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如何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去,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这一点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
1 运用多媒体模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教材中的内容少,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时,只捧着书本教,是远远不够的。教材的挖掘和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材的二次创造是备课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此,运用电教多媒体技术改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是有效的途径,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利用多媒体传递教育信息,能改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封闭状态,适应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时代的环境,有效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品德与生活教学离不开兴趣和感官刺激。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既能听到语言,又能看到说话者的表情、动作及所处环境,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远为近、化枯燥为生动形象,使呆板的课堂教学变得活泼有趣。这样,符合了认识规律,是新的教学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所以,运用多媒体模式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改革得以深化。
2 运用多媒体模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情境,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新朋友,新伙伴》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找呀找呀找朋友》片段,同时配以学生一起活动的画面,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引起了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3 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重难点,渗透思想教育
教师准确合理的处理教材,安排教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准确地把握教材。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它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直观性,简洁明了,视、听效果突出,能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
在学生知情意行过程中,明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导行的必要前提,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学《我们很整洁》这一课时,我借助课件先呈现整洁、优美的环境(教室、校园、公园、餐馆)中人们愉快地学习、工作、生活的情景,又与脏又乱的各种环境对比,使孩子们初步认识到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进而懂得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接着出现保持环境卫生的三种良好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建筑物上涂抹乱画。其中穿插了“显微镜下一口痰中蠕动的细菌”的特写镜头,不仅使学生增长了有关卫生常识,也知道保持环境卫生的三点行为要求。最后,呈现三组行为对比:一个人随地吐痰,一个少先队员上前劝阻;一个人乱扔香蕉皮,一个少先队员捡起来投入果皮箱;墙上有乱画的印痕,几个少先队员在擦拭。孩子们在观看课件时,进入了角色,他们从思想上对干净、整洁、及对社会环境有了进一步的看法,把教育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认识。在掌握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后,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表现出健康的、充满爱意的高尚情感。
4 运用多媒体模式教学,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性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某种现象,要让他们理解、判断它的好与不好,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我们的国庆节》一课,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教学的关键。教学时,通过剪辑的录像资料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情感上共鸣。新课开始,播放《开国大典》电视录像,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小,对我国的国名、国歌了解得不多、不透。但是,画面上鲜花挥舞、彩旗飘扬,人民欢腾的热烈场面一下子把学生引入情境,受到感染。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道:这是谁说的?“成立”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看录像(内容是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庄严时刻)。录像一放完,学生便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新中国成立了,每年的10月1日就是祖国生日。接着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们了解旧社会百姓的生活,以及解放中国的代表画面。学生们深深的明白:新中国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此时,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北京、找家乡的位置,让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进一步激发情感,可播放刘翔在奥运赛场上获得百米跨栏冠军的情景,中国科学家创造出伟大的发明,城市中耸立的高楼大厦……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深层次的撞击,从而激发出“向英雄人物学习,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为国争光”的道德情感。
1 运用多媒体模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教材中的内容少,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学时,只捧着书本教,是远远不够的。教材的挖掘和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材的二次创造是备课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此,运用电教多媒体技术改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是有效的途径,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利用多媒体传递教育信息,能改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封闭状态,适应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信息时代的环境,有效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品德与生活教学离不开兴趣和感官刺激。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既能听到语言,又能看到说话者的表情、动作及所处环境,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化远为近、化枯燥为生动形象,使呆板的课堂教学变得活泼有趣。这样,符合了认识规律,是新的教学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所以,运用多媒体模式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改革得以深化。
2 运用多媒体模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情境,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新朋友,新伙伴》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找呀找呀找朋友》片段,同时配以学生一起活动的画面,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引起了学生思维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3 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重难点,渗透思想教育
教师准确合理的处理教材,安排教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准确地把握教材。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它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直观性,简洁明了,视、听效果突出,能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
在学生知情意行过程中,明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导行的必要前提,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学《我们很整洁》这一课时,我借助课件先呈现整洁、优美的环境(教室、校园、公园、餐馆)中人们愉快地学习、工作、生活的情景,又与脏又乱的各种环境对比,使孩子们初步认识到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进而懂得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接着出现保持环境卫生的三种良好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建筑物上涂抹乱画。其中穿插了“显微镜下一口痰中蠕动的细菌”的特写镜头,不仅使学生增长了有关卫生常识,也知道保持环境卫生的三点行为要求。最后,呈现三组行为对比:一个人随地吐痰,一个少先队员上前劝阻;一个人乱扔香蕉皮,一个少先队员捡起来投入果皮箱;墙上有乱画的印痕,几个少先队员在擦拭。孩子们在观看课件时,进入了角色,他们从思想上对干净、整洁、及对社会环境有了进一步的看法,把教育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认识。在掌握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后,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表现出健康的、充满爱意的高尚情感。
4 运用多媒体模式教学,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性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某种现象,要让他们理解、判断它的好与不好,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我们的国庆节》一课,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教学的关键。教学时,通过剪辑的录像资料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情感上共鸣。新课开始,播放《开国大典》电视录像,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小,对我国的国名、国歌了解得不多、不透。但是,画面上鲜花挥舞、彩旗飘扬,人民欢腾的热烈场面一下子把学生引入情境,受到感染。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道:这是谁说的?“成立”是什么意思?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看录像(内容是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庄严时刻)。录像一放完,学生便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新中国成立了,每年的10月1日就是祖国生日。接着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们了解旧社会百姓的生活,以及解放中国的代表画面。学生们深深的明白:新中国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此时,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北京、找家乡的位置,让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进一步激发情感,可播放刘翔在奥运赛场上获得百米跨栏冠军的情景,中国科学家创造出伟大的发明,城市中耸立的高楼大厦……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深层次的撞击,从而激发出“向英雄人物学习,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为国争光”的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