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如何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的现状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作为教育者只能根据日常的观察,积累点滴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便于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学生。据观察,有很多学生会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会自己潜心研究。这就是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一个契机,作为教育者要去坚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让这些学生的爱提问的习惯维持下去,让没有这种习惯的学生激发出这种习惯来,并启发学生乐意去追寻问题的答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提问 科学问题 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 教育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2-056-02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瓦特发明蒸汽机的经历:在瓦特的故乡,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留过心呢?瓦特就留了心。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什么东西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回答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突然,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象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汽的力量还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兴高采烈,欢喜若狂的时候,祖母又开腔了:“你这孩子,不知好歹,水壶有什么好玩的,快给我走开!”她漫不经心地说。
他的祖母过于急躁和主观了,这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话,险些挫伤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年迈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对瓦特有多么大的启示!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不正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吗?
瓦特的一生充满着艰苦和斗争,他走过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他的一问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的连续追问更是让他在艰苦和坎坷中为人类造了福,为人类前进,开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视学习和实践。提问,激发了他的灵感;学习,丰富了他的智慧;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很好的阐述了学与问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小瓦特的故事就很好的阐述了这三者的关系,并最终引导瓦特走向了成功。这个故事也告知了人们求学时,需要进行不断的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容易发现问题,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积极提问的学生,要进行保护,而且应适当的给予肯定,在不断的肯定中进一步激发出他们学习的乐趣。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了瓦特的祖母啊!
由于学科的原因,科学涉及的知识面是很广的,与现实生活又有紧密联系,生活方面的问题也就相对较多,而且问题都比较客观,学生的问题往往涉及更多的解决生活能力方面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开发孩子的问生活问题的能力。
纵观学生问问题的情况,将学生分为如下几类:
1、 善问型学生
善问的学生在问的过程中,提问的主动性较强,而主观性往往不强,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缺少的是一种探讨式的互动。针对的问题范围主要集中在平时的一些习题上。作为老师可能想象不到学生从这里面感受到的快乐,但可以感觉的到学生的那种在兴趣支配下无意识的学习逐渐在转变成潜意识的学习,这种潜意识的学习往往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支持,从而使学生们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学习的主动性也得不到调动。然而,当一个学生将提问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就是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时候了。
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可见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有创新性地学习。善问的学生很好的完成了“主动参与”这一步,接下来就看教育者如何激发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了。
2、好问型学生
好问的学生数可以以“物以稀为贵”来形容,他们提问题的特点之一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人师的你稍有不慎,就容易被将住军;特点之二是问题必是“冷门”------非常冷僻,可能有种闻所未闻的感觉;特点之三是他们在提问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一些奇思妙想。小瓦特就应该是属于这一类的。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而好问的学生的想像力更能左右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教师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学生的自主想象能力得不到发挥,而教师的科学引导则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来自于灵感,来自于偶然的巧遇。
3、偶问型学生
顾名思义,就是提的问题不多的学生,这应该是当下学生中占主流位置的。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个人性格原因的;有学习困难原因的;有学习习惯原因的。每个人不尽相同,但他们都缺乏与教师交流的勇气,也就让他们的学习变的被动起来了。
那么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多提问题呢?尤其是对于偶问型的学生。教育者就要充分发挥出教育能动性来,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来,可以多尝试一些不同的方法,要拿出屡败屡战的勇气来。 针对以上学生的特征,特总结了以下一些策略。
1、捆绑式策略
该策略主要针对群体是偶问型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根据对学习的不同认知程度,将基本上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捆绑(按4人一小组进行分组)。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如果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起,他们的知识构建情况不一样,容易造成层次好的学生对简单的问题不感兴趣,层次差的就难以领会层次好的学生的问题,使老师的工作反而被动,也达不到以问促学的目的。
其次要求他们提的问题范围仅限于课本各种习题,以提问带动学习和增强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再次小组中一个成员如有问题,其他成员必须与他一起来提问、讨论。在老师解答期间,2个成员在老师的左侧,另2个成员在老师的右侧,学生不能站在老师的前面或者后面。
最后,在时间上实行初期每个星期要求有一定的次数(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强度适当合理安排),以后可以适当的调整提问的次数,每周小结一次,每月总结一次。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小组可以适当的予以处罚,以罚促问,对于超额完成的小组可以适当的予以精神奖励,以奖维问。
2、激励式策略
该策略主要起激励和引导作用,对于善问和好问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始于观察,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就会对观察的事物提出问题,观察越仔细,提出的问题就会越多。所以,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显得越发的重要。
其次,对于突然产生的奇妙的想法要进行细心的呵护。一位教师在教学《生物的启示》一课时说:“飞机是仿照鸟儿制造的,船是仿造鸭子制造的。”一位学生突发奇想:“老师,能不能制造一种既像鸟又像鸭子的东西,让它既可以在天上飞,又可以在水中游呢?”老师呵斥道:“能造得出来吗?你只会异想天开!”且不说教师的孤陋寡闻,单说学生刚刚产生的一点创造性思维火花被他无情地、粗暴地浇灭了,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所以,要激励孩子的提问的兴趣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多一点呵护少一点呵斥。
再次,可以通过短信以表扬的口吻告知家长孩子拥有好问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家长定会以第三者的身份表扬自己的孩子,更能激发学生问问题的热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态度决定高度,抱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必会使学生达到相应的高度。
3、惩罚式策略
主要针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如平时抄袭作业的;课堂提问未答对的;课堂上肆意破坏纪律的等等。
首先在构成事实的情况下,让学生在一些惩罚措施上自主选择(如罚跑和罚问问题),学生绝大多数会选择问问题。前提条件是他们自主选择,可以防止他们反悔。
其次,可以在选好问问题的基础上,规定好问问题的次数和时间,以免拖延时间。
最后,商量好完不成任务的处理方法,商量很重要,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民主性,让受罚的学生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惩罚结束之后,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惩罚他的目的,让学生明白惩罚他问问题的方式是希望他能认真听讲,同时通过问问题转变原来的学习态度。
总之,教育者需要做的是保护能提出稀奇古怪问题的学生,要提倡他们多问问题,不能打击这种通过提问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做法。现行的社会是急需创新的社会,而那些奇妙的想法的载体,也许就是那一个个奇葩,终会绽放出智慧的光芒来。《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提出:“学科学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修正、拓展自己观念,而不是记住事实性的信息和定义。”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增加科学知识的储备和对科学课本中的概念的理解,同时更是修正、拓展了自己观念。综观科学发展史,无论瓦特发明蒸汽机还是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无不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允许学生奇思妙想,允许奇谈怪论,允许他们不可思议的提问,这是新思维、新思路诞生的土壤,是创造奇迹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榕《科学家的故事》,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2]周友富《呵护奇思妙想》科学课 2012年10月刊,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刊.
[3]黄士力主编:《实效课堂》,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
[5]王发金 李守丽《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科学课2012年7月刊,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刊.
关键词:提问 科学问题 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 教育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12-056-02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瓦特发明蒸汽机的经历:在瓦特的故乡,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烧水做饭。对这种司空见惯的事,有谁留过心呢?瓦特就留了心。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开水在沸腾,壶盖啪啪啪地作响,不停地往上跳动。瓦特观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缘故,就问祖母:“什么东西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回答说:“水开了,就这样。”瓦特没有满足,又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跳动?是什么东西推动它吗?”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没有功夫回答他,便不耐烦地说:“不知道,小孩子刨根问底地问这些有什么意思呢。”瓦特在他祖母那里不但没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评,心里很不舒服,可他并不灰心。
连续几天,每当做饭时,他就蹲在火炉旁边细心地观察着。起初,壶盖很安稳,隔了一会儿,水要开了,发出哗哗的响声。突然,壶里的水蒸汽冒出来,推动壶盖跳动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壶盖也不停地跳动着,好象里边藏着个魔术师,在变戏法似的。瓦特高兴了,几乎叫出声来,他把壶盖揭开盖上,盖上又揭开,反复验证。他还把杯子、调羹遮在水蒸汽喷出的地方。瓦特终于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这水蒸汽的力量还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兴高采烈,欢喜若狂的时候,祖母又开腔了:“你这孩子,不知好歹,水壶有什么好玩的,快给我走开!”她漫不经心地说。
他的祖母过于急躁和主观了,这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话,险些挫伤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年迈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对瓦特有多么大的启示!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不正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吗?
瓦特的一生充满着艰苦和斗争,他走过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他的一问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的连续追问更是让他在艰苦和坎坷中为人类造了福,为人类前进,开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视学习和实践。提问,激发了他的灵感;学习,丰富了他的智慧;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很好的阐述了学与问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小瓦特的故事就很好的阐述了这三者的关系,并最终引导瓦特走向了成功。这个故事也告知了人们求学时,需要进行不断的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容易发现问题,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积极提问的学生,要进行保护,而且应适当的给予肯定,在不断的肯定中进一步激发出他们学习的乐趣。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了瓦特的祖母啊!
由于学科的原因,科学涉及的知识面是很广的,与现实生活又有紧密联系,生活方面的问题也就相对较多,而且问题都比较客观,学生的问题往往涉及更多的解决生活能力方面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开发孩子的问生活问题的能力。
纵观学生问问题的情况,将学生分为如下几类:
1、 善问型学生
善问的学生在问的过程中,提问的主动性较强,而主观性往往不强,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缺少的是一种探讨式的互动。针对的问题范围主要集中在平时的一些习题上。作为老师可能想象不到学生从这里面感受到的快乐,但可以感觉的到学生的那种在兴趣支配下无意识的学习逐渐在转变成潜意识的学习,这种潜意识的学习往往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支持,从而使学生们的学习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学习的主动性也得不到调动。然而,当一个学生将提问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就是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时候了。
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可见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有创新性地学习。善问的学生很好的完成了“主动参与”这一步,接下来就看教育者如何激发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了。
2、好问型学生
好问的学生数可以以“物以稀为贵”来形容,他们提问题的特点之一是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人师的你稍有不慎,就容易被将住军;特点之二是问题必是“冷门”------非常冷僻,可能有种闻所未闻的感觉;特点之三是他们在提问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一些奇思妙想。小瓦特就应该是属于这一类的。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而好问的学生的想像力更能左右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最便捷、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教师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学生的自主想象能力得不到发挥,而教师的科学引导则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来自于灵感,来自于偶然的巧遇。
3、偶问型学生
顾名思义,就是提的问题不多的学生,这应该是当下学生中占主流位置的。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个人性格原因的;有学习困难原因的;有学习习惯原因的。每个人不尽相同,但他们都缺乏与教师交流的勇气,也就让他们的学习变的被动起来了。
那么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多提问题呢?尤其是对于偶问型的学生。教育者就要充分发挥出教育能动性来,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来,可以多尝试一些不同的方法,要拿出屡败屡战的勇气来。 针对以上学生的特征,特总结了以下一些策略。
1、捆绑式策略
该策略主要针对群体是偶问型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根据对学习的不同认知程度,将基本上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捆绑(按4人一小组进行分组)。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如果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起,他们的知识构建情况不一样,容易造成层次好的学生对简单的问题不感兴趣,层次差的就难以领会层次好的学生的问题,使老师的工作反而被动,也达不到以问促学的目的。
其次要求他们提的问题范围仅限于课本各种习题,以提问带动学习和增强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再次小组中一个成员如有问题,其他成员必须与他一起来提问、讨论。在老师解答期间,2个成员在老师的左侧,另2个成员在老师的右侧,学生不能站在老师的前面或者后面。
最后,在时间上实行初期每个星期要求有一定的次数(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强度适当合理安排),以后可以适当的调整提问的次数,每周小结一次,每月总结一次。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小组可以适当的予以处罚,以罚促问,对于超额完成的小组可以适当的予以精神奖励,以奖维问。
2、激励式策略
该策略主要起激励和引导作用,对于善问和好问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始于观察,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就会对观察的事物提出问题,观察越仔细,提出的问题就会越多。所以,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显得越发的重要。
其次,对于突然产生的奇妙的想法要进行细心的呵护。一位教师在教学《生物的启示》一课时说:“飞机是仿照鸟儿制造的,船是仿造鸭子制造的。”一位学生突发奇想:“老师,能不能制造一种既像鸟又像鸭子的东西,让它既可以在天上飞,又可以在水中游呢?”老师呵斥道:“能造得出来吗?你只会异想天开!”且不说教师的孤陋寡闻,单说学生刚刚产生的一点创造性思维火花被他无情地、粗暴地浇灭了,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所以,要激励孩子的提问的兴趣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多一点呵护少一点呵斥。
再次,可以通过短信以表扬的口吻告知家长孩子拥有好问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家长定会以第三者的身份表扬自己的孩子,更能激发学生问问题的热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态度决定高度,抱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必会使学生达到相应的高度。
3、惩罚式策略
主要针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如平时抄袭作业的;课堂提问未答对的;课堂上肆意破坏纪律的等等。
首先在构成事实的情况下,让学生在一些惩罚措施上自主选择(如罚跑和罚问问题),学生绝大多数会选择问问题。前提条件是他们自主选择,可以防止他们反悔。
其次,可以在选好问问题的基础上,规定好问问题的次数和时间,以免拖延时间。
最后,商量好完不成任务的处理方法,商量很重要,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民主性,让受罚的学生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惩罚结束之后,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惩罚他的目的,让学生明白惩罚他问问题的方式是希望他能认真听讲,同时通过问问题转变原来的学习态度。
总之,教育者需要做的是保护能提出稀奇古怪问题的学生,要提倡他们多问问题,不能打击这种通过提问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做法。现行的社会是急需创新的社会,而那些奇妙的想法的载体,也许就是那一个个奇葩,终会绽放出智慧的光芒来。《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提出:“学科学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修正、拓展自己观念,而不是记住事实性的信息和定义。”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增加科学知识的储备和对科学课本中的概念的理解,同时更是修正、拓展了自己观念。综观科学发展史,无论瓦特发明蒸汽机还是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无不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允许学生奇思妙想,允许奇谈怪论,允许他们不可思议的提问,这是新思维、新思路诞生的土壤,是创造奇迹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榕《科学家的故事》,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2]周友富《呵护奇思妙想》科学课 2012年10月刊,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刊.
[3]黄士力主编:《实效课堂》,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
[5]王发金 李守丽《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科学课2012年7月刊,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