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索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是基于学校共同体制度的本质和薄弱学校发展的资源境遇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其价值在于创新了政府管理基础学校的模式,创建了优质教育资源跨校交流的平台,高效低成本地推进了薄弱学校发展等。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价值呈现与过程深化,需要着力于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构建协同发展机制,实施动态评估,建立激励导向机制。
关键词: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运作机制;评估机制;协同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5A-0025-05
大力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重要抓手。迈入“十二五”,杭州市西湖区推出以优秀管理团队输出为特征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2011年7月,首批组建杭十三中教育集团—周浦中学、杭十五中教育集团—袁浦中学、保俶塔实验学校—西湖第一实验学校、学军小学—转塘小学共四个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近年来,共同体双方基本形成共同发展通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一、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内在动因
(一)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教育差距的需要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2012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从能量建构的视角来看,要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就必须变革学校文化,关注课程与教学。优秀管理团队“整体进驻”,将先进理念与实践直接“植入”学校“土壤”,是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捷径。
(二)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品牌增值的需要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管理,注意解决教育结构、资源布局的均衡性、协调性。”[1]2002年,西湖区在全国首创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办学效果好,但办学跨度不宜过大,否则管理就会带来许多困难。同时城市化对区域教育提出了整体提升的要求,一批原有老校面临着改造提升。我区推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既不打破现有办学格局,又能突破现行体制下学校人、财、物等资源难以跨校流动的瓶颈,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拓展的新思路。
(三)实现共融发展打造多元教育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杭州承载了大量“新城市人”,带来了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差异,产生了多元化教育需求。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是支持受援学校共赢的平台,双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有着丰富的差异性资源;就发展贡献来看,强调不同学校发展的潜力、创造和特色,弱势学校也并非只是“吸收”的一方,也可能对优势学校发展提供启发性经验;就发展形势来看,强调校际间开放式合作,在开放式研讨中不同学校优势可以对其他学校发展产生辐射性影响。
(四)实现互动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墩、蒋村、留下、之江、双浦等新区建设大力推进,未来进入西湖区的各类人才、外来务工人员将不断增多,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也进一步强烈,这就需要培育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才能满足。除带动新区学校快速发展外,也要快速提升有一定文化积淀的老校,才能新增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造提升受援学校,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而受援学校的改造提升,除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借力发展。为此要坚持全区一盘棋,加大对受援学校的实质性支持力度。
二、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审视
(一)创新了政府管理基础学校的模式
“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治理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总要求。”[2]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创建,在保持各个学校独立法人和运作独立的前提下,将政府对学校的直接管理,转变为了间接管理,实施管办评分离,加强专业化运作,为学校改革发展释放了巨大的创新空间。这一新模式,是继2002年全国首创名校集团化后,西湖区对全国教育的又一大重要的地方教育政策创新。
(二)创建了优质教育资源跨校流动平台
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彰显出鲜明的“破壁”功能:它打通了学校之间的文化界限,分享校际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交流校际之间的优秀管理理念;它突破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切着眼于教育理想的构筑,促进教学智慧分享;它放大了教师的角色效应,从学校本位走向共同体本位,从“学校教师”角色走向“区域教师”角色。
(三)高效低成本推进薄弱学校的优质发展
一所学校仅依托自身内部的力量实现卓越发展,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与改革创新,才有可能发展成为一所知名的学校。通过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这一模式,由优质学校富有思想、改革经验和发展思路的新团队接手受援学校的管理,结合政府资源的倾斜性投入,可以比较有效地激活学校的办学活力,高效地推进改革与创新。实践的检验表明,实现了用相对“短、平、快”,相对低成本的方式,促进了薄弱学校的发展。
三、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运作机制
(一)注重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1.行政推动,构筑共同体组织框架
(1)出台实施意见。出台《西湖区进一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步骤、主要职责和保障措施作了明确规定,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出炉提供了政策保障。首批组建的四对共同体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学校层面具体的共同体工作章程、阶段目标、组织机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义务。
(2)选定双方学校。综合分析区内学校的人力资源储备、学校管理水平、社会声誉、办学经验、办学特色、教育质量和近年来稳定发展情况等综合因素,有选择性地确定一定数量的学校作为优秀管理团队输出学校(支援学校)。同时,也确定一定数量的近期需要帮助且有较大发展和提升空间的学校,作为优秀管理团队输入学校(受援学校)。 (2)建设资源平台,优势互补中实现资源共享。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战略,助推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深入运行。成立教育信息与装备中心,承担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规划与管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电子白板班级覆盖率55%,已完成涵盖共同体所有学校的14个全自动录播教室建设,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支撑。积极推进区教育信息网络改版升级,建设教师教育网、学科教研网和党建信息网,开设网络名师工作室,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网上共享平台,为共同体学校提供有力支持。
(3)组建课改研究机制,携手并进中推进课改进程。一是组建课改研究联盟。充分利用支援学校师资优势,组建课改研究联盟团队等专业学术队伍,通过专题学习、课例课题、建立课改共同体、论坛、创建书香校园等途径,全力打造教研共同体,着力保障系统性、科学性研究的开展。二是成为课改实验学校。全区首批课改实验学校有八所,包括共同体内五所初中。学军小学、转塘小学成为区高效阅读实验学校。三是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建立共同体学校联合教研机制,大力探索以“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等关键技术为方向的课堂教学改革。
(三)实施动态评估,建立激励导向机制
1.构建新型的基于发展服务的评估关系
西湖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主体运作由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双方共同推进,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高校评估机构、领域专家等是项目的积极推动与促进者。伴随发展性导向的学校评估的实施,围绕学校发展构建形成新的服务关系。区教育局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自主空间,提升学校发展的专业自主和个性化。学校评估团队,由纯粹的“评估方”转变为学校发展的“共同促进者”。项目的评估实践,除一般意义上对受援学校展开客观评估外,更为强调在宏观性总体发展愿景的引领下,诊断学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动力与生长点,并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发展建议。[4]
2.设计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客观综合评估
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评估指标体系,以现代学校评价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受援学校内涵式发展为目的,对受援学校的共同体工作开展、办学理念与发展规划、组织与领导、学校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管理、学生发展水平五大方面开展客观性的综合评估,以全面了解和把握受援学校的办学现状与水平。[5]
3.伴随项目的实施开展动态跟踪评估
建立第三方监督体系,依托浙江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专家团队力量实施第三方评估,分三年对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全程跟踪、动态评估,即初期、中期和终期分别对管理、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进行初态评估、中期评估以及终期评估,并提供相关发展性建议。
4.适时全面采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本项目评估进行过程中,为更多方面地听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也为更好地满足社会科学研究中“三角印证”原理,评估信息的具体操作主张信息的多元性,即使评估对象及有关人员都有机会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需求及存在的问题,而不受评估者价值观影响,实现信息价值的平等。本课题通过现场访谈,教师、学生、家长问卷,学校现场考察,学校管理层工作汇报,学校文本查阅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收集,旨在通过对不同个体收集的信息、来自不同对象的信息以及通过不同渠道收集的信息进行比较验证,提高评估信息的客观性。同时,强调信息的适时收集。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不断成长的变化之中,所以评估团队要对学校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动态跟踪,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处理、统计,进而推进共同体学校健康平稳发展。以首批四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评估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专家评估环节中,就访谈和座谈的情况而言,访谈超过300人次,召开100 多个座谈会。
5.依据动态评估结论建立健全反馈机制
评估工作实施后,第三方评估机构将形成评估报告,并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做评估反馈,使教育质量监测和学校发展评估相结合,更好地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政策,改革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更大的帮助,并进一步提高教育督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此外,各部门还可对评估结论、政策意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反馈,进而调整改进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评估体系的内容与实施。并且,通过动态评估结论,各部门将对采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清晰地勾勒出共同体学校的发展路线。
6.依托捆绑评估建立绩效激励导向机制
出台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考核评估方案,每学年末,由区教育督导部门会同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专家开展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捆绑式”评估。经绩效考核评估,对结论为不合格的,双方解除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关系。共同体聘期结束后,由区教育督导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再次进行共同体建设情况综合考评。根据需要,区教育局按学年下拨工作业务经费20万元,单列核算,专款用于支援学校派出团队中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受援学校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作业务费用;建立有效的共同体绩效激励机制,在“捆绑式”考核评估后,每学年给予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分别奖励20~30万元,用于学校在骨干教师的培养经费补充和在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的奖励,以提高共同体学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世庄.建立宏观调控和弱势补偿机制[J].四川教育,2004(1).
[2]王湛.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家办学[J].人民教育,2014(7).
[3]张宏霞.教育发展联盟:促进校际资源共享[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0(12).
[4]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7.
[5]黄丹凤.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委托管理评估的基本框架及特征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4(2).
责任编辑:丁伟红
关键词: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运作机制;评估机制;协同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5A-0025-05
大力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重要抓手。迈入“十二五”,杭州市西湖区推出以优秀管理团队输出为特征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2011年7月,首批组建杭十三中教育集团—周浦中学、杭十五中教育集团—袁浦中学、保俶塔实验学校—西湖第一实验学校、学军小学—转塘小学共四个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近年来,共同体双方基本形成共同发展通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一、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内在动因
(一)改造薄弱学校缩小教育差距的需要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2012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从能量建构的视角来看,要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就必须变革学校文化,关注课程与教学。优秀管理团队“整体进驻”,将先进理念与实践直接“植入”学校“土壤”,是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捷径。
(二)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品牌增值的需要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管理,注意解决教育结构、资源布局的均衡性、协调性。”[1]2002年,西湖区在全国首创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中小学名校集团化办学效果好,但办学跨度不宜过大,否则管理就会带来许多困难。同时城市化对区域教育提出了整体提升的要求,一批原有老校面临着改造提升。我区推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既不打破现有办学格局,又能突破现行体制下学校人、财、物等资源难以跨校流动的瓶颈,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拓展的新思路。
(三)实现共融发展打造多元教育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杭州承载了大量“新城市人”,带来了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差异,产生了多元化教育需求。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是支持受援学校共赢的平台,双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有着丰富的差异性资源;就发展贡献来看,强调不同学校发展的潜力、创造和特色,弱势学校也并非只是“吸收”的一方,也可能对优势学校发展提供启发性经验;就发展形势来看,强调校际间开放式合作,在开放式研讨中不同学校优势可以对其他学校发展产生辐射性影响。
(四)实现互动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墩、蒋村、留下、之江、双浦等新区建设大力推进,未来进入西湖区的各类人才、外来务工人员将不断增多,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也进一步强烈,这就需要培育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才能满足。除带动新区学校快速发展外,也要快速提升有一定文化积淀的老校,才能新增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造提升受援学校,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而受援学校的改造提升,除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借力发展。为此要坚持全区一盘棋,加大对受援学校的实质性支持力度。
二、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审视
(一)创新了政府管理基础学校的模式
“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治理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总要求。”[2]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创建,在保持各个学校独立法人和运作独立的前提下,将政府对学校的直接管理,转变为了间接管理,实施管办评分离,加强专业化运作,为学校改革发展释放了巨大的创新空间。这一新模式,是继2002年全国首创名校集团化后,西湖区对全国教育的又一大重要的地方教育政策创新。
(二)创建了优质教育资源跨校流动平台
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彰显出鲜明的“破壁”功能:它打通了学校之间的文化界限,分享校际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交流校际之间的优秀管理理念;它突破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切着眼于教育理想的构筑,促进教学智慧分享;它放大了教师的角色效应,从学校本位走向共同体本位,从“学校教师”角色走向“区域教师”角色。
(三)高效低成本推进薄弱学校的优质发展
一所学校仅依托自身内部的力量实现卓越发展,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与改革创新,才有可能发展成为一所知名的学校。通过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这一模式,由优质学校富有思想、改革经验和发展思路的新团队接手受援学校的管理,结合政府资源的倾斜性投入,可以比较有效地激活学校的办学活力,高效地推进改革与创新。实践的检验表明,实现了用相对“短、平、快”,相对低成本的方式,促进了薄弱学校的发展。
三、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运作机制
(一)注重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1.行政推动,构筑共同体组织框架
(1)出台实施意见。出台《西湖区进一步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步骤、主要职责和保障措施作了明确规定,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出炉提供了政策保障。首批组建的四对共同体学校根据实际制定了学校层面具体的共同体工作章程、阶段目标、组织机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义务。
(2)选定双方学校。综合分析区内学校的人力资源储备、学校管理水平、社会声誉、办学经验、办学特色、教育质量和近年来稳定发展情况等综合因素,有选择性地确定一定数量的学校作为优秀管理团队输出学校(支援学校)。同时,也确定一定数量的近期需要帮助且有较大发展和提升空间的学校,作为优秀管理团队输入学校(受援学校)。 (2)建设资源平台,优势互补中实现资源共享。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战略,助推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深入运行。成立教育信息与装备中心,承担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规划与管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电子白板班级覆盖率55%,已完成涵盖共同体所有学校的14个全自动录播教室建设,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支撑。积极推进区教育信息网络改版升级,建设教师教育网、学科教研网和党建信息网,开设网络名师工作室,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网上共享平台,为共同体学校提供有力支持。
(3)组建课改研究机制,携手并进中推进课改进程。一是组建课改研究联盟。充分利用支援学校师资优势,组建课改研究联盟团队等专业学术队伍,通过专题学习、课例课题、建立课改共同体、论坛、创建书香校园等途径,全力打造教研共同体,着力保障系统性、科学性研究的开展。二是成为课改实验学校。全区首批课改实验学校有八所,包括共同体内五所初中。学军小学、转塘小学成为区高效阅读实验学校。三是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建立共同体学校联合教研机制,大力探索以“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等关键技术为方向的课堂教学改革。
(三)实施动态评估,建立激励导向机制
1.构建新型的基于发展服务的评估关系
西湖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主体运作由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双方共同推进,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高校评估机构、领域专家等是项目的积极推动与促进者。伴随发展性导向的学校评估的实施,围绕学校发展构建形成新的服务关系。区教育局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自主空间,提升学校发展的专业自主和个性化。学校评估团队,由纯粹的“评估方”转变为学校发展的“共同促进者”。项目的评估实践,除一般意义上对受援学校展开客观评估外,更为强调在宏观性总体发展愿景的引领下,诊断学校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动力与生长点,并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发展建议。[4]
2.设计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客观综合评估
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评估指标体系,以现代学校评价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受援学校内涵式发展为目的,对受援学校的共同体工作开展、办学理念与发展规划、组织与领导、学校文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管理、学生发展水平五大方面开展客观性的综合评估,以全面了解和把握受援学校的办学现状与水平。[5]
3.伴随项目的实施开展动态跟踪评估
建立第三方监督体系,依托浙江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研究所专家团队力量实施第三方评估,分三年对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全程跟踪、动态评估,即初期、中期和终期分别对管理、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进行初态评估、中期评估以及终期评估,并提供相关发展性建议。
4.适时全面采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本项目评估进行过程中,为更多方面地听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也为更好地满足社会科学研究中“三角印证”原理,评估信息的具体操作主张信息的多元性,即使评估对象及有关人员都有机会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需求及存在的问题,而不受评估者价值观影响,实现信息价值的平等。本课题通过现场访谈,教师、学生、家长问卷,学校现场考察,学校管理层工作汇报,学校文本查阅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收集,旨在通过对不同个体收集的信息、来自不同对象的信息以及通过不同渠道收集的信息进行比较验证,提高评估信息的客观性。同时,强调信息的适时收集。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不断成长的变化之中,所以评估团队要对学校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动态跟踪,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处理、统计,进而推进共同体学校健康平稳发展。以首批四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评估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专家评估环节中,就访谈和座谈的情况而言,访谈超过300人次,召开100 多个座谈会。
5.依据动态评估结论建立健全反馈机制
评估工作实施后,第三方评估机构将形成评估报告,并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做评估反馈,使教育质量监测和学校发展评估相结合,更好地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政策,改革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更大的帮助,并进一步提高教育督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此外,各部门还可对评估结论、政策意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反馈,进而调整改进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评估体系的内容与实施。并且,通过动态评估结论,各部门将对采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清晰地勾勒出共同体学校的发展路线。
6.依托捆绑评估建立绩效激励导向机制
出台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考核评估方案,每学年末,由区教育督导部门会同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专家开展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捆绑式”评估。经绩效考核评估,对结论为不合格的,双方解除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关系。共同体聘期结束后,由区教育督导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再次进行共同体建设情况综合考评。根据需要,区教育局按学年下拨工作业务经费20万元,单列核算,专款用于支援学校派出团队中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受援学校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作业务费用;建立有效的共同体绩效激励机制,在“捆绑式”考核评估后,每学年给予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分别奖励20~30万元,用于学校在骨干教师的培养经费补充和在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的奖励,以提高共同体学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世庄.建立宏观调控和弱势补偿机制[J].四川教育,2004(1).
[2]王湛.教育治理现代化与教育家办学[J].人民教育,2014(7).
[3]张宏霞.教育发展联盟:促进校际资源共享[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0(12).
[4]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7.
[5]黄丹凤.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委托管理评估的基本框架及特征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4(2).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