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2日,主营塑料的金石东方在停牌半年后,复牌归来被封在涨停板,之后接连三天表现强劲,开启跳空涨停模式,股价从32.63元直线拉升至43.43元。而这背后的推手是其从机械行业跨界至医药领域。
9月2日,金石东方发布跨界重组方案公告,拟以21.6亿元的价格收购海南亚洲制药100%的股权。在复牌当日,其再发公告,金石东方及全资子公司成都金石拟以23.12元/股发行5322万股金石东方股份,并支付现金8.69亿元,合计作价20.99亿元全资收购海南亚洲制药。
对于很多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亚洲制药也许并不知名,更谈不上熟悉,但其旗下的OTC品牌“快克”和“小快克”可谓家喻户晓。亚洲制药之于金石东方而言,只不过是一个跨界战略的实施,但对于医药行业来说,“这又是一家OTC品牌企业被卖掉的故事”,留下一片唏嘘之声。
近年来品牌OTC企业卖掉算不得什么新鲜事情。2013年快消领域巨头利洁时收购OTC品牌药企桂龙药业,2014年,拜耳以36亿元的价格拿下了滇虹药业集团100%股权;今年7月底,华润三九以18.9亿元的价格将昆明圣火纳入了麾下。当每年都有一个品牌OTC企业被卖掉的时候,人们总是不禁会问,这群曾风光无限的品牌药企到底怎么了?
产品单一
其实,从亚洲制药财务报表来看,其营收尚可,相较于OTC药企而言盈利能力也还不错。根据金石东方出具的重组草案显示,亚洲制药2014年、2015年以及今年1~3月实现营收分别约为6.1亿元、6.29亿元和1.44亿元,对应实现的净利润分别约为1.11亿元、0.96亿元和 929.89万元。
把自己卖给华润三九的圣火药业盈利增长也颇为抢眼,其2014年度和2015年度分别实现营收4.2亿元和4.6亿元,利润则从6274万元增长到了1.01亿元。而桂龙药业和滇虹药业把自己卖掉的时候,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表现,抑或是品牌力,都远非要到不得已出售的地步。
但当这些摆在一起,放置在整个OTC营销的大环境之后,不难发现,他们都在面临一个问题:一个品牌下产品线太过单一,无法形成发展支撑。
亚洲制药的发展完全依赖快克和小快克两个产品,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其快克和小快克分别销售8057.96万元和2380.33万元,分别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56.02%和16.55%;桂龙则长期以来依靠的是单品在市场单打独斗,先是桂龙咳喘宁,后是慢严舒柠;而滇虹亦是如此,其主打皮康王和康王洗发水两个产品。
在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历程中,曾出现过一大批以主打广告迅速成名的OTC品牌,三精、三九、仁和、康王、快克、桂龙等均是如此,以狂轰乱炸的广告模式形成品牌,迅速夺取市场。但是随着产品老化、后续同类竞品增多,这些品牌OTC产品不可避免地遭受增长瓶颈,而企业的产品单一,缺乏新品的推动,整个企业的销售额便很难再有突破。
其实,这些企业并非没看到这一问题,他们也曾想在已打造的品牌下做文章。在2010年,桂龙曾提出要上市5~6个新产品;滇虹也曾提出在康王品牌下,“以药品为中心、日化品和保健品为两翼”的发展战略;亚洲制药也想让自己的普药产品借助快克实现品牌销售提升。
按照当时的规划,桂龙着力在母品牌框架下培养子品牌系列产品,前者主要是慢严舒柠品牌和桂龙品牌。在慢严舒柠品牌下拥有4个子品牌产品,分别是慢严舒柠清咽利喉颗粒、慢严舒柠好爽糖、慢严舒柠复方橄榄利咽片、慢严舒柠咽炎片。桂龙品牌下拥有桂龙咳喘宁胶囊和桂龙咳喘宁颗粒。
而滇虹则以“滇虹康王”为品牌,在日化产品领域推出了包括洗发水、护肤品、牙膏等在内的26个产品;在药品方面,推出康王牌骨痛灵酊、口溃液等OTC产品;在保健品领域,其同样以康王为品牌推出红叶胶囊和加加宁口服液等多个产品。亚洲制药亦以快克和小快克为品牌,在感冒清热、胃肠消化、消热退热等多个领域推出蒲地蓝消炎片、小儿消食片、多潘立酮片、小儿退热贴等产品,甚至还有一些保健品产品。
然而,推出的后续产品并未借到品牌的力量。桂龙和滇虹走的是大健康路线,打的是与药品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由于销售渠道和模式的截然不同,无法令其在药店终端形成品牌协同作用。而快克虽然推出的OTC产品,但并非以产品群的形式出现,而是散落在那些已有大品牌的领域当中,沦为候补。
弱博弈
在OTC产品营销上,曾经“哈药模式”备受推崇。哈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大卫视投放广告,然后通过商业公司分销,达到了迅速放量的效果,并且成功的塑造了三精葡萄糖酸钙、护彤、严迪等品牌OTC产品。但时过境迁,这一模式早已玩不转。
另一方面,随着平价大卖场的崛起,连锁药店的做大,终端的强势地位浮出水面,在各类成本急剧上升的情况,依托其话语权,向上游工业企业寻求“利润”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工商博弈”之下,药企开始营销转型,各大企业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终端维护队伍,2009年,快克进行营销变革,组建起了一支超过500人的终端维护队伍。
对于当前的零售终端而言,要想建立起一支能够覆盖到全国的终端维护团队,至少需要600人,人力成本过高,目并且市场费用投入比为1∶1,所有加起来一年的投入超过亿元。而值得注意的是,建立终端维护队伍拉动销售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要见效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这对于滇虹、快克、桂龙这类年销售额不足10亿元的企业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在所有药店都有毛利考核的情况之下,品牌OTC产品作为毛利低下的产品,受到终端拦截成为了常态,建立一支五六百人的团队去维护一个产品,成为了一种颇为尴尬的选择。亚宝药业营销总监董权告诉E药经理人,对于大品种,如江中牌健胃消食片这类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产品,其有足够的能力带动一支终端维护队伍;但是对于销售额较低的产品,成本过高,并不适合,但是如果不去终端维护,又会遭受到终端拦截。 在诸多OTC营销人士看来,建立一支终端维护队伍,更适合有产品群的企业去做。太龙药业市场总监吴延兵表示,维护一个产品与维护一群产品成本相差无几,但是其效果并不相同。
众所周知,品牌OTC产品对零售连锁而言,其利润贡献并不大,甚至会是亏损销售,所以药企通过建立终端维护队伍,令其免遭终端拦截。其实终端维护队伍真正的使命是让二线产品放量,或者令本企业的其它领域产品上量。
但是,对滇虹和桂龙而言,其本身的产品较少,后续的产品又多为大健康产品,终端协同功能不足。以桂龙的慢严舒柠和咳喘宁两个产品为例,其后续开发的产品主要是这两个产品的其它剂型,虽然由于剂型的不同,对企业毛利贡献不同,但在销售中扮演的角色是稳定市场,对消费者而言,就是同一个产品,只有一次选择机会。但假如是同一领域的产品群,对药店而言,除了品牌OTC产品外,还存在二线高毛产品,消费者的选择会增多,而店员也愿意推,对品牌颇为敏感的,直接可以获得品牌OTC产品,反之,则可以推荐二线产品,由此扩大了企业的市场占有量。
太龙药业此前只有双黄连口服液和双黄连合剂两个主打产品,但这两年开始对公司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先后推出儿童型双黄连、小儿复方鸡内金咀嚼片等产品以丰富产品体系,从而提高高毛利产品的份额。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如亚洲制药这般,推出的不是同一品类产品,终端队伍除维护“快克”和“小快克”两大产品外,还可以增强其它领域产品的上量,通过维护高毛产品对其它品牌OTC进行终端拦截。但就亚洲制药而言,其之所以未做起来,是因为其后续产品的所处的市场领域一线品种都是销售过10亿元,而同一通用名的生产企业均有数十家之多,所以比拼的是谁家给的利润空间大,而非终端维护能力。
突围
在中国主打OTC的医药企业中,研发实力薄弱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受限于后续产品不足并非滇虹、桂龙、快克这三家所面临的问题,而是在整个OTC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这并非无解。
通过并购实现产品丰富,这是一个不需赘言的方法。而这两年,被诸多品牌OTC产品所采用的突围方法是贴牌(以下简称“OEM”)代理。
葵花药业作为老牌OTC品牌企业,其不仅手握“葵花”与“小葵花”两个主力品牌,而且其有强大的销售渠道和庞大的销售团队。因此,只要有产品进入其销售平台,一方面有品牌保障,又有高毛利空间;另一方面,在营销上,并不会增加太大的营销费用。
对葵花药业而言,OEM贴牌无疑是在引入新产品、丰富产品线,而且这相对于去并购产品所要投入的成本要低很多。
过去几年,OEM代理成为了葵花药业增长最快一个业务单元。2014年,葵花药业与20多个厂家达成合作,这些厂家负责生产150个品种,使用葵花的品牌,由生产厂家定出厂价代理给葵花药业,后者利用强大的销售网络负责全国总代理销售。据了解,2015年,葵花药业OEM代理产品新增100余个。2014年的数据显示,葵花药业OEM贴牌总代理销售达到3.42亿元,同比增速300%。
而仁和药业从2012年开始试水OEM,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起势。2015年,贴牌产品为仁和药业贡献了40%的营收,增速则超过了30%。华泰证券研究员杨烨辉认为,2017年,仁和药业的OEM业务要达到50%的营收贡献,成为媲美公司自营产品的另一重要利润贡献业务。
仁和药业这两年在OEM的基础上实施进一步的打法。在去年1月,其旗下公司和力药业联合200多家药企共同倡议打造“和力物联网”平台,并在当时与5家药企草签了战略联盟意向合作协议。在传统的OEM运作方式中,各贴牌产品生产商独自进行原料、辅料、包材以及相关药品采购,而和力药业所要采用的模式是通过成立“和力物联网”,整合各方资源,优化供、产关系,打造全国原、辅、包材及药品供应商B2B平台,实现集中采购,对上游采购形成议价合力优势,降低成本。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和力物联对接制造商、原料生产商降低成本,通过OEM贴仁和牌,不断扩大产品群。
其实,贴牌生产并非什么新鲜事物,也没有技术难度。但其关键点在于,企业本身的品牌力是否强大;另外当产品进入品牌OTC企业之后,是否有能力进行销售,迅速放量。当然,OEM业务也存在风险,贴牌生产的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对公司品牌价值会造成极大伤害。因此,需要企业在贴牌销售代理协议中对产品质量有切实的质量把控。
对于大多数老牌OTC品牌企业来说,靠单一产品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虽然当前很多零售连锁及药企都已经不再使用“工商博弈”这一名词,但是现实情况是终端拦截、向上游要利润的情况依然存在,企业需要进行产品布局,不仅要有毛利低的品牌OTC产品,还需要高毛利的产品让零售连锁有利可图,如此才会达成工商合作。而OEM代理模式,则不失为为如快克、桂龙这类有品牌却产品单一企业丰富产品线的好方法。
9月2日,金石东方发布跨界重组方案公告,拟以21.6亿元的价格收购海南亚洲制药100%的股权。在复牌当日,其再发公告,金石东方及全资子公司成都金石拟以23.12元/股发行5322万股金石东方股份,并支付现金8.69亿元,合计作价20.99亿元全资收购海南亚洲制药。
对于很多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亚洲制药也许并不知名,更谈不上熟悉,但其旗下的OTC品牌“快克”和“小快克”可谓家喻户晓。亚洲制药之于金石东方而言,只不过是一个跨界战略的实施,但对于医药行业来说,“这又是一家OTC品牌企业被卖掉的故事”,留下一片唏嘘之声。
近年来品牌OTC企业卖掉算不得什么新鲜事情。2013年快消领域巨头利洁时收购OTC品牌药企桂龙药业,2014年,拜耳以36亿元的价格拿下了滇虹药业集团100%股权;今年7月底,华润三九以18.9亿元的价格将昆明圣火纳入了麾下。当每年都有一个品牌OTC企业被卖掉的时候,人们总是不禁会问,这群曾风光无限的品牌药企到底怎么了?
产品单一
其实,从亚洲制药财务报表来看,其营收尚可,相较于OTC药企而言盈利能力也还不错。根据金石东方出具的重组草案显示,亚洲制药2014年、2015年以及今年1~3月实现营收分别约为6.1亿元、6.29亿元和1.44亿元,对应实现的净利润分别约为1.11亿元、0.96亿元和 929.89万元。
把自己卖给华润三九的圣火药业盈利增长也颇为抢眼,其2014年度和2015年度分别实现营收4.2亿元和4.6亿元,利润则从6274万元增长到了1.01亿元。而桂龙药业和滇虹药业把自己卖掉的时候,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表现,抑或是品牌力,都远非要到不得已出售的地步。
但当这些摆在一起,放置在整个OTC营销的大环境之后,不难发现,他们都在面临一个问题:一个品牌下产品线太过单一,无法形成发展支撑。
亚洲制药的发展完全依赖快克和小快克两个产品,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其快克和小快克分别销售8057.96万元和2380.33万元,分别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56.02%和16.55%;桂龙则长期以来依靠的是单品在市场单打独斗,先是桂龙咳喘宁,后是慢严舒柠;而滇虹亦是如此,其主打皮康王和康王洗发水两个产品。
在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历程中,曾出现过一大批以主打广告迅速成名的OTC品牌,三精、三九、仁和、康王、快克、桂龙等均是如此,以狂轰乱炸的广告模式形成品牌,迅速夺取市场。但是随着产品老化、后续同类竞品增多,这些品牌OTC产品不可避免地遭受增长瓶颈,而企业的产品单一,缺乏新品的推动,整个企业的销售额便很难再有突破。
其实,这些企业并非没看到这一问题,他们也曾想在已打造的品牌下做文章。在2010年,桂龙曾提出要上市5~6个新产品;滇虹也曾提出在康王品牌下,“以药品为中心、日化品和保健品为两翼”的发展战略;亚洲制药也想让自己的普药产品借助快克实现品牌销售提升。
按照当时的规划,桂龙着力在母品牌框架下培养子品牌系列产品,前者主要是慢严舒柠品牌和桂龙品牌。在慢严舒柠品牌下拥有4个子品牌产品,分别是慢严舒柠清咽利喉颗粒、慢严舒柠好爽糖、慢严舒柠复方橄榄利咽片、慢严舒柠咽炎片。桂龙品牌下拥有桂龙咳喘宁胶囊和桂龙咳喘宁颗粒。
而滇虹则以“滇虹康王”为品牌,在日化产品领域推出了包括洗发水、护肤品、牙膏等在内的26个产品;在药品方面,推出康王牌骨痛灵酊、口溃液等OTC产品;在保健品领域,其同样以康王为品牌推出红叶胶囊和加加宁口服液等多个产品。亚洲制药亦以快克和小快克为品牌,在感冒清热、胃肠消化、消热退热等多个领域推出蒲地蓝消炎片、小儿消食片、多潘立酮片、小儿退热贴等产品,甚至还有一些保健品产品。
然而,推出的后续产品并未借到品牌的力量。桂龙和滇虹走的是大健康路线,打的是与药品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由于销售渠道和模式的截然不同,无法令其在药店终端形成品牌协同作用。而快克虽然推出的OTC产品,但并非以产品群的形式出现,而是散落在那些已有大品牌的领域当中,沦为候补。
弱博弈
在OTC产品营销上,曾经“哈药模式”备受推崇。哈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国各大卫视投放广告,然后通过商业公司分销,达到了迅速放量的效果,并且成功的塑造了三精葡萄糖酸钙、护彤、严迪等品牌OTC产品。但时过境迁,这一模式早已玩不转。
另一方面,随着平价大卖场的崛起,连锁药店的做大,终端的强势地位浮出水面,在各类成本急剧上升的情况,依托其话语权,向上游工业企业寻求“利润”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工商博弈”之下,药企开始营销转型,各大企业纷纷建立起自己的终端维护队伍,2009年,快克进行营销变革,组建起了一支超过500人的终端维护队伍。
对于当前的零售终端而言,要想建立起一支能够覆盖到全国的终端维护团队,至少需要600人,人力成本过高,目并且市场费用投入比为1∶1,所有加起来一年的投入超过亿元。而值得注意的是,建立终端维护队伍拉动销售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要见效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这对于滇虹、快克、桂龙这类年销售额不足10亿元的企业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在所有药店都有毛利考核的情况之下,品牌OTC产品作为毛利低下的产品,受到终端拦截成为了常态,建立一支五六百人的团队去维护一个产品,成为了一种颇为尴尬的选择。亚宝药业营销总监董权告诉E药经理人,对于大品种,如江中牌健胃消食片这类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产品,其有足够的能力带动一支终端维护队伍;但是对于销售额较低的产品,成本过高,并不适合,但是如果不去终端维护,又会遭受到终端拦截。 在诸多OTC营销人士看来,建立一支终端维护队伍,更适合有产品群的企业去做。太龙药业市场总监吴延兵表示,维护一个产品与维护一群产品成本相差无几,但是其效果并不相同。
众所周知,品牌OTC产品对零售连锁而言,其利润贡献并不大,甚至会是亏损销售,所以药企通过建立终端维护队伍,令其免遭终端拦截。其实终端维护队伍真正的使命是让二线产品放量,或者令本企业的其它领域产品上量。
但是,对滇虹和桂龙而言,其本身的产品较少,后续的产品又多为大健康产品,终端协同功能不足。以桂龙的慢严舒柠和咳喘宁两个产品为例,其后续开发的产品主要是这两个产品的其它剂型,虽然由于剂型的不同,对企业毛利贡献不同,但在销售中扮演的角色是稳定市场,对消费者而言,就是同一个产品,只有一次选择机会。但假如是同一领域的产品群,对药店而言,除了品牌OTC产品外,还存在二线高毛产品,消费者的选择会增多,而店员也愿意推,对品牌颇为敏感的,直接可以获得品牌OTC产品,反之,则可以推荐二线产品,由此扩大了企业的市场占有量。
太龙药业此前只有双黄连口服液和双黄连合剂两个主打产品,但这两年开始对公司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先后推出儿童型双黄连、小儿复方鸡内金咀嚼片等产品以丰富产品体系,从而提高高毛利产品的份额。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如亚洲制药这般,推出的不是同一品类产品,终端队伍除维护“快克”和“小快克”两大产品外,还可以增强其它领域产品的上量,通过维护高毛产品对其它品牌OTC进行终端拦截。但就亚洲制药而言,其之所以未做起来,是因为其后续产品的所处的市场领域一线品种都是销售过10亿元,而同一通用名的生产企业均有数十家之多,所以比拼的是谁家给的利润空间大,而非终端维护能力。
突围
在中国主打OTC的医药企业中,研发实力薄弱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受限于后续产品不足并非滇虹、桂龙、快克这三家所面临的问题,而是在整个OTC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这并非无解。
通过并购实现产品丰富,这是一个不需赘言的方法。而这两年,被诸多品牌OTC产品所采用的突围方法是贴牌(以下简称“OEM”)代理。
葵花药业作为老牌OTC品牌企业,其不仅手握“葵花”与“小葵花”两个主力品牌,而且其有强大的销售渠道和庞大的销售团队。因此,只要有产品进入其销售平台,一方面有品牌保障,又有高毛利空间;另一方面,在营销上,并不会增加太大的营销费用。
对葵花药业而言,OEM贴牌无疑是在引入新产品、丰富产品线,而且这相对于去并购产品所要投入的成本要低很多。
过去几年,OEM代理成为了葵花药业增长最快一个业务单元。2014年,葵花药业与20多个厂家达成合作,这些厂家负责生产150个品种,使用葵花的品牌,由生产厂家定出厂价代理给葵花药业,后者利用强大的销售网络负责全国总代理销售。据了解,2015年,葵花药业OEM代理产品新增100余个。2014年的数据显示,葵花药业OEM贴牌总代理销售达到3.42亿元,同比增速300%。
而仁和药业从2012年开始试水OEM,经过近两年的摸索,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起势。2015年,贴牌产品为仁和药业贡献了40%的营收,增速则超过了30%。华泰证券研究员杨烨辉认为,2017年,仁和药业的OEM业务要达到50%的营收贡献,成为媲美公司自营产品的另一重要利润贡献业务。
仁和药业这两年在OEM的基础上实施进一步的打法。在去年1月,其旗下公司和力药业联合200多家药企共同倡议打造“和力物联网”平台,并在当时与5家药企草签了战略联盟意向合作协议。在传统的OEM运作方式中,各贴牌产品生产商独自进行原料、辅料、包材以及相关药品采购,而和力药业所要采用的模式是通过成立“和力物联网”,整合各方资源,优化供、产关系,打造全国原、辅、包材及药品供应商B2B平台,实现集中采购,对上游采购形成议价合力优势,降低成本。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和力物联对接制造商、原料生产商降低成本,通过OEM贴仁和牌,不断扩大产品群。
其实,贴牌生产并非什么新鲜事物,也没有技术难度。但其关键点在于,企业本身的品牌力是否强大;另外当产品进入品牌OTC企业之后,是否有能力进行销售,迅速放量。当然,OEM业务也存在风险,贴牌生产的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对公司品牌价值会造成极大伤害。因此,需要企业在贴牌销售代理协议中对产品质量有切实的质量把控。
对于大多数老牌OTC品牌企业来说,靠单一产品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虽然当前很多零售连锁及药企都已经不再使用“工商博弈”这一名词,但是现实情况是终端拦截、向上游要利润的情况依然存在,企业需要进行产品布局,不仅要有毛利低的品牌OTC产品,还需要高毛利的产品让零售连锁有利可图,如此才会达成工商合作。而OEM代理模式,则不失为为如快克、桂龙这类有品牌却产品单一企业丰富产品线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