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引导学生自发、自主、自觉、自由地走进教材、融入生活,往往会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充满个性、充满灵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语言,形成富有个性的课堂语言艺术。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教师的语言,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常用商讨语言,营造民主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多数的创造力发挥到最大水平。”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这种氛围的创设离不开教师亲切的笑容、和蔼的态度,更离不开教师温和的语言。“商讨”是一种平等的体现,是自由交谈的保证。运用商讨的语言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职别的距离,更能拉近师生之间心理的距离。
在课堂上我常常会这样问:“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你想读哪儿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好吗?”“你还有哪些疑问呢?”这些语言,表面看降低了师道尊严、削弱了教师的权威,其实不然,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由可怕变得可敬、由可敬变得可亲、由可亲变得可信。这样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巧用激将语言,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问题的表面层次,很难向深度发展,更不要谈去独立挖掘。那么学生的探究意识从何而来?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他们情感的波动性比较大,好胜心尤为强烈。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一些激将的语言,不仅能激发他们不畏艰难的勇气,还能把他们的思维拉向纵深,养成探究的习惯。当学生思维出现堵塞的时候,一句:“怎么样?老师就知道你们想不出来!”不光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迸发;在提出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前,先来一句:“这次老师的问题可难了,你们肯定答不出来!”你立刻就会发现所有的求知的眼睛都在瞪着你,大有不解决誓不罢休的气势。给予了学生火种,何愁在他们的手中不会成为火把、火炬!
三、活用激情语言,形成情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饱含作者情感的生活图景,所以,有效的教学必须伴随着情绪的渲染。学生的情绪何以产生、升华,甚至达到高潮呢?
《大江保卫战》一文教学结束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的浴血奋战下,大江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但是,在这场洪水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失去了自己美好的家园,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要捐钱帮他们重建家园!”“我想他们现在一定又饿又冷,我要把他们请到我家来,拿最好的东西招待他们。”……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感人肺腑、显露真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四、妙用反问语言,拨正思维方向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诚然,在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内涵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运用自己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有些见解极具创造性。但不能否认,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限制,有的想法难免会出现偏差。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语言稍有不当,就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这时,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把尴尬消于无形,把思维方向拨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半截蜡烛》的时候,我问:“伯诺德夫人一家得救,你们认为应该感谢谁呢?”其他的学生都说得有理有据,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应该感谢那个德国少校。”并且阐述了自己的理由。这样的答案肯定是错的,可应该怎么办呢?我反问了一句:“照这样说,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是对的了?”那个学生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重新埋下头研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五、善用激励语言,享受成功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教师往往只重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而忽视了兴趣的持久性。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弱,有意注意常常会被无意注意所代替,上课时显得心不在焉、神思恍惚。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兴趣保持持久呢?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更能够激活大脑细胞,使思维能力保持兴奋状态。在课堂教学中,用“你读得真好”、“你的回答太好了”、“连这么难的问题都难不倒你,真行”等激励的话语对学生的成功,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加以表扬,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盎然、文思泉涌。
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要想真正地掌握这门艺术,就必须在课堂中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反思;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熟练地运用这门艺术,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充满激情。
一、常用商讨语言,营造民主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多数的创造力发挥到最大水平。”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这种氛围的创设离不开教师亲切的笑容、和蔼的态度,更离不开教师温和的语言。“商讨”是一种平等的体现,是自由交谈的保证。运用商讨的语言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职别的距离,更能拉近师生之间心理的距离。
在课堂上我常常会这样问:“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你想读哪儿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好吗?”“你还有哪些疑问呢?”这些语言,表面看降低了师道尊严、削弱了教师的权威,其实不然,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由可怕变得可敬、由可敬变得可亲、由可亲变得可信。这样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巧用激将语言,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问题的表面层次,很难向深度发展,更不要谈去独立挖掘。那么学生的探究意识从何而来?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他们情感的波动性比较大,好胜心尤为强烈。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一些激将的语言,不仅能激发他们不畏艰难的勇气,还能把他们的思维拉向纵深,养成探究的习惯。当学生思维出现堵塞的时候,一句:“怎么样?老师就知道你们想不出来!”不光不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迸发;在提出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前,先来一句:“这次老师的问题可难了,你们肯定答不出来!”你立刻就会发现所有的求知的眼睛都在瞪着你,大有不解决誓不罢休的气势。给予了学生火种,何愁在他们的手中不会成为火把、火炬!
三、活用激情语言,形成情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饱含作者情感的生活图景,所以,有效的教学必须伴随着情绪的渲染。学生的情绪何以产生、升华,甚至达到高潮呢?
《大江保卫战》一文教学结束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的浴血奋战下,大江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但是,在这场洪水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失去了自己美好的家园,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大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要捐钱帮他们重建家园!”“我想他们现在一定又饿又冷,我要把他们请到我家来,拿最好的东西招待他们。”……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感人肺腑、显露真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四、妙用反问语言,拨正思维方向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诚然,在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内涵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运用自己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有些见解极具创造性。但不能否认,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限制,有的想法难免会出现偏差。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语言稍有不当,就可能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这时,教师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把尴尬消于无形,把思维方向拨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半截蜡烛》的时候,我问:“伯诺德夫人一家得救,你们认为应该感谢谁呢?”其他的学生都说得有理有据,但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应该感谢那个德国少校。”并且阐述了自己的理由。这样的答案肯定是错的,可应该怎么办呢?我反问了一句:“照这样说,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是对的了?”那个学生立刻明白了老师的意思,重新埋下头研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五、善用激励语言,享受成功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教师往往只重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而忽视了兴趣的持久性。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弱,有意注意常常会被无意注意所代替,上课时显得心不在焉、神思恍惚。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兴趣保持持久呢?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更能够激活大脑细胞,使思维能力保持兴奋状态。在课堂教学中,用“你读得真好”、“你的回答太好了”、“连这么难的问题都难不倒你,真行”等激励的话语对学生的成功,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加以表扬,一定会让学生兴趣盎然、文思泉涌。
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要想真正地掌握这门艺术,就必须在课堂中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反思;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熟练地运用这门艺术,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充满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