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了解历史,认识世界是我们一生要做的课题。针对历史宏大、严谨、相对遥远的特点,本文以课例解读的方式阐释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题材教学需解读教材,着眼目标,让历史有价值;以事带史,经纬交织,让历史更立体;发掘细节,聚焦情感,让历史具人性;着眼发展,多元对话,让历史有辩理……以期在开放思辨的教学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培育历史情感,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历史价值 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题材内容占了不少。历史题材难上,因为这些内容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要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面對历史类题材的教学内容,我们的定位是:理智地对待历史,正确地看待现实。从学生中来,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最有争议的、最想探究的话题来设计教学,营造开放思辨的空间,展开与历史的对话,形成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下面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不平静的世界》的教学为例,谈谈历史题材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解读教材,着眼目标,让历史有价值
了解历史,认识世界,是我们一生要做的课题。历史类题材的教学是一个相对严肃、严谨的话题。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以真实、准确为前提,其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选择或拓展教学内容。
《不平静的世界》属于历史题材中的“战争”内容。教材回顾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阐述了战争的残酷。并结合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罪行,启发学生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长久创伤。接着,教材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战争及冲突等,让学生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更深刻的了解。
笔者翻阅相关教材,虽然有五年级下册《悲愤的吼声》侵华战争的学习,但两次世界大战的教学内容在初二下册《社会》课才有安排,让六年级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简单经过”其实并不简单。于是,我们把知识目标定位为:初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概况(卷入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数据),重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知为先,情为重”,我们始终把握情感主线,要以落实情感目标作为主要学习任务,制定了本课情感目标:“感受残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对战争的憎恨之情。”
战争的话题需做大量的课前调查,能力目标制定为:“通过搜集、交流战事资料,提高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
二、以事带史,经纬交织,让历史更立体
依据小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的特点,有关历史题材的教学应多采用以事带史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重新组合与筛选,充分挖掘那些深入人心、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让历史以生动的姿态走进学生,与学生展开对话。
同时,教学中我们呈现的历史事件不只是一个个松散事件,而应是时间、事件经纬交织的立体历史。《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我们以一战、二战世界性的大冲突为切入点,聚焦典型数据,围绕一战、二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凡尔登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展开,使得历史立体化。
《不平静的世界》“以事带史”教学回放:
[一战之凡尔登战役]
师: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战争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交战双方已经失去了对它的控制。凡尔登战役伤亡近100万人,这次战役的战场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同学们,绞肉机,在战场上绞的是谁?屠场,在战场上屠杀的是谁?地狱,这是怎样的地狱——这是人间地狱!
[二战之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
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一位德国士兵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想想斯大林格勒大战——80个昼夜的肉搏拼杀情景吧!街道不是用公里来计算,而是用尸体作单位来丈量的……”
师:阅读的这段文字中,你关注了哪几个字眼?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场上,参加肉搏拼杀的不仅仅是战士,还有工人,甚至妇女也拿起武器保卫城市。在当时的斯大林格勒,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交战双方伤亡人数超过200万。这次战役也因为这个血腥的数字而记录在了战争史记上。
[二战之诺曼底登陆]
师:诺曼底登陆是一场正义之战,无数的盟军士兵付出了生命,让我们一起走进诺曼底,回顾当时的情景(播放诺曼底登陆电影剪辑片段)。看了刚才的片段,最让你感到惨烈的镜头是什么?(红色的海水、血肉横飞、尸横遍野)
师:诺曼底登陆是以精妙决策而著称的海底作战,但再精妙的决策、再伟大的事件,都是以牺牲无数生命为代价的!
经典的历史事件,精心找寻的历史画面,使得历史鲜活生动地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
三、发掘细节,聚焦情感,让历史具人性
我们的历史课堂常常会提炼过多,大量丰富的细节被科学化的历史学习所湮没。其实历史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学习历史,应该是师生合力,用心提升学生的“历史通感”。用生动具象的历史细节让学生“入境”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形成一种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心态,让历史学习更具亲历感。
《不平静的世界》战争之多、战争之忧、战争之痛三大板块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在算一算、读一读、听一听中微观地切入,小中有大、以小见大,使历史学习的过程成为感悟和提升的过程。
[算一算经济重创]
在“战争之多”板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算一算经济重创”的教学环节:计算两次世界大战中有关财产缺失与战争费用总计有多少?再计算,这两次大战所蒸发的财富相当于当时美国多少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果按我国小康生活水平人均标准计算,两次世界大战用于战争的费用和财产损失能让多少人过上一年的小康生活?这样一来,战争浪费之大就直观起来了。
[读一读墓碑文字] 在“战争之忧”板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读一读墓碑上的文字”教学环节:
一位阵亡士兵的母亲在她儿子的墓碑上写下:“对于世界,你只是个普通的士兵;对于妈妈,却是整个世界。”学生们从这一句话中读出了战争毁灭了无数母亲的世界……对于战争来说,一个牺牲的战士只是一点炮灰,而对母亲来说却是全部。战争的残酷在具体数字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彰显。
[听一听亲历者回忆]
在“战争之痛”板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听一听亲历者回忆”教学环节:
1945年秋,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政府想迫使日本尽快投降,于是在目本的广岛、长崎上空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这里空空如也:没有鸟儿,没有人,没有树,没有房子,没有生命。几千名乘电车上班者,与电车熔在一起;人们走着走着就倒了下来,失去了知觉;很多人因为好奇去看原子弹的闪光而变成瞎子,更多的人死于辐射;许多人都拼命地往河里跑,以此躲避原子弹爆炸可怕的炙烤,因为温度过高,许多人都脱了皮……”
学生们在亲历者的回忆细节中强烈地意识到:无论是战争受害国还是发动国,战争都同样的残酷而惨烈!战争更多的是给无辜民众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心灵伤害。
细节往往是不引人注目的,然而,却更真实、更本质。鲜活具象的细节可以营造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历史事件,感受历史人物的酸甜苦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选择的细节本身应当具有合适的吸引力和明确的教育目的之外,更应该让细节为学生“入境”“入情”“入心”服务。
四、着眼发展,多元对话,让历史有辩理
现行品德教材把历史内容以生命叙事的方式来表达,一个个与学生同构的活生生的生命体就站在了学生的面前,学生就可以与“历史人物”展开对话,学生的生命在与“历史人物”融合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史、懂史来认识自身,思考历史对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進行个体道德的智慧建构。
儿童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在残酷的枪林弹雨中,孩子们美丽的童年被无情的炮火演化为一场场噩梦。“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教学中引出集中营孩子的画作,以期在强烈的对比中引发学生对生命、对和平的普遍意义的思考,引发悲天悯人的慈悲之情。
[《“集中营画作”》教学片段]
师:这些画的作者是一群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二战期间,有15000多名犹太孩子被关押在特莱津犹太人的集中营里。他们被迫和父母分开,拥挤在到处是臭虫、虱子和跳蚤的房间里……他们在不同的年份出生,却几乎在1944年一同离世!这些孩子,成千上万的孩子,再也没有能够长大!
师:现在,你从这些画中还读懂了什么?
生1:他们用画笔画下再也看不到的世界,画下自己的回忆、幻想和向往……但就是看不到“妥协”二字!
生2:要活着,在黑暗中,仍然创造……
师:今天,在布拉格犹太人博物馆,有将近4500张被害儿童的幸存画被永远地收藏和展出,人们称其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我们看到的这些作品就在其中。集中营的孩子即使饱受了战争的炮火、遭受无情地肉体折磨,但我们依然从诗画中看到了他们对和平的向往、对生命的渴求和对人性尊严的追求。和平是人类永久的期盼!
这些画透露着对生活的希望和生命的热爱,让人难以想象出自集中营,这样的深刻对比,更牵动了孩子那一根纤细的神经,这样的欣慰带着苦涩,带着同龄孩子的理解。在强烈的对比冲击中引发学生对生命、对和平的普遍意义的思考,情感体验渐行渐浓。
课堂生活是儿童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共同体验生命历程的精神之旅。品社课程的教学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教学,也不能脱离知识教学和能力的培养,抽象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的知识巩固不是目的,品德教育也不能片面。历史题材的品德课,只有准确定位目标,对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给历史知识融人情感的元素,就会如同一缕清风,尽情直行,让原本沉寂的品德课堂点燃知识与情感的闪亮火花!以期唤起一份关于道德的愿景,形成一种深入骨髓的意识,指导未来的生活。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历史价值 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题材内容占了不少。历史题材难上,因为这些内容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要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面對历史类题材的教学内容,我们的定位是:理智地对待历史,正确地看待现实。从学生中来,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最有争议的、最想探究的话题来设计教学,营造开放思辨的空间,展开与历史的对话,形成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下面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不平静的世界》的教学为例,谈谈历史题材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解读教材,着眼目标,让历史有价值
了解历史,认识世界,是我们一生要做的课题。历史类题材的教学是一个相对严肃、严谨的话题。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以真实、准确为前提,其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接受能力。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来选择或拓展教学内容。
《不平静的世界》属于历史题材中的“战争”内容。教材回顾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阐述了战争的残酷。并结合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的罪行,启发学生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长久创伤。接着,教材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战争及冲突等,让学生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更深刻的了解。
笔者翻阅相关教材,虽然有五年级下册《悲愤的吼声》侵华战争的学习,但两次世界大战的教学内容在初二下册《社会》课才有安排,让六年级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简单经过”其实并不简单。于是,我们把知识目标定位为:初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概况(卷入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数据),重点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知为先,情为重”,我们始终把握情感主线,要以落实情感目标作为主要学习任务,制定了本课情感目标:“感受残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对战争的憎恨之情。”
战争的话题需做大量的课前调查,能力目标制定为:“通过搜集、交流战事资料,提高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
二、以事带史,经纬交织,让历史更立体
依据小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的特点,有关历史题材的教学应多采用以事带史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重新组合与筛选,充分挖掘那些深入人心、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让历史以生动的姿态走进学生,与学生展开对话。
同时,教学中我们呈现的历史事件不只是一个个松散事件,而应是时间、事件经纬交织的立体历史。《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我们以一战、二战世界性的大冲突为切入点,聚焦典型数据,围绕一战、二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凡尔登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展开,使得历史立体化。
《不平静的世界》“以事带史”教学回放:
[一战之凡尔登战役]
师: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战争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交战双方已经失去了对它的控制。凡尔登战役伤亡近100万人,这次战役的战场被人们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同学们,绞肉机,在战场上绞的是谁?屠场,在战场上屠杀的是谁?地狱,这是怎样的地狱——这是人间地狱!
[二战之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
师: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一位德国士兵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想想斯大林格勒大战——80个昼夜的肉搏拼杀情景吧!街道不是用公里来计算,而是用尸体作单位来丈量的……”
师:阅读的这段文字中,你关注了哪几个字眼?你感受到了什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场上,参加肉搏拼杀的不仅仅是战士,还有工人,甚至妇女也拿起武器保卫城市。在当时的斯大林格勒,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交战双方伤亡人数超过200万。这次战役也因为这个血腥的数字而记录在了战争史记上。
[二战之诺曼底登陆]
师:诺曼底登陆是一场正义之战,无数的盟军士兵付出了生命,让我们一起走进诺曼底,回顾当时的情景(播放诺曼底登陆电影剪辑片段)。看了刚才的片段,最让你感到惨烈的镜头是什么?(红色的海水、血肉横飞、尸横遍野)
师:诺曼底登陆是以精妙决策而著称的海底作战,但再精妙的决策、再伟大的事件,都是以牺牲无数生命为代价的!
经典的历史事件,精心找寻的历史画面,使得历史鲜活生动地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
三、发掘细节,聚焦情感,让历史具人性
我们的历史课堂常常会提炼过多,大量丰富的细节被科学化的历史学习所湮没。其实历史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学习历史,应该是师生合力,用心提升学生的“历史通感”。用生动具象的历史细节让学生“入境”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形成一种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心态,让历史学习更具亲历感。
《不平静的世界》战争之多、战争之忧、战争之痛三大板块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在算一算、读一读、听一听中微观地切入,小中有大、以小见大,使历史学习的过程成为感悟和提升的过程。
[算一算经济重创]
在“战争之多”板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算一算经济重创”的教学环节:计算两次世界大战中有关财产缺失与战争费用总计有多少?再计算,这两次大战所蒸发的财富相当于当时美国多少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果按我国小康生活水平人均标准计算,两次世界大战用于战争的费用和财产损失能让多少人过上一年的小康生活?这样一来,战争浪费之大就直观起来了。
[读一读墓碑文字] 在“战争之忧”板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读一读墓碑上的文字”教学环节:
一位阵亡士兵的母亲在她儿子的墓碑上写下:“对于世界,你只是个普通的士兵;对于妈妈,却是整个世界。”学生们从这一句话中读出了战争毁灭了无数母亲的世界……对于战争来说,一个牺牲的战士只是一点炮灰,而对母亲来说却是全部。战争的残酷在具体数字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彰显。
[听一听亲历者回忆]
在“战争之痛”板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听一听亲历者回忆”教学环节:
1945年秋,日本败局已定。美国政府想迫使日本尽快投降,于是在目本的广岛、长崎上空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这里空空如也:没有鸟儿,没有人,没有树,没有房子,没有生命。几千名乘电车上班者,与电车熔在一起;人们走着走着就倒了下来,失去了知觉;很多人因为好奇去看原子弹的闪光而变成瞎子,更多的人死于辐射;许多人都拼命地往河里跑,以此躲避原子弹爆炸可怕的炙烤,因为温度过高,许多人都脱了皮……”
学生们在亲历者的回忆细节中强烈地意识到:无论是战争受害国还是发动国,战争都同样的残酷而惨烈!战争更多的是给无辜民众留下了难以弥补的心灵伤害。
细节往往是不引人注目的,然而,却更真实、更本质。鲜活具象的细节可以营造氛围,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历史事件,感受历史人物的酸甜苦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选择的细节本身应当具有合适的吸引力和明确的教育目的之外,更应该让细节为学生“入境”“入情”“入心”服务。
四、着眼发展,多元对话,让历史有辩理
现行品德教材把历史内容以生命叙事的方式来表达,一个个与学生同构的活生生的生命体就站在了学生的面前,学生就可以与“历史人物”展开对话,学生的生命在与“历史人物”融合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史、懂史来认识自身,思考历史对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進行个体道德的智慧建构。
儿童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在残酷的枪林弹雨中,孩子们美丽的童年被无情的炮火演化为一场场噩梦。“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教学中引出集中营孩子的画作,以期在强烈的对比中引发学生对生命、对和平的普遍意义的思考,引发悲天悯人的慈悲之情。
[《“集中营画作”》教学片段]
师:这些画的作者是一群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二战期间,有15000多名犹太孩子被关押在特莱津犹太人的集中营里。他们被迫和父母分开,拥挤在到处是臭虫、虱子和跳蚤的房间里……他们在不同的年份出生,却几乎在1944年一同离世!这些孩子,成千上万的孩子,再也没有能够长大!
师:现在,你从这些画中还读懂了什么?
生1:他们用画笔画下再也看不到的世界,画下自己的回忆、幻想和向往……但就是看不到“妥协”二字!
生2:要活着,在黑暗中,仍然创造……
师:今天,在布拉格犹太人博物馆,有将近4500张被害儿童的幸存画被永远地收藏和展出,人们称其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我们看到的这些作品就在其中。集中营的孩子即使饱受了战争的炮火、遭受无情地肉体折磨,但我们依然从诗画中看到了他们对和平的向往、对生命的渴求和对人性尊严的追求。和平是人类永久的期盼!
这些画透露着对生活的希望和生命的热爱,让人难以想象出自集中营,这样的深刻对比,更牵动了孩子那一根纤细的神经,这样的欣慰带着苦涩,带着同龄孩子的理解。在强烈的对比冲击中引发学生对生命、对和平的普遍意义的思考,情感体验渐行渐浓。
课堂生活是儿童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共同体验生命历程的精神之旅。品社课程的教学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教学,也不能脱离知识教学和能力的培养,抽象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的知识巩固不是目的,品德教育也不能片面。历史题材的品德课,只有准确定位目标,对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给历史知识融人情感的元素,就会如同一缕清风,尽情直行,让原本沉寂的品德课堂点燃知识与情感的闪亮火花!以期唤起一份关于道德的愿景,形成一种深入骨髓的意识,指导未来的生活。