“厚”,浅出是为了读“薄”。只有读“厚”,你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走进教材,将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考虑周全;只有读“厚”,你才能从大处把握,才能更清楚教什么;只有读“薄”,你才能跳出教材,才能“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战略上去思考教学方案,设计出深浅有度的“主问题”。
二是梳理、筛选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
叶澜教授说过这么一段话:“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也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其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取决于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细细品读这段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尽管课堂的行进状态难以把握,但课堂也同样蕴藏了无限的“教学机遇”,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策略”。一般地,我们可以从学生阅读文章的疑惑处、解读文本的矛盾处提炼、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我曾经在去年烟台市初中语文“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研讨会上听过李老师的《变色龙》,就是在收集学生上交的字条(疑问)后,分类整理归纳,投影出示三个提出人数较多的问题,且附有问题提出者的姓名:
1、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这么善变?
2、奥楚蔑洛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3、开头的景色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我清楚地看到,学生对自己的问题非常感兴趣,也清楚地感到,老师要学生找重要问题的过程就是提炼、梳理主问题的过程,出主意、想点子的过程就是寻找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过程。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现场生成的疑问也可提炼成有价值的主问题。
三是“主问题”设计有“六个切入点”。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地球不可谓不重,但只要找到了支点就能撬动,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四两拨千斤”这一亘古不变的力学道理。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主问题,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突破。
1、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设计主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抓住标题往往能设计出“驾一”而“驭万”的“主问题”。
如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是“智取”?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文本,把晁盖、吴用等智用天时、地利、矛盾、计谋等很快地探究了出来。又如《背影》一课,可以提出“更换题目”这个主问题,通过与更换后的题目“我的父亲”、“怀念我的父亲”等对比,指导学生理解“背影”的含义和线索作用,体会此文设题的巧妙,感悟父子真情,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种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提纲携领的“主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探求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引导学生细细思考、深刻探究,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
2、可以从文章的结构入手设计主问题。
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写作思路,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中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 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建构文章的好处。
这种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3、从文中重点词句理解入手设计主问题。
一般的文章中总有几句重点句子,对这样句子含义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整篇文章的解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品味,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针对开头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提出问题:东京怎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怎样的感情?又如《孤独之旅》一文,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鸭子长大了,肥硕了,下蛋了。”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鸭群经历了自然的暴风雨后长大了,由此衬托出杜小康通过放鸭的孤独之旅,也长大了,坚强了。
4、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设计主问题。
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设计主问题,易于将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和文章主旨联系起来,达到速效、高效阅读的目的。
特别是在小说阅读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赏析是非常重要的,直接涉及到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如果单单问学生某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在学生的头脑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所以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赞美、盼望、思念是真是假?从课文中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依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讨论得热火朝天,而且很明显地形成了“真”、“假”两派,在双方观点的冲突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真”、“假”双方的辩论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盼望思念的并非是于勒这个人,而是他的钱,自私冷酷、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菲利普夫妇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很自然地转入了对文章中心的分析。
5、从主旨角度入手设计主问题。
《茶馆》一文设计的人物众多,故事情节琐碎,像一般的剧本那样从情节角度去把握剧本的主旨是很困难的。我先引导学生把众多人物按照身份进行了分类:农民、市民、封建统治者的帮凶或走狗、社会的渣滓、寄生阶层、旧民主主义者,再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哪些琐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造成他们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很显然,所有矛头都直指那个不可救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旧时代,这种近乎“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强烈的憎恨,看到了这个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从主旨角度设计主问题,“主问题”具有少、精、实、活的特点,所追求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所引领的是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
6、可以从作家的“创作谈”和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方面入手设计主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而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往往是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胡适先生对《最后一课》精湛的艺术构思赞叹不已,称:“此篇佳处,在于设想之奇。夫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痛,是何等主要问题?而乃以孩童语气出之。全篇所写,是一蒙学堂中琐屑之事,计时不过半日,而读者心目中俨然想见异族之威、亡国之憾,真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结合课文开展一些分析研究。这种“借脑”式的“主问题”设计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
四、主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主问题的提出要适时,问在感知、探究时,可形成波澜。
教学的初读阶段,整体感知后,学生大致了解了文章内容或故事梗概,求新的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也就不大了。在此及时用“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如通百米赛中途的“加油”,能够使学生刚想松弛的神经又集中、绷紧起来,凝聚了他们的注意,加深他们思考的层次,并能支撑起较长时间的阅读活动。如《散步》一课,在整体感知后,提出“文章美在哪里”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探究阶段,可用“主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如《散步》一课的探究阶段,老师可以提出对主问题更深一步的研究要求:环境美、语言美从文中的哪几段能够看出?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主问题问得适时,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
2、主问题的提出要适地,问在学生兴趣的共同处,可活跃气氛。
语文课上,学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他们的知识积累中欠缺或与已有的知识积累不一致的地方,如对课本事件、人物的补充,生动美妙的语言赏析,跟当今事实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观、人生观不一致的观点,看似矛盾等有疑问的地方。老师要了解学生,善于察言观色,在兴趣的共同处适时提问,活跃气氛。
如阅读《范进中举》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此文与以前学过的《孔乙己》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是从哪些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你更喜欢哪一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这一相似之处很容易看出,老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欣赏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和对比手法。
3、主问题的提出要适人,问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能有胜利感。
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几乎所有的学生脑中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 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盎然,一边研读课文,一边积极思考、寻找依据。等思维障碍解除后,胜利感油然而生,他们对阅读也更有信心了。
4、主问题的提出要适文,问在文章的重难点处,能利于突破。
文章的重难点设置要结合本单元文章的共同特点和本课文章理解的疑难来决定,所以,问题的提出要适文,问在文章的重难点处,才有利于突破本课和本单元的重难点。
如《变色龙》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在审狗咬人案件中几次变色?主人公一直不变的是什么?由此,随着狗主人的变化,主人公那专横霸道、见风使舵、阿谀逢迎、媚上欺下的丑恶行径浮露水面,沙皇统治下警察制度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显而易见,小市民们的无聊、麻木和冷漠也暴露于眼前。
5、问题的提出要适量,要问在知识的点睛处,落实要点。
一篇文章可讲的知识很多,包括生字生词、作者题材、写作背景、内容结构、主题思想、语言品味、重点段阅读、写作方法、拓展提高——如果每篇文章提的问题都囊括以上内容,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只能蜻蜓点水,收获甚微。我认为可以大胆取舍,围绕教学重难点提出一个或有限的几个主问题。
如教学《中国石拱桥》,在课文初读阶段,老师要求同学们在读文中思考——如何在课文标题“中国石拱桥”前加上一些修饰语?这样的提问设计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多角度地评价课文的内容与主题,还锻炼了学生精练的语言表达。
五、主问题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为“主问题”设计的角度不同,与之相匹配的教学呈现方式及策略也应是不同的。具体模式有:
1、一线串珠式——行云流水的“主问题”教学。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可以提出:晏子使楚中遇到了哪些侮辱?晏子是怎样对待的?这两个问题就将文章中的“三辱三驳”串联起来,阅读分析就如行云流水,自然达成预定效果。
2、螺旋渐进式——层层深入的“主问题”教学。
如特级教师王玉芬执教《向沙漠进军》,首先出示课题——《向沙漠进军》,并启发学生质疑:看了课题心中有什么疑问?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许多疑问,教师归纳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边读边划,读后依次进行了交流。
纵观本课教学,老师紧紧抓住“向沙漠进军”,步步深入,提出并解决了三个问题,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剖析文本,随着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文本所表达的意蕴也丰满起来了。
3、形散神聚式——多元开放的“主问题”教学。
“板块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主问题”的设计更有益于“板块式”教学的实施。如学习《生命生命》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围绕“哪些语句、哪些段落让你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批注、对话、交流,清新自然,平中见奇。
六、“主问题”设计的价值思考与困惑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教学理念,它的价值体现在:
其一,“主问题”阅读教学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了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无效提问,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
其二,“主问题”阅读教学彻底改变了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了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其三,“主问题”阅读教学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拒绝教师的“不作为”行为,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四,通过“主问题”引领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获,能力相应都得到了提高。
当然,“主问题”教学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现实中的“主问题”教学至少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主问题提出之前往往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问这一环节。
第二,“主问题”教学仍是一种教师预设下的教学,其中饱含着教师对教材的自我解读和教师的个人设想,难免出现理解的片面和狭隘。
第三,教学中,有“主问题”,还必须有教学细节的支撑,否则教学必将显得苍白、空虚。
第四,主问题教学不是只提一个问题,而是要构建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情境。
总之,阅读哪得清如许,为有佳问迎刃来。阅读教学因为主问题的出现和运用而使课堂变得更朴素、更顺畅、更有效。教师在设计主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学生也会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就感,这种能使教学双赢的尝试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