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新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包容、平等的价值观。它明确规定了教材的微观结构是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设计的教材结构呈现了学习活动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打破了以往德育教材的说教性特点,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共生。教材的学习活动不再单一指向儿童理性的认知能力,而是多种类型活动的有机组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为主线,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当中。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具有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活动这个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教材为依据,提高认知能力
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都要通读小学各阶段,甚至初、高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深入钻研所任教学段的教材。通过对教材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精准、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实现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不断趋于完善。
新教材以儿童的生活为视觉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使学生从教材文本的认识中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如教学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学会宽容》时,可以设计以下认知活动。
活动一:七嘴八舌话“宽容”
首先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对“宽容”一词的理解,然后通过玩拆字游戏领会“宽容”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的宽容”调查单中畅谈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献计献策学“宽容”
教师在课前预先给学生进行与人相处中的烦恼问卷调查,然后抽取一个学生的案例,让全体同学一起剖析烦恼的原因,学生畅所欲言、献策献计,很快就找到了解决烦恼办法。教师给每人准备一张“宽容书签”(已写上学生的烦恼),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或想到的解决办法写在书签上,送给那位烦恼的同学。
活动三:一心一意行“宽容”
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逛“宽容城”的活动。学生通过游览“静心泉”懂得了如何让自己静下心来;游览“包容镜”去发现自己的缺点,知道人无完人,懂得包容、原谅别人;游览“礼让亭”,懂得只有相互礼让,生活才能和和美美。
本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以游戏促感悟,提高辨析能力
魯迅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对青少年的心理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受教育者的活动而实现的,所以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必须从分析他们的游戏活动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在六年级下册《学会反思》中可以设计以下游戏活动:
活动一:利用趣味游戏,深化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参与抢凳子等一些日常小游戏,然后让输的学生总结失败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让胜利者谈获胜的妙招。这个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反思的过程、反思的含义。
活动二:利用角色扮演游戏,丰富情感体验
首先让学生表演小品《取经路上》,欣赏完小品后让学生分别谈谈怎样看待唐僧师徒?此环节旨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品形式展开话题,思考反思在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反思的必要性,初步形成反思意识。
三、以体验为目的,提高解决能力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组织开展行为体验活动,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在更好地提升学生技能和情感的同时,实现道德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时,可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体验活动。
活动一:绘制校园逃生图,提升防灾避险意识
(1)出示班级所在楼层平面图,科学选择逃生路线;(2)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绘制校园逃生路线图;(3)科学综合考量,依据自身所在不同位置进行判断,选择合理逃生方式;(4)谈谈在逃生时还应注意的事项。
活动二:地震、火灾逃生模拟演练
让学生根据共同制定的逃生线路图,分别进行地震、火灾逃生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自救自护的方法,提高自身防灾避险的能力。
我们虽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但通过这一系列的演习经历,让他们获得预备知识技能与遇到紧急情况妥善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突发情况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切实地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体验学中学习,就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而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烨,阳叶青.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14(35).
[2]王秋波.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故事),2016(12).
[3]张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维建构与法治秩序生成[J].学术交流,2014(11).
[4]王智慧.“法治中国”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5(25).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具有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活动这个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教材为依据,提高认知能力
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都要通读小学各阶段,甚至初、高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深入钻研所任教学段的教材。通过对教材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精准、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实现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不断趋于完善。
新教材以儿童的生活为视觉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使学生从教材文本的认识中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如教学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学会宽容》时,可以设计以下认知活动。
活动一:七嘴八舌话“宽容”
首先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对“宽容”一词的理解,然后通过玩拆字游戏领会“宽容”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的宽容”调查单中畅谈自己的看法。
活动二:献计献策学“宽容”
教师在课前预先给学生进行与人相处中的烦恼问卷调查,然后抽取一个学生的案例,让全体同学一起剖析烦恼的原因,学生畅所欲言、献策献计,很快就找到了解决烦恼办法。教师给每人准备一张“宽容书签”(已写上学生的烦恼),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或想到的解决办法写在书签上,送给那位烦恼的同学。
活动三:一心一意行“宽容”
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逛“宽容城”的活动。学生通过游览“静心泉”懂得了如何让自己静下心来;游览“包容镜”去发现自己的缺点,知道人无完人,懂得包容、原谅别人;游览“礼让亭”,懂得只有相互礼让,生活才能和和美美。
本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以游戏促感悟,提高辨析能力
魯迅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对青少年的心理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受教育者的活动而实现的,所以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必须从分析他们的游戏活动入手,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在六年级下册《学会反思》中可以设计以下游戏活动:
活动一:利用趣味游戏,深化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参与抢凳子等一些日常小游戏,然后让输的学生总结失败的原因,吸取经验教训,让胜利者谈获胜的妙招。这个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反思的过程、反思的含义。
活动二:利用角色扮演游戏,丰富情感体验
首先让学生表演小品《取经路上》,欣赏完小品后让学生分别谈谈怎样看待唐僧师徒?此环节旨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品形式展开话题,思考反思在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反思的必要性,初步形成反思意识。
三、以体验为目的,提高解决能力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组织开展行为体验活动,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在更好地提升学生技能和情感的同时,实现道德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应对自然灾害》时,可组织学生开展三个体验活动。
活动一:绘制校园逃生图,提升防灾避险意识
(1)出示班级所在楼层平面图,科学选择逃生路线;(2)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绘制校园逃生路线图;(3)科学综合考量,依据自身所在不同位置进行判断,选择合理逃生方式;(4)谈谈在逃生时还应注意的事项。
活动二:地震、火灾逃生模拟演练
让学生根据共同制定的逃生线路图,分别进行地震、火灾逃生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自救自护的方法,提高自身防灾避险的能力。
我们虽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但通过这一系列的演习经历,让他们获得预备知识技能与遇到紧急情况妥善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避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突发情况时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切实地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体验学中学习,就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而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烨,阳叶青.从道德与法律关系看社会治理[J].人民论坛,2014(35).
[2]王秋波.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故事),2016(12).
[3]张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维建构与法治秩序生成[J].学术交流,2014(11).
[4]王智慧.“法治中国”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问题探析[J].文教资料,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