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意义。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较为时尚的两种课堂模式:一是“自主创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一是“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究”模式转化,有效地发现和发展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激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尤其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教互动,多元建构。它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更突出学科课程要为学生的整体发展服务,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体验与感受,以多元互动促进不同差异学生进行多元智能的建构。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教育科研成果,先进的教学方法,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的使用,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气氛异常活跃,这就涉及较为实质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到哪些新知识,整合哪些旧知识,提升哪些技能,陶冶哪些性情、升华怎样的世界观,即学生收获是三维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学生是多个个体组成,使学生有更多收获。实效是结果,是教学过程决定的)。
本课题就是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学习现状),依据学生心理、认知规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借鉴已有的教育科研成果,将教法、学法、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媒体等多种因素进行合理地优化整合,完善并推广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模式。该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多方位的东西,让学生感受到上课就是享受,每天都在享受快乐,享受生活。
本课题成功的研究与推广,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学习,都能终生学习,终生发展,促进了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而且还能凝聚教师的向心力,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充分发挥,由学科研究带动了学校校本研究,扎实了学校整体的教学力量,最终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创设出优秀的学校品牌,还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在课堂接受的知识、训练能力等方面情况,收集社会、学校及家长对学科建议,有的放矢的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课堂实效性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对查找到的资料和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提出实施“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教学策略,采集、整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资料、经验以及各种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本校高一到高三样本班级学生的问卷、座谈、个别谈话、研究小组成员交流探讨,对比分析等手段探究。研究成果落实到教学实际。强调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发现、分析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
三、研究结果、成效分析。
1.具实效性的集体备课是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前提。
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提供了舞台。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了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观念转化为行动的教师反思,共同成长的同伴互助,理念联系实际的专业引领的教研过程。在这样的教研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所学习,不同的意识在研讨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看法都进行了改造和重组,每个人都获理了新意义的“学习共同体”。
2.课题研究在学校教学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它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应成为教师主要的职业生存方式,教师要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在研究中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它还为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机遇和平台。借助于课题研究,学校还可以通过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开展课题研究、总结先进经验、转化科研成果等方式来形成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
3.理清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
决定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时空要素:课堂内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机智、教与学行为)和课堂外教学活动(辅导、作业、时间等)。课堂内教学活动是关键,课堂外教学活动是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明确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核心是三维目标的达成。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课堂上学生表现:思维活跃,语言表达准确、流利、有感情,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预期目标达成率在90%以上。
5.阐述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特征。
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敢于变革中“句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
6.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成长,培养了一批校本研究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通过参与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课题组的大部分成员都成为全市或学校教研教改的领头人,大多承担了省市级课题研究的任务。课题组成员撰写的相关论文有10余篇,相关经验总结材料6份,公开发表论文8篇。课题组成员上课课题研究课、示范课10余节,带领本年级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深受年级组教师的欢迎。课题组成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刻苦钻研,精心组织,活跃了学校教研气氛,为校本研究的推行尽心尽力。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较为时尚的两种课堂模式:一是“自主创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一是“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从教师单一的“一言堂”向“师生共同探究”模式转化,有效地发现和发展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激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尤其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教互动,多元建构。它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更突出学科课程要为学生的整体发展服务,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体验与感受,以多元互动促进不同差异学生进行多元智能的建构。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教育科研成果,先进的教学方法,现代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的使用,使得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气氛异常活跃,这就涉及较为实质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到哪些新知识,整合哪些旧知识,提升哪些技能,陶冶哪些性情、升华怎样的世界观,即学生收获是三维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学生是多个个体组成,使学生有更多收获。实效是结果,是教学过程决定的)。
本课题就是结合本校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学习现状),依据学生心理、认知规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借鉴已有的教育科研成果,将教法、学法、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媒体等多种因素进行合理地优化整合,完善并推广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模式。该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多方位的东西,让学生感受到上课就是享受,每天都在享受快乐,享受生活。
本课题成功的研究与推广,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学习,都能终生学习,终生发展,促进了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而且还能凝聚教师的向心力,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充分发挥,由学科研究带动了学校校本研究,扎实了学校整体的教学力量,最终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创设出优秀的学校品牌,还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在课堂接受的知识、训练能力等方面情况,收集社会、学校及家长对学科建议,有的放矢的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课堂实效性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对查找到的资料和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提出实施“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教学策略,采集、整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资料、经验以及各种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本校高一到高三样本班级学生的问卷、座谈、个别谈话、研究小组成员交流探讨,对比分析等手段探究。研究成果落实到教学实际。强调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发现、分析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
三、研究结果、成效分析。
1.具实效性的集体备课是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前提。
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提供了舞台。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了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观念转化为行动的教师反思,共同成长的同伴互助,理念联系实际的专业引领的教研过程。在这样的教研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所学习,不同的意识在研讨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看法都进行了改造和重组,每个人都获理了新意义的“学习共同体”。
2.课题研究在学校教学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它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应成为教师主要的职业生存方式,教师要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在研究中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它还为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机遇和平台。借助于课题研究,学校还可以通过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素质、开展课题研究、总结先进经验、转化科研成果等方式来形成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
3.理清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决定因素。
决定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时空要素:课堂内教学活动(教学设计、教学机智、教与学行为)和课堂外教学活动(辅导、作业、时间等)。课堂内教学活动是关键,课堂外教学活动是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明确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核心是三维目标的达成。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课堂上学生表现:思维活跃,语言表达准确、流利、有感情,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预期目标达成率在90%以上。
5.阐述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特征。
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的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主动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成性,课堂敢于变革中“句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
6.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成长,培养了一批校本研究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通过参与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课题组的大部分成员都成为全市或学校教研教改的领头人,大多承担了省市级课题研究的任务。课题组成员撰写的相关论文有10余篇,相关经验总结材料6份,公开发表论文8篇。课题组成员上课课题研究课、示范课10余节,带领本年级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深受年级组教师的欢迎。课题组成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刻苦钻研,精心组织,活跃了学校教研气氛,为校本研究的推行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